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都说 Bakkt 上市可能是比特币新牛市开始… Bakkt 究竟是什么?影响何在?

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09 14:08 • 来自相关话题

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 ICE 设立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Bakkt 将在 12 月 12 日正式上线。加密世界不少观察家将其视为比特币新一波牛市开始的标志。

的确,Bakkt 的设立将是加密世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意味着加密资产对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根据 Bakkt 之前发布的信息,该交易平台将推出比特币期货合约,该合约提供实物结算,每笔 Bakkt 比特币期货合约,在该平台旗下的托管服务 Digital Asset Warehouse 上会持有对应的比特币资产。

不过,对大部分加密世界的投资者来说,对于 Bakkt 还是雾里看花,或者人云亦云,他们有可能听说了不少关于该交易平台上线的意义,但是对该平台到底做什么并不了解。

好在有不少真正的内行人在关注此事。例如著名国际律所高博金律师事务所一位处理美国政府刑事调查事务的辩护律师 Jake Chervinsky,就对该交易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Jake Chervinsky 关注「合规」层面的法律事务,他曾在涉嫌《反海外腐败法》和《虚假申报法》的案件中代表客户开展诉讼和内部调查。

Jake Chervinsky 近日通过推特发出一系列推文,探讨了华尔街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Bakkt 到底是什么?该平台 12 月 12 日上线究竟有何意义?他的这系列推文收到点赞数千。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希望有助于中国的投资者了解「Bakkt」这个看上去人人皆在谈论,实际上知之甚少的话题。


Bakkt 究竟是什么?


1. Bakkt 是为金融机构、大宗商品交易者和消费者提供数字资产交易、存储和支付服务的全新平台。8 月 3 日《财富》周刊一篇详细报道正式披露了 Bakkt 项目,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依然是有关 Bakkt 项目信息最丰富的消息来源之一。






注:财富杂志文章的链接为:http://fortune.com/longform/nyse-owner-bitcoin-exchange-startup/



2. Bakkt 的目标是让购买、销售、存储和支付数字资产变得更为容易。Bakkt 交易所最初将提供一天期的、实物结算的比特币期货合约。意味着你如果从 Bakkt 购买一份期货合约,第二天你会得到一个真正的比特币。






3. Bakkt 交易所最为令人激动的特色是在它背后予以支持的金主:洲际交易所集团 ICE,它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交易所集团,纽约证交所也是它旗下机构。ICE 还吸引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联合参与这一项目,其中包括微软、星巴克和波士顿咨询集团。







Bakkt 正式推出的意义何在?


4. ICE 进军加密货币交易领域可是件大事。它可是金融产业中历史悠久、受人尊重、力量极为强大的机构参与者。

换句话说,大机构信任 ICE,愿意向它的交易平台中砸钱,其中包括被很多人视为对加密货币下一波牛市至关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5. 另外极具价值的一条消息是:Bakkt 提供比特币实物的托管 / 交割业务。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的入场将会减少市面比特币的流通量,因此也许会推高价格。这与其它被监管的比特币期货市场,譬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 CBOE 不同,CME 和 CBOE 这两家交易所仅处理以现金结算的期货交易。






6. Bakkt 会分两阶段推出其服务。第一阶段定于 12 月 12 日开始,推出每份金额为 1 个比特币的期货交易合约。

这对于商业支付交易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没有人会按每天递增一个比特币的方式来买东西,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7. Bakkt 的第二阶段动作目前还处于保密状态。Bakkt 未具体说明详情,也没有何时推出。

考虑到外界谈论 Bakkt 将推出「支付」服务,我猜想第二阶段推出的会是某种消费级支付系统。可能类似于你可以用比特币在星巴克买杯咖啡。我们拭目以待。






8.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Bakkt 的正式上线已经成为比特币熊市何时 / 如何落幕的完美故事。

它将扮演类似比特币 ETF 的角色,作为一种可信的投资工具吸引大机构的丰厚资金流入加密交易空间,同时,它却无需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批准。






9. 但在漫天的溢美之词中,也有些人对 Bakkt 保持着一些担忧。

一个大问题是:Bakkt 是否是在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譬如通过采用隐秘的杠杆,将比特币金融化。其中声音最响亮的是有着 22 年华尔街工作经验的比特币狂热者 Caitlin Long。






10. 似乎是对 Caitlin Long 的批评做出回应,Bakkt 首席执行官 Kelly Loeffler 在 Medium 发表博客做出解释称:

Bakkt 平台上的所有比特币交易都需要完全预缴资金

Bakkt 不会使用任何杠杆、混合或者再抵押权交易







11. 尽管 Bakkt 做出回应,Caitlin 依然认为存在明显的问题。

她的意思是,当华尔街对稀缺资产进行金融化包装时,外界不要想当然地全盘接受,所以我们需要研究 Bakkt 的计划书,才能得出结论。魔鬼藏在细节中。







Bakkt 的比特币期货产品是受到监管?


12. 谈到 Bakkt 的计划书,我们是在期待什么?它们什么时候会出现?

由于 Bakkt 计划销售期货产品,这属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的监管范畴。如果未得到 CFTC 的监管许可而销售期货产品,绝大多数会被列入非法。






13. 但 Bakkt 恰好处于不需要得到监管许可的范畴。

Bakkt 背后的 ICE 已经是一家在 CFTC 注册的「指定合约市场」,期货合约产品无需提前得到 CFTC 的批准即可在这种市场挂牌交易。该市场只需要先公布文件即可。






14. ICE 这样的「指定合约市场」可以在不晚于挂牌交易前一个交易日的时间公布一份自我认证的提交报告即可。

这意味着:对于即将在 12 月 12 日 周三 推出比特币期货交易合约的 Bakkt,只需要 ICE 不晚于 12 月 11 日 周二 公布这份报告即可。






15. 但不能因为 ICE 只需自我认证 Bakkt 的期货合约交易,就认为 Bakkt 能完全忽视监管机构的批准。CFTC 对于自我认证的金融产品依然有法律监管权。

一句话:如果 CFTC 不想让一种期货合约进行交易,「CFTC 能让它交易不了。」






16. 想想 CME 和 CBOE 去年为了取得比特币期货交易许可而经历的审批过程。当时两家机构最终都选择自我认证,但都是在经过与 CFTC 长达数月的谈判和对产品进行过修改后才被放行。






17. CME 和 CBOE 都是在期货合约交易推出前几天进行了自我认证。两家都是在 2017 年 12 月 1 日发布自我认证公告。CBOE 9 天后在 12 月 10 日推出相应交易。CME 是在 17 天后,在 12 月 18 日推出交易。

Bakkt 是否会追随类似的时间表安排,无人知晓。






18. 考虑到 Bakkt 确实寻求自我认证道路,它的公告文件将会在 CFTC 数据库激活。我猜测 CFTC 也会像处理 CME 和 CBO 类似案例一样,对 Bakkt 的公告会发布一份新闻稿。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 CFTC 网站上寻觅 Bakkt 的相关新闻。







作者:Jake Chervinsky,高博金律师事务所处理美国政府刑事调查事务的辩护律师
翻译:Perry Wang 查看全部
1540054038_maxresdefault-770x430.jpg

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 ICE 设立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Bakkt 将在 12 月 12 日正式上线。加密世界不少观察家将其视为比特币新一波牛市开始的标志。

的确,Bakkt 的设立将是加密世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意味着加密资产对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根据 Bakkt 之前发布的信息,该交易平台将推出比特币期货合约,该合约提供实物结算,每笔 Bakkt 比特币期货合约,在该平台旗下的托管服务 Digital Asset Warehouse 上会持有对应的比特币资产。

不过,对大部分加密世界的投资者来说,对于 Bakkt 还是雾里看花,或者人云亦云,他们有可能听说了不少关于该交易平台上线的意义,但是对该平台到底做什么并不了解。

好在有不少真正的内行人在关注此事。例如著名国际律所高博金律师事务所一位处理美国政府刑事调查事务的辩护律师 Jake Chervinsky,就对该交易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Jake Chervinsky 关注「合规」层面的法律事务,他曾在涉嫌《反海外腐败法》和《虚假申报法》的案件中代表客户开展诉讼和内部调查。

Jake Chervinsky 近日通过推特发出一系列推文,探讨了华尔街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Bakkt 到底是什么?该平台 12 月 12 日上线究竟有何意义?他的这系列推文收到点赞数千。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希望有助于中国的投资者了解「Bakkt」这个看上去人人皆在谈论,实际上知之甚少的话题。


Bakkt 究竟是什么?


1. Bakkt 是为金融机构、大宗商品交易者和消费者提供数字资产交易、存储和支付服务的全新平台。8 月 3 日《财富》周刊一篇详细报道正式披露了 Bakkt 项目,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依然是有关 Bakkt 项目信息最丰富的消息来源之一。

c9c70e2bd5e995128ea5c8f9dc9007d2.jpg


注:财富杂志文章的链接为:http://fortune.com/longform/nyse-owner-bitcoin-exchange-startup/




2. Bakkt 的目标是让购买、销售、存储和支付数字资产变得更为容易。Bakkt 交易所最初将提供一天期的、实物结算的比特币期货合约。意味着你如果从 Bakkt 购买一份期货合约,第二天你会得到一个真正的比特币。

9c4a3a4ade0275b559541baf3cca85f7.jpg


3. Bakkt 交易所最为令人激动的特色是在它背后予以支持的金主:洲际交易所集团 ICE,它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交易所集团,纽约证交所也是它旗下机构。ICE 还吸引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联合参与这一项目,其中包括微软、星巴克和波士顿咨询集团。

09a9a01a38bddc63c31cdadde33c39a9.jpg



Bakkt 正式推出的意义何在?


4. ICE 进军加密货币交易领域可是件大事。它可是金融产业中历史悠久、受人尊重、力量极为强大的机构参与者。

换句话说,大机构信任 ICE,愿意向它的交易平台中砸钱,其中包括被很多人视为对加密货币下一波牛市至关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e26871b3f7cc70909d64166a91d210b2.jpg


5. 另外极具价值的一条消息是:Bakkt 提供比特币实物的托管 / 交割业务。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的入场将会减少市面比特币的流通量,因此也许会推高价格。这与其它被监管的比特币期货市场,譬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 CBOE 不同,CME 和 CBOE 这两家交易所仅处理以现金结算的期货交易。

1debbcb1224caf99d7d20531f3c051e0.jpg


6. Bakkt 会分两阶段推出其服务。第一阶段定于 12 月 12 日开始,推出每份金额为 1 个比特币的期货交易合约。

这对于商业支付交易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没有人会按每天递增一个比特币的方式来买东西,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72a315d1d4354e4afcfbbe36f03f6ab2.jpg


7. Bakkt 的第二阶段动作目前还处于保密状态。Bakkt 未具体说明详情,也没有何时推出。

考虑到外界谈论 Bakkt 将推出「支付」服务,我猜想第二阶段推出的会是某种消费级支付系统。可能类似于你可以用比特币在星巴克买杯咖啡。我们拭目以待。

79b54b4a8d2f85000e1c5571fbb419f2.jpg


8.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Bakkt 的正式上线已经成为比特币熊市何时 / 如何落幕的完美故事。

它将扮演类似比特币 ETF 的角色,作为一种可信的投资工具吸引大机构的丰厚资金流入加密交易空间,同时,它却无需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批准。

44910b9a44ff7281e445fd9a5ff93634.jpg


9. 但在漫天的溢美之词中,也有些人对 Bakkt 保持着一些担忧。

一个大问题是:Bakkt 是否是在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譬如通过采用隐秘的杠杆,将比特币金融化。其中声音最响亮的是有着 22 年华尔街工作经验的比特币狂热者 Caitlin Long。

12ea6d2fbc6015ba5f410f7e1651b343.jpg


10. 似乎是对 Caitlin Long 的批评做出回应,Bakkt 首席执行官 Kelly Loeffler 在 Medium 发表博客做出解释称:


Bakkt 平台上的所有比特币交易都需要完全预缴资金

Bakkt 不会使用任何杠杆、混合或者再抵押权交易



c236ed35f69502943e83959f02db6744.jpg


11. 尽管 Bakkt 做出回应,Caitlin 依然认为存在明显的问题。

她的意思是,当华尔街对稀缺资产进行金融化包装时,外界不要想当然地全盘接受,所以我们需要研究 Bakkt 的计划书,才能得出结论。魔鬼藏在细节中。

086b8e1e3ff133de1b7e8d3be6352f89.jpg



Bakkt 的比特币期货产品是受到监管?


12. 谈到 Bakkt 的计划书,我们是在期待什么?它们什么时候会出现?

由于 Bakkt 计划销售期货产品,这属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的监管范畴。如果未得到 CFTC 的监管许可而销售期货产品,绝大多数会被列入非法。

92274500722d43301e4619ea5aefb415.jpg


13. 但 Bakkt 恰好处于不需要得到监管许可的范畴。

Bakkt 背后的 ICE 已经是一家在 CFTC 注册的「指定合约市场」,期货合约产品无需提前得到 CFTC 的批准即可在这种市场挂牌交易。该市场只需要先公布文件即可。

9a46e17b408c18d2ea31b000086bc155.jpg


14. ICE 这样的「指定合约市场」可以在不晚于挂牌交易前一个交易日的时间公布一份自我认证的提交报告即可。

这意味着:对于即将在 12 月 12 日 周三 推出比特币期货交易合约的 Bakkt,只需要 ICE 不晚于 12 月 11 日 周二 公布这份报告即可。

c93995eb622228d333f8bcb74cc06d94.jpg


15. 但不能因为 ICE 只需自我认证 Bakkt 的期货合约交易,就认为 Bakkt 能完全忽视监管机构的批准。CFTC 对于自我认证的金融产品依然有法律监管权。

一句话:如果 CFTC 不想让一种期货合约进行交易,「CFTC 能让它交易不了。」

45c0df7278ee555ce3d31d8d328bc1aa.jpg


16. 想想 CME 和 CBOE 去年为了取得比特币期货交易许可而经历的审批过程。当时两家机构最终都选择自我认证,但都是在经过与 CFTC 长达数月的谈判和对产品进行过修改后才被放行。

1e5a0047f279438697a1109dae170114.jpg


17. CME 和 CBOE 都是在期货合约交易推出前几天进行了自我认证。两家都是在 2017 年 12 月 1 日发布自我认证公告。CBOE 9 天后在 12 月 10 日推出相应交易。CME 是在 17 天后,在 12 月 18 日推出交易。

Bakkt 是否会追随类似的时间表安排,无人知晓。

8383d6453cd59c736bf5e7820cf6d2da.jpg


18. 考虑到 Bakkt 确实寻求自我认证道路,它的公告文件将会在 CFTC 数据库激活。我猜测 CFTC 也会像处理 CME 和 CBO 类似案例一样,对 Bakkt 的公告会发布一份新闻稿。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 CFTC 网站上寻觅 Bakkt 的相关新闻。

f7a53993bf8cbc8b12595a169d30be82.jpg



作者:Jake Chervinsky,高博金律师事务所处理美国政府刑事调查事务的辩护律师
翻译:Perry Wang

这些区块链公司为什么被谷歌看上了?

guigumitan 发表了文章 • 2018-11-08 16:03 • 来自相关话题

说起硅谷,大家想起的多半是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还需要硅谷这么个科技中心吗?硅谷的巨头们,已经或早或晚开始了探索区块链的步伐。

且不管快慢,今天就带你来看看,硅谷科技巨头企业到底如何玩转区块链技术。


谷歌风投:一年投一家区块链公司


如果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来看的话,谷歌内部动作最大的莫过于风投部门 Google Venture 了。

据 CB Insights 统计,Google Venture (下缩写为「GV」)从 2012 年至 2017 年共投资了包括 gyft、Blockchain、ripple、LedgerX、Buttercoin、Veem 在内的多家区块链公司。下面小探就分别说说。





图片来自 CB Insight


纵观这些获投的公司当中,金融领域的居多。无论是致力于解决全球金融交易问题的 Ripple、 全美首家合规比特币期权交易所 LedgerX,还是两度获得融资的数字支付公司 Veem,以及做加密稳定货币的初创企业 Basis。

从这些初创公司获投的阶段来看,从天使轮到 ICO 皆有。

像如今快速发展的 Ripple,希望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大型银行解决金融交易问题。GV 是在 2013 年其天使轮阶段投资的,如此早期入场的 GV 可以说是眼光很准、十分毒辣了。投资 Ripple 的人是 GV 的管理合伙人 Blake Byers,除 Ripple 之外,Blake 还投资了著名美股交易商 Robinhood。

至于加密货币期权交易平台 LedgerX ,是全美首家合规比特币期权交易所。在 2014 年 A 轮融资中获得了 GV 的投资。

同样被 GV 在其 A 轮融资中进入的还有专注于做购物卡(gift cards)的初创企业 gyft。从 2015 年起,gyft 允许用比特币购买购物卡,算是对比特币接受度较早的企业了。





图片来自 gyft 官网


去年 6 月,比特币钱包公司 Blockchain 完成 4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这是由 GV 旗下投资公司 Lakestar 领投的。Blockchain 主要为用户提供发送、接收、交易和存储加密货币功能,被认为是 Coinbase 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 GV 旗下投资的公司来看,获得 GV 投资轮数最多的一家区块链公司叫 Veem。

Veem 是一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数字支付服务的公司。相对于跨国电汇所需要的昂贵手续费和缓慢的过程来说,Veem 采用的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方案。Veem 将发送者的资金转换成比特币,再将数字货币在交易所中卖出,换成接收方所期望的货币。

去年 3 月,Veem 完成了 2400 万美元融资,由澳大利亚国民银行领投,GV、SBI、KPCB 等参投。今年 9 月,Veem 又再度获得来自高盛、GV 的新一轮融资。

除了今年对 Veem 新一轮投资之外,GV 在 2018 年投资的区块链公司还有一家—— Basis 。

今年 4 月,Basis 宣布获得 1.33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 Bain 资本、谷歌风投、A16z 以及来自中国的真格基金等,都是超一流 VC。那么,Basis 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这些大佬云集的投资机构纷纷解囊呢?Basis 希望构建一种自带算法式央行的加密货币,使加密货币变得稳定,并能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GV 官方表示,「Basis 试图构建具有稳定价值的数字货币,与现行其他数字货币差异很大,其创始团队具有卓识远见,因此 GV 选择投资。」

根据 Google Ventures 至今投资的区块链公司情况,小探整理了下表:





图片版权属于:硅谷密探


从表格可以发现,GV 投资区块链公司的密度并不算高,平均仅一年一家,涉及的领域均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这也符合硅谷洞察此前关于区块链产业观察当中,金融领域创业的占比最高的结论。

至于像谷歌的其他业务部门,比如负责广告与商务部门(Ads & Commerce)的高级副总裁 Sridhar Ramaswamy 曾在今年 3 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部门已有一个小团队在看区块链。今年 7 月开始,谷歌云服务(Google Cloud)则开始跟区块链初创公司 Digital Asset 合作,为谷歌云平台提供区块链开发工具。

或许正如谷歌发言人回应所说,「跟其他新技术一样,谷歌内部的不同团队有不同的人在探索运用区块链的可能性,但是对我们(就区块链)的运用或计划的任何推测,仍然太早了。」


Facebook:和小扎一起研究区块链


相比谷歌,Facebook 进军区块链的动作无疑是较「落后」的。

今年 1 月,扎克伯格正式在个人年度计划中提到了加密货币:「有一些重要的趋势——比如加密技术和加密货币,我很有兴趣深入研究其中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老板都发话了,动作自然就开始了。今年以来,Facebook 在区块链领域的主要动作如下:

2018 年 5 月,Facebook 进行了公司架构的重大重组,其中开辟了新的区块链团队。具体领导者为 David Marcus。David Marcus 此前是负责 Messenger 部门的副总裁,也曾担任过 Paypal 的前总裁。同时加入区块链部门管理层的还有 Instagram 的副总裁 Kevin Weil。





图为 David Marcus


选择 David Marcus 作为 Facebook 区块链部门的老大,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早在担任 PayPal 总裁时,David Marcus 就曾说过:「比特币,而不是 NFC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才是支付的未来」。






除了对数字货币早有了解外,David Marcus 还是区块链领域第一个独角兽 Coinbase 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后来因为避免利益冲突,David 在担任 Facebook 区块链部门负责人后,主动退出了 Coinbase 董事会。

那这个部门主要做什么呢?从区块链部门对外的招聘说法来看,Facebook 希望这个部门对区块链技术加以研究,看是否能够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平台上。这么看来,Facebook 对区块链的态度倒是和 Google 有点相似: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探索区块链和自己业务结合的可能性。

既然都要探索区块链的可能性了,Facebook 对数字货币广告的态度也有所放缓。与去年的「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谁也不许在 Facebook 上登加密数字的广告不同,今年 6 月 Facebook 撤销了对数字货币广告的禁令。Facebook 是在今年 1 月首次对加密货币广告施加禁令的,主要是防止「所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误导性或欺骗性营销活动」。

不过,虽然 Facebook 再次允许企业投放加密货币广告,但仍禁止宣传 ICO 的广告产品。据 CoinDesk 报道,Coinbase 就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都有投放广告。

据 CB Insights 推测,成立了专门部门后,Facebook 可能在数字货币、金融服务、Dapp 等方面有所尝试。比如或许会出现 FaceCoin 这样的数字货币,通过 Facebook 自身影响力,从而扩展到支付、电子商务、银行等多个领域。甚至用 FaceCoin 数字货币去激活 Facebook 的活跃度。也有媒体透露,Facebook 已要求跟银行建立数据合作伙伴关系。


区块链即服务:微软、IBM 等已对外输出


除了尝试把区块链技术跟自身业务结合之外,已有科技巨头开始探索把区块链技术「对外打包」。BaaS (Blockchain-as-a-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就是不少科技巨头正提供的新服务。

BaaS 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呢?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利用现有的云服务基础设施,为开发者提供便捷、高性能的区块链生态环境和生态配套服务的区块链开放平台。

我们举个例子:

如果初创企业想创建一条链(chain)和智能合约,开发人员往往得面对一行行代码。但如果采用了 BaaS 服务,常用代码将被事先写好,模块化成常用功能。这样,开发人员只需通过 API 和 SDK 等接口连接这些功能,就能一步上链。这种方式能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区块链的门槛,迅速创建私有、公有及混合链等区块链环境。

在这方面,微软和 IBM 无疑是走得最快的。

早在 2015 年 11 月,微软就启动了「区块链即服务(BaaS)」计划。该计划将区块链技术引入 Azure 云服务,并为使用 Azure 云服务的金融行业客户提供 BaaS 服务,让他们可以迅速创建私有、公有及混合的「区块链」环境。像著名的区块链 R3 联盟,其旗下的分布式账本 Corda 就是跟微软合作的。

就在这个月,纳斯达克宣布,旗下的纳斯达克金融框架(Nasdaq Financial Framework)将跟微软 Azure 联合创建一个区块链系统,帮助管理旗下多个支付系统中交易支付、结算等多个环节。






正如微软 Azure 首席技术官 Mark RUssinovich 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加密货币世界以外的区块链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的一年,微软正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区块链领域。

除了微软,IBM 这个蓝色巨人,也被认为区块链技术会是其「复兴」的重要助推器。

2016 年,IBM 宣布将使用超级账本(Hyperledger)提供区块链即服务。如今,像沃尔玛、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等纷纷与 IBM 合作,把线上供应链做到透明化、可追溯。比如马士基,通过跟 IBM 合作,就能管理和跟踪全球数千万个船运集装箱的书面记录,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在中国,IBM 的合作方还包括了中国银联、邮政储蓄银行等。

从财报来看,IBM 在区块链领域的收获可以说颇丰。

2018 年 IBM 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IBM 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在内的新兴战略业务增长了 26%,收入突破 101 亿美元,占比首次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相较前两者,剩下的几家科技巨头们,对于区块链的探索可以说是「小打小闹」,并无太多动作:

今年 4 月,亚马逊面向中小企业推出 BaaS,帮助开发人员更轻松创建基于以太坊和 Linux 基金会 Hyperledger Fabric 的项目;

今年 7 月,Oracel (甲骨文)推出了区块链云服务(Oracle Blockchain Cloud Service)。据官方介绍,该区块链云服务能够帮助企业轻松搭建区块链网络,主要在交易、供应链跟踪货物等方面进行;

至于以硬件为主的苹果,去年 12 月申请了一项区块链相关专利。据专利显示,苹果正在创建一个使用区块链技术来验证时间戳的系统。

小探认为,从区块链技术诞生后的第一个运用就是数字货币来看,区块链技术跟大型科技公司的关系,远没有来得跟华尔街密切。这也是为什么像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金融公司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运用,来得更快。而科技公司在区块链领域的举动,反而更像是追着华尔街在跑。 查看全部
Untitled-design436546537-social.jpg

说起硅谷,大家想起的多半是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还需要硅谷这么个科技中心吗?硅谷的巨头们,已经或早或晚开始了探索区块链的步伐。

且不管快慢,今天就带你来看看,硅谷科技巨头企业到底如何玩转区块链技术。


谷歌风投:一年投一家区块链公司


如果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来看的话,谷歌内部动作最大的莫过于风投部门 Google Venture 了。

据 CB Insights 统计,Google Venture (下缩写为「GV」)从 2012 年至 2017 年共投资了包括 gyft、Blockchain、ripple、LedgerX、Buttercoin、Veem 在内的多家区块链公司。下面小探就分别说说。

e1723e908245822ce3073b0cc175d5d5.jpg

图片来自 CB Insight


纵观这些获投的公司当中,金融领域的居多。无论是致力于解决全球金融交易问题的 Ripple、 全美首家合规比特币期权交易所 LedgerX,还是两度获得融资的数字支付公司 Veem,以及做加密稳定货币的初创企业 Basis。

从这些初创公司获投的阶段来看,从天使轮到 ICO 皆有。

像如今快速发展的 Ripple,希望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大型银行解决金融交易问题。GV 是在 2013 年其天使轮阶段投资的,如此早期入场的 GV 可以说是眼光很准、十分毒辣了。投资 Ripple 的人是 GV 的管理合伙人 Blake Byers,除 Ripple 之外,Blake 还投资了著名美股交易商 Robinhood。

至于加密货币期权交易平台 LedgerX ,是全美首家合规比特币期权交易所。在 2014 年 A 轮融资中获得了 GV 的投资。

同样被 GV 在其 A 轮融资中进入的还有专注于做购物卡(gift cards)的初创企业 gyft。从 2015 年起,gyft 允许用比特币购买购物卡,算是对比特币接受度较早的企业了。

fcf4ff1ea75032dffa0e8b9c3fc6b13b.jpg

图片来自 gyft 官网


去年 6 月,比特币钱包公司 Blockchain 完成 4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这是由 GV 旗下投资公司 Lakestar 领投的。Blockchain 主要为用户提供发送、接收、交易和存储加密货币功能,被认为是 Coinbase 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 GV 旗下投资的公司来看,获得 GV 投资轮数最多的一家区块链公司叫 Veem。

Veem 是一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数字支付服务的公司。相对于跨国电汇所需要的昂贵手续费和缓慢的过程来说,Veem 采用的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方案。Veem 将发送者的资金转换成比特币,再将数字货币在交易所中卖出,换成接收方所期望的货币。

去年 3 月,Veem 完成了 2400 万美元融资,由澳大利亚国民银行领投,GV、SBI、KPCB 等参投。今年 9 月,Veem 又再度获得来自高盛、GV 的新一轮融资。

除了今年对 Veem 新一轮投资之外,GV 在 2018 年投资的区块链公司还有一家—— Basis 。

今年 4 月,Basis 宣布获得 1.33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 Bain 资本、谷歌风投、A16z 以及来自中国的真格基金等,都是超一流 VC。那么,Basis 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这些大佬云集的投资机构纷纷解囊呢?Basis 希望构建一种自带算法式央行的加密货币,使加密货币变得稳定,并能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GV 官方表示,「Basis 试图构建具有稳定价值的数字货币,与现行其他数字货币差异很大,其创始团队具有卓识远见,因此 GV 选择投资。」

根据 Google Ventures 至今投资的区块链公司情况,小探整理了下表:

39c220a0f30242ad2e60bd46934b184d.jpg

图片版权属于:硅谷密探


从表格可以发现,GV 投资区块链公司的密度并不算高,平均仅一年一家,涉及的领域均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这也符合硅谷洞察此前关于区块链产业观察当中,金融领域创业的占比最高的结论。

至于像谷歌的其他业务部门,比如负责广告与商务部门(Ads & Commerce)的高级副总裁 Sridhar Ramaswamy 曾在今年 3 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部门已有一个小团队在看区块链。今年 7 月开始,谷歌云服务(Google Cloud)则开始跟区块链初创公司 Digital Asset 合作,为谷歌云平台提供区块链开发工具。

或许正如谷歌发言人回应所说,「跟其他新技术一样,谷歌内部的不同团队有不同的人在探索运用区块链的可能性,但是对我们(就区块链)的运用或计划的任何推测,仍然太早了。」


Facebook:和小扎一起研究区块链


相比谷歌,Facebook 进军区块链的动作无疑是较「落后」的。

今年 1 月,扎克伯格正式在个人年度计划中提到了加密货币:「有一些重要的趋势——比如加密技术和加密货币,我很有兴趣深入研究其中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老板都发话了,动作自然就开始了。今年以来,Facebook 在区块链领域的主要动作如下:

2018 年 5 月,Facebook 进行了公司架构的重大重组,其中开辟了新的区块链团队。具体领导者为 David Marcus。David Marcus 此前是负责 Messenger 部门的副总裁,也曾担任过 Paypal 的前总裁。同时加入区块链部门管理层的还有 Instagram 的副总裁 Kevin Weil。

942d471602b0fa6425632bd140d3e5b9.jpg

图为 David Marcus


选择 David Marcus 作为 Facebook 区块链部门的老大,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早在担任 PayPal 总裁时,David Marcus 就曾说过:「比特币,而不是 NFC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才是支付的未来」。

67e459a9785c999dd6d37b1b59909a68.jpg


除了对数字货币早有了解外,David Marcus 还是区块链领域第一个独角兽 Coinbase 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后来因为避免利益冲突,David 在担任 Facebook 区块链部门负责人后,主动退出了 Coinbase 董事会。

那这个部门主要做什么呢?从区块链部门对外的招聘说法来看,Facebook 希望这个部门对区块链技术加以研究,看是否能够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平台上。这么看来,Facebook 对区块链的态度倒是和 Google 有点相似: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探索区块链和自己业务结合的可能性。

既然都要探索区块链的可能性了,Facebook 对数字货币广告的态度也有所放缓。与去年的「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谁也不许在 Facebook 上登加密数字的广告不同,今年 6 月 Facebook 撤销了对数字货币广告的禁令。Facebook 是在今年 1 月首次对加密货币广告施加禁令的,主要是防止「所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误导性或欺骗性营销活动」。

不过,虽然 Facebook 再次允许企业投放加密货币广告,但仍禁止宣传 ICO 的广告产品。据 CoinDesk 报道,Coinbase 就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都有投放广告。

据 CB Insights 推测,成立了专门部门后,Facebook 可能在数字货币、金融服务、Dapp 等方面有所尝试。比如或许会出现 FaceCoin 这样的数字货币,通过 Facebook 自身影响力,从而扩展到支付、电子商务、银行等多个领域。甚至用 FaceCoin 数字货币去激活 Facebook 的活跃度。也有媒体透露,Facebook 已要求跟银行建立数据合作伙伴关系。


区块链即服务:微软、IBM 等已对外输出


除了尝试把区块链技术跟自身业务结合之外,已有科技巨头开始探索把区块链技术「对外打包」。BaaS (Blockchain-as-a-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就是不少科技巨头正提供的新服务。

BaaS 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呢?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利用现有的云服务基础设施,为开发者提供便捷、高性能的区块链生态环境和生态配套服务的区块链开放平台。

我们举个例子:

如果初创企业想创建一条链(chain)和智能合约,开发人员往往得面对一行行代码。但如果采用了 BaaS 服务,常用代码将被事先写好,模块化成常用功能。这样,开发人员只需通过 API 和 SDK 等接口连接这些功能,就能一步上链。这种方式能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区块链的门槛,迅速创建私有、公有及混合链等区块链环境。

在这方面,微软和 IBM 无疑是走得最快的。

早在 2015 年 11 月,微软就启动了「区块链即服务(BaaS)」计划。该计划将区块链技术引入 Azure 云服务,并为使用 Azure 云服务的金融行业客户提供 BaaS 服务,让他们可以迅速创建私有、公有及混合的「区块链」环境。像著名的区块链 R3 联盟,其旗下的分布式账本 Corda 就是跟微软合作的。

就在这个月,纳斯达克宣布,旗下的纳斯达克金融框架(Nasdaq Financial Framework)将跟微软 Azure 联合创建一个区块链系统,帮助管理旗下多个支付系统中交易支付、结算等多个环节。

38949bfe648c402736654b44cdc0c499.jpg


正如微软 Azure 首席技术官 Mark RUssinovich 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加密货币世界以外的区块链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的一年,微软正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区块链领域。

除了微软,IBM 这个蓝色巨人,也被认为区块链技术会是其「复兴」的重要助推器。

2016 年,IBM 宣布将使用超级账本(Hyperledger)提供区块链即服务。如今,像沃尔玛、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等纷纷与 IBM 合作,把线上供应链做到透明化、可追溯。比如马士基,通过跟 IBM 合作,就能管理和跟踪全球数千万个船运集装箱的书面记录,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在中国,IBM 的合作方还包括了中国银联、邮政储蓄银行等。

从财报来看,IBM 在区块链领域的收获可以说颇丰。

2018 年 IBM 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IBM 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在内的新兴战略业务增长了 26%,收入突破 101 亿美元,占比首次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相较前两者,剩下的几家科技巨头们,对于区块链的探索可以说是「小打小闹」,并无太多动作:

今年 4 月,亚马逊面向中小企业推出 BaaS,帮助开发人员更轻松创建基于以太坊和 Linux 基金会 Hyperledger Fabric 的项目;

今年 7 月,Oracel (甲骨文)推出了区块链云服务(Oracle Blockchain Cloud Service)。据官方介绍,该区块链云服务能够帮助企业轻松搭建区块链网络,主要在交易、供应链跟踪货物等方面进行;

至于以硬件为主的苹果,去年 12 月申请了一项区块链相关专利。据专利显示,苹果正在创建一个使用区块链技术来验证时间戳的系统。

小探认为,从区块链技术诞生后的第一个运用就是数字货币来看,区块链技术跟大型科技公司的关系,远没有来得跟华尔街密切。这也是为什么像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金融公司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运用,来得更快。而科技公司在区块链领域的举动,反而更像是追着华尔街在跑。

从初创到年入十亿美元,Coinbase是如何快速达成的?

qianshao 发表了文章 • 2018-11-01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Coinbase 这个加密货币交易初创公司从默默无闻起步,到现在成为比特币繁荣风潮中的第一个十亿美元公司。公司的创始人 Brian Armstrong 必须证明 Coinbase 与加密货币在华尔街拥有足够的持久力。

这个新的金融巨头逡巡于离华尔街 3000 英里的玻璃城堡中。它的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市场街(Market Street),在高耸入云的大厦里占据了整整三层办公室,整个湾区的景色尽收眼底。巧克力金币在前台的糖果罐里闪闪发光,边上贴着标签“Initial Chocolate Offering”(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数字货币首次公开募资)。在一个没有独立办公室的开放空间里,从硅谷挖来的大人物和初级员工坐在一起,手里都抓着免费的 LaCroix(LaCroix 是一款风味气泡水)。这里就是 Coinbase 的基地,这家热门的初创公司希望围绕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重建金融体系。

但是,要找到这家公司得靠点运气。无论是在大厦的外部还是大堂,都没有公司的标识。在前台外面的走廊也没有任何标识,只有一个强化金属门和一个通话装置。他们解释说,Coinbase 的员工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持有虚拟加密货币,有些人持有的数量足以让他们成为千万富翁。一位员工说,绑架者可以绑架他们,“折磨他们”, 逼他们说出存放财富的地方——就好像把你的职业生涯和幸福押注在一个不稳定、未经证实的金融技术上还不够有压力。

这就是他们在 Coinbase 的生活。Coinbase 的氛围总是在乐观和困扰之间交替。Coinbase 成立于 2012 年,作为一个交易平台,为个人和公司提供购买和保存数字货币的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是比特币。到 2017 年,当投资者对这些货币的兴趣成为主流时,Coinbase 正好开始进行资本化,成为了 21 世纪新的数字淘金热中的富国银行。

在短短的时间里,Coinbase 成为美国第一家从投资者手中获得 10 亿美元“独角兽”估值的加密货币初创公司,也是第一家年收入达 10 亿美元的公司。Coinbase 声称现在拥有 2500 万个客户账户(比两年前增长了 5 倍),可以与传统的金融巨头(如 Charles Schwab 和 Fidelity)相提并论。科技媒体正在热议估值更高的融资和即将到来的 IPO。这家公司的先发者地位已经让它成为加密业务宇宙里的一颗母星,大量顶级的业内人士都以某种方式与 Coinbase 以及 35 岁的创始人兼 CEO Brian Armstrong 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高处不胜寒。Coinbase 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去年加密货币投资领域空前的投机热潮。如今,更多的投资者开始质疑这些资产的价值,因为它们未能证明自身的持久力,因此,2017 年比特币的活跃行情就像是遥远的回忆。很多流行的数字货币的交易量比去年 12 月的高峰期少了 80%,甚至 90%,而泡沫的破裂已经让 6000 亿美元的市值蒸发殆尽。对 Coinbase 来说,这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交易量和越来越少的佣金,即使新的低收费竞争者将公司的核心服务转变为商品,或者公司已经从疏远客户的问题中恢复过来。

主持这一切的是一位内向的创始人,他把 2017 年的加密货币热潮看作是长篇故事中的一章而已。Armstrong 属于一代布道者,他们把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看作是能够让投资、借贷和储蓄更快、更经济、更平等的工具。他希望 Coinbase 成为一个银行帝国,把这些工具带给大众。

Armstrong 和他的同事已经为未来奠定了基础,小心翼翼地拉拢监管机构并投资新技术。他还没做到的是让更广泛的金融界相信加密货币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如果 Armstrong 最终无法做出让人信服的长期案例,那么可能不只是 Coinbase 会崩溃,整个行业也可能会崩溃。





理想主义者:Brian Armstrong。


在圣何塞长大的 Armstrong 不甘平庸和束缚。他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工程师,为他提供了舒适的成长环境。但是,当 Armstrong 看到互联网成为可以改变社会的工具——就像苹果公司的 Steve Jobs 和英特尔公司的 Andy Grove 那样,在 20 多年前用电脑和芯片把作坊变成了帝国——他担心其他人已经抢先一步。他说:“等我从大学毕业并开始工作,我觉得也许已经有点晚了——互联网革命已经开始了。”

但是,Armstrong 还是开始得有点早了些。2009 年圣诞节,他在父母家里上网冲浪,看到了中本聪撰写的比特币白皮书。文章里所描述的想法(即超越银行或政府管控范围的全球性货币)是如此引人注目,他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都忘了母亲要他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的事。

中本聪的文章声名大噪,它描述了比特币架构,以及利用全球计算机网络来维护任意类型交易的公共记录。和其他早期的追随者一样,Armstrong 对这个把中间人和政治家影响降到最小限度的金融系统十分痴迷。在结束阿根廷的旅行之后,他的这种痴迷程度只增不减。他回忆起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餐馆里,菜单上贴着价格标签,几乎每天都在变化,这种通货膨胀把普通人的储蓄一扫而光。他认为,比特币代表了一种存储或转移财富的方式,不受那些贪婪的国家的控制。比特币就是数字黄金。





Brian Armstrong 的童年照片。


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普通人不得不使用加密货币,而在其早期阶段,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要使用比特币,人们必须下载一个“钱包”软件,然后通过离岸银行转账或与中间人合作给“钱包”注入资金。

Armstrong 的愿景是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像在线购买股票。2012 年,他辞去了 Airbnb 的工程师工作,想要去实现自己的夙愿。他设计了 Coinbase,允许客户使用传统的银行账户购买加密货币。虽然购买比特币需要严格的技术支持,但 Coinbase 更像是使用 PayPal 或 Venmo。Coinbase 没有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加密密钥来存储加密货币,而是替客户做了这些事情。

事实证明,外界对轻松获取比特币这样的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在发布大约一年后,也就是 2012 年晚些时候,Coinbase 获得了百万客户。当加密货币世界充斥着对毒品交易和洗钱的担忧时,Coinbase 努力遵守着“知晓客户”法律和美国银行法的其他限制。在去年的狂热时期,数以百计的新加密“代币”投资兴起,Coinbase 害怕遭到诈骗或惹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麻烦,拒绝出售绝大部分加密货币。(如今,15 种加密货币的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但是 Coinbase 只交易其中的 5 种)。对合规的担心让 Armstrong 没能受到加密世界自封的叛徒们的喜爱,这些叛徒们关心的是可卡因、兰博基尼和反政府诽谤。但是,这让 Coinbase 获得了监管当局的代理经销商执照。它也在和监管当局谈判,以便获得联邦银行章程,这对于任何跟比特币相关的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Sanford C. Bernstein 的分析师 Christian Bolu 说:“在金融产品中,重要的是先发优势和制定标准的人。Coinbase 正在承担这一重任,并制定监管议程。”

Coinbase 是蓝筹风险资本的宠儿,蓝筹风险资本包括早期的投资者 Union Square Ventures 和 Andreessen Horowitz。后者在 2013 年投资了 2500 万美元,是 VC 社区第一家在加密货币上下大注的。他的支持者说,这个年轻的 CEO 很快就展示了自我改进的本能。Andreessen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说:“每次跟他会面,他都会提出跟进问题。他一直保持好奇,并在寻求指导”。Armstrong 改善自己的努力几乎是病态的。去年,他获得了飞行员执照,但在学会开飞机后却对飞行失去了兴趣。在 Coinbase,Armstrong 会翻来覆去地跟员工讲自己和员工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有一次,他把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估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全体员工以征求建议。

他阅读大量的书籍,大部分是有声读物。他喜欢的书籍包括科学、行为心理学,倾向于管理类的东西和伟大人物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莱特兄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阅读了迈克尔·马龙的《比尔和戴夫》,那是关于惠普历史的一本书,这本书促使 Armstrong 敦促有想法的员工随时跟他联系。Armstrong 回忆道:“当 Steve Wozniak 还在惠普公司做工程师时,给公司带来了 Apple 1。他就好像在说,‘我造出了这个,我想惠普应该生产它’。但惠普说不行。然后,他就离开了,并创建了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看来,让成功从眼皮底下溜走对 Armstrong 来说就是一个噩梦。

但是,当成功到来时,Coinbase 和 Armstrong 发现他们学习如何管理。2017 年,随着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价值的上涨(20 倍甚至更多),Coinbase 大幅提高了交易费。在热潮的高峰期,Armstrong 说,Coinbase 每天签约的新客户数超过 5 万。这导致公司网站发生崩溃,让网站工程师们觉得像在用保鲜膜来阻止雪崩的发生。对于一些 Coinbase 的客户来说,网站体验变得很糟糕,故障频发,一个完整的订单都无法完成。Twitter 和 Reddit 上充斥着发泄愤怒的帖子,客户的钱提不出来,客服问题几天都得不到解决。很多客户向商业改善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了投诉。

与此同时,黑客们也没闲着,他们将精心设计的钓鱼技术和银行欺诈手段瞄准了 Coinbase 的客户。Coinbase 一度把 10% 的收入用于解决欺诈相关的问题。员工们也很不开心。混乱的局面让很多工程师和客户服务代表每天工作 18 小时,有些人因为精疲力竭而不得不退出。

另一次严重的事故发生于 2017 年 6 月 21 日,当时一个高净值的“鲸鱼”(体量巨大的账户)突然卖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以太币。结果出现了“闪崩”,价格从 320 美元直接掉到 10 美分以下,然后才回弹,这触发了自动卖单,导致一些倒霉的投资者放弃了他们所有的头寸,只获得了一点点利润。与大多数大型证券交易所不同,Coinbase 还没有为发生恐慌性抛售建立停止交易的绊线,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失误。Armstrong 最终决定解救这些受害者,撤销了他们的交易,事故得以平静地恢复,但代价巨大。

在加密货币热潮的高峰期,Coinbase 再次受到重创,起因是它处理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的能力。Coinbase 最初拒绝支持这个新货币,然后在客户投诉的压力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在 2017 年 12 月,就在 Coinbase 宣布逆转之前,比特币现金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上涨,这引发了外界的猜测,Coinbase 的员工被怀疑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预期新资金会涌入,因此购买了比特币现金。根据一位前雇员的说法,这次抗议让 Coinbase 突然删除了 Slack 上的两个频道,员工们经常使用这两个频道来讨论加密货币市场和交易策略。

Coinbase 进行了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其员工有内幕交易。公司告诉《财富》杂志,关闭 Slack 频道事出谨慎,而非做错了什么。加密货币的监管制度还在不断演化,所以还不清楚根据内幕消息进行加密货币交易是否违法。尽管如此,这场争议加上网站的客服问题仍然传达了一个讯息:就在加密货币成为全国关注焦点之际,Coinbase 似乎还没有为迎接黄金时代做好准备。

然而,Coinbase 的挣扎并没有吓跑投资者:2017 年 8 月,这家初创公司获得了 1 亿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 18 亿美元。这让 Armstrong 有了足够的资金和气势去招揽天才们一起来把公司做好。Coinbase 挖来了长期担任 Twitter 运营高管的 Tina Bhatnagar,帮他修复混乱的客户关系,还把惠普的资深人士 Asiff Hirji 挖来做 COO。Armstrong 还做出招聘承诺:根据公司规定,针对副总裁及以上职位的每个空缺职位,将面试三位来自缺乏代表性背景的合格人士,并且 33% 的领导者职位由女性担任。

尽管危机在发酵,但公司依旧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员工们因此给了老板很高的评价。Armstrong 认为,随着公司的发展,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他回忆道,“我认为 CEO 必须是个军事将领,咆哮着发布命令。但我觉得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领导风格,更多的是协作。寻求真相,而不是为自己设立标杆。我也意识到,我们不应该试图成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因为那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Coinbase 的员工数量增长了一倍,目前有近 1000 名员工。额外的员工配备有助于恢复工作生活的平衡,减少夜班。对于 Armstrong 来说,他展示给员工们的是他自己也会偶尔放松。这包括重新找回公司早期的氛围。当时,Armstrong 和 Coinbase 的第三位员工 Olaf Carlson-Wee(他现在在经营 Polychain Capital,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会组个队,在 Halo 比赛中与联合创始人 Fred Ehrsam 争个高下,Fred Ehrsam 曾是高中比赛的冠军。还有很多乒乓球和攀岩活动。如今的放松活动包括 Armstrong 在办公室或 KTV 里高歌迪士尼歌曲。





Armstrong 和员工们在 Coinbase 的旧金山总部。


谷歌资深人士 Mike Dudas(现在经营着一家加密新闻初创企业 The Block)说客户服务在 Bhatnagar 的领导下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到 2018 年中,Coinbase 声称已经解决了 95% 的积压问题,并表示在 10 小时内就能回应投诉,这与比特币狂热时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当时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说投诉与过去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比特币狂热也失去了往日的疯狂。自 2017 年 12 月以来, 如果跟 Nasdaq 在 2000 年到 2002 年期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加密货币的价格以百分比来算,跌得要多得多。研究公司 Diar 最近报道说,Coinbase 的交易量已经从 2018 年 1 月的 200 亿美元跌到今年夏季每月不到 50 亿美元。因为 Coinbase 向每个交易收取高达 1.99% 的佣金,所以价值和交易量的同步下降对它来说是双重打击。它的利润也受到新竞争对手的威胁。过去一年中,金融科技企业 Robinhood 和 Square 以及欧洲经纪公司 eToro 已经通过低成本或零成本交易来吸引投资者。这个听起来不详的鼓点给 Armstrong 的最大使命之一增添了紧迫感:他要把 Coinbase 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区块链银行巨头,不只依靠交易收入而活。

那是华盛顿的一个酷热的夜晚,Armstrong 身穿深褐色的西装,坐下来准备吃晚饭。他和他的一小群随从人员在杜邦环岛附近的一家旅店的餐厅里聚餐,那家餐厅的食物又贵又不好吃。他边吃油浸三文鱼,边回忆他和立法者及高级监管人员会面的一天。曾经是硅谷工程师的 Armstrong 并没有被政治氛围震慑到。他说:“我认为,我最喜欢的是地铁部分”。他指的是地下的单轨列车,载着当选的官员和精英游客们往返于国会大厦。尽管如此,这位 CEO 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坚持向政治阶层传授关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知识。这些努力正在奏效,越来越多的监管人员把这项技术看作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犯罪威胁,这为 Coinbase 和其竞争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除了即将到手的经纪人及经销商执照外,Coinbase 已经获准为希望拥有加密货币资产的大型机构提供托管服务。如果 Coinbase 能够吸引更多大玩家,如共同基金、养老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交易,这些服务就可能有利可图。Coinbase 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早些时候,针对专业交易人员和机构(主要是富有的“家族办公室”和以加密货币为导向的对冲基金)的服务超过了其客户交易平台,成为公司最大的交易量来源。

咨询公司 Greenwich Associates 的金融科技专家 Richard Johnson 表示:“我不认为这会很容易。机构市场是他们要攻入的另一个不一样的市场”,特别是主流基金管理者在投资之前会等待更有力的监管框架出台。





企业和业务发展部门副总裁 Emilie Choi。


但是,最近的收购可能有助于 Coinbase 在框架出台时做好准备。Coinbase 最近聘请 Emilie Choi 担任企业和业务发展部门的副总裁,她曾在 LindedIn 主持了 40 多个收购项目。自今年三月入职以来,Choi 已经帮助 Coinbase 收购了 10 多个的小型区块链和金融公司,这些公司有助于 Coinbase 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尽管如此,对于一个自诩为“加密货币界的谷歌”的公司,Coinbase 仍在等待改进其交易平台的机会,就像谷歌把 Gmail 或谷歌地图或 Youtube 添加到其核心搜索服务中一样。

目前,据 Johonson 和其他人透露,Coinbase 最有前途的项目涉及一类新型投资,被称为安全代币,可以在区块链上作为可投资资产的代币。Armstrong 曾谈到围绕这类代币构建另一个投资市场,由 Coinbase 来运营。支持者表示,代币可以用来将相对流动性较差和昂贵的资产(私有企业或艺术品及其他收藏品)转换成易于交易的单元。

理解安全代币及其含义就像在 1994 年浏览互联网一样。正如人们对 20 年前的“浏览器”或 10 年前的“app”这样的术语感到困惑一样,区块链的词汇表(包括“代币”和“钱包”),仍然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个行业的最佳讲解员之一是 Coinbase 的 CTO Balaji Srinibasan,这位 38 岁男人头发短而直,胡子黑白混杂,眼睛闪闪发亮,看上去魅力十足。Srinivasan 已经就代币重塑风险投资行业的潜力写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章 。

他表示:“区块链是自浏览器或操作系统以来最复杂的技术”,只有少数学者拥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密码学、博弈论、网络、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因而产生了对这些学者的人才争夺战。但他也解释说,代币不一样。它们可以由更广泛的工程师构建,同时利用区块链强大的属性,比如:防篡改和坚不可摧。当用于资产证券化时,它们代表了一种识别和分配所有权的有效方法。





首席技术官 Balaji Srinivasan。


David Sacks 是风险资本家及 PayPal 的创始人兼 COO,他认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个价值 7 万亿美元的市场具有高流动性,非常成熟,可以通过代币进行细分和销售。Sacks 说:“这就像所有权从模拟系统转向数字化系统一样。如今,契约或私人安全变成了文件柜里的一张纸,而代币将其数字化”。Sacks 正在支持一家叫作“Harbor”的公司,这家公司旨在确保代币遵守安全法规。不动产理念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例如,Aspen 高级酒店 St. Regis 的业主在今年 8 月宣布,他们将以代币的形式出售酒店 19% 的股权。

金融咨询顾问及加密货币律师 Preston Byrne 认为,通过简化法规,安全代币将使公司更容易筹集资金,因为占据数十个不同文件的信息被整合到区块链上。代币也会让企业减少对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的依赖,削减与并购、收购及发行股票或债券相关的成本。Byrne 表示:“由于 Coinbase 掌握了关键技术,让自己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随着技术初创企业开始吃掉大银行的业务,恰恰是他们发挥威力的时候”。

当然,那些大银行在自己没吃饱前还会继续吃。像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这样的金融巨头拥有充裕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他们正在资助自己的区块链项目。Coinbase 很难垄断加密货币交易技术,包括 Circle 和 Gemini 在内的竞争对手也在努力构建机构交易平台。

尽管如此,Coinbase 仍然是投资者的最爱。多位消息人士向《财富》证实,该公司正处于大规模融资的最后阶段。有报道称,在 4 月份 Coinbase 收购加密货币公司 Eear.com 时,Coinbase 估计自己的市值大约为 80 亿美元。Coinbase 尚未对这个数字做出确认,但也没有提出异议。

至于更广泛的加密货币革命,Armstrong 还没有丢弃他的理想——成为独立于银行和政府的全球支付系统。为此,Coinbase 正在构建 Coinbase Wallet,帮助普通投资者在代币世界中驰骋。而且,Armstrong 比他的投资者更加雄心勃勃。他说:“我真的希望看到未来 5 年能有 10 亿人使用加密货币”。


原文:Coinbase Wants To Be Too Big To Fail
作者:Jeff John Roberts
编译:姚佳灵
审校:无明 查看全部
Bitcoin-Company-Coinbase-Launches-Instant-Exchange-to-Eliminate-Volatility-Risk.png

Coinbase 这个加密货币交易初创公司从默默无闻起步,到现在成为比特币繁荣风潮中的第一个十亿美元公司。公司的创始人 Brian Armstrong 必须证明 Coinbase 与加密货币在华尔街拥有足够的持久力。

这个新的金融巨头逡巡于离华尔街 3000 英里的玻璃城堡中。它的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市场街(Market Street),在高耸入云的大厦里占据了整整三层办公室,整个湾区的景色尽收眼底。巧克力金币在前台的糖果罐里闪闪发光,边上贴着标签“Initial Chocolate Offering”(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数字货币首次公开募资)。在一个没有独立办公室的开放空间里,从硅谷挖来的大人物和初级员工坐在一起,手里都抓着免费的 LaCroix(LaCroix 是一款风味气泡水)。这里就是 Coinbase 的基地,这家热门的初创公司希望围绕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重建金融体系。

但是,要找到这家公司得靠点运气。无论是在大厦的外部还是大堂,都没有公司的标识。在前台外面的走廊也没有任何标识,只有一个强化金属门和一个通话装置。他们解释说,Coinbase 的员工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持有虚拟加密货币,有些人持有的数量足以让他们成为千万富翁。一位员工说,绑架者可以绑架他们,“折磨他们”, 逼他们说出存放财富的地方——就好像把你的职业生涯和幸福押注在一个不稳定、未经证实的金融技术上还不够有压力。

这就是他们在 Coinbase 的生活。Coinbase 的氛围总是在乐观和困扰之间交替。Coinbase 成立于 2012 年,作为一个交易平台,为个人和公司提供购买和保存数字货币的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是比特币。到 2017 年,当投资者对这些货币的兴趣成为主流时,Coinbase 正好开始进行资本化,成为了 21 世纪新的数字淘金热中的富国银行。

在短短的时间里,Coinbase 成为美国第一家从投资者手中获得 10 亿美元“独角兽”估值的加密货币初创公司,也是第一家年收入达 10 亿美元的公司。Coinbase 声称现在拥有 2500 万个客户账户(比两年前增长了 5 倍),可以与传统的金融巨头(如 Charles Schwab 和 Fidelity)相提并论。科技媒体正在热议估值更高的融资和即将到来的 IPO。这家公司的先发者地位已经让它成为加密业务宇宙里的一颗母星,大量顶级的业内人士都以某种方式与 Coinbase 以及 35 岁的创始人兼 CEO Brian Armstrong 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高处不胜寒。Coinbase 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去年加密货币投资领域空前的投机热潮。如今,更多的投资者开始质疑这些资产的价值,因为它们未能证明自身的持久力,因此,2017 年比特币的活跃行情就像是遥远的回忆。很多流行的数字货币的交易量比去年 12 月的高峰期少了 80%,甚至 90%,而泡沫的破裂已经让 6000 亿美元的市值蒸发殆尽。对 Coinbase 来说,这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交易量和越来越少的佣金,即使新的低收费竞争者将公司的核心服务转变为商品,或者公司已经从疏远客户的问题中恢复过来。

主持这一切的是一位内向的创始人,他把 2017 年的加密货币热潮看作是长篇故事中的一章而已。Armstrong 属于一代布道者,他们把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看作是能够让投资、借贷和储蓄更快、更经济、更平等的工具。他希望 Coinbase 成为一个银行帝国,把这些工具带给大众。

Armstrong 和他的同事已经为未来奠定了基础,小心翼翼地拉拢监管机构并投资新技术。他还没做到的是让更广泛的金融界相信加密货币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如果 Armstrong 最终无法做出让人信服的长期案例,那么可能不只是 Coinbase 会崩溃,整个行业也可能会崩溃。

Armstrong.jpg

理想主义者:Brian Armstrong。


在圣何塞长大的 Armstrong 不甘平庸和束缚。他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工程师,为他提供了舒适的成长环境。但是,当 Armstrong 看到互联网成为可以改变社会的工具——就像苹果公司的 Steve Jobs 和英特尔公司的 Andy Grove 那样,在 20 多年前用电脑和芯片把作坊变成了帝国——他担心其他人已经抢先一步。他说:“等我从大学毕业并开始工作,我觉得也许已经有点晚了——互联网革命已经开始了。”

但是,Armstrong 还是开始得有点早了些。2009 年圣诞节,他在父母家里上网冲浪,看到了中本聪撰写的比特币白皮书。文章里所描述的想法(即超越银行或政府管控范围的全球性货币)是如此引人注目,他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都忘了母亲要他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的事。

中本聪的文章声名大噪,它描述了比特币架构,以及利用全球计算机网络来维护任意类型交易的公共记录。和其他早期的追随者一样,Armstrong 对这个把中间人和政治家影响降到最小限度的金融系统十分痴迷。在结束阿根廷的旅行之后,他的这种痴迷程度只增不减。他回忆起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餐馆里,菜单上贴着价格标签,几乎每天都在变化,这种通货膨胀把普通人的储蓄一扫而光。他认为,比特币代表了一种存储或转移财富的方式,不受那些贪婪的国家的控制。比特币就是数字黄金。

Brian.jpg

Brian Armstrong 的童年照片。


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普通人不得不使用加密货币,而在其早期阶段,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要使用比特币,人们必须下载一个“钱包”软件,然后通过离岸银行转账或与中间人合作给“钱包”注入资金。

Armstrong 的愿景是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像在线购买股票。2012 年,他辞去了 Airbnb 的工程师工作,想要去实现自己的夙愿。他设计了 Coinbase,允许客户使用传统的银行账户购买加密货币。虽然购买比特币需要严格的技术支持,但 Coinbase 更像是使用 PayPal 或 Venmo。Coinbase 没有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加密密钥来存储加密货币,而是替客户做了这些事情。

事实证明,外界对轻松获取比特币这样的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在发布大约一年后,也就是 2012 年晚些时候,Coinbase 获得了百万客户。当加密货币世界充斥着对毒品交易和洗钱的担忧时,Coinbase 努力遵守着“知晓客户”法律和美国银行法的其他限制。在去年的狂热时期,数以百计的新加密“代币”投资兴起,Coinbase 害怕遭到诈骗或惹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麻烦,拒绝出售绝大部分加密货币。(如今,15 种加密货币的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但是 Coinbase 只交易其中的 5 种)。对合规的担心让 Armstrong 没能受到加密世界自封的叛徒们的喜爱,这些叛徒们关心的是可卡因、兰博基尼和反政府诽谤。但是,这让 Coinbase 获得了监管当局的代理经销商执照。它也在和监管当局谈判,以便获得联邦银行章程,这对于任何跟比特币相关的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Sanford C. Bernstein 的分析师 Christian Bolu 说:“在金融产品中,重要的是先发优势和制定标准的人。Coinbase 正在承担这一重任,并制定监管议程。”

Coinbase 是蓝筹风险资本的宠儿,蓝筹风险资本包括早期的投资者 Union Square Ventures 和 Andreessen Horowitz。后者在 2013 年投资了 2500 万美元,是 VC 社区第一家在加密货币上下大注的。他的支持者说,这个年轻的 CEO 很快就展示了自我改进的本能。Andreessen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说:“每次跟他会面,他都会提出跟进问题。他一直保持好奇,并在寻求指导”。Armstrong 改善自己的努力几乎是病态的。去年,他获得了飞行员执照,但在学会开飞机后却对飞行失去了兴趣。在 Coinbase,Armstrong 会翻来覆去地跟员工讲自己和员工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有一次,他把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估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全体员工以征求建议。

他阅读大量的书籍,大部分是有声读物。他喜欢的书籍包括科学、行为心理学,倾向于管理类的东西和伟大人物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莱特兄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阅读了迈克尔·马龙的《比尔和戴夫》,那是关于惠普历史的一本书,这本书促使 Armstrong 敦促有想法的员工随时跟他联系。Armstrong 回忆道:“当 Steve Wozniak 还在惠普公司做工程师时,给公司带来了 Apple 1。他就好像在说,‘我造出了这个,我想惠普应该生产它’。但惠普说不行。然后,他就离开了,并创建了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看来,让成功从眼皮底下溜走对 Armstrong 来说就是一个噩梦。

但是,当成功到来时,Coinbase 和 Armstrong 发现他们学习如何管理。2017 年,随着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价值的上涨(20 倍甚至更多),Coinbase 大幅提高了交易费。在热潮的高峰期,Armstrong 说,Coinbase 每天签约的新客户数超过 5 万。这导致公司网站发生崩溃,让网站工程师们觉得像在用保鲜膜来阻止雪崩的发生。对于一些 Coinbase 的客户来说,网站体验变得很糟糕,故障频发,一个完整的订单都无法完成。Twitter 和 Reddit 上充斥着发泄愤怒的帖子,客户的钱提不出来,客服问题几天都得不到解决。很多客户向商业改善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了投诉。

与此同时,黑客们也没闲着,他们将精心设计的钓鱼技术和银行欺诈手段瞄准了 Coinbase 的客户。Coinbase 一度把 10% 的收入用于解决欺诈相关的问题。员工们也很不开心。混乱的局面让很多工程师和客户服务代表每天工作 18 小时,有些人因为精疲力竭而不得不退出。

另一次严重的事故发生于 2017 年 6 月 21 日,当时一个高净值的“鲸鱼”(体量巨大的账户)突然卖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以太币。结果出现了“闪崩”,价格从 320 美元直接掉到 10 美分以下,然后才回弹,这触发了自动卖单,导致一些倒霉的投资者放弃了他们所有的头寸,只获得了一点点利润。与大多数大型证券交易所不同,Coinbase 还没有为发生恐慌性抛售建立停止交易的绊线,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失误。Armstrong 最终决定解救这些受害者,撤销了他们的交易,事故得以平静地恢复,但代价巨大。

在加密货币热潮的高峰期,Coinbase 再次受到重创,起因是它处理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的能力。Coinbase 最初拒绝支持这个新货币,然后在客户投诉的压力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在 2017 年 12 月,就在 Coinbase 宣布逆转之前,比特币现金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上涨,这引发了外界的猜测,Coinbase 的员工被怀疑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预期新资金会涌入,因此购买了比特币现金。根据一位前雇员的说法,这次抗议让 Coinbase 突然删除了 Slack 上的两个频道,员工们经常使用这两个频道来讨论加密货币市场和交易策略。

Coinbase 进行了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其员工有内幕交易。公司告诉《财富》杂志,关闭 Slack 频道事出谨慎,而非做错了什么。加密货币的监管制度还在不断演化,所以还不清楚根据内幕消息进行加密货币交易是否违法。尽管如此,这场争议加上网站的客服问题仍然传达了一个讯息:就在加密货币成为全国关注焦点之际,Coinbase 似乎还没有为迎接黄金时代做好准备。

然而,Coinbase 的挣扎并没有吓跑投资者:2017 年 8 月,这家初创公司获得了 1 亿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 18 亿美元。这让 Armstrong 有了足够的资金和气势去招揽天才们一起来把公司做好。Coinbase 挖来了长期担任 Twitter 运营高管的 Tina Bhatnagar,帮他修复混乱的客户关系,还把惠普的资深人士 Asiff Hirji 挖来做 COO。Armstrong 还做出招聘承诺:根据公司规定,针对副总裁及以上职位的每个空缺职位,将面试三位来自缺乏代表性背景的合格人士,并且 33% 的领导者职位由女性担任。

尽管危机在发酵,但公司依旧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员工们因此给了老板很高的评价。Armstrong 认为,随着公司的发展,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他回忆道,“我认为 CEO 必须是个军事将领,咆哮着发布命令。但我觉得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领导风格,更多的是协作。寻求真相,而不是为自己设立标杆。我也意识到,我们不应该试图成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因为那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Coinbase 的员工数量增长了一倍,目前有近 1000 名员工。额外的员工配备有助于恢复工作生活的平衡,减少夜班。对于 Armstrong 来说,他展示给员工们的是他自己也会偶尔放松。这包括重新找回公司早期的氛围。当时,Armstrong 和 Coinbase 的第三位员工 Olaf Carlson-Wee(他现在在经营 Polychain Capital,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会组个队,在 Halo 比赛中与联合创始人 Fred Ehrsam 争个高下,Fred Ehrsam 曾是高中比赛的冠军。还有很多乒乓球和攀岩活动。如今的放松活动包括 Armstrong 在办公室或 KTV 里高歌迪士尼歌曲。

coinbase.jpg

Armstrong 和员工们在 Coinbase 的旧金山总部。


谷歌资深人士 Mike Dudas(现在经营着一家加密新闻初创企业 The Block)说客户服务在 Bhatnagar 的领导下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到 2018 年中,Coinbase 声称已经解决了 95% 的积压问题,并表示在 10 小时内就能回应投诉,这与比特币狂热时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当时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说投诉与过去相去甚远,那是因为比特币狂热也失去了往日的疯狂。自 2017 年 12 月以来, 如果跟 Nasdaq 在 2000 年到 2002 年期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加密货币的价格以百分比来算,跌得要多得多。研究公司 Diar 最近报道说,Coinbase 的交易量已经从 2018 年 1 月的 200 亿美元跌到今年夏季每月不到 50 亿美元。因为 Coinbase 向每个交易收取高达 1.99% 的佣金,所以价值和交易量的同步下降对它来说是双重打击。它的利润也受到新竞争对手的威胁。过去一年中,金融科技企业 Robinhood 和 Square 以及欧洲经纪公司 eToro 已经通过低成本或零成本交易来吸引投资者。这个听起来不详的鼓点给 Armstrong 的最大使命之一增添了紧迫感:他要把 Coinbase 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区块链银行巨头,不只依靠交易收入而活。

那是华盛顿的一个酷热的夜晚,Armstrong 身穿深褐色的西装,坐下来准备吃晚饭。他和他的一小群随从人员在杜邦环岛附近的一家旅店的餐厅里聚餐,那家餐厅的食物又贵又不好吃。他边吃油浸三文鱼,边回忆他和立法者及高级监管人员会面的一天。曾经是硅谷工程师的 Armstrong 并没有被政治氛围震慑到。他说:“我认为,我最喜欢的是地铁部分”。他指的是地下的单轨列车,载着当选的官员和精英游客们往返于国会大厦。尽管如此,这位 CEO 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坚持向政治阶层传授关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知识。这些努力正在奏效,越来越多的监管人员把这项技术看作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犯罪威胁,这为 Coinbase 和其竞争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除了即将到手的经纪人及经销商执照外,Coinbase 已经获准为希望拥有加密货币资产的大型机构提供托管服务。如果 Coinbase 能够吸引更多大玩家,如共同基金、养老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交易,这些服务就可能有利可图。Coinbase 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早些时候,针对专业交易人员和机构(主要是富有的“家族办公室”和以加密货币为导向的对冲基金)的服务超过了其客户交易平台,成为公司最大的交易量来源。

咨询公司 Greenwich Associates 的金融科技专家 Richard Johnson 表示:“我不认为这会很容易。机构市场是他们要攻入的另一个不一样的市场”,特别是主流基金管理者在投资之前会等待更有力的监管框架出台。

choi.jpg

企业和业务发展部门副总裁 Emilie Choi。


但是,最近的收购可能有助于 Coinbase 在框架出台时做好准备。Coinbase 最近聘请 Emilie Choi 担任企业和业务发展部门的副总裁,她曾在 LindedIn 主持了 40 多个收购项目。自今年三月入职以来,Choi 已经帮助 Coinbase 收购了 10 多个的小型区块链和金融公司,这些公司有助于 Coinbase 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尽管如此,对于一个自诩为“加密货币界的谷歌”的公司,Coinbase 仍在等待改进其交易平台的机会,就像谷歌把 Gmail 或谷歌地图或 Youtube 添加到其核心搜索服务中一样。

目前,据 Johonson 和其他人透露,Coinbase 最有前途的项目涉及一类新型投资,被称为安全代币,可以在区块链上作为可投资资产的代币。Armstrong 曾谈到围绕这类代币构建另一个投资市场,由 Coinbase 来运营。支持者表示,代币可以用来将相对流动性较差和昂贵的资产(私有企业或艺术品及其他收藏品)转换成易于交易的单元。

理解安全代币及其含义就像在 1994 年浏览互联网一样。正如人们对 20 年前的“浏览器”或 10 年前的“app”这样的术语感到困惑一样,区块链的词汇表(包括“代币”和“钱包”),仍然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个行业的最佳讲解员之一是 Coinbase 的 CTO Balaji Srinibasan,这位 38 岁男人头发短而直,胡子黑白混杂,眼睛闪闪发亮,看上去魅力十足。Srinivasan 已经就代币重塑风险投资行业的潜力写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章 。

他表示:“区块链是自浏览器或操作系统以来最复杂的技术”,只有少数学者拥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密码学、博弈论、网络、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因而产生了对这些学者的人才争夺战。但他也解释说,代币不一样。它们可以由更广泛的工程师构建,同时利用区块链强大的属性,比如:防篡改和坚不可摧。当用于资产证券化时,它们代表了一种识别和分配所有权的有效方法。

balaji.jpg

首席技术官 Balaji Srinivasan。


David Sacks 是风险资本家及 PayPal 的创始人兼 COO,他认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个价值 7 万亿美元的市场具有高流动性,非常成熟,可以通过代币进行细分和销售。Sacks 说:“这就像所有权从模拟系统转向数字化系统一样。如今,契约或私人安全变成了文件柜里的一张纸,而代币将其数字化”。Sacks 正在支持一家叫作“Harbor”的公司,这家公司旨在确保代币遵守安全法规。不动产理念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例如,Aspen 高级酒店 St. Regis 的业主在今年 8 月宣布,他们将以代币的形式出售酒店 19% 的股权。

金融咨询顾问及加密货币律师 Preston Byrne 认为,通过简化法规,安全代币将使公司更容易筹集资金,因为占据数十个不同文件的信息被整合到区块链上。代币也会让企业减少对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的依赖,削减与并购、收购及发行股票或债券相关的成本。Byrne 表示:“由于 Coinbase 掌握了关键技术,让自己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随着技术初创企业开始吃掉大银行的业务,恰恰是他们发挥威力的时候”。

当然,那些大银行在自己没吃饱前还会继续吃。像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这样的金融巨头拥有充裕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他们正在资助自己的区块链项目。Coinbase 很难垄断加密货币交易技术,包括 Circle 和 Gemini 在内的竞争对手也在努力构建机构交易平台。

尽管如此,Coinbase 仍然是投资者的最爱。多位消息人士向《财富》证实,该公司正处于大规模融资的最后阶段。有报道称,在 4 月份 Coinbase 收购加密货币公司 Eear.com 时,Coinbase 估计自己的市值大约为 80 亿美元。Coinbase 尚未对这个数字做出确认,但也没有提出异议。

至于更广泛的加密货币革命,Armstrong 还没有丢弃他的理想——成为独立于银行和政府的全球支付系统。为此,Coinbase 正在构建 Coinbase Wallet,帮助普通投资者在代币世界中驰骋。而且,Armstrong 比他的投资者更加雄心勃勃。他说:“我真的希望看到未来 5 年能有 10 亿人使用加密货币”。


原文:Coinbase Wants To Be Too Big To Fail
作者:Jeff John Roberts
编译:姚佳灵
审校:无明

短期之内不打算上市的Coinbase想干嘛?

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31 23:04 • 来自相关话题

Coinbase总裁&COO Asiff Hirji,图片来源:彭博社采访视频


昨日,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的Coinbase宣布完成3亿美元的E轮融资,其估值已达80亿美元。这个消息引发了很多猜测,再加上早前被曝出有申请IPO的计划,这是否代表上市就是这家公司近期的首要任务呢?

彭博社围绕着这一问题采访了Coinbase总裁和首席运营官Asiff Hirji。在采访中,Hirji谈到了Coinbase的营收、其短期的目标、上线新资产以及机构投资者的需求问题。

 
Coinbase真的要上市吗?
 

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独角兽企业,Coinbase是一家拥有充足资金的交易所。据Hirji所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接受这笔融资是因为希望有更多像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本轮融资的投资机构)这样的公司参与进来。这些投资者对加密货币有建设性的看法,而且能够帮助Coinbase开启新一轮的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Coinbase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新增了很多针对机构投资者的产品,例如托管服务。鉴于现阶段Coinbase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交易,Hirji表示,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他们希望扩充营收渠道。

那么其扩大营收渠道的目的是不是上市呢?当被问到2019年是否可能IPO时,Hirji回答:

短时间内我们不会IPO。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或许到了未来某一天我们会选择IPO,但目前这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


 
以打造公开的金融体系为己任
 

尽管与比特币价格新高时期相比,Coinbase的交易量已经大幅下跌,但其活跃用户数量依然在增加,很多人依然愿意定期登录这个平台来查看价格。

Hirji指出,在考虑上市之前,他们还希望做到两点。

首先就是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Coinbase既是经纪商,也是交易所,还是托管商,但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只是交易,因此希望未来能够改善这一情况,创造更多可预测收入。

第二点就是打造一个更加公开的金融体系。Hirji表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外乎投资和应用这两个阶段,而目前加密货币领域则处在投资阶段。他们在扩张自己基础业务的同时,还会关注加密货币的下一阶段发展,即应用阶段。

我们的任务是为全世界创造一个更加公开的金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稳定币等产品。这类产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帮助那些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无论他们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区都可以得益于加密货币技术。


此外,Coinbase近段时间也破天荒地上线了很多新资产。Hirji明确表示他们将来还会上线更多资产,因为部分币种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到3000种加密货币。假设其中90%都是垃圾,那么至少还有200到300种是值得投资的。我们最近新增了7种加密资产,未来可能还会增加更多。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上线不同的资产,显然美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落后了一大截。


 
机构投资者真的看好加密货币吗?
 

随着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价值的下滑,普通投资者的狂热情绪已经明显消退。而Coinbase选择在这个节点扩张自己的版图呢?

Hirji透露,其实华尔街和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货币非常感兴趣,相关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机构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资产的安全托管。Coinbase作为全美最早且合规性最强的交易所,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Coinbase才推出了托管服务。

Hirji说,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开始交易加密货币。在他们看来,加密货币和其他资产没什么分别。未来,所有机构都会参与进来。


作者:Wendy 查看全部
201810310853486677.jpg

Coinbase总裁&COO Asiff Hirji,图片来源:彭博社采访视频


昨日,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的Coinbase宣布完成3亿美元的E轮融资,其估值已达80亿美元。这个消息引发了很多猜测,再加上早前被曝出有申请IPO的计划,这是否代表上市就是这家公司近期的首要任务呢?

彭博社围绕着这一问题采访了Coinbase总裁和首席运营官Asiff Hirji。在采访中,Hirji谈到了Coinbase的营收、其短期的目标、上线新资产以及机构投资者的需求问题。

 
Coinbase真的要上市吗?
 

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独角兽企业,Coinbase是一家拥有充足资金的交易所。据Hirji所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接受这笔融资是因为希望有更多像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本轮融资的投资机构)这样的公司参与进来。这些投资者对加密货币有建设性的看法,而且能够帮助Coinbase开启新一轮的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Coinbase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新增了很多针对机构投资者的产品,例如托管服务。鉴于现阶段Coinbase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交易,Hirji表示,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他们希望扩充营收渠道。

那么其扩大营收渠道的目的是不是上市呢?当被问到2019年是否可能IPO时,Hirji回答:


短时间内我们不会IPO。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或许到了未来某一天我们会选择IPO,但目前这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



 
以打造公开的金融体系为己任
 

尽管与比特币价格新高时期相比,Coinbase的交易量已经大幅下跌,但其活跃用户数量依然在增加,很多人依然愿意定期登录这个平台来查看价格。

Hirji指出,在考虑上市之前,他们还希望做到两点。

首先就是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Coinbase既是经纪商,也是交易所,还是托管商,但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只是交易,因此希望未来能够改善这一情况,创造更多可预测收入。

第二点就是打造一个更加公开的金融体系。Hirji表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外乎投资和应用这两个阶段,而目前加密货币领域则处在投资阶段。他们在扩张自己基础业务的同时,还会关注加密货币的下一阶段发展,即应用阶段。


我们的任务是为全世界创造一个更加公开的金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稳定币等产品。这类产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帮助那些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无论他们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区都可以得益于加密货币技术。



此外,Coinbase近段时间也破天荒地上线了很多新资产。Hirji明确表示他们将来还会上线更多资产,因为部分币种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到3000种加密货币。假设其中90%都是垃圾,那么至少还有200到300种是值得投资的。我们最近新增了7种加密资产,未来可能还会增加更多。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上线不同的资产,显然美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落后了一大截。



 
机构投资者真的看好加密货币吗?
 

随着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价值的下滑,普通投资者的狂热情绪已经明显消退。而Coinbase选择在这个节点扩张自己的版图呢?

Hirji透露,其实华尔街和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货币非常感兴趣,相关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机构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资产的安全托管。Coinbase作为全美最早且合规性最强的交易所,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Coinbase才推出了托管服务。

Hirji说,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开始交易加密货币。在他们看来,加密货币和其他资产没什么分别。未来,所有机构都会参与进来。


作者:Wendy

Coinbase宣布完成3亿美元E轮融资,为未来支持千种加密货币奠定基础

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30 22:18 • 来自相关话题

美国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刚刚宣布完成了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

根据Coinbase本周二在官方博客发布的公告,该公司表示本次E轮融资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Y Combinator旗下风投基金Y Combinator Community,Wellington资产管理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Polychain等参投。

根据该公司自己的计算,完成这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超过80亿美元,并表示这是其推动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采用的使命之一。

Coinbase表示,未来这些资金将用于在受监管市场进行国际扩张和开发法定货币-加密货币基础设施。

此外,它计划提供更多的加密资产,瞄准“成百上千种加密货币”,这些货币可能会得到交易所平台的支持。Coinbase补充说,“这将为我们未来支持数千种加密货币奠定基础。”

该公司还计划为加密货币提供更多的“实用应用”,举例来说,该公司最近添加了对Circle公司发行的稳定币USDC的支持以及Coinbase钱包对USDC的支持。

最后,Coinbase表示其目标是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将更多的机构引入加密货币领域。

该公司在帖子中写道:

“Coinbase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家以加密货币为首要的公司。我们认为,Coinbase的增长证明了这个生态系统只会继续在规模、影响力和影响力上增长——最终会为世界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


随着这轮融资完成,截止目前为止,Coinbase已经筹集超过5亿美元融资。

去年8月,Coinbase在D轮融资中获得了1亿美元的收入,当时该公司的估值为16亿美元。该轮融资由机构风险投资公司(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简称IVP)牵头。IVP是Dropbox和Netflix等公司的投资者。


原文:Coinbase Hits $8 Billion Valuation After $300 Million Funding Round
作者:Daniel Palmer
译者:Kyle 查看全部
201810301323172706.jpg

美国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刚刚宣布完成了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

根据Coinbase本周二在官方博客发布的公告,该公司表示本次E轮融资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Y Combinator旗下风投基金Y Combinator Community,Wellington资产管理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Polychain等参投。

根据该公司自己的计算,完成这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超过80亿美元,并表示这是其推动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采用的使命之一。

Coinbase表示,未来这些资金将用于在受监管市场进行国际扩张和开发法定货币-加密货币基础设施。

此外,它计划提供更多的加密资产,瞄准“成百上千种加密货币”,这些货币可能会得到交易所平台的支持。Coinbase补充说,“这将为我们未来支持数千种加密货币奠定基础。”

该公司还计划为加密货币提供更多的“实用应用”,举例来说,该公司最近添加了对Circle公司发行的稳定币USDC的支持以及Coinbase钱包对USDC的支持。

最后,Coinbase表示其目标是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将更多的机构引入加密货币领域。

该公司在帖子中写道:


“Coinbase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家以加密货币为首要的公司。我们认为,Coinbase的增长证明了这个生态系统只会继续在规模、影响力和影响力上增长——最终会为世界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



随着这轮融资完成,截止目前为止,Coinbase已经筹集超过5亿美元融资。

去年8月,Coinbase在D轮融资中获得了1亿美元的收入,当时该公司的估值为16亿美元。该轮融资由机构风险投资公司(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简称IVP)牵头。IVP是Dropbox和Netflix等公司的投资者。


原文:Coinbase Hits $8 Billion Valuation After $300 Million Funding Round
作者:Daniel Palmer
译者:Kyle

Coinbase准备IPO?细数独角兽的成长路

guigumitan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7 21:08 • 来自相关话题

布莱恩:一旦选择你热爱的东西,就请立刻开始吧!


作为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独角兽公司——Coinbase,这家估值 80 亿美金的加密货币钱包公司,再次被爆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CNBC Africa 频道的《数字货币交易》(Crypto Trade)节目主持人 Ran Neuner 美国时间10月24日发推称,加密货币钱包 Coinbase 即将 IPO,具体细节将在美国时间10月26日节目上公布。





(截图自:Ran NeuNer 推特)


然而,小探等完了26号,还不见任何细节爆出... 但不管 Coinbase 到底是否要IPO,这个数字货币时代的第一个“独角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创始人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小探就先跟大家说说。


错过互联网时代的硅谷少年


按普通人的眼光来看,Coinbase 创始人Brain Armstrong (布莱恩·阿姆斯特朗)应该是顺风顺水的。

出生于硅谷圣何塞的布莱恩,父母都是工程师,为小布莱恩的成长提供了舒适的生活、良好的环境。到大学、研究生时期,布莱恩子承父业,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

但是,如果不是创立了 Coinbase,布莱恩至今还会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时,觉得已经太晚了,因为互联网革命已经发生。” 布莱恩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这一切,直到 2009 年。

2009 年圣诞节期间,布莱恩读到了中本聪那篇如今广为人知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的电子现金》。其实,那时候布莱恩已经在担任一家公司 UniversityTutor.com 的 CEO,这家在线教育公司希望帮助学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导师,至今仍在运营。

从 2011 年到 2012 年,布莱恩曾短暂地在 Airbnb 担任工程师。后来,他离开了这家 “传统互联网” 时代的新独角兽,开始设计 Coinbase。或许,那时候他并不知道,Coinbase 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新型独角兽。

为什么比特币吸引布莱恩?或许正因为它是一种超出银行或政府监管范围的全球货币。布莱恩回想起自己曾经在阿根廷旅游时,面对随时存在的国家通胀。他更加坚定地认为,比特币就代表着一种储存或转移财富的方式,超出国家的控制范围,比特币就好比一种“数字黄金”。

从了解到比特币,到尝试交易比特币,作为早期的比特币信仰者,布莱恩非常清楚购买数字货币的“痛点”。他希望让用户可以用传统的银行账户购买加密货币,而不是艰难地下载了“钱包”,再跟离岸银行合作,或者通过影子中介,购买数字货币。

尽管 Coinbase 早期的使用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订单无法提交、账户资金无法正常显示、客服对话框毫无反应等,但从使用的便捷性来看,用户用 Coinbase 买卖加密货币,就像使用 PayPal 或 Venmo(类似于支付宝的App)进行支付,而且 Coinbase 不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加密密钥存储货币,而是由网站代为存储,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据《福布斯》杂志的描述,在 2012 年年底推出不到一年后,Coinbase 的用户就达到百万。最狂热的那段时间,Coinbase 每天有超过 5 万新增注册用户,结果网站彻底崩溃了。“工程师修补漏洞,感觉就像用保鲜膜阻止雪崩一样”。


数字货币独角兽养成记


从 2012 年成立,到至今估值 80 亿美元,平台交易的数字货币超过 1500 亿美元。Coinbase 的每一步,离不开内外部的“加持”,更离不开布莱恩的坚持。

首先,Coinbase 自一成立,就立刻在同年入选了著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在 YC 路演日上,布莱恩是这样介绍 Coinbase 的:Coinbase 之于比特币,就好比 iTunes 之于 MP3 一样。听起来简单、易懂。





Coinbase在YC路演的PPT之一


也是在 YC 的路演日上面,布莱恩遇见了如今被称为“比特币小王子”的 Adam Draper。

Adam Draper 除了是德丰杰董事会主席 Tim Draper 的儿子之外,也是专门投资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加速器 Boost VC 的 CEO。但在当时,Adam 甚至并不了解比特币,而比特币的价格,也不过在 10 美金上下徘徊。





2012年8月的比特币价格


Adam 认为,他是被布莱恩说服了。毕竟,从当时比特币的价格来看,整个行业都是微不足道的。“对布莱恩的事业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他需要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一个人比特币是什么。他是第一个告诉我比特币的人。”

Adam Draper 回忆道:“布莱恩告诉我,世界将会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系统当中,他相信比特币将成为那个系统,他希望把每个人都带入新的金融世界。”

现在往回看,对 Adam Draper 而言,Coinbase 是他个人最“功成名就”的一笔投资,但在 2012 年时,加密货币整个行业几乎还是蛮荒时代。因此,投给 Coinbase 是他最大胆,也最惊心动魄的一笔投资。

Coinbase 后续投资方不乏A16Z、德丰杰(DFJ)、Greylock Capital 等诸多顶级风投机构。无论是 2015 年1月完成的 7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还是 2017 年 8 月获得的 1 亿美元融资。这被认为是当时比特币相关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融资,由德丰杰领投,其他投资机构还包括纽交所等金融机构。

在 Greylock Capital 的合伙人Josh McFarland 看来,发展后期,Coinbase 在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与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合规性方面,比其他任何一家同类公司都做得更多。“在寻求银行牌照、存款保险和建立市场领先的反欺诈技术方面,长达数年的努力使他们获得了可靠的领先优势,而其他人则难以挑战。”

确实如此。

按照 CoinMarketCap 最新数据,新型加密数字货币的币种已经多达 2070 种,但 Coinbase 拒绝了绝大部分的数字货币交易,主要是担心诈骗,或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找麻烦。现在 ,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已经有 14 种了,按传统说法也算是某种“独角兽”了。但即便如此,作风稳健的 Coinbase 也只提供其中 7 种货币的交易。





(截图自Coinbase官网)


有了资本的加注,Coinbase 迅速扩张。而 Coinbase 的内部,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企业和业务发展副总裁 Emilie Choi(艾米丽·蔡) 。





中间为艾米丽·蔡,图片来自Coinbase博客,虽然有点糊..


今年3月,艾米丽才正式加入Coinbase。短短半年不到,艾米丽就已经帮助 Coinbase 抢先收购了十多家小型区块链和金融公司,拓展服务范围。

翻看艾米丽过去经历可以发现,她曾在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担任过同样职位:企业发展副总裁。根据她自己的说法,在领英8年的副总裁生涯当中,在公司历史上领导了所有并购/战略投资交易,包括Connectifier,Lynda,Bizo,Newsle,Bright,Pulse,SlideShare等,总共 40 多项收购和投资。

从 Crunchbase 数据可以看到,艾米丽的加入让 Coinbase 收购初创公司的步伐大大加快。在 Coinbase 至今为止 10 项收购当中,2018年3月以后的并购就占了7项。具体包括了最知名的一笔收购: Earn.com。





(截图自Coinbase的Crunchbase页面)


不太熟悉 Earn.com 的小伙伴小探稍微介绍下,它是一个让用户通过转发邮件或完成一些任务来获得数字货币的付费消息平台。被 Coinbase 收购之前,已经在多轮融资中募集了超过1.2亿美元。Earn 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是顶级投资机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前合伙人Balaji Srinivasan。

Balaji 本人不仅拥有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还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数据挖掘、统计数据、基因组学及区块链等相关课程。可以说,收购 Earn 最重要的莫过于 Balaji 的加入。目前,Balaji 本人在 Coinbase 担任首席技术官的职务。





从左至右:COO Asiff Hirji,CTO Balaji Srinivasan,CEO  Brian Amstrong


如今,喜欢自称“加密货币届谷歌”的 Coinbase 仍在寻找爆款收购对象,与交易平台形成补充。就像谷歌有Gmail、地图或 YouTube 支撑着其核心搜索服务一样。


Coinbase IPO:有助于加密货币合法化


其实,关于Coinbase IPO 的消息早已不是第一次,尤其是在 2018 年屡屡传出 IPO 消息。Coinbase 首席运营官兼总裁 Asiff Hirji 早在 2017 年底就首次暗示过公司对 IPO 的期待。

这次,CNBC 节目主持人不仅在推特中透露了 Coinbase 准备 IPO 的消息,还提供了关于 Coinbase 盈利情况和账户数据。据其数据显示,Coinbase 的用户数量现已达到 2500 万,平台上每月进行交易的活跃账户有 60 万个。

从盈利情况来看,Coinbase 上季度收入为 9000 万美元,预计 2018 年第四季度收入将达到 4.5 亿美元。而 80% 的收入来自普通用户,15%来自机构账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银行账户和 Coinbase 账户之间的资金对转需要1%的手续费。这些交易费占据了 Coinbase 当前利润的大头。但 Coinbase 并不是没有对手,像 Circle、Gemini 等都在加紧搭建机构交易平台,而 Robinhood、Square 等交易平台,也纷纷通过低成本或免手续费来吸引加密货币投资者。

据《福布斯》杂志透露,Coinbase 已获准为想购买加密货币资产的大型机构客户提供托管服务。如果能吸引共同基金、养老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大客户,预计利润会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今年8月,Coinbase 发布了一款新的加密钱包 Coinbase Wallet 。按照 Coinbase 的说法,希望成为最易用、最安全的加密钱包,帮助更多普通投资者驾驭数字货币。按照布莱恩的话说: “真心希望看到未来五年能实现加密技术用户增长到十亿人。”

毫无疑问,Coinbase 已成为美国数字货币领域最高估值的独角兽之一。媒体认为,一旦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使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合法化。

在 Coinbase 顺利完成 D 轮融资后,当年冒险押宝 Coinbase 的投资人 Adam 专门给布莱恩发了那封五年前开启投资意向的邮件。回忆起过去五年走来的路,布莱恩发文感叹说:

“一个简单的想法和原始的原型,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才能成为外人眼里的那种‘一夜之间成功’,在此过程中更会有数十次的挫折和修正。所以,一旦选择你热爱的东西,就请立刻开始吧。”

这个自认为错过互联网时代的少年,正积极拥抱这个数字货币时代。


本文参考自:

http://fortune.com/longform/coinbase-bitcoin-brian-armstrong/?utm_source=wanqu.co&utm_campaign=Wanqu+Daily&utm_medium=website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snbc-crypto-trader-host-ran-neuner-claims-coinbase-will-soon-announce-its-first-ipo

https://pitchbook.com/news/articles/the-year-of-crypto-boost-vcs-adam-draper-on-the-future-of-digital-currency

https://medium.com/@barmstrong/the-coinbase-seed-round-pitch-deck-50c8ec91d40b 查看全部
4374-coinbase_usd_ipo.jpg


布莱恩:一旦选择你热爱的东西,就请立刻开始吧!



作为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独角兽公司——Coinbase,这家估值 80 亿美金的加密货币钱包公司,再次被爆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CNBC Africa 频道的《数字货币交易》(Crypto Trade)节目主持人 Ran Neuner 美国时间10月24日发推称,加密货币钱包 Coinbase 即将 IPO,具体细节将在美国时间10月26日节目上公布。

cb1.jpg

(截图自:Ran NeuNer 推特)


然而,小探等完了26号,还不见任何细节爆出... 但不管 Coinbase 到底是否要IPO,这个数字货币时代的第一个“独角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创始人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小探就先跟大家说说。


错过互联网时代的硅谷少年


按普通人的眼光来看,Coinbase 创始人Brain Armstrong (布莱恩·阿姆斯特朗)应该是顺风顺水的。

出生于硅谷圣何塞的布莱恩,父母都是工程师,为小布莱恩的成长提供了舒适的生活、良好的环境。到大学、研究生时期,布莱恩子承父业,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

但是,如果不是创立了 Coinbase,布莱恩至今还会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时,觉得已经太晚了,因为互联网革命已经发生。” 布莱恩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这一切,直到 2009 年。

2009 年圣诞节期间,布莱恩读到了中本聪那篇如今广为人知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的电子现金》。其实,那时候布莱恩已经在担任一家公司 UniversityTutor.com 的 CEO,这家在线教育公司希望帮助学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导师,至今仍在运营。

从 2011 年到 2012 年,布莱恩曾短暂地在 Airbnb 担任工程师。后来,他离开了这家 “传统互联网” 时代的新独角兽,开始设计 Coinbase。或许,那时候他并不知道,Coinbase 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新型独角兽。

为什么比特币吸引布莱恩?或许正因为它是一种超出银行或政府监管范围的全球货币。布莱恩回想起自己曾经在阿根廷旅游时,面对随时存在的国家通胀。他更加坚定地认为,比特币就代表着一种储存或转移财富的方式,超出国家的控制范围,比特币就好比一种“数字黄金”。

从了解到比特币,到尝试交易比特币,作为早期的比特币信仰者,布莱恩非常清楚购买数字货币的“痛点”。他希望让用户可以用传统的银行账户购买加密货币,而不是艰难地下载了“钱包”,再跟离岸银行合作,或者通过影子中介,购买数字货币。

尽管 Coinbase 早期的使用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订单无法提交、账户资金无法正常显示、客服对话框毫无反应等,但从使用的便捷性来看,用户用 Coinbase 买卖加密货币,就像使用 PayPal 或 Venmo(类似于支付宝的App)进行支付,而且 Coinbase 不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加密密钥存储货币,而是由网站代为存储,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据《福布斯》杂志的描述,在 2012 年年底推出不到一年后,Coinbase 的用户就达到百万。最狂热的那段时间,Coinbase 每天有超过 5 万新增注册用户,结果网站彻底崩溃了。“工程师修补漏洞,感觉就像用保鲜膜阻止雪崩一样”。


数字货币独角兽养成记


从 2012 年成立,到至今估值 80 亿美元,平台交易的数字货币超过 1500 亿美元。Coinbase 的每一步,离不开内外部的“加持”,更离不开布莱恩的坚持。

首先,Coinbase 自一成立,就立刻在同年入选了著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在 YC 路演日上,布莱恩是这样介绍 Coinbase 的:Coinbase 之于比特币,就好比 iTunes 之于 MP3 一样。听起来简单、易懂。

cb2.jpg

Coinbase在YC路演的PPT之一


也是在 YC 的路演日上面,布莱恩遇见了如今被称为“比特币小王子”的 Adam Draper。

Adam Draper 除了是德丰杰董事会主席 Tim Draper 的儿子之外,也是专门投资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加速器 Boost VC 的 CEO。但在当时,Adam 甚至并不了解比特币,而比特币的价格,也不过在 10 美金上下徘徊。

cb3.png

2012年8月的比特币价格


Adam 认为,他是被布莱恩说服了。毕竟,从当时比特币的价格来看,整个行业都是微不足道的。“对布莱恩的事业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他需要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一个人比特币是什么。他是第一个告诉我比特币的人。”

Adam Draper 回忆道:“布莱恩告诉我,世界将会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系统当中,他相信比特币将成为那个系统,他希望把每个人都带入新的金融世界。”

现在往回看,对 Adam Draper 而言,Coinbase 是他个人最“功成名就”的一笔投资,但在 2012 年时,加密货币整个行业几乎还是蛮荒时代。因此,投给 Coinbase 是他最大胆,也最惊心动魄的一笔投资。

Coinbase 后续投资方不乏A16Z、德丰杰(DFJ)、Greylock Capital 等诸多顶级风投机构。无论是 2015 年1月完成的 7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还是 2017 年 8 月获得的 1 亿美元融资。这被认为是当时比特币相关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融资,由德丰杰领投,其他投资机构还包括纽交所等金融机构。

在 Greylock Capital 的合伙人Josh McFarland 看来,发展后期,Coinbase 在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与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合规性方面,比其他任何一家同类公司都做得更多。“在寻求银行牌照、存款保险和建立市场领先的反欺诈技术方面,长达数年的努力使他们获得了可靠的领先优势,而其他人则难以挑战。”

确实如此。

按照 CoinMarketCap 最新数据,新型加密数字货币的币种已经多达 2070 种,但 Coinbase 拒绝了绝大部分的数字货币交易,主要是担心诈骗,或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找麻烦。现在 ,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已经有 14 种了,按传统说法也算是某种“独角兽”了。但即便如此,作风稳健的 Coinbase 也只提供其中 7 种货币的交易。

cb4.jpg

(截图自Coinbase官网)


有了资本的加注,Coinbase 迅速扩张。而 Coinbase 的内部,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企业和业务发展副总裁 Emilie Choi(艾米丽·蔡) 。

cb5.jpg

中间为艾米丽·蔡,图片来自Coinbase博客,虽然有点糊..


今年3月,艾米丽才正式加入Coinbase。短短半年不到,艾米丽就已经帮助 Coinbase 抢先收购了十多家小型区块链和金融公司,拓展服务范围。

翻看艾米丽过去经历可以发现,她曾在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担任过同样职位:企业发展副总裁。根据她自己的说法,在领英8年的副总裁生涯当中,在公司历史上领导了所有并购/战略投资交易,包括Connectifier,Lynda,Bizo,Newsle,Bright,Pulse,SlideShare等,总共 40 多项收购和投资。

从 Crunchbase 数据可以看到,艾米丽的加入让 Coinbase 收购初创公司的步伐大大加快。在 Coinbase 至今为止 10 项收购当中,2018年3月以后的并购就占了7项。具体包括了最知名的一笔收购: Earn.com。

cb6.jpg

(截图自Coinbase的Crunchbase页面)


不太熟悉 Earn.com 的小伙伴小探稍微介绍下,它是一个让用户通过转发邮件或完成一些任务来获得数字货币的付费消息平台。被 Coinbase 收购之前,已经在多轮融资中募集了超过1.2亿美元。Earn 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是顶级投资机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前合伙人Balaji Srinivasan。

Balaji 本人不仅拥有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还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数据挖掘、统计数据、基因组学及区块链等相关课程。可以说,收购 Earn 最重要的莫过于 Balaji 的加入。目前,Balaji 本人在 Coinbase 担任首席技术官的职务。

cb7.jpg

从左至右:COO Asiff Hirji,CTO Balaji Srinivasan,CEO  Brian Amstrong


如今,喜欢自称“加密货币届谷歌”的 Coinbase 仍在寻找爆款收购对象,与交易平台形成补充。就像谷歌有Gmail、地图或 YouTube 支撑着其核心搜索服务一样。


Coinbase IPO:有助于加密货币合法化


其实,关于Coinbase IPO 的消息早已不是第一次,尤其是在 2018 年屡屡传出 IPO 消息。Coinbase 首席运营官兼总裁 Asiff Hirji 早在 2017 年底就首次暗示过公司对 IPO 的期待。

这次,CNBC 节目主持人不仅在推特中透露了 Coinbase 准备 IPO 的消息,还提供了关于 Coinbase 盈利情况和账户数据。据其数据显示,Coinbase 的用户数量现已达到 2500 万,平台上每月进行交易的活跃账户有 60 万个。

从盈利情况来看,Coinbase 上季度收入为 9000 万美元,预计 2018 年第四季度收入将达到 4.5 亿美元。而 80% 的收入来自普通用户,15%来自机构账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银行账户和 Coinbase 账户之间的资金对转需要1%的手续费。这些交易费占据了 Coinbase 当前利润的大头。但 Coinbase 并不是没有对手,像 Circle、Gemini 等都在加紧搭建机构交易平台,而 Robinhood、Square 等交易平台,也纷纷通过低成本或免手续费来吸引加密货币投资者。

据《福布斯》杂志透露,Coinbase 已获准为想购买加密货币资产的大型机构客户提供托管服务。如果能吸引共同基金、养老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大客户,预计利润会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今年8月,Coinbase 发布了一款新的加密钱包 Coinbase Wallet 。按照 Coinbase 的说法,希望成为最易用、最安全的加密钱包,帮助更多普通投资者驾驭数字货币。按照布莱恩的话说: “真心希望看到未来五年能实现加密技术用户增长到十亿人。”

毫无疑问,Coinbase 已成为美国数字货币领域最高估值的独角兽之一。媒体认为,一旦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使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合法化。

在 Coinbase 顺利完成 D 轮融资后,当年冒险押宝 Coinbase 的投资人 Adam 专门给布莱恩发了那封五年前开启投资意向的邮件。回忆起过去五年走来的路,布莱恩发文感叹说:

“一个简单的想法和原始的原型,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才能成为外人眼里的那种‘一夜之间成功’,在此过程中更会有数十次的挫折和修正。所以,一旦选择你热爱的东西,就请立刻开始吧。”

这个自认为错过互联网时代的少年,正积极拥抱这个数字货币时代。


本文参考自:

http://fortune.com/longform/coinbase-bitcoin-brian-armstrong/?utm_source=wanqu.co&utm_campaign=Wanqu+Daily&utm_medium=website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snbc-crypto-trader-host-ran-neuner-claims-coinbase-will-soon-announce-its-first-ipo

https://pitchbook.com/news/articles/the-year-of-crypto-boost-vcs-adam-draper-on-the-future-of-digital-currency

https://medium.com/@barmstrong/the-coinbase-seed-round-pitch-deck-50c8ec91d40b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Bitfinex的破产妄想

erduo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1 11:27 • 来自相关话题

Bitfinex的盈利能力依旧可观,Tether的市场定位以及市场需求依旧存在。原来并不是USDT带给BTC流动性,而是BTC使得USDT产生流动性。



1 日进斗金的Bitfinex


2017年全球最大的BTC交易所Bitfinex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截止2018年10月18日,Bitfinex在2018年交易额已经累计达到2300亿美元。






Bitfinex最核心的盈利点在于交易手续费,而其又采用了手续费阶梯制,在平台不同的交易金额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手续费减免,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很强。投资者在交易所中扮演两种角色,分为订单接受者和做市商两种,其中做市商手续费在0%-0.1%之间,接受者的手续费在0.055%-0.2%之间,因为做市商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所以相应的福利也比较高。

由于要达到0%手续费的门槛较高(30天内交易达到750万美元),并且与接受者手续费相比差异较大,所以交易手续费折中取0.08%(30天内做市商达到100万美元或接受者达到10亿美元)进行计算。

从2018年至今,Bitfinex的收入记算为:2300亿美元交易量*0.08%交易手续费*2=3.68亿美元。

光在交易手续费的收取上,Bitfinex在2018年保守估计可以达到5亿美元。

除了正常交易,Bitfinex还提供了Margin交易(相当于融资交易),通过融资融币服务并向投资者收取随市场波动的利息。

故Bitfinex一年的净利润将会高于5亿美元。


2 为Tether提供零成本资金的USDT


目前已有很多证据证明Bitfinex和Tether具有相同控制人,那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者一体,具有相同的利益。

Tether公司盈利的方式有两种:

1、USD保存在银行获得的利息。

2、用户提取USD时需支付5%的手续费。

这样赚钱似乎不够快,那么加入全球加密数字货币交易量排名前几的交易所Bitfinex呢?

托尼老师拿着手上的1000美元在Bitfinex上换取了1000USDT,Tether公司将1000USDT发送给Bitfinex并收到Bitfinex转账的1000美元。

这个时候,Tether持有1000美元现金,托尼老师持有1000USDT。

Tether公司这个时候有几个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益,或者用于购买加密数字货币。存入银行属于常规操作,不再进行讨论。

如果购买加密数字货币,那么还有两个选择,一个购入USDT,一个购入除USDT之外的加密数字货币。

1、如果在市场上购入USDT,那么Tether还需要发行1000USDT以满足该需求。这就是像是一个死循环,Tether增发了大于账上拥有USD数量的USDT。只要场上相信USDT的人还足够多,增发便不容易被发现。

2、如果在市场上购入除USDT之外的加密数字货币(如BTC),那么Tether相当于用零成本融到1000美元用于投资加密数字货币。

当然,传统银行的玩法也适用于Tether,但是目前Tether流动量也就22亿美元,还饱受合规性问题的质疑,相信Tether是不会采用传统银行的玩法来给自己找麻烦。

USDT相当于为Tether提供了零成本的资金,只要不发生挤兑以及信任危机,那么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3 USDT的使用人群


不是所有国家都需要使用USDT购买数字货币,使用USD也可以购买数字货币。USD比USDT来得更加稳定。

USDT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法币和数字货币之间存在阻碍,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所催生出的数字资产。

局限于区块链圈子,使用USDT的用户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法币兑换受到国家监管地区的用户,另一类为将未合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用户。

其他受监管稳定币(如GUSD、PAX)无法取代USDT在第二种用途用户心中的地位。





图片来源:CoinMarketCap


2017年9月之后,USDT的暴涨是因为第一类用途的用户暴涨所导致。

USDT的存在更适合衡量受监管地区的存量资金和后续入场资金。






2018年10月16日,“USDT暴跌”登上了百度搜索实时热点第一名。USDT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暂时无法确定,如果答案是“是”,那么用户群体将会成几何上升。人们对于美元稳定币的需求远远大于币圈对USDT的需求。


4 真真假假,锚定是个伪命题


在认识到USDT的使用人群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待这场USDT的暴跌以及BTC的暴涨。

USDT暴跌时BTC暴涨,整体上能够换取的法币价格相差不大,这反而证明了BTC相对来说更加稳定。Coinbase等国外主流大交易所并未参与这场暴涨,反而是使用USDT的交易所无一例外的都发生了暴涨暴跌的情况。       





图片来源:CoinMarketCap


Bitfinex的BTC价格高出其他交易所200美元。可能最大的原因是Tether将大部分USD用于购买BTC,并且数量还不少。





数据来源:searchain.io


Bitfinex的冷钱包在一个月内持有BTC数量从22万降低至14万个(8万个BTC市值约为5.2亿美元)。

Bitfinex的BTC价格高于市场价,USDT的价格低于1美元。最大的收益者便是Tether公司以及短时间的搬砖者。

Tether卡紧USDT赎回USD的门,宽进严出,将水流导向OTC。

而OTC市场受到供需的影响更加强烈。当市场需求强烈时,USDT相对美元溢价提升,当市场冷淡时,USDT相对美元溢价降低。但是由于时间成本、兑换成本、现实汇率,USDT的成本会高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汇率。

当市场恐慌,群众会不顾一切抛售手中的筹码,毫不在乎手上的USDT的成本以及考证Tether是否能够偿还足够的USD。

原本发行1000USDT的Tether如今只要使用9折的美元(900USD,1USDT=0.9USD)购回。搬砖党将其他平台的BTC拿至Bitfinex售卖,待汇率或币价差距被磨平,套现离场。

建议还是将手中的USDT转入Bitfinex,这个历史悠久的交易平台至少还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作为保障。


作者:洪福川;编辑:大东 查看全部
bf1.png


Bitfinex的盈利能力依旧可观,Tether的市场定位以及市场需求依旧存在。原来并不是USDT带给BTC流动性,而是BTC使得USDT产生流动性。




1 日进斗金的Bitfinex


2017年全球最大的BTC交易所Bitfinex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截止2018年10月18日,Bitfinex在2018年交易额已经累计达到2300亿美元。

bf2.png


Bitfinex最核心的盈利点在于交易手续费,而其又采用了手续费阶梯制,在平台不同的交易金额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手续费减免,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很强。投资者在交易所中扮演两种角色,分为订单接受者和做市商两种,其中做市商手续费在0%-0.1%之间,接受者的手续费在0.055%-0.2%之间,因为做市商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所以相应的福利也比较高。

由于要达到0%手续费的门槛较高(30天内交易达到750万美元),并且与接受者手续费相比差异较大,所以交易手续费折中取0.08%(30天内做市商达到100万美元或接受者达到10亿美元)进行计算。

从2018年至今,Bitfinex的收入记算为:2300亿美元交易量*0.08%交易手续费*2=3.68亿美元。

光在交易手续费的收取上,Bitfinex在2018年保守估计可以达到5亿美元。

除了正常交易,Bitfinex还提供了Margin交易(相当于融资交易),通过融资融币服务并向投资者收取随市场波动的利息。

故Bitfinex一年的净利润将会高于5亿美元。


2 为Tether提供零成本资金的USDT


目前已有很多证据证明Bitfinex和Tether具有相同控制人,那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者一体,具有相同的利益。

Tether公司盈利的方式有两种:

1、USD保存在银行获得的利息。

2、用户提取USD时需支付5%的手续费。

这样赚钱似乎不够快,那么加入全球加密数字货币交易量排名前几的交易所Bitfinex呢?

托尼老师拿着手上的1000美元在Bitfinex上换取了1000USDT,Tether公司将1000USDT发送给Bitfinex并收到Bitfinex转账的1000美元。

这个时候,Tether持有1000美元现金,托尼老师持有1000USDT。

Tether公司这个时候有几个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益,或者用于购买加密数字货币。存入银行属于常规操作,不再进行讨论。

如果购买加密数字货币,那么还有两个选择,一个购入USDT,一个购入除USDT之外的加密数字货币。

1、如果在市场上购入USDT,那么Tether还需要发行1000USDT以满足该需求。这就是像是一个死循环,Tether增发了大于账上拥有USD数量的USDT。只要场上相信USDT的人还足够多,增发便不容易被发现。

2、如果在市场上购入除USDT之外的加密数字货币(如BTC),那么Tether相当于用零成本融到1000美元用于投资加密数字货币。

当然,传统银行的玩法也适用于Tether,但是目前Tether流动量也就22亿美元,还饱受合规性问题的质疑,相信Tether是不会采用传统银行的玩法来给自己找麻烦。

USDT相当于为Tether提供了零成本的资金,只要不发生挤兑以及信任危机,那么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3 USDT的使用人群


不是所有国家都需要使用USDT购买数字货币,使用USD也可以购买数字货币。USD比USDT来得更加稳定。

USDT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法币和数字货币之间存在阻碍,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所催生出的数字资产。

局限于区块链圈子,使用USDT的用户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法币兑换受到国家监管地区的用户,另一类为将未合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用户。

其他受监管稳定币(如GUSD、PAX)无法取代USDT在第二种用途用户心中的地位。

bf3.jpg

图片来源:CoinMarketCap


2017年9月之后,USDT的暴涨是因为第一类用途的用户暴涨所导致。

USDT的存在更适合衡量受监管地区的存量资金和后续入场资金。

bf4.jpg


2018年10月16日,“USDT暴跌”登上了百度搜索实时热点第一名。USDT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暂时无法确定,如果答案是“是”,那么用户群体将会成几何上升。人们对于美元稳定币的需求远远大于币圈对USDT的需求。


4 真真假假,锚定是个伪命题


在认识到USDT的使用人群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待这场USDT的暴跌以及BTC的暴涨。

USDT暴跌时BTC暴涨,整体上能够换取的法币价格相差不大,这反而证明了BTC相对来说更加稳定。Coinbase等国外主流大交易所并未参与这场暴涨,反而是使用USDT的交易所无一例外的都发生了暴涨暴跌的情况。       

bf5.jpg

图片来源:CoinMarketCap


Bitfinex的BTC价格高出其他交易所200美元。可能最大的原因是Tether将大部分USD用于购买BTC,并且数量还不少。

bf6.jpg

数据来源:searchain.io


Bitfinex的冷钱包在一个月内持有BTC数量从22万降低至14万个(8万个BTC市值约为5.2亿美元)。

Bitfinex的BTC价格高于市场价,USDT的价格低于1美元。最大的收益者便是Tether公司以及短时间的搬砖者。

Tether卡紧USDT赎回USD的门,宽进严出,将水流导向OTC。

而OTC市场受到供需的影响更加强烈。当市场需求强烈时,USDT相对美元溢价提升,当市场冷淡时,USDT相对美元溢价降低。但是由于时间成本、兑换成本、现实汇率,USDT的成本会高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汇率。

当市场恐慌,群众会不顾一切抛售手中的筹码,毫不在乎手上的USDT的成本以及考证Tether是否能够偿还足够的USD。

原本发行1000USDT的Tether如今只要使用9折的美元(900USD,1USDT=0.9USD)购回。搬砖党将其他平台的BTC拿至Bitfinex售卖,待汇率或币价差距被磨平,套现离场。

建议还是将手中的USDT转入Bitfinex,这个历史悠久的交易平台至少还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作为保障。


作者:洪福川;编辑:大东

Bitfinex迷雾

fengchao 发表了文章 • 2018-10-13 17:16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了还击网上的破产传言,10月7日,Bitfinex在官方博客上亮出了它的比特币、以太坊和EOS的冷钱包。当前全球排名第五的这家数字资产交易所,试图以三种总价值14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资产向外界证明:我健在。

Bitfinex的破产传言,发生在近期Noble银行现金流短缺、寻求出售的危机之后。该机构此前被认为可能是唯一一家接管Bifinex 账户的银行。

尽管Bitfinex向外界晒了钱包,Noble银行的麻烦仍令外界担心Bitfinex的偿付能力。与此同时,已经缠绕在Bitfinex和姊妹公司Tether身上多年的“储备金”迷雾,也再起波澜。

市场下滑和黑客多次“光顾”给Bitfinex 带来不仅一次债务危机,而这家交易所也总能用“发个币”的方式度过难关,类似债券的BFXCoin和后来的USDT都为Bitfinex的脱险甚至崛起发挥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Bitfinex和Tether储备金的透明度质疑,还有操控市场的指控。迷雾不散,质疑不断,暧昧不清的利益共同体难以自证清白。


Bitfinex再陷破产传闻


这几天,DFund创始人赵东几乎成了Bitfinex在中国的发言人,作为Bitfinex的股东,为了减少此次Bitfinex破产传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在微博多次发声。






10月8日下午,赵东在微博@赵乐天表示,“经Bitfinex 同意发布信息:Bitfinex/Tether 的CFO Giancarlo刚刚给我展示了他们在Noble 银行的USD余额只有66.78美元,他们所有的美元资产目前都已经安全转移至其他银行。”

如此解释的原因,正是因为近期波多黎各的Noble银行濒临破产,很多人怀疑Bitfinex和发行USDT的Tether公司存在Noble银行的资金难以提出,从而造成巨大的资金漏洞。事实上,Bitfinex从未曝光过自己的存款银行。而由于Noble银行近年来存款量激增,因此被人认为是在为Bitfinex和Tether服务。

此次,赵东的说法也证实了Noble银行确实曾为Bitfinex服务。随后,他又在微博解释了不能透露Bitfinex存款银行的原因,“美元世界一直在对比特币交易所围追堵截,存款银行一旦被暴露,就会成为他们打击的目标。实际上今年二月份在东京我和老猫查看Bitfinex和Tether银行账户时,我们知道当时他们存款银行为Noble Bank,(存储着)超额准备金,”并表示,“后面其他金融机构对于Noble的调查也支持这点。”

赵东单方面的解释和背书难以令人信服,有分析人士认为,赵东发表如此言论,可能意在引导大家认为Bitfinex目前在其他银行依然存储着巨额准备金,但这一点如果不向用户披露,Bitfinex就永远无法解除外界质疑,USDT的风险也始终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10月7日,曾有媒体报道,Bitfinex与汇丰银行(HSBC)达成了合作,赵东在微博回应称“这是子虚乌有的假消息”。

股东出面澄清外,Bitfinex也列出了比特币、以太坊和 EOS 三个冷钱包地址,这些钱包有价值 9亿多美元的比特币、3亿多美元的以太坊和近2亿美元的 EOS,旨在佐证自身的财务状况。不过有人认为,这些资产的大部分可能是客户存款,难以证明Bitfinex有偿付能力。

似乎Bitfinex与Tether永远无法完全公开自己的资产信息和审计结果,除非监管用强力手段撬开这一切。

不过,最近交易量的回升让Bitfinex开始逐步度过此次的“破产风波”。根据非小号数据,Bitfinex自9月29日24h交易量逐步降低并于10月8日达到9.49亿人民币的低点后,开始大幅回暖,10月11日,其24h成交量超过40亿人民币,在所有交易所中位列第五。






根据Bitfinex官网数据,其30天内成交量超过110亿美元,按照其最新的手续费层级计算,Bitfinex可从中获得0.06%的收益,即近一个月,Bitfinex的手续费营收超过660万美元。这对于Bitfinex在官方博客上描述的“小团队运营”来说,似乎绰绰有余。


Bitfinex借力Tether发行USDT“淘金”


在官网主页自称“世界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Bitfinex,对外的形象一直充满混沌的神秘感。

相关资料显示,一家名为iFinex Inc.的Fintech公司拥有Bitfinex的所有权并负责经营,这家公司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总部设在香港中环。

Bitfinex由现年46岁的 Philip Potter 与Van der Velde以及Giancarlo Devasini共同经营。Van der Velde现在居住在香港,而意大利人 Giancarlo 则生活在法国里维埃拉。

上世纪90年代,Bitfinex的首席战略官Phil Potter还在纽约的摩根斯坦利工作,但由于一次在《纽约时报》上大肆吹嘘自己价值3500美元的劳力士手表而被公司解职。这也开启了Phil Potter在加密货币领域淘金的人生。

2013年,比特币如金融投资界的一匹黑马开始崭露头角。当年3月8日,Bitfinex在香港注册,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坊、EOS、莱特币等)的全功能现货交易平台,同时还提供保证金交易(最高3.3倍的杠杆交易)以及保证金融资。

看似与其他交易所并无太大区别的Bitfinex,因与Tether公司的紧密关联,开始变得势头凶猛,但两家公司的暧昧关系和美元存款的不透明,始终让双方身负各种争议。

4年前,比特币的市场已经进入熊市阶段,“稳定币”远无现在热闹,而Bitfinex的首席战略官Philip Potter的脑子里谋划出锚定法币发行一种加密货币的蓝图。

2014 年,Philip Potter 和公司的CFO Giancarlo Devasini 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了 Tether 公司,并发行了1:1锚定美元的USDT。有趣的是,尽管 Bitfinex与Tether两家公司的管理层几乎是同一批人,但他们对外界的说法是“这是两家完全独立的实体”。

Tether的算盘是这么打的:用户给发行USDT的Tether公司转美元,公司收取10美分作为手续费;Tether公司收取用户1美元,把1USDT给到用户;当用户交回1USDT给Tether公司时,它再把1美元还给用户。在用户持有1USDT期间,1美元产生的利息则归Tether公司所有。

Tether通过1:1锚定美元的发行规则,把用户持有美元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时间,从而获得美元存入银行的利息;这就意味着,Tether公司发行的USDT越多,他获得的利息就越多。

毫无意外, Bitfinex成为全球第一家提供USDT交易的平台,为USDT提供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兑换的流通性。自2015年2月开始至今,Tether已经发行了将近30亿的USDT,近两年间,USDT的流通量已经翻了400倍。

两家公司互相支持,却向外界表现得泾渭分明,很多人质疑,这么做只是想隐瞒交易所正在发行美元代币的事实。

USDT也如同一条加密货币通往美元的管道,拥有同一批高管的Bitfinex和Tether极易玩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回头来看,USDT的出现也成了Bitfinex和Tether在加密货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方略。随着USDT在全球多家交易平台的上线流通,Bitfinex凭借着先发优势迅速成长,Phil Potter快速积蓄财富,远比他在摩根斯坦利时期好过的多。他作为首席战略官的Tether仅在10月9日一天,就从Bitfinex手中夺走了1亿美元。

一直力挺USDT的赵东被踢爆是Bitfinex股东,还源于李笑来的录音事件。赵东后来也在微博上承认,“我只是一个小股东,Bitfinex做得好我就挺他,如果做得不好我就骂他。”

经验丰富的金融大咖和币圈先觉者,在加密货币发展的早期提前布局,同时手握交易所和稳定币两座“金矿”。

即便加密货币发展至今,交易所的安全、合规和稳定币的信任问题也仍未走向成熟。先发制人的Bitfinex和USDT也在之后的几年里风险不断,绑定在一起的二者更是加剧了危机。


Bitfinex被盗后发行债币上演“空手套”


第一次变故发生在2015年5月22日,Bitfinex的热钱包遭到黑客入侵,损失了1,500个加密币,价值40万美元。Bitfinex表示将承担损失,因此这一事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

2016年6月2日,Bitfinex又因提供非法加密货币交易以及没有登记注册而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罚款7.5万美元,并中断了与多家银行的合作。

最大的震荡在两月后来临。2016年8月2日,Bitfinex被黑客窃取了近12万枚加密币,当时价值约为 7,500万美元。Bitfinex 从未透露黑客的全部细节,但为其提供数字签名服务的安全公司BitGo声称,其服务器没有被攻破。

几天后,Bitfinex 宣布,他们已经请区块链法证公司Ledger Labs 来调查这起盗窃案,并对其加密货币和法币资产进行完整的财务审计。几个月后,Bitfinex 一反之前的说法,称他们从未真正雇佣过Ledger Labs进行审计,此举被解读为Bitfinex在尽可能拖延时间。

Bitfinex的遭遇令人想起了Mt.Gox,就在人们认为Bitfinex将重蹈Mt.Gox的覆辙面临破产和无尽的诉讼时,这家交易所主导了一场惊天逆转。

Bitfinex想出了一个方法迫使用户与其共渡难关。其削减了几乎所有用户账户中36%的数字资产,并向每一个用户发放了与其账户36%存款等价的BFXCoin代币,这个代币初始值设定为 1 美元,Bitfinex表示代币既可以交易,也可以购买 Bitfinex 母公司 iFinex 的股票。

但由于BFXCoin代币资产和债务数量始终没有第三方审计,外界从不清楚 Bitfinex 是否有偿付能力。这种发币抵债的行为像是公司发行债券,既没有相关先例和法律来界定BFXCoin的属性,更不似公司债券般约定时限为债权人付息。

整件事如同一个避免破产的权宜之计,尽管有支持者为这一“创新”模式称妙,但大量用户对此感到愤怒。让用户共同承担被盗损失在此前闻所未闻,一些用户选择集体起诉Bitfinex。

虽然引来诉讼,但这个方法为Bitfinex争取到了时间。随着比特币带动加密货币行情上涨,交易量不断增加,Bitfinex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不断回购其所发行的BFXCoin代币,宣称以此弥补用户的损失。 


Bitfinex被指借USDT操作比特币市场


除了发行BFXCoin缓解债务危机,与Bitfinex有着暧昧关系的Tether也在同期动作不断。

2017年4月6日,一个名为“Bitfinex 'ed”的匿名角色在网上亮相。他发文指责 Bitfinex 凭空创造了一笔钱来偿还债务,与其具有紧密关系的Tether则在同期疯狂发售USDT,较过去两年明显增多。

今年1月,一篇名为《The Tether Report》匿名分析报告统计,在2017年3月29日至2018年1月4日,Tether总计发行91次USDT。而截至目前,USDT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30亿,较2017年10月底的5~6亿翻了5~6倍。

除了增发问题,市场也出现“Bitfinex通过USDT操纵比特币价格”的声音。根据Coinmarketcap的数据,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有数亿美元的USDT在几个交易所间换手。

而上述报告也曾指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与USDT超发高度相关,Tether在9个月内发行91次USDT期间,48.7%的BTC价格大涨均发生在USDT发行之后的2小时内。而这段时间只占到比特币总交易时间的不到3%。

网友“Bitfinex'ed”在社交平台写了数篇详尽的分析文章,称Bitfinex凭空捏造出了USDT,然后用这种币来购买比特币,由此推高市场价格,且无法证明其银行账户中有相对应的美元为USDT做支撑。






面对舆论压力,Bitfinex与Tether在2017年9月公开了一份由财务审计公司Friedman LLP 出具的审计报告,旨在证明Tether账户的资产与USDT发行的数量是吻合的,但这份文件中,Tether公布了银行资产却隐去了银行名称。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数月后,Tether宣布取消和Friedman LLP的合作,其对此解释为“审计过于麻烦”。紧接着,Tether便加快了发行USDT的步伐,仅11月和12月两个月,便增发了近10亿USDT。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Nouriel Roubini教授曾公开质疑,“20亿美元的假钱(USDT)可能是通过骗局来创造的。”

2017年11月,Tether宣布自己账户中超过3,000万枚USDT被盗,这也让外界疑惑,这起事件到底是黑客所为还是监守自盗。

多事之秋仍未结束。2017年12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向Bitfinex和Tether发出传票,后者对此解释为监管部门的例行公事。有业内人士认为,Bitfinex与Tether或存在违规行为,而在Bitfinex上交易、持有USDT的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


迷雾未散 外忧新添


过去两年间,Bitfinex和Tether联袂奉献了太多未解之谜,又奇迹般的重生。尽管一次次走出风波,但看得出来,在巨额数字资产被盗的两年后,Bitfinex仍旧对“破产”二字心有戚戚。

除了财务不透明带来的质疑,Bitfinex还面临外部竞争的焦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球交易所数量飞速增长,如今可供选择的平台已超过500家,而在近日ICORating发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安全报告》中,BItfinex在100家日交易额超100万美元的交易所中,安全等级仅排在第54名,得分为43分(满分100分)。

USDT也不再是加密货币世界唯一的稳定币。今年9月10日,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还同时批准了两个基于以太坊发行且锚定美元的稳定币Gemini Dollar(GUSD)和Paxos Standard(PAX),它们被视为比USDT更加透明和规范的稳定币种,这无疑会威胁Tether的地位。






曾经,Bitfinex在官网主页上将自己描述为全世界最大、最高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而今这一描述变成“世界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言语表述上也透露出不似从前自信。

在一连串的打击和质疑后,Bitfinex仿佛落下了后遗症,面对监管的发力和竞争对手不断崛起,其仍旧需要不短的时间来恢复元气。

而关乎Bitfinex和Tether背后的层层迷雾,如若真得靠监管机构的风暴来吹散,揭开的就不知会是何种样貌了。


作者:凯尔;编辑;文刀 查看全部
bf00.jpg

为了还击网上的破产传言,10月7日,Bitfinex在官方博客上亮出了它的比特币、以太坊和EOS的冷钱包。当前全球排名第五的这家数字资产交易所,试图以三种总价值14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资产向外界证明:我健在。

Bitfinex的破产传言,发生在近期Noble银行现金流短缺、寻求出售的危机之后。该机构此前被认为可能是唯一一家接管Bifinex 账户的银行。

尽管Bitfinex向外界晒了钱包,Noble银行的麻烦仍令外界担心Bitfinex的偿付能力。与此同时,已经缠绕在Bitfinex和姊妹公司Tether身上多年的“储备金”迷雾,也再起波澜。

市场下滑和黑客多次“光顾”给Bitfinex 带来不仅一次债务危机,而这家交易所也总能用“发个币”的方式度过难关,类似债券的BFXCoin和后来的USDT都为Bitfinex的脱险甚至崛起发挥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Bitfinex和Tether储备金的透明度质疑,还有操控市场的指控。迷雾不散,质疑不断,暧昧不清的利益共同体难以自证清白。


Bitfinex再陷破产传闻


这几天,DFund创始人赵东几乎成了Bitfinex在中国的发言人,作为Bitfinex的股东,为了减少此次Bitfinex破产传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在微博多次发声。

bf01.jpg


10月8日下午,赵东在微博@赵乐天表示,“经Bitfinex 同意发布信息:Bitfinex/Tether 的CFO Giancarlo刚刚给我展示了他们在Noble 银行的USD余额只有66.78美元,他们所有的美元资产目前都已经安全转移至其他银行。”

如此解释的原因,正是因为近期波多黎各的Noble银行濒临破产,很多人怀疑Bitfinex和发行USDT的Tether公司存在Noble银行的资金难以提出,从而造成巨大的资金漏洞。事实上,Bitfinex从未曝光过自己的存款银行。而由于Noble银行近年来存款量激增,因此被人认为是在为Bitfinex和Tether服务。

此次,赵东的说法也证实了Noble银行确实曾为Bitfinex服务。随后,他又在微博解释了不能透露Bitfinex存款银行的原因,“美元世界一直在对比特币交易所围追堵截,存款银行一旦被暴露,就会成为他们打击的目标。实际上今年二月份在东京我和老猫查看Bitfinex和Tether银行账户时,我们知道当时他们存款银行为Noble Bank,(存储着)超额准备金,”并表示,“后面其他金融机构对于Noble的调查也支持这点。”

赵东单方面的解释和背书难以令人信服,有分析人士认为,赵东发表如此言论,可能意在引导大家认为Bitfinex目前在其他银行依然存储着巨额准备金,但这一点如果不向用户披露,Bitfinex就永远无法解除外界质疑,USDT的风险也始终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10月7日,曾有媒体报道,Bitfinex与汇丰银行(HSBC)达成了合作,赵东在微博回应称“这是子虚乌有的假消息”。

股东出面澄清外,Bitfinex也列出了比特币、以太坊和 EOS 三个冷钱包地址,这些钱包有价值 9亿多美元的比特币、3亿多美元的以太坊和近2亿美元的 EOS,旨在佐证自身的财务状况。不过有人认为,这些资产的大部分可能是客户存款,难以证明Bitfinex有偿付能力。

似乎Bitfinex与Tether永远无法完全公开自己的资产信息和审计结果,除非监管用强力手段撬开这一切。

不过,最近交易量的回升让Bitfinex开始逐步度过此次的“破产风波”。根据非小号数据,Bitfinex自9月29日24h交易量逐步降低并于10月8日达到9.49亿人民币的低点后,开始大幅回暖,10月11日,其24h成交量超过40亿人民币,在所有交易所中位列第五。

bf02.jpg


根据Bitfinex官网数据,其30天内成交量超过110亿美元,按照其最新的手续费层级计算,Bitfinex可从中获得0.06%的收益,即近一个月,Bitfinex的手续费营收超过660万美元。这对于Bitfinex在官方博客上描述的“小团队运营”来说,似乎绰绰有余。


Bitfinex借力Tether发行USDT“淘金”


在官网主页自称“世界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Bitfinex,对外的形象一直充满混沌的神秘感。

相关资料显示,一家名为iFinex Inc.的Fintech公司拥有Bitfinex的所有权并负责经营,这家公司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总部设在香港中环。

Bitfinex由现年46岁的 Philip Potter 与Van der Velde以及Giancarlo Devasini共同经营。Van der Velde现在居住在香港,而意大利人 Giancarlo 则生活在法国里维埃拉。

上世纪90年代,Bitfinex的首席战略官Phil Potter还在纽约的摩根斯坦利工作,但由于一次在《纽约时报》上大肆吹嘘自己价值3500美元的劳力士手表而被公司解职。这也开启了Phil Potter在加密货币领域淘金的人生。

2013年,比特币如金融投资界的一匹黑马开始崭露头角。当年3月8日,Bitfinex在香港注册,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坊、EOS、莱特币等)的全功能现货交易平台,同时还提供保证金交易(最高3.3倍的杠杆交易)以及保证金融资。

看似与其他交易所并无太大区别的Bitfinex,因与Tether公司的紧密关联,开始变得势头凶猛,但两家公司的暧昧关系和美元存款的不透明,始终让双方身负各种争议。

4年前,比特币的市场已经进入熊市阶段,“稳定币”远无现在热闹,而Bitfinex的首席战略官Philip Potter的脑子里谋划出锚定法币发行一种加密货币的蓝图。

2014 年,Philip Potter 和公司的CFO Giancarlo Devasini 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了 Tether 公司,并发行了1:1锚定美元的USDT。有趣的是,尽管 Bitfinex与Tether两家公司的管理层几乎是同一批人,但他们对外界的说法是“这是两家完全独立的实体”。

Tether的算盘是这么打的:用户给发行USDT的Tether公司转美元,公司收取10美分作为手续费;Tether公司收取用户1美元,把1USDT给到用户;当用户交回1USDT给Tether公司时,它再把1美元还给用户。在用户持有1USDT期间,1美元产生的利息则归Tether公司所有。

Tether通过1:1锚定美元的发行规则,把用户持有美元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时间,从而获得美元存入银行的利息;这就意味着,Tether公司发行的USDT越多,他获得的利息就越多。

毫无意外, Bitfinex成为全球第一家提供USDT交易的平台,为USDT提供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兑换的流通性。自2015年2月开始至今,Tether已经发行了将近30亿的USDT,近两年间,USDT的流通量已经翻了400倍。

两家公司互相支持,却向外界表现得泾渭分明,很多人质疑,这么做只是想隐瞒交易所正在发行美元代币的事实。

USDT也如同一条加密货币通往美元的管道,拥有同一批高管的Bitfinex和Tether极易玩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回头来看,USDT的出现也成了Bitfinex和Tether在加密货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方略。随着USDT在全球多家交易平台的上线流通,Bitfinex凭借着先发优势迅速成长,Phil Potter快速积蓄财富,远比他在摩根斯坦利时期好过的多。他作为首席战略官的Tether仅在10月9日一天,就从Bitfinex手中夺走了1亿美元。

一直力挺USDT的赵东被踢爆是Bitfinex股东,还源于李笑来的录音事件。赵东后来也在微博上承认,“我只是一个小股东,Bitfinex做得好我就挺他,如果做得不好我就骂他。”

经验丰富的金融大咖和币圈先觉者,在加密货币发展的早期提前布局,同时手握交易所和稳定币两座“金矿”。

即便加密货币发展至今,交易所的安全、合规和稳定币的信任问题也仍未走向成熟。先发制人的Bitfinex和USDT也在之后的几年里风险不断,绑定在一起的二者更是加剧了危机。


Bitfinex被盗后发行债币上演“空手套”


第一次变故发生在2015年5月22日,Bitfinex的热钱包遭到黑客入侵,损失了1,500个加密币,价值40万美元。Bitfinex表示将承担损失,因此这一事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

2016年6月2日,Bitfinex又因提供非法加密货币交易以及没有登记注册而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罚款7.5万美元,并中断了与多家银行的合作。

最大的震荡在两月后来临。2016年8月2日,Bitfinex被黑客窃取了近12万枚加密币,当时价值约为 7,500万美元。Bitfinex 从未透露黑客的全部细节,但为其提供数字签名服务的安全公司BitGo声称,其服务器没有被攻破。

几天后,Bitfinex 宣布,他们已经请区块链法证公司Ledger Labs 来调查这起盗窃案,并对其加密货币和法币资产进行完整的财务审计。几个月后,Bitfinex 一反之前的说法,称他们从未真正雇佣过Ledger Labs进行审计,此举被解读为Bitfinex在尽可能拖延时间。

Bitfinex的遭遇令人想起了Mt.Gox,就在人们认为Bitfinex将重蹈Mt.Gox的覆辙面临破产和无尽的诉讼时,这家交易所主导了一场惊天逆转。

Bitfinex想出了一个方法迫使用户与其共渡难关。其削减了几乎所有用户账户中36%的数字资产,并向每一个用户发放了与其账户36%存款等价的BFXCoin代币,这个代币初始值设定为 1 美元,Bitfinex表示代币既可以交易,也可以购买 Bitfinex 母公司 iFinex 的股票。

但由于BFXCoin代币资产和债务数量始终没有第三方审计,外界从不清楚 Bitfinex 是否有偿付能力。这种发币抵债的行为像是公司发行债券,既没有相关先例和法律来界定BFXCoin的属性,更不似公司债券般约定时限为债权人付息。

整件事如同一个避免破产的权宜之计,尽管有支持者为这一“创新”模式称妙,但大量用户对此感到愤怒。让用户共同承担被盗损失在此前闻所未闻,一些用户选择集体起诉Bitfinex。

虽然引来诉讼,但这个方法为Bitfinex争取到了时间。随着比特币带动加密货币行情上涨,交易量不断增加,Bitfinex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不断回购其所发行的BFXCoin代币,宣称以此弥补用户的损失。 


Bitfinex被指借USDT操作比特币市场


除了发行BFXCoin缓解债务危机,与Bitfinex有着暧昧关系的Tether也在同期动作不断。

2017年4月6日,一个名为“Bitfinex 'ed”的匿名角色在网上亮相。他发文指责 Bitfinex 凭空创造了一笔钱来偿还债务,与其具有紧密关系的Tether则在同期疯狂发售USDT,较过去两年明显增多。

今年1月,一篇名为《The Tether Report》匿名分析报告统计,在2017年3月29日至2018年1月4日,Tether总计发行91次USDT。而截至目前,USDT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30亿,较2017年10月底的5~6亿翻了5~6倍。

除了增发问题,市场也出现“Bitfinex通过USDT操纵比特币价格”的声音。根据Coinmarketcap的数据,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有数亿美元的USDT在几个交易所间换手。

而上述报告也曾指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与USDT超发高度相关,Tether在9个月内发行91次USDT期间,48.7%的BTC价格大涨均发生在USDT发行之后的2小时内。而这段时间只占到比特币总交易时间的不到3%。

网友“Bitfinex'ed”在社交平台写了数篇详尽的分析文章,称Bitfinex凭空捏造出了USDT,然后用这种币来购买比特币,由此推高市场价格,且无法证明其银行账户中有相对应的美元为USDT做支撑。

bf03.jpg


面对舆论压力,Bitfinex与Tether在2017年9月公开了一份由财务审计公司Friedman LLP 出具的审计报告,旨在证明Tether账户的资产与USDT发行的数量是吻合的,但这份文件中,Tether公布了银行资产却隐去了银行名称。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数月后,Tether宣布取消和Friedman LLP的合作,其对此解释为“审计过于麻烦”。紧接着,Tether便加快了发行USDT的步伐,仅11月和12月两个月,便增发了近10亿USDT。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Nouriel Roubini教授曾公开质疑,“20亿美元的假钱(USDT)可能是通过骗局来创造的。”

2017年11月,Tether宣布自己账户中超过3,000万枚USDT被盗,这也让外界疑惑,这起事件到底是黑客所为还是监守自盗。

多事之秋仍未结束。2017年12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向Bitfinex和Tether发出传票,后者对此解释为监管部门的例行公事。有业内人士认为,Bitfinex与Tether或存在违规行为,而在Bitfinex上交易、持有USDT的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


迷雾未散 外忧新添


过去两年间,Bitfinex和Tether联袂奉献了太多未解之谜,又奇迹般的重生。尽管一次次走出风波,但看得出来,在巨额数字资产被盗的两年后,Bitfinex仍旧对“破产”二字心有戚戚。

除了财务不透明带来的质疑,Bitfinex还面临外部竞争的焦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球交易所数量飞速增长,如今可供选择的平台已超过500家,而在近日ICORating发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安全报告》中,BItfinex在100家日交易额超100万美元的交易所中,安全等级仅排在第54名,得分为43分(满分100分)。

USDT也不再是加密货币世界唯一的稳定币。今年9月10日,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还同时批准了两个基于以太坊发行且锚定美元的稳定币Gemini Dollar(GUSD)和Paxos Standard(PAX),它们被视为比USDT更加透明和规范的稳定币种,这无疑会威胁Tether的地位。

bf04.jpg


曾经,Bitfinex在官网主页上将自己描述为全世界最大、最高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而今这一描述变成“世界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言语表述上也透露出不似从前自信。

在一连串的打击和质疑后,Bitfinex仿佛落下了后遗症,面对监管的发力和竞争对手不断崛起,其仍旧需要不短的时间来恢复元气。

而关乎Bitfinex和Tether背后的层层迷雾,如若真得靠监管机构的风暴来吹散,揭开的就不知会是何种样貌了。


作者:凯尔;编辑;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