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

区块链产权公司Bitmark获300万美元A轮融资,HTC领投、阿里巴巴参投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9-04 11:08 • 来自相关话题

(截图来自bitmark.com)


9月4日讯,区块链产权初创公司Bitmark宣布完成了一笔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消费电子巨头HTC领投,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及投资公司中经合(WI Harper)和数字货币集团(DCG)参投。

Bitmark表示,这笔新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的销售和营销工作。自2016年推出以来,Bitmark声称已注册了超过100万数字财产。

对于这笔投资,HTC“去中心化首席执行官”Phil Chen评论称:

    “Bitmark的数字产权系统通过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分配独特的所有权,大大扩展了区块链技术的前景。”


据悉,Bitmark在2016年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Cherubic Ventures领投的17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2017年,该公司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作,众包了健康数据,同时满足HIPAA和IRB对患者隐私的监管要求。

此外,Bitmark于2018年还与一家专注于音乐行业的投资公司KKFARM合作,推出特许权使用费服务,使音乐人的权利变得“透明、可交易”。

注:需要注意的是,此Bitmark与加密货币市场上同名的Bitmark(BTM)无关,前者官网是Bitmark.com。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htc-leads-3-million-round-for-blockchain-property-rights-startup-bitmark
作者:Daniel Kuhn
编译:隔夜的粥 查看全部
bitmark.jpg

(截图来自bitmark.com)


9月4日讯,区块链产权初创公司Bitmark宣布完成了一笔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消费电子巨头HTC领投,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及投资公司中经合(WI Harper)和数字货币集团(DCG)参投。

Bitmark表示,这笔新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的销售和营销工作。自2016年推出以来,Bitmark声称已注册了超过100万数字财产。

对于这笔投资,HTC“去中心化首席执行官”Phil Chen评论称:


    “Bitmark的数字产权系统通过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分配独特的所有权,大大扩展了区块链技术的前景。”



据悉,Bitmark在2016年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Cherubic Ventures领投的17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2017年,该公司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作,众包了健康数据,同时满足HIPAA和IRB对患者隐私的监管要求。

此外,Bitmark于2018年还与一家专注于音乐行业的投资公司KKFARM合作,推出特许权使用费服务,使音乐人的权利变得“透明、可交易”。

注:需要注意的是,此Bitmark与加密货币市场上同名的Bitmark(BTM)无关,前者官网是Bitmark.com。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htc-leads-3-million-round-for-blockchain-property-rights-startup-bitmark
作者:Daniel Kuhn
编译:隔夜的粥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区块链如何获得网信办备案?首批197个项目梳理:联盟链主唱 金融、存证应用多

攻略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4-02 12:12 • 来自相关话题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查看全部
201904021040221.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201904021040222.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201904021040233.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201904021040234.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高晓松再谈区块链

观点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31 18:22 • 来自相关话题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查看全部
gxs.jpg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gxs2.jpg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gxs3.jpg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中国阿里云将企业区块链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

资讯chainb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2:16 • 来自相关话题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查看全部
740_aHR0cHM6Ly9zMy5jb2ludGVsZWdyYXBoLmNvbS9zdG9yYWdlL3VwbG9hZHMvdmlldy80NWE1N2I0MjllYzVmYTNiOWZkMzllOTNlNjNhOWMzYi5qcGc.jpg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蚂蚁上链:阿里的区块链野望

公司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10-16 16:33 • 来自相关话题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查看全部
Chinas-Ant-Financial-nj71c08d5o68flvzwh9bj63r1xtpgrw5k8xv3hctgq.jpg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两巨头齐出手:腾讯之后,阿里开始限制虚拟货币

资讯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6 00:3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查看全部

buy-bitcoins-using-alipay-wechat.jpg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高晓松再谈区块链

观点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31 18:22 • 来自相关话题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查看全部
gxs.jpg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gxs2.jpg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gxs3.jpg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区块链产权公司Bitmark获300万美元A轮融资,HTC领投、阿里巴巴参投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9-04 11:08 • 来自相关话题

(截图来自bitmark.com)


9月4日讯,区块链产权初创公司Bitmark宣布完成了一笔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消费电子巨头HTC领投,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及投资公司中经合(WI Harper)和数字货币集团(DCG)参投。

Bitmark表示,这笔新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的销售和营销工作。自2016年推出以来,Bitmark声称已注册了超过100万数字财产。

对于这笔投资,HTC“去中心化首席执行官”Phil Chen评论称:

    “Bitmark的数字产权系统通过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分配独特的所有权,大大扩展了区块链技术的前景。”


据悉,Bitmark在2016年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Cherubic Ventures领投的17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2017年,该公司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作,众包了健康数据,同时满足HIPAA和IRB对患者隐私的监管要求。

此外,Bitmark于2018年还与一家专注于音乐行业的投资公司KKFARM合作,推出特许权使用费服务,使音乐人的权利变得“透明、可交易”。

注:需要注意的是,此Bitmark与加密货币市场上同名的Bitmark(BTM)无关,前者官网是Bitmark.com。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htc-leads-3-million-round-for-blockchain-property-rights-startup-bitmark
作者:Daniel Kuhn
编译:隔夜的粥 查看全部
bitmark.jpg

(截图来自bitmark.com)


9月4日讯,区块链产权初创公司Bitmark宣布完成了一笔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消费电子巨头HTC领投,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及投资公司中经合(WI Harper)和数字货币集团(DCG)参投。

Bitmark表示,这笔新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的销售和营销工作。自2016年推出以来,Bitmark声称已注册了超过100万数字财产。

对于这笔投资,HTC“去中心化首席执行官”Phil Chen评论称:


    “Bitmark的数字产权系统通过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分配独特的所有权,大大扩展了区块链技术的前景。”



据悉,Bitmark在2016年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Cherubic Ventures领投的17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2017年,该公司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作,众包了健康数据,同时满足HIPAA和IRB对患者隐私的监管要求。

此外,Bitmark于2018年还与一家专注于音乐行业的投资公司KKFARM合作,推出特许权使用费服务,使音乐人的权利变得“透明、可交易”。

注:需要注意的是,此Bitmark与加密货币市场上同名的Bitmark(BTM)无关,前者官网是Bitmark.com。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htc-leads-3-million-round-for-blockchain-property-rights-startup-bitmark
作者:Daniel Kuhn
编译:隔夜的粥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区块链如何获得网信办备案?首批197个项目梳理:联盟链主唱 金融、存证应用多

攻略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4-02 12:12 • 来自相关话题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查看全部
201904021040221.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201904021040222.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201904021040233.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201904021040234.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高晓松再谈区块链

观点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31 18:22 • 来自相关话题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查看全部
gxs.jpg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对前沿技术的观察和思考,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最早从2017年,高晓松开始频繁提到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在这位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体系里,区块链是一个有用的技术,认为“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10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高晓松站在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面前,摇着一把从不离手的扇子,再次提及区块链技术。

这一次,他讲到的是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文创领域创作者确权。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去年就有几个区块链创业项目试图落地帮助创作者确权的区块链应用。

但当高晓松提出这个设想,也许与其他不同。2015年7月起,高晓松就出任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音乐董事长,去年又被聘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3年多时间里,阿里音乐在版权方面多有突破。而阿里系从马云到集团旗下的多个产业,都曾明确态度拥抱区块链。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高晓松多次在外畅谈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也许是阿里真的在此有所行动。而若真的有所行动,又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影响。

对于外界的猜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高晓松此次清华演讲,窥探表面总随性潇洒的高晓松,实则对区块链的理解到了什么地步。

gxs2.jpg


“今天不讲文艺”


作为曾经在清华读书的学长,高晓松每次回校园都备受关注。秋季阳光正好,10月中旬的清华园格外明媚,大教室被提前赶到的同学坐的满满当当。高晓松一身休闲装扮,拿着他那把题字为“晓书馆”的扇子走进教室。

“我就站着讲吧,不然就更像‘矮大紧’了。”一阵哄笑。

“今天不讲文艺创作,我是专讲数据的。”他说。

1990年就创作了《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的高晓松,给外界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印象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然而,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时,高晓松选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在高晓松的节目《晓说》里,他可以轻松提及大数据、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

一位自称高晓松粉丝的区块链从业者告诉Odaily星球日报,也许无线电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思维方式,让高晓松比其他文艺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区块链技术。

因此在清华的那场演讲里,尽管下面坐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区块链,高晓松还是告诉大家,他希望能够运用智能合约,明确内容产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多少收益都可以用节点来分散确权。

也许有学生听不懂这些区块链专业名词,高晓松铺垫了他所表达的这个观点的背景,即目前文创产业存在很多侵权、收益不均等痛点。


“价值Token化让创作者直接收益”


在目前的文创产业里,收益方式主要是广告和创作者的授权,其中有很多不透明、侵权的行为。

高晓松告诉讲台下的同学,区块链技术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上,平台将会为作品生成一个不可改变的、准确的原创证明,证明其归属和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到链上,出现盗用的情况也可以查出,从而有效保护版权。

同时,高晓松还提及,由于中心化程度较高,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弱,往往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中间环节的分成使创作者得到的收益较少。

“去中心化将价值Token化,以类似积分的方式交易、流通,用户进行购买,形成社群经济体系,创作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高晓松说。

他举了音乐方面的例子,影视产业成本对于影片质量和受众的影响较大,而音乐更多是粉丝驱动的平台。20%的粉丝能够为内容买单,但其中1%的粉丝花费了总金额的80-90%,但这依然是“弱价值”。

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有效转化为强价值。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采用Token积分的方式,来进行平台的购票。这种去中心化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交易,个人之间实现积分的交换,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票补。

另一种转换为强价值的方式是粉丝对IP的积分“投资”来分享收益。例如,用户看好某位作者的作品,可以用积分进行投票,当这一作品获得关注而升值,积分的作用就类似于股票的方式来投资。通过粉丝收益的方式减短了产业链,驱动行业发展。和传统的通过唱片公司等进行投资,由少数人决定市场不同。


“多次公开谈及区块链技术”


可能看《晓说》的观众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见多识广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层面上,人们佩服他的才华。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界,还是知识分子圈层,高晓松早就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

gxs3.jpg

(密集恐惧症慎看)


去年5月,在一期名为《未来世界》的节目里,高晓松就畅想了区块链能帮助人类实现的去中心化办公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试图解决大公司办公效率低的问题。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高晓松大谈区块链技术将为音乐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表示音乐版权分发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高晓松判断,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这可能是继互联网音乐后又一次重大的革命。

2015年7月15日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2016年9月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在文创领域的多年经历和现有职权都促使他去深刻理解版权、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所以,高晓松才会多次公开畅谈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今年4月,在其《晓说:货币战争》节目中,他畅谈货币的本质,“货币本质其实不在于它到底是金子还是银子,最重要的是全体人们都共同认定这个东西,有交换价值,它就是货币。所以我这个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今天好多人在批判虚拟货币,人类从头那货币就是虚拟的。”

业内人士分析,高晓松为什么对区块链等技术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其曾经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加上他本来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对前沿技术本身拥有异于常规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敏感性。


曾“凑热闹”加入“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在今年春节期间,高晓松还曾加入了彼时中国区块链圈子最火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

“偷偷来学几句江湖切口,以免跟不上时代。”高晓松在群里说,并且@李笑来。群内人士一片欢腾,有人回复,“内容产业需要区块链来颠覆。”

群内大多数区块链创业者,高晓松也曾谈到关于创业的话题。他认为最好的创业机会是上下游都打散,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创业机会,是颠覆性的未来产业的影响。

其实在文创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近两年已有不少项目在进行尝试。例如「颜场FAC」、ENT娱乐链等投创类项目,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创娱乐产业。

在娱乐产业中,传统渠道话语权较大、中间人过多、IP内容侵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区块链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降低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交易成本、对内容进行确权和传播、通过Token化的经济体系把行业串联起来。

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娱产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都来关注区块链技术。

在这场清华大学演讲中,同学们听完高晓松讲区块链,有些被他深深吸引,也有同学表示还应该对区块链和文创产业的结合与发展,抱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毕竟在公链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法承载拥有较大用户量应用的使用,这就使得较大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存在技术壁垒。而在弱价值转换为强价值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大公司购买用户积分,引导投资意向而产生再次的“中心化”行为,都是需要在技术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十叶希

中国阿里云将企业区块链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

资讯chainb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2:16 • 来自相关话题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查看全部
740_aHR0cHM6Ly9zMy5jb2ludGVsZWdyYXBoLmNvbS9zdG9yYWdlL3VwbG9hZHMvdmlldy80NWE1N2I0MjllYzVmYTNiOWZkMzllOTNlNjNhOWMzYi5qcGc.jpg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蚂蚁上链:阿里的区块链野望

公司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10-16 16:33 • 来自相关话题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查看全部
Chinas-Ant-Financial-nj71c08d5o68flvzwh9bj63r1xtpgrw5k8xv3hctgq.jpg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两巨头齐出手:腾讯之后,阿里开始限制虚拟货币

资讯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6 00:3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查看全部

buy-bitcoins-using-alipay-wechat.jpg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