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链“崩盘”危局

fengchao 发表了文章 • 2019-09-02 10:22 • 来自相关话题

 



《超级富豪》游戏界面


贝尔链游戏“停产”引燃维权之火。

贝尔链在币价暴涨中“一战成名”,但也一直久陷“模式币”质疑中,不看好的人始终将它划在“总有一天会崩盘”的行列中。

8月31日,贝尔链游戏挖矿停产被外界视作该项目“崩盘”,也彻底点燃了投入者的不满情绪。一份流传在维权群中的统计显示,投资者亏损从数万到数百万不等,网上随之也传出“贝尔链跑路”的消息。

昨日,该项目的创始人、首席框架师Ray否认了跑路之说,对于维权者的亏损信息,他表示“并不符合团队核实的情况。”他认为,投资者的反应是游戏生态一次性释放红利、进而引发市场抛盘带来的信心不足所致,“但这是贝尔链‘去模式化’必须要走的一步。”

靠“模式”博得市场关注的贝尔链如今想要“去模式化”?从当前的市场反馈看,这样的决策并未能获得参与者的理解和信任。

 
“矿机”停产引爆投资者怒火


投资者判定贝尔链“崩盘跑路”的主要依据指向“矿机”停产。
 
对用户来说,最主要的“矿机”是这个“游戏公链”项目生态里的游戏产品。以贝尔链主推的《超级富豪》游戏为例,玩家需要先投入ETH买游戏里的商铺,商铺产贝尔链发行的BRC代币,即挖矿;BRC可以提至交易所变现,游戏曾承诺过回本周期,类似玩法的游戏还有《环球城》。
 
如今,“矿机”停了。
 
8月31日,贝尔链发布公告,将关停生态中所有游戏的BRC产出,玩家将以一次性产出的方式得到收益。从官网看,此次“一次性产出”的BRC为1.522亿枚。
 
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华凯(化名)告诉蜂巢财经,官方返的币只是“矿机”建设成本的十分之一,对玩家来说是杯水车薪。
 
除了“产币”渠道关闭外,让投资者备受打击的还有二级市场不断下行的币价。非小号数据显示,BRC在7月9日走至历史最高点129.75元;2个月不到,9月1日,BRC已跌至8.72元,跌幅高达93.27%。
 
华凯透露,他投入总金额在22万元,现在手里的币只能卖出去1万元左右,整体亏损了20多万元。
 
一份流传出的维权群截图显示,多名疑似贝尔链的投资者提交了相关投资信息。从截图看,他们的亏损从几万到数百万不等。
 
杜成(化名)是大额亏损者之一,他提供了在贝尔链游戏里充提记录“总共投了320万元,亏损了290万。”他从7月底就隐约觉得不对劲,“矿机实际从7月30日就不再产出BRC,官方的解释是贝尔链主网即将上线,ERC20的BRC需映射到主网上,故暂停产出。”
 
原本,他对恢复BRC挖矿还抱有期望,但后续的公告直接让幻想破灭,“跑路传闻”更是加剧了他的恐慌。
 
该项目的创始人、首席框架师Ray向蜂巢财经否认了“跑路”一说。他称,最直接证据是BRC排名靠前的持币地址没有变动,“大家普遍认为前面的持币地址是项目方的,可以去看,前十大排名地址都没有动过,项目还将1亿多的BRC一次性释放分红,如果要跑路,何必多此一举。”





前十名地址7日内没有减仓动作

 
蜂巢财经在以太坊浏览器上查询发现,目前,BRC共有91,435个持币地址,其中,前十名持币量占总流通量的64.31%。非小号数据显示,前十大持币地址中,7日内没有减仓动作,4个地址有增加持仓的记录。
 
Ray称,在一次性释放产出时,项目方曾建议投资者不要一次性出售,“等待合理的时间出售,不但能够回收成本,还能获取更多的收益。”
 
但一次性释放红利无法令维权者平息下来。网上一度传出“下线维权者砍了上线”的血腥图片,不过,经查证,该图片是微博用户“沿河新闻”发布的一则有关夫妻离婚纠纷博文的配图。
 
尽管并不相信网上流传的“砍人”事件,但亏损了30多万元的魏一鸣称,投资者的不满和维权都是事实,“很简单的道理,就像我去买一件商品,没用多久,卖方就说这个东西用不了了,我肯定要维权。我现在背着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贝尔链用户中有很多人并非币圈用户。魏一鸣告诉蜂巢财经,“我不懂区块链,之前也没参与过币圈投资,只知道可以赚钱。”6月份开始投资贝尔链的他,本来3个月就能回本,如今他不得不加入维权行列。
 
他反思道,“我们是一群贪婪的受害者,现在有非常多的玩家准备维权,我觉得成功率也不是很高。“他希望维权行为能警醒其他人,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主网正式上线后BRC不涨反跌


如果查看BRC代币从上线交易所至今的表现,可以看到,大部分时间,BRC的走势都足够稳定,一度挤进数字货市值排行榜前十,超过了波场、HT等明星币种。

去年4月,贝尔链基金会成立。1个月后,白皮书1.0版本发布。2018年10月19日,生态通证BRC全球首发,随后登陆ZB交易所。与此同时,贝尔链首款游戏《超级富豪》上线。
 
在BRC进入市场的11个月时间里,它有9个月都处于平稳运行或上涨的状态。倚靠《超级富豪》等游戏的火爆和强大的吸金能力,BRC的盘面一度漂亮极了。从起初的6元,一路涨到7月中旬的129.75元,BRC带给了早期投资者超过21倍的回报。
 
今年6月,贝尔链宣布主网正式上线公测。8月15日,贝尔链主网正式上线。对于一个公链项目而言,主网上线,无疑是里程碑的一步,也是巨大的利好。但结合盘面来看,贝尔链主网上线似乎起到了反作用。这期间发生的变数值得注意。
 
从7月17日开始,BRC开始急剧下滑,直到跌至如今的8.72元。如此来看,这个时间点具有很强的“分界线”意义,从7月中旬到如今的1个半月时间,贝尔链发生了什么大事?





BRC价格在7月17日开始迅速跌落

 
如前述投资者所言,7月30日,贝尔链突然宣布暂停挖矿。理由是主网启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届时基于原以太坊网络ERC-20资产将1:1全网映射至贝尔链主网,所以暂不产出ERC-20代币。
 
8月初,BRC即下行至20元左右,相比半个月之前的高点,已缩水80%。
 
8月15日,贝尔链宣布主网正式上线,而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何时重启挖矿,但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披露。焦急的投资者对于贝尔链的信任一点点在时间中消磨,BRC价格也继续下滑。
 
作为一个标明投资分红回报周期、内存拉人返利的项目,停止“挖矿”即停止分红,市场对此极其敏感。当时,外界就有“贝尔链跑路”的传闻。
 
直到8月30日,贝尔链CEO Vincent发布名为《感谢有你的陪伴》的微博文章,文中梳理了贝尔链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节点,并对投资者加以感谢。该文被很多投资者理解为“告别”文章,加之已经“停矿”一个月,玩家们早已人心惶惶。
 
8月31日,关停挖矿的公告一出,投资者们彻底不干了。华凯指斥贝尔链没有契约精神,“《超级富豪》于2018年10月上线,当时官方声明投资有效期为一年,可以获得3.6倍左右的收益。那么即便第一批投资的玩家,矿机也要今年10月份才到期。但我们7月份就没矿了。”
 
华凯说,为了提升赚取BRC的能力,玩家往往需要使用ETH或BRC来兑换游戏中的金币,再用金币来购买各种店铺,招聘、培训、升级员工,升级建筑,很多人直接砸钱将商铺升到了满级。“培养一个满级商铺,约需花费12~14万元。但花了大笔的钱把商铺升满后,产矿却停止了。”
 
他认为,项目方不讲信用的行为很难再让用户信任,BRC闪崩、用户维权也就在所难免。

 
项目欲消“模式”原罪 用户存疑


从《超级富豪》诞生之初,这个游戏就充满了浓厚的盘圈色彩。夸张的宣传海报,号称能让投资者“赚大钱”的宣传文案,还有典型的投资回本制度,贝尔链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模式”项目。
 
但这让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根据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超级富豪》一天注册量突破10万,开放充值6个小时内游戏充值7000多枚以太坊。
 
今年4月,DOGi Games Club曾从公开渠道收集、分析BRC的筹码数据后发文指出,贝尔链的《超级富豪》、《超级战士》、《环球城》三款游戏,分别承担着吸金、消筹、锁筹功能,项目通过高控盘的方式拉升币价,吸引更多人参与。而3月上线、承担“锁筹”功能的《环球城》将在90-120天的锁定期到期后出现抛盘压力。
 
如果计算下时间,贝尔链如今关停游戏及产出的节点刚好与当时预测的时间相符。
 
早期投资者也的确在游戏中赚到了钱,有维权投资者承认了这一点,“但后来我把复利又投进去了。”
 
经历了前9个月的暴涨,财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入场。7月份BRC涨至129元时,用户们曾喊出“BRC200元”的口号。
 
在贝尔链这个生态中,“矿机”就是印钞机,加之游戏中“金本位”的筹码释放规则(BRC涨,释放的币少;BRC跌,释放的币多)让投资者们相信,哪怕币价下跌,持续挖矿,也能回本。
 
如今,贝尔链关上了这道门。Ray给出的理由:贝尔链要“去模式化”。
 
他称,贝尔链主网上线后,要完成公链的去中心化要求。后面产生的更多游戏如果还靠之前带“模式”的玩法去呈现,会与公链生态相冲突、矛盾,两者没有办法共存。
 
“在主网逐渐成型的阶段,研讨过很长时间,我们和主流交易所、市面上相对成功的项目接触后,最终做出‘去模式化’的决定。”
 
对于贝尔链当初选择的“模式”之路,Ray解释,2018年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项目为了生存、发展,迫不得已会有一些模式性的东西存在,“但如果想要我们想把它往越来越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做成游戏公链的领头羊,肯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对于贝尔链如何以“去模式化”挽回用户信任?
 
Ray的说法是,团队所有的精力都会投放到主网映射上,项目平稳运行会自然平息外界质疑。
 
华凯则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一个资金盘项目,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不做资金盘了。关键是,你投入的本金也不还给你,利息也没了,你会信吗?” 查看全部
 
brc01.jpg

《超级富豪》游戏界面


贝尔链游戏“停产”引燃维权之火。

贝尔链在币价暴涨中“一战成名”,但也一直久陷“模式币”质疑中,不看好的人始终将它划在“总有一天会崩盘”的行列中。

8月31日,贝尔链游戏挖矿停产被外界视作该项目“崩盘”,也彻底点燃了投入者的不满情绪。一份流传在维权群中的统计显示,投资者亏损从数万到数百万不等,网上随之也传出“贝尔链跑路”的消息。

昨日,该项目的创始人、首席框架师Ray否认了跑路之说,对于维权者的亏损信息,他表示“并不符合团队核实的情况。”他认为,投资者的反应是游戏生态一次性释放红利、进而引发市场抛盘带来的信心不足所致,“但这是贝尔链‘去模式化’必须要走的一步。”

靠“模式”博得市场关注的贝尔链如今想要“去模式化”?从当前的市场反馈看,这样的决策并未能获得参与者的理解和信任。

 
“矿机”停产引爆投资者怒火


投资者判定贝尔链“崩盘跑路”的主要依据指向“矿机”停产。
 
对用户来说,最主要的“矿机”是这个“游戏公链”项目生态里的游戏产品。以贝尔链主推的《超级富豪》游戏为例,玩家需要先投入ETH买游戏里的商铺,商铺产贝尔链发行的BRC代币,即挖矿;BRC可以提至交易所变现,游戏曾承诺过回本周期,类似玩法的游戏还有《环球城》。
 
如今,“矿机”停了。
 
8月31日,贝尔链发布公告,将关停生态中所有游戏的BRC产出,玩家将以一次性产出的方式得到收益。从官网看,此次“一次性产出”的BRC为1.522亿枚。
 
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华凯(化名)告诉蜂巢财经,官方返的币只是“矿机”建设成本的十分之一,对玩家来说是杯水车薪。
 
除了“产币”渠道关闭外,让投资者备受打击的还有二级市场不断下行的币价。非小号数据显示,BRC在7月9日走至历史最高点129.75元;2个月不到,9月1日,BRC已跌至8.72元,跌幅高达93.27%。
 
华凯透露,他投入总金额在22万元,现在手里的币只能卖出去1万元左右,整体亏损了20多万元。
 
一份流传出的维权群截图显示,多名疑似贝尔链的投资者提交了相关投资信息。从截图看,他们的亏损从几万到数百万不等。
 
杜成(化名)是大额亏损者之一,他提供了在贝尔链游戏里充提记录“总共投了320万元,亏损了290万。”他从7月底就隐约觉得不对劲,“矿机实际从7月30日就不再产出BRC,官方的解释是贝尔链主网即将上线,ERC20的BRC需映射到主网上,故暂停产出。”
 
原本,他对恢复BRC挖矿还抱有期望,但后续的公告直接让幻想破灭,“跑路传闻”更是加剧了他的恐慌。
 
该项目的创始人、首席框架师Ray向蜂巢财经否认了“跑路”一说。他称,最直接证据是BRC排名靠前的持币地址没有变动,“大家普遍认为前面的持币地址是项目方的,可以去看,前十大排名地址都没有动过,项目还将1亿多的BRC一次性释放分红,如果要跑路,何必多此一举。”

brc02.png

前十名地址7日内没有减仓动作

 
蜂巢财经在以太坊浏览器上查询发现,目前,BRC共有91,435个持币地址,其中,前十名持币量占总流通量的64.31%。非小号数据显示,前十大持币地址中,7日内没有减仓动作,4个地址有增加持仓的记录。
 
Ray称,在一次性释放产出时,项目方曾建议投资者不要一次性出售,“等待合理的时间出售,不但能够回收成本,还能获取更多的收益。”
 
但一次性释放红利无法令维权者平息下来。网上一度传出“下线维权者砍了上线”的血腥图片,不过,经查证,该图片是微博用户“沿河新闻”发布的一则有关夫妻离婚纠纷博文的配图。
 
尽管并不相信网上流传的“砍人”事件,但亏损了30多万元的魏一鸣称,投资者的不满和维权都是事实,“很简单的道理,就像我去买一件商品,没用多久,卖方就说这个东西用不了了,我肯定要维权。我现在背着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贝尔链用户中有很多人并非币圈用户。魏一鸣告诉蜂巢财经,“我不懂区块链,之前也没参与过币圈投资,只知道可以赚钱。”6月份开始投资贝尔链的他,本来3个月就能回本,如今他不得不加入维权行列。
 
他反思道,“我们是一群贪婪的受害者,现在有非常多的玩家准备维权,我觉得成功率也不是很高。“他希望维权行为能警醒其他人,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主网正式上线后BRC不涨反跌


如果查看BRC代币从上线交易所至今的表现,可以看到,大部分时间,BRC的走势都足够稳定,一度挤进数字货市值排行榜前十,超过了波场、HT等明星币种。

去年4月,贝尔链基金会成立。1个月后,白皮书1.0版本发布。2018年10月19日,生态通证BRC全球首发,随后登陆ZB交易所。与此同时,贝尔链首款游戏《超级富豪》上线。
 
在BRC进入市场的11个月时间里,它有9个月都处于平稳运行或上涨的状态。倚靠《超级富豪》等游戏的火爆和强大的吸金能力,BRC的盘面一度漂亮极了。从起初的6元,一路涨到7月中旬的129.75元,BRC带给了早期投资者超过21倍的回报。
 
今年6月,贝尔链宣布主网正式上线公测。8月15日,贝尔链主网正式上线。对于一个公链项目而言,主网上线,无疑是里程碑的一步,也是巨大的利好。但结合盘面来看,贝尔链主网上线似乎起到了反作用。这期间发生的变数值得注意。
 
从7月17日开始,BRC开始急剧下滑,直到跌至如今的8.72元。如此来看,这个时间点具有很强的“分界线”意义,从7月中旬到如今的1个半月时间,贝尔链发生了什么大事?

brc03.png

BRC价格在7月17日开始迅速跌落

 
如前述投资者所言,7月30日,贝尔链突然宣布暂停挖矿。理由是主网启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届时基于原以太坊网络ERC-20资产将1:1全网映射至贝尔链主网,所以暂不产出ERC-20代币。
 
8月初,BRC即下行至20元左右,相比半个月之前的高点,已缩水80%。
 
8月15日,贝尔链宣布主网正式上线,而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何时重启挖矿,但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披露。焦急的投资者对于贝尔链的信任一点点在时间中消磨,BRC价格也继续下滑。
 
作为一个标明投资分红回报周期、内存拉人返利的项目,停止“挖矿”即停止分红,市场对此极其敏感。当时,外界就有“贝尔链跑路”的传闻。
 
直到8月30日,贝尔链CEO Vincent发布名为《感谢有你的陪伴》的微博文章,文中梳理了贝尔链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节点,并对投资者加以感谢。该文被很多投资者理解为“告别”文章,加之已经“停矿”一个月,玩家们早已人心惶惶。
 
8月31日,关停挖矿的公告一出,投资者们彻底不干了。华凯指斥贝尔链没有契约精神,“《超级富豪》于2018年10月上线,当时官方声明投资有效期为一年,可以获得3.6倍左右的收益。那么即便第一批投资的玩家,矿机也要今年10月份才到期。但我们7月份就没矿了。”
 
华凯说,为了提升赚取BRC的能力,玩家往往需要使用ETH或BRC来兑换游戏中的金币,再用金币来购买各种店铺,招聘、培训、升级员工,升级建筑,很多人直接砸钱将商铺升到了满级。“培养一个满级商铺,约需花费12~14万元。但花了大笔的钱把商铺升满后,产矿却停止了。”
 
他认为,项目方不讲信用的行为很难再让用户信任,BRC闪崩、用户维权也就在所难免。

 
项目欲消“模式”原罪 用户存疑


从《超级富豪》诞生之初,这个游戏就充满了浓厚的盘圈色彩。夸张的宣传海报,号称能让投资者“赚大钱”的宣传文案,还有典型的投资回本制度,贝尔链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模式”项目。
 
但这让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根据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超级富豪》一天注册量突破10万,开放充值6个小时内游戏充值7000多枚以太坊。
 
今年4月,DOGi Games Club曾从公开渠道收集、分析BRC的筹码数据后发文指出,贝尔链的《超级富豪》、《超级战士》、《环球城》三款游戏,分别承担着吸金、消筹、锁筹功能,项目通过高控盘的方式拉升币价,吸引更多人参与。而3月上线、承担“锁筹”功能的《环球城》将在90-120天的锁定期到期后出现抛盘压力。
 
如果计算下时间,贝尔链如今关停游戏及产出的节点刚好与当时预测的时间相符。
 
早期投资者也的确在游戏中赚到了钱,有维权投资者承认了这一点,“但后来我把复利又投进去了。”
 
经历了前9个月的暴涨,财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入场。7月份BRC涨至129元时,用户们曾喊出“BRC200元”的口号。
 
在贝尔链这个生态中,“矿机”就是印钞机,加之游戏中“金本位”的筹码释放规则(BRC涨,释放的币少;BRC跌,释放的币多)让投资者们相信,哪怕币价下跌,持续挖矿,也能回本。
 
如今,贝尔链关上了这道门。Ray给出的理由:贝尔链要“去模式化”。
 
他称,贝尔链主网上线后,要完成公链的去中心化要求。后面产生的更多游戏如果还靠之前带“模式”的玩法去呈现,会与公链生态相冲突、矛盾,两者没有办法共存。
 
“在主网逐渐成型的阶段,研讨过很长时间,我们和主流交易所、市面上相对成功的项目接触后,最终做出‘去模式化’的决定。”
 
对于贝尔链当初选择的“模式”之路,Ray解释,2018年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项目为了生存、发展,迫不得已会有一些模式性的东西存在,“但如果想要我们想把它往越来越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做成游戏公链的领头羊,肯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对于贝尔链如何以“去模式化”挽回用户信任?
 
Ray的说法是,团队所有的精力都会投放到主网映射上,项目平稳运行会自然平息外界质疑。
 
华凯则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一个资金盘项目,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不做资金盘了。关键是,你投入的本金也不还给你,利息也没了,你会信吗?”

高举裁决之刃:ZEC的“命运”分叉口

huoxing 发表了文章 • 2019-08-13 11:37 • 来自相关话题

Zcash最初由一群专业投资者投资逾300万美元创建,Zcash的发行曲线遵循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



关于新ZcashDev基金可能性的私人信件 —— Zooko Wilcox


注意:本信件是对mineZcash、Gareth Davies、Aristarchus等部分Zcash社区成员发起的热烈讨论的回应,没有密切关注Zcash社区的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但实际上这些成员已经在社区工作了几个月的时间,正是他们推动了讨论的发酵。







对于Zcash社区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社区就2020年10月前的计划展开重要对话,届时正是区块奖励减半、Zcash创始人奖励结束的重要时期。

我希望社区可以更新“开发基金”结构,重新分配未来的区块奖励,为重要功能提供核心支持,如软件开发、用户支持、业务开发、监管和政府外联、安全审计和监控、宣传和营销企划、新协议开发等。并且,我希望社区能够让ECC(Electric Coin Company)公司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但计划的走向是否符合我的预期还是个未知数。

以下是我认为我个人、以及ECC公司,能在这些工作中给予的支持。

首先对那些还不了解我们的用户做一下背景补充。


项目历史


大部分项目以ICO起步,即以未来的前景作为保证进行公开募资,Zcash采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


投资发布(2015年)





图片来源:Coindesk


Zcash最初由一群专业投资者投资逾300万美元创建,Zcash的发行曲线遵循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发行代币数量每4年减半,我们承诺,在第一个4年中,将210万的代币(即4年间预计发行的1050万代币的20%,也是代币总量的10%)分配给创始人,其余分配给PoW矿工。

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有权持有ECC公司的小部分股权(但占比很小,远不至于影响公司决策),还能分得小部分的创始人奖励,在代币发行后的12个月内分发给投资者。





图片来源:博客文章


发布(2016年)

早期的Bootstrap框架取得了成功,我们如期在2016年10月交付Zcash 1.0,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他们不仅创建了开创性的隐私保护技术,同时还交付了一个活跃、安全、足以抵御长年的外部攻击、足以承载百亿级别交易价值的网络,很少有团队能在这么少的预算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论是在加密货币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但团队的成绩远不止于此。

除了最初的Bootstrap框架以外,我们还制定了持续开发计划。Nathan Wilcox(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TO)和我决定让ECC公司从创始人处回购一小部分奖励,用于资助进行中的运营活动,而不是全部分发给创始人。我们的博客将这一部分代币称为“战略储备”,但这个名字还是有歧义,毕竟不是用作储备,而是用于资助,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开发基金”。





Zcash基金会


同时,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创始人承诺捐赠部分自己的创始人奖励,资助非盈利慈善机构——Zcash基金会,Zcash基金会的大部分捐款都源于我和家人们的承诺,我愿意为Zcash基金会的诞生捐出一半的身家,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认为,创建一个独立于ECC公司的实体有益于Zcash社区的去中心化和长期稳定。对用户来说,存在两个服务性的独立组织也更加有弹性,因此,我们极力保证Zcash基金会不受任何成员控制。


聚焦交付和执行(2017-2019)






图片来源:斯诺登推特


说回ECC公司,通过战略储备/开发基金,我们继续支持、改进Zcash,我们开发和发布了Zcash“Sapling”,标志我们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又一进步,由我们创建的Sapling开创性技术正成为零知识证明的全球标准,不仅仅是加密货币行业,还给其他行业带来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和修复了一个关键的底层漏洞——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带来的损害远不止于Zcash用户,还包括使用零知识证明的所有用户。

除了改进技术和协议、为更多软件用户提供支持,我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投资政府外联、业务发展、和教育项目。我们的战略决策就是加大对监管机构的教育宣传,让监管人员认识到这项新技术与现行法律监管条例的兼容性,以及它给个人安全、企业安全、国家安全带来的保护。






Zcash成为少数几个获得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的加密货币之一,还上线了Gemini和Coinbase,Zcash几乎支持所有大型正规交易所、钱包、支付处理器以及全球范围的其他同类产品。


属于全社会的积极替代品(2019年)

最重要的是,这种政府外联和科技创新的独特结合也让我们有机会给社会带来有效的替代方案。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面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例如,Facebook用户基数巨大,用户暴露在这种巨头之下,势单力薄,任何想要以此牟利的行为都不可原谅。尤其如今世界在政治强权的高压下,亟待一个替代解决方案的出现。

Zcash的诞生证明更优越的模式是存在的,人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是保护而不是威胁,尊重美国优良的民权传统、赋予企业充分的自由、信赖机构和法律法规。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是美国人,当然Zcash是一项全球技术,服务于全球用户。)

但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离目标还很远。我们目前正在帮助合作伙伴,让全球用户享受到最新的隐私保护技术更新,另外一项重大突破性技术开发也还处于早期阶段——首次在不牺牲全球用户安全和主权的情况下对去中心化网络进行扩容。


核心功能支持成本


截至2019年5月,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加上分配给ECC公司活跃成员的代币共占每月发行代币数量的4%,加上预算精简,我们在2018年的熊市期间也不需要任何裁员,而众多项目如以太坊、Dash、Steem、SpankChain、ShapeShift、Consensys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然而,在熊市期间,ZEC的价格徘徊在60美元左右,严格来说4%这个数据也不是很准确,持有ECC公司股权的创始人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减少分配给创始人的创始人奖励,将更多的钱用于资助业务,该协议于2019年6月开始实施,目前约8%的每月发行代币用于资助项目和补偿公司活跃成员。

我们目前也在寻找能在下一阶段发光发热的能人志士(详情参考招聘启事),增强团队实力。就目前筹集的资金来看,我们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来强化团队,厚积薄发。


面向Zcash社区的决定


创始人奖励/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将持续4年,我认为ECC公司和Zcash基金会有充分的时间让Zcash项目落地,在与Andrew Miller(当时是该项目的主要设计师,现在是Zcash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对话时,我将其比作了“火箭推进器”。

就算火箭推进阶段大获成功,也远不能说项目取得了成功。再重大的突破也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变得成熟;再伟大的创新想要获得用户认可、入驻人们生活也绝非易事。我们谈到,将永久性的开发基金定义为初始协议规则,我认为,任何有源源不断资金来源的组织在数十年间都会走向腐败,我倾向于不将开发基金视作长远发展的组织,如果未来有一天Zcash取得成功、社区壮大、且愿意继续给予它支持,则完全可以由社区来进行集体决策。

正如Placeholder Capital专家总结的那样,现在正是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不管是将新发行代币全部分配给矿工;还是使用部分新代币用于创建开发基金;抑或是其他的替代方案。

我们有意为开发基金设置时限,这样短期内我们不需要考虑“百年发展大计”这样的大命题,如果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4年后不可避免地还要经历一次决策过程,但这在合理和预期范围内。现在在Zcash社区内出现的激烈辩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我和公司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给予的支持,首先,先来说说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


决定权不在我


我无法单独为社区做决策,早在Zcash项目创建初期,我便与Nathan Wilcox、Andrew Miller、Matthew Green、Naval Ravikant以及其他人共同咨询商讨,制定项目雏形。

我们只是搭建了骨架,社区则为项目注入了血肉。比如,我之前说过,愿意将自己一半的资产用于建立Zcash基金会,事实虽然如此,但你能想象吗?这些代币在那时没有任何价值,某种程度上,我当时的承诺一文不值,Zcash的其他架构也是如此,项目的第一个4年会将发行代币的20%作为创始人奖励,如果代币没有价值的话,这个奖励也形同虚设。

发行代币价值来源于持币人:Zcash社区开始使用和评估ZEC;矿工和创始人收到奖励;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和Zcash基金会得到资助。

我们创建了一个雏形,社区让它变成现实。

这套规则适用于Zcash的第一个4年,而下一个4年,社区需要对项目进行重塑。


决定权也不在ECC


ECC公司也无法单独做决策,假如ECC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乘坐同一辆飞机参加一场场外会议,但不幸遭遇空难,没有一个人幸存,Zcash社区也依旧要考虑同样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每月花费数千万美元来支持核心功能开发,例如协议开发、软件支持、安全审计、政府推广、教育计划和业务开发,或者将100%的新代币都发放给矿工?


ECC公司和我可以提供哪些支持?


公告和建议

我们可以公开目前掌握的信息,比如迄今为止的工作成本、工作成果、政府关系、业务开发、教育推广等,透明度几乎翻了一番。

我认为对Zcash社区最可靠的数据是ECC在各项企划中的成果以及过去几年所消耗的资源,如果社区打算继续雇用ECC公司,这些数据正是对公司未来表现的最佳预测,另外,其他技术团队在进行成本和时间的预估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外,我还可以透露其他的资金替代方案,ECC很了解Zcash生态系统——运营情况和潜在合作伙伴、政府和监管关系、未来的技术开发等——然后对社区提交的提案进行评估,近期ECC会发布一篇博文,介绍我们的评估流程。


实施社区决策

根据社区需求,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安全审计、测试、软件分布和升级,就算社区的决策是解除对ECC的核心支持、切断ECC资金来源、不再允许ECC参与长远的软件开发,我们也会以社区意愿为主。但目前我们有足够的财务基础,足以完成部署、进行安全审计等,在过渡期给软件充分的支持。


尊重社区对商标的决定

在多个国家范围内,ECC公司都是“Zcash”商标(也就是金色的Z字母)的合法持有者,我们已经同Zcash基金会就如何使用商标达成了协议,但鉴于我们是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我们有权要求交易所或第三方仅在获得社区集体认可的情况下使用Zcash商标。

如果社区决定脱离ECC,或者完全解除ECC的核心支持,我们可以将商标用于社区支持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无法长期开发和保护商标,但至少可以确保在过渡期间的合理应用,然后继续争取对商标的长期管理权。

另一方面,如果社区选择了ECC,那么我们将继续确保交易所和第三方合理使用商标。

评估社区的集体决策非常困难,因为Zcash社区规模大、多样化、匿名、范围广,再完美的集体决策评估方法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尽管如此,作为商标的持有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并尊重社区决定。


原文:https://medium.com/@zooko_25893/a-personal-letter-about-the-possibility-of-a-new-zcash-dev-fund-f6d30df64392

稿源(译):https://first.vip/shareNews?id=2008&uid=1

作者:Zooko Wilcox

翻译:头等仓_July 查看全部
Zcash-logo.jpg


Zcash最初由一群专业投资者投资逾300万美元创建,Zcash的发行曲线遵循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




关于新ZcashDev基金可能性的私人信件 —— Zooko Wilcox


注意:本信件是对mineZcash、Gareth Davies、Aristarchus等部分Zcash社区成员发起的热烈讨论的回应,没有密切关注Zcash社区的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但实际上这些成员已经在社区工作了几个月的时间,正是他们推动了讨论的发酵。


1565662361694594.jpg


对于Zcash社区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社区就2020年10月前的计划展开重要对话,届时正是区块奖励减半、Zcash创始人奖励结束的重要时期。

我希望社区可以更新“开发基金”结构,重新分配未来的区块奖励,为重要功能提供核心支持,如软件开发、用户支持、业务开发、监管和政府外联、安全审计和监控、宣传和营销企划、新协议开发等。并且,我希望社区能够让ECC(Electric Coin Company)公司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但计划的走向是否符合我的预期还是个未知数。

以下是我认为我个人、以及ECC公司,能在这些工作中给予的支持。

首先对那些还不了解我们的用户做一下背景补充。


项目历史


大部分项目以ICO起步,即以未来的前景作为保证进行公开募资,Zcash采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


投资发布(2015年)

1565662362270268.jpg

图片来源:Coindesk


Zcash最初由一群专业投资者投资逾300万美元创建,Zcash的发行曲线遵循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发行代币数量每4年减半,我们承诺,在第一个4年中,将210万的代币(即4年间预计发行的1050万代币的20%,也是代币总量的10%)分配给创始人,其余分配给PoW矿工。

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有权持有ECC公司的小部分股权(但占比很小,远不至于影响公司决策),还能分得小部分的创始人奖励,在代币发行后的12个月内分发给投资者。

1565662362488824.jpg

图片来源:博客文章


发布(2016年)

早期的Bootstrap框架取得了成功,我们如期在2016年10月交付Zcash 1.0,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他们不仅创建了开创性的隐私保护技术,同时还交付了一个活跃、安全、足以抵御长年的外部攻击、足以承载百亿级别交易价值的网络,很少有团队能在这么少的预算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论是在加密货币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但团队的成绩远不止于此。

除了最初的Bootstrap框架以外,我们还制定了持续开发计划。Nathan Wilcox(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TO)和我决定让ECC公司从创始人处回购一小部分奖励,用于资助进行中的运营活动,而不是全部分发给创始人。我们的博客将这一部分代币称为“战略储备”,但这个名字还是有歧义,毕竟不是用作储备,而是用于资助,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开发基金”。

1565662362844768.jpg

Zcash基金会


同时,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创始人承诺捐赠部分自己的创始人奖励,资助非盈利慈善机构——Zcash基金会,Zcash基金会的大部分捐款都源于我和家人们的承诺,我愿意为Zcash基金会的诞生捐出一半的身家,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认为,创建一个独立于ECC公司的实体有益于Zcash社区的去中心化和长期稳定。对用户来说,存在两个服务性的独立组织也更加有弹性,因此,我们极力保证Zcash基金会不受任何成员控制。


聚焦交付和执行(2017-2019)


1565662363185763.jpg

图片来源:斯诺登推特


说回ECC公司,通过战略储备/开发基金,我们继续支持、改进Zcash,我们开发和发布了Zcash“Sapling”,标志我们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又一进步,由我们创建的Sapling开创性技术正成为零知识证明的全球标准,不仅仅是加密货币行业,还给其他行业带来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和修复了一个关键的底层漏洞——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带来的损害远不止于Zcash用户,还包括使用零知识证明的所有用户。

除了改进技术和协议、为更多软件用户提供支持,我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投资政府外联、业务发展、和教育项目。我们的战略决策就是加大对监管机构的教育宣传,让监管人员认识到这项新技术与现行法律监管条例的兼容性,以及它给个人安全、企业安全、国家安全带来的保护。

1565662363573305.jpg


Zcash成为少数几个获得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的加密货币之一,还上线了Gemini和Coinbase,Zcash几乎支持所有大型正规交易所、钱包、支付处理器以及全球范围的其他同类产品。


属于全社会的积极替代品(2019年)

最重要的是,这种政府外联和科技创新的独特结合也让我们有机会给社会带来有效的替代方案。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面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例如,Facebook用户基数巨大,用户暴露在这种巨头之下,势单力薄,任何想要以此牟利的行为都不可原谅。尤其如今世界在政治强权的高压下,亟待一个替代解决方案的出现。

Zcash的诞生证明更优越的模式是存在的,人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是保护而不是威胁,尊重美国优良的民权传统、赋予企业充分的自由、信赖机构和法律法规。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是美国人,当然Zcash是一项全球技术,服务于全球用户。)

但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离目标还很远。我们目前正在帮助合作伙伴,让全球用户享受到最新的隐私保护技术更新,另外一项重大突破性技术开发也还处于早期阶段——首次在不牺牲全球用户安全和主权的情况下对去中心化网络进行扩容。


核心功能支持成本


截至2019年5月,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加上分配给ECC公司活跃成员的代币共占每月发行代币数量的4%,加上预算精简,我们在2018年的熊市期间也不需要任何裁员,而众多项目如以太坊、Dash、Steem、SpankChain、ShapeShift、Consensys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然而,在熊市期间,ZEC的价格徘徊在60美元左右,严格来说4%这个数据也不是很准确,持有ECC公司股权的创始人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减少分配给创始人的创始人奖励,将更多的钱用于资助业务,该协议于2019年6月开始实施,目前约8%的每月发行代币用于资助项目和补偿公司活跃成员。

我们目前也在寻找能在下一阶段发光发热的能人志士(详情参考招聘启事),增强团队实力。就目前筹集的资金来看,我们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来强化团队,厚积薄发。


面向Zcash社区的决定


创始人奖励/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将持续4年,我认为ECC公司和Zcash基金会有充分的时间让Zcash项目落地,在与Andrew Miller(当时是该项目的主要设计师,现在是Zcash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对话时,我将其比作了“火箭推进器”。

就算火箭推进阶段大获成功,也远不能说项目取得了成功。再重大的突破也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变得成熟;再伟大的创新想要获得用户认可、入驻人们生活也绝非易事。我们谈到,将永久性的开发基金定义为初始协议规则,我认为,任何有源源不断资金来源的组织在数十年间都会走向腐败,我倾向于不将开发基金视作长远发展的组织,如果未来有一天Zcash取得成功、社区壮大、且愿意继续给予它支持,则完全可以由社区来进行集体决策。

正如Placeholder Capital专家总结的那样,现在正是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不管是将新发行代币全部分配给矿工;还是使用部分新代币用于创建开发基金;抑或是其他的替代方案。

我们有意为开发基金设置时限,这样短期内我们不需要考虑“百年发展大计”这样的大命题,如果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4年后不可避免地还要经历一次决策过程,但这在合理和预期范围内。现在在Zcash社区内出现的激烈辩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我和公司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给予的支持,首先,先来说说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


决定权不在我


我无法单独为社区做决策,早在Zcash项目创建初期,我便与Nathan Wilcox、Andrew Miller、Matthew Green、Naval Ravikant以及其他人共同咨询商讨,制定项目雏形。

我们只是搭建了骨架,社区则为项目注入了血肉。比如,我之前说过,愿意将自己一半的资产用于建立Zcash基金会,事实虽然如此,但你能想象吗?这些代币在那时没有任何价值,某种程度上,我当时的承诺一文不值,Zcash的其他架构也是如此,项目的第一个4年会将发行代币的20%作为创始人奖励,如果代币没有价值的话,这个奖励也形同虚设。

发行代币价值来源于持币人:Zcash社区开始使用和评估ZEC;矿工和创始人收到奖励;战略储备/开发基金和Zcash基金会得到资助。

我们创建了一个雏形,社区让它变成现实。

这套规则适用于Zcash的第一个4年,而下一个4年,社区需要对项目进行重塑。


决定权也不在ECC


ECC公司也无法单独做决策,假如ECC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乘坐同一辆飞机参加一场场外会议,但不幸遭遇空难,没有一个人幸存,Zcash社区也依旧要考虑同样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每月花费数千万美元来支持核心功能开发,例如协议开发、软件支持、安全审计、政府推广、教育计划和业务开发,或者将100%的新代币都发放给矿工?


ECC公司和我可以提供哪些支持?


公告和建议

我们可以公开目前掌握的信息,比如迄今为止的工作成本、工作成果、政府关系、业务开发、教育推广等,透明度几乎翻了一番。

我认为对Zcash社区最可靠的数据是ECC在各项企划中的成果以及过去几年所消耗的资源,如果社区打算继续雇用ECC公司,这些数据正是对公司未来表现的最佳预测,另外,其他技术团队在进行成本和时间的预估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外,我还可以透露其他的资金替代方案,ECC很了解Zcash生态系统——运营情况和潜在合作伙伴、政府和监管关系、未来的技术开发等——然后对社区提交的提案进行评估,近期ECC会发布一篇博文,介绍我们的评估流程。


实施社区决策

根据社区需求,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安全审计、测试、软件分布和升级,就算社区的决策是解除对ECC的核心支持、切断ECC资金来源、不再允许ECC参与长远的软件开发,我们也会以社区意愿为主。但目前我们有足够的财务基础,足以完成部署、进行安全审计等,在过渡期给软件充分的支持。


尊重社区对商标的决定

在多个国家范围内,ECC公司都是“Zcash”商标(也就是金色的Z字母)的合法持有者,我们已经同Zcash基金会就如何使用商标达成了协议,但鉴于我们是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我们有权要求交易所或第三方仅在获得社区集体认可的情况下使用Zcash商标。

如果社区决定脱离ECC,或者完全解除ECC的核心支持,我们可以将商标用于社区支持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无法长期开发和保护商标,但至少可以确保在过渡期间的合理应用,然后继续争取对商标的长期管理权。

另一方面,如果社区选择了ECC,那么我们将继续确保交易所和第三方合理使用商标。

评估社区的集体决策非常困难,因为Zcash社区规模大、多样化、匿名、范围广,再完美的集体决策评估方法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尽管如此,作为商标的持有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并尊重社区决定。


原文:https://medium.com/@zooko_25893/a-personal-letter-about-the-possibility-of-a-new-zcash-dev-fund-f6d30df64392

稿源(译):https://first.vip/shareNews?id=2008&uid=1

作者:Zooko Wilcox

翻译:头等仓_July

起底资金盘GGT:一场早有预谋的跑路

yibencaijing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8 11:19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年6月,一个名为GGT的资金盘项目,在币圈悄然兴起。

但短短一个月后,GGT便宣告崩盘。项目方集体失联,强行兑换用户资产,二级市场币价暴跌96.1%……投资者因此彻底崩溃。

更令他们震惊的是,GGT早在2018年就已出现。今年,项目方才为GGT引入了资金盘模式。但是,项目方甚至不经手模式设计,这些都是外包团队干的。后者现在称,自己同样是受害者……这种事情在币圈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但依然有人前仆后继。


01 跑路


7月29日清晨,数字货币投资者张克,被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吵醒。

无数的微信社群与私聊窗口,都在告诉他同一件事——GGT项目“跑路”了。

这一天的早上4点,数字货币GGT的理财钱包应用“G-Wallet”,在未经投资者确认的情况下,强制将后者存入的USDT资产兑换为GGT,且兑换价格为每枚0.04USDT,是当时二级市场价格的30倍左右。

这意味着,投资者手上的USDT资产,已变得一文不值。

早在这场噩梦降临前,GGT在二级市场的币价表现就一直不尽如人意。

在“强制兑换”事件发生后,GGT更是在二级市场出现了0.0005USDT的历史最低价,较6月下旬G-Wallet的开盘价格(0.016USDT),暴跌96.8%。





7月29日早间,GGT跌至历史最低点0.0005USDT


那天早上,张克亲眼目睹了自己加入的一个个GGT投资者社群,被愤怒的投资者们更名为“GGT维权群”。谩骂之声持续不断。

作为大户投资者,张克曾与GGT项目的人有过数面之缘。他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项目方成员的微信,却发现自己早已被对方拉黑。

也有投资者前往GGT的办公地点——深圳京基滨河时代4005,试图寻找项目方。但他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家与GGT无关的企业。大厦物业告诉他们,上一家公司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搬出大厦。

当时距离GGT的开盘,仅有一个月时间。这意味着,GGT项目方在G-Wallet项目开盘时,就选择了退租。

投资者们,似乎遭遇了一场早有预谋的人间蒸发。

让这些投资者们陷入深渊的GGT,到底是一个什么项目?

GGT,是区块链项目Goldlinks发行的数字货币。白皮书显示,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黄金体系。

为此,Goldlinks官方发行了两个数字货币。其一为GGC,项目方宣称,该币种拥有100%实物黄金储备,是价格锚定实物黄金的稳定币;另一币种即为GGT,官方称,其价格受“Goldlinks生态”影响,具备“升值潜力”。

在币圈,Goldlinks前景不明,技术实力有限,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项目。但就在今年6月,这一项目如同死灰复燃一般,突然上线了理财钱包产品G-Wallet,再度获得关注。

官方资料显示,在G-Wallet平台,投资者可以存入USDT,并获得存币带来的利息。利息以GGT的形式发放。

根据投资者的定存时间,G-Wallet提供不同的利率。如果定存180天,投资者可以获得最高一级的日利率——1.2%,其年化收益率高达438%。






相比挖矿、共振乃至“走路赚钱”等盘圈新模式,GGT的模式毫无新意。但即便这样,它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


02 死灰复燃 


在项目方的运作下,今年6月下旬,被投资者称作“内盘”(一级市场)的G-Wallet上线。6月底,ZB交易所旗下创新区ZBG上线了GGT,并成为了GGT最主要的二级市场渠道。

作为GGT理财项目的第一批投资者,张克亲眼目睹了GGT的兴衰。

与传统区块链项目不同,GGT在宣发上几乎完全放弃了Meetup、路演、媒体曝光等传统模式,而是完全潜入地下,在社群用户之间传播。

“项目方与许多币圈投资者社群合作,在社区内发糖果,吸引投资者。”张克称。

直至今日,网络上还流传着大量GGT糖果的领取链接。通过它们,投资者曾经可以免费领取888个糖果。6月空投,这些糖果约合人民币80元。

除此之外,投资者邀请其他用户领取糖果,曾经可获得188个糖果的额外奖励。

作为一个资金盘项目,G-Wallet也没有放弃拉人头模式。

官方资料显示,投资者在推荐8个有效用户后,可获得高达15代的返佣奖励。其中,一级下线可返利25%。即便是15代用户,也可返利5%。

事实上,GGT早在2018年年初即已上线。在最开始,GGT并没有引入资金盘模式,而是选择在日韩等海外地区进行推广。

直到今年6月,传销、资金盘模式横扫币圈,GGT才再杀回国内,死灰复燃。

在GGT的官方Medium账户“GoldlinksGlobal”上,近半文章均由日语发表。“项目方很早就布局了GGT这一项目。2017年‘9·4’之后,国内ICO不能做了,他们才出走日韩市场。”张克透露。

Goldlinks白皮书显示,该项目CEO欧阳赟,曾任贵州大数据企业“云上贵州”总裁。公开资料显示,云上贵州是苹果iCloud的官方合作伙伴,大股东则是贵州国资委,属于业界领先企业。





Goldlinks CEO欧阳赟出席某商业活动


“我们选择GGT,也是看中了欧阳赟的个人实力。”张克说,“我们觉得像他这样管理过大公司的人,应该不会赤裸裸地割韭菜。”

然而,GGT的市场表现却没有任何亮眼之处。币夫交易所数据显示,GGT自2018年年末在该交易所上线后,价格便一路走低。

“我们当初投资GGT,也是因为它曾经到过1.7美元的高价。6月份时,它的价格正值历史低位。”张克表示,“但没想到,走了‘模式’路线后,GGT还会一直跌。”

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6月,GGT推出理财模式后,二级市场币价仍然持续下跌,但交易量却出现了显著增长。

张克猜测,这也许是项目方为了降低GGT的投资门槛,故意砸盘所致。“有小道消息称,项目方为了弥补日韩早期投资者的损失,还给他们补偿了一些币。”
 

03 “模式外包” 


在2019年的“模式币”大潮中,GGT成为了“旧项目嫁接新模式”并死灰复燃的典型案例。然而,GGT背后模式设计的真相,却让许多投资者大跌眼镜。

“杀回国内后,GGT项目方找了三个‘盘圈大佬’,设计了一套资金盘模式。”张克透露,“但这三个人只是‘外包商’,只负责模式设计。后续的运营、操盘,还是项目方自己负责。”

在这三位“盘圈大佬”的策划下,G-Wallet就此诞生。

“连模式都能外包,这在币圈还是第一次见。”一位GGT投资者指出。

这位投资者向一本区块链出示了一份项目方内部文件。文件内容涉及GGT内盘(G-Wallet)的定存、锁仓策略等。

此外,文件指出,项目方应在8月25日前采取“市值管理”手段,确保币价不低于0.016USDT。文件下方,则出现了一个名为“Mark Y”的签名。

“Mark Y即项目方COO杨永涛。”张克表示。一本区块链联系到的GGT投资者均指出,G-Wallet即由GGT项目方官方运作。

据多位投资者回忆,与其他资金盘项目不同,GGT项目方十分低调,鲜少有现身社群喊单或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行为。

而在G-Wallet崩盘后,项目方也选择直接解散官方社群,并拉黑所有投资者,人间蒸发。

失去了所有可以接触到项目方的渠道,GGT的投资者们,开始将矛头对准为GGT策划模式的三位“盘圈大佬”。

然而,这三位“盘圈大佬”也自称受害者,并表示同样被项目方拉黑,无法联系到对方。

“我自己也是受害者。”三位“盘圈大佬”之一、自称“许总”的投资者对一本区块链表示,自己也投资了GGT,”损失了近百万”。

在“许总”看来,项目方最大的问题是:不遵守不破发的承诺,强行兑换用户资产,并单方面失联“跑路”。

面对失联的项目方,“许总”与张克等投资人一起,选择报案处理。

在许多投资者社群,张克出面号召GGT投资者一起前往经侦报案。“Plustoken操盘手跑到国外都被抓回来了,GGT还想跑到哪?”有投资者在群内附和道。

但令张克意想不到的是,更多的投资者依然心存侥幸,甚至公开号召其他人不要报案。他们担心,一旦警方介入处理,项目方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将彻底激化,可能让他们拿不回投资款。

“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些人是项目方雇的‘托’。”张克愤慨地说道。

“从GGT的表现来看,项目方可能根本没想过操盘、运营项目,只想割一波就走。”深谙盘圈逻辑的投资者谭磊对一本区块链表示。

“盘圈一直有‘369’的说法。”谭磊说,“所谓‘369’,即小盘坚持3个月,中盘6个月,大盘9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没野心、没良心的盘,随时都可能跑路。”

从开盘到崩盘,GGT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按照平台规定,GGT的锁仓期为两个月。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投资者从GGT中赚到了钱。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损失了90%以上的资产。

 
随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币价回暖,资金盘、传销币再次杀入币圈。

盘圈势力,正在币圈风生水起。

但只要是资金盘,就总会有跑路的一天。资金盘大举杀入币圈的高潮已至,而它们的崩盘跑路,才刚刚出现。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 | 棘轮 查看全部
201908071510198461.jpg

今年6月,一个名为GGT的资金盘项目,在币圈悄然兴起。

但短短一个月后,GGT便宣告崩盘。项目方集体失联,强行兑换用户资产,二级市场币价暴跌96.1%……投资者因此彻底崩溃。

更令他们震惊的是,GGT早在2018年就已出现。今年,项目方才为GGT引入了资金盘模式。但是,项目方甚至不经手模式设计,这些都是外包团队干的。后者现在称,自己同样是受害者……这种事情在币圈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但依然有人前仆后继。


01 跑路


7月29日清晨,数字货币投资者张克,被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吵醒。

无数的微信社群与私聊窗口,都在告诉他同一件事——GGT项目“跑路”了。

这一天的早上4点,数字货币GGT的理财钱包应用“G-Wallet”,在未经投资者确认的情况下,强制将后者存入的USDT资产兑换为GGT,且兑换价格为每枚0.04USDT,是当时二级市场价格的30倍左右。

这意味着,投资者手上的USDT资产,已变得一文不值。

早在这场噩梦降临前,GGT在二级市场的币价表现就一直不尽如人意。

在“强制兑换”事件发生后,GGT更是在二级市场出现了0.0005USDT的历史最低价,较6月下旬G-Wallet的开盘价格(0.016USDT),暴跌96.8%。

201908071510144773.jpg

7月29日早间,GGT跌至历史最低点0.0005USDT


那天早上,张克亲眼目睹了自己加入的一个个GGT投资者社群,被愤怒的投资者们更名为“GGT维权群”。谩骂之声持续不断。

作为大户投资者,张克曾与GGT项目的人有过数面之缘。他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项目方成员的微信,却发现自己早已被对方拉黑。

也有投资者前往GGT的办公地点——深圳京基滨河时代4005,试图寻找项目方。但他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家与GGT无关的企业。大厦物业告诉他们,上一家公司早在一个月前就已搬出大厦。

当时距离GGT的开盘,仅有一个月时间。这意味着,GGT项目方在G-Wallet项目开盘时,就选择了退租。

投资者们,似乎遭遇了一场早有预谋的人间蒸发。

让这些投资者们陷入深渊的GGT,到底是一个什么项目?

GGT,是区块链项目Goldlinks发行的数字货币。白皮书显示,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黄金体系。

为此,Goldlinks官方发行了两个数字货币。其一为GGC,项目方宣称,该币种拥有100%实物黄金储备,是价格锚定实物黄金的稳定币;另一币种即为GGT,官方称,其价格受“Goldlinks生态”影响,具备“升值潜力”。

在币圈,Goldlinks前景不明,技术实力有限,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项目。但就在今年6月,这一项目如同死灰复燃一般,突然上线了理财钱包产品G-Wallet,再度获得关注。

官方资料显示,在G-Wallet平台,投资者可以存入USDT,并获得存币带来的利息。利息以GGT的形式发放。

根据投资者的定存时间,G-Wallet提供不同的利率。如果定存180天,投资者可以获得最高一级的日利率——1.2%,其年化收益率高达438%。

201908071510162134.jpg


相比挖矿、共振乃至“走路赚钱”等盘圈新模式,GGT的模式毫无新意。但即便这样,它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


02 死灰复燃 


在项目方的运作下,今年6月下旬,被投资者称作“内盘”(一级市场)的G-Wallet上线。6月底,ZB交易所旗下创新区ZBG上线了GGT,并成为了GGT最主要的二级市场渠道。

作为GGT理财项目的第一批投资者,张克亲眼目睹了GGT的兴衰。

与传统区块链项目不同,GGT在宣发上几乎完全放弃了Meetup、路演、媒体曝光等传统模式,而是完全潜入地下,在社群用户之间传播。

“项目方与许多币圈投资者社群合作,在社区内发糖果,吸引投资者。”张克称。

直至今日,网络上还流传着大量GGT糖果的领取链接。通过它们,投资者曾经可以免费领取888个糖果。6月空投,这些糖果约合人民币80元。

除此之外,投资者邀请其他用户领取糖果,曾经可获得188个糖果的额外奖励。

作为一个资金盘项目,G-Wallet也没有放弃拉人头模式。

官方资料显示,投资者在推荐8个有效用户后,可获得高达15代的返佣奖励。其中,一级下线可返利25%。即便是15代用户,也可返利5%。

事实上,GGT早在2018年年初即已上线。在最开始,GGT并没有引入资金盘模式,而是选择在日韩等海外地区进行推广。

直到今年6月,传销、资金盘模式横扫币圈,GGT才再杀回国内,死灰复燃。

在GGT的官方Medium账户“GoldlinksGlobal”上,近半文章均由日语发表。“项目方很早就布局了GGT这一项目。2017年‘9·4’之后,国内ICO不能做了,他们才出走日韩市场。”张克透露。

Goldlinks白皮书显示,该项目CEO欧阳赟,曾任贵州大数据企业“云上贵州”总裁。公开资料显示,云上贵州是苹果iCloud的官方合作伙伴,大股东则是贵州国资委,属于业界领先企业。

201908071510172676.jpg

Goldlinks CEO欧阳赟出席某商业活动


“我们选择GGT,也是看中了欧阳赟的个人实力。”张克说,“我们觉得像他这样管理过大公司的人,应该不会赤裸裸地割韭菜。”

然而,GGT的市场表现却没有任何亮眼之处。币夫交易所数据显示,GGT自2018年年末在该交易所上线后,价格便一路走低。

“我们当初投资GGT,也是因为它曾经到过1.7美元的高价。6月份时,它的价格正值历史低位。”张克表示,“但没想到,走了‘模式’路线后,GGT还会一直跌。”

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6月,GGT推出理财模式后,二级市场币价仍然持续下跌,但交易量却出现了显著增长。

张克猜测,这也许是项目方为了降低GGT的投资门槛,故意砸盘所致。“有小道消息称,项目方为了弥补日韩早期投资者的损失,还给他们补偿了一些币。”
 

03 “模式外包” 


在2019年的“模式币”大潮中,GGT成为了“旧项目嫁接新模式”并死灰复燃的典型案例。然而,GGT背后模式设计的真相,却让许多投资者大跌眼镜。

“杀回国内后,GGT项目方找了三个‘盘圈大佬’,设计了一套资金盘模式。”张克透露,“但这三个人只是‘外包商’,只负责模式设计。后续的运营、操盘,还是项目方自己负责。”

在这三位“盘圈大佬”的策划下,G-Wallet就此诞生。

“连模式都能外包,这在币圈还是第一次见。”一位GGT投资者指出。

这位投资者向一本区块链出示了一份项目方内部文件。文件内容涉及GGT内盘(G-Wallet)的定存、锁仓策略等。

此外,文件指出,项目方应在8月25日前采取“市值管理”手段,确保币价不低于0.016USDT。文件下方,则出现了一个名为“Mark Y”的签名。

“Mark Y即项目方COO杨永涛。”张克表示。一本区块链联系到的GGT投资者均指出,G-Wallet即由GGT项目方官方运作。

据多位投资者回忆,与其他资金盘项目不同,GGT项目方十分低调,鲜少有现身社群喊单或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行为。

而在G-Wallet崩盘后,项目方也选择直接解散官方社群,并拉黑所有投资者,人间蒸发。

失去了所有可以接触到项目方的渠道,GGT的投资者们,开始将矛头对准为GGT策划模式的三位“盘圈大佬”。

然而,这三位“盘圈大佬”也自称受害者,并表示同样被项目方拉黑,无法联系到对方。

“我自己也是受害者。”三位“盘圈大佬”之一、自称“许总”的投资者对一本区块链表示,自己也投资了GGT,”损失了近百万”。

在“许总”看来,项目方最大的问题是:不遵守不破发的承诺,强行兑换用户资产,并单方面失联“跑路”。

面对失联的项目方,“许总”与张克等投资人一起,选择报案处理。

在许多投资者社群,张克出面号召GGT投资者一起前往经侦报案。“Plustoken操盘手跑到国外都被抓回来了,GGT还想跑到哪?”有投资者在群内附和道。

但令张克意想不到的是,更多的投资者依然心存侥幸,甚至公开号召其他人不要报案。他们担心,一旦警方介入处理,项目方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将彻底激化,可能让他们拿不回投资款。

“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些人是项目方雇的‘托’。”张克愤慨地说道。

“从GGT的表现来看,项目方可能根本没想过操盘、运营项目,只想割一波就走。”深谙盘圈逻辑的投资者谭磊对一本区块链表示。

“盘圈一直有‘369’的说法。”谭磊说,“所谓‘369’,即小盘坚持3个月,中盘6个月,大盘9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没野心、没良心的盘,随时都可能跑路。”

从开盘到崩盘,GGT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按照平台规定,GGT的锁仓期为两个月。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投资者从GGT中赚到了钱。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损失了90%以上的资产。

 
随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币价回暖,资金盘、传销币再次杀入币圈。

盘圈势力,正在币圈风生水起。

但只要是资金盘,就总会有跑路的一天。资金盘大举杀入币圈的高潮已至,而它们的崩盘跑路,才刚刚出现。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 | 棘轮

募资额Top50的区块链明星项目,现在还有几个活着?

blockbeats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7 11:40 • 来自相关话题

前几天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在网站推送了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仅有 3 个山寨币价格的变化跑赢了比特币的涨幅,分别是币安平台币 BNB、Tezos(XTZ)、Chainlink(LINK)。剩下的项目都没有跑过比特币的 215% 涨幅。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行业几万个项目,剩下的那些,现在怎么样了?

2017 年,全球 ICO 融资 54 亿美元;2018 年,全球 ICO 融资 126 亿美元;2019 年上半年,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根据 ICOdrop 的数据统计,一共 87 个项目融资,一共 20.6 亿美元。

在这 200 多亿美元里,融资里程碑的项目笔笔皆是:EOS 用一年时间公募,融资 42 亿美元;Telegram 靠着不到 200 个人的私募融了 17 亿美元;主网已经拖延快一年的 FileCoin 融了 2 个亿美元...... 这些项目现在褒贬不一,有的突然起势,几十个公司都宣布合作;有的是融了上千万美元,却做了一个市值只有几百万美元的项目;有的项目一再延期,不断有团队成员离开。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根据 TokenData 的数据,结合项目的 Twitter、Github、社区活跃度、周报这些因素,总结了截止到 2019 年 6 月 30 日区块链融资历史上金额排名前 50 的项目现在的状况。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曾经大名鼎鼎的项目现在混成了什么样子?
 

融资历史 Top50

















注:1. 市值数据截取自 CoinMarketCap、CoinGecko、BitUniverse,若项目未上线则显示「-」、若项目已上线但无法查证流通市值则显示「?」。因统计数据来源众多,上表数据或存在些许差异,请读者不吝勘误。
2. 若该项目主网已上线并持续发声或项目 Github、Twitter、周/月报汇报进度基本正常,无严重逾期,则显示「进度基本正常」;若该项目 Github 更新延后、Twitter 等社交渠道发声较少、产品正在推进的,则显示「进度延期」;若该项目 Github 更新、路线图进度、Twitter 等渠道热度、产品推进有一项有严重缺陷或较大滞后的,则显示「进度延滞」;若该项目 Github、路线图、Twitter、产品均有严重缺陷且滞后较多的,则显示「进度停滞」。
这 50 个融资总金额刚好 100 亿美元的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虎头蛇尾的「伤仲永」,看到了落魄的「过气网红」,也看到了心术似乎不正的「空气币」。区块律动 BlockBeats 统计,这 50 个明星项目中目前 19 个进度延滞,5 个已经停滞了,还有一些项目已经宣告失败,团队遣散,甚至被指控,真正进度基本正常的,只有 17 个,只占 34%。

这个数据还是因为今年有些新的大额融资,项目刚启动,还在正常阶段。再往下看几位,很多项目也都早就停滞了。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挑了几个代表,看看这些明星项目的现在。

 
明星项目的现在
 

EOS 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一年时间的众筹让 EOS 融到了史无前例的 42.34 亿美金,在 50 个项目中,金额占了接近一半。但是主网上线后,这个号称「区块链 3.0」的项目出现了许多问题让行业诟病:性能无法兑付、Github 进展缓慢、中心化程度高、DApp 经常被黑客攻击等等。创始人 BM 又在研发新的项目,不知道还会不会在乎 EOS 的未来。

加密聊天工具 Telegram 开发的网络 Telegram Open Network,靠着不到 200 个人的私募,融了 17 亿美元,也是私募融资的里程碑。最近 TON 的测试网刚刚上线,主网现在还未上线。我们只看到了 Telegram 画的大饼,但始终没有喂到嘴边。不过从 Telegram 比较扎实的开发功底来看,最终 TON 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惊喜,行业内也有不少人对这个项目表示看好。

tZero 是证券代币发行(STO)的发行平台,融资 1.34 亿美金。当时,STO 这个概念本寄予了合规 ICO 的希望,可是并没有热起来,t0 代币的价格在上线后也破发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动作,不过 7 月底,在线零售商、tZero 的母公司 Overstock 宣布,将使用由 tZero 发行的数字通证证券向其下属公司支付股东股息,同时通过美股给 t0 代币持有者分红,这种新玩法不知道能不能让 tZero 有一点热度。

即时社交应用 Kik Messenger 是主流互联网公司发币的一个代表。Kik 早期非常火爆,2010 年公开之后在 Twitter 上推出后,仅 15 天就已有 100 万用户登录。2017 年,KiK 月活 5000 万人的时候,宣布发行代币 KIN,在 2017 年 9 月完成 9850 万美金的 ICO 融资。但是今年 6 月 4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起诉 Kik 的 ICO 是非法融资,认为 KIN 是证券,但是 Kik 公司并没有在 SEC 那里注册。这个事情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Elastos 亦来云是国内公链项目的一个经典。团队均是名校背景,背后行业知名的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和 NEO 小蚁的创始人达鸿飞,甚至还有富士康公司的站台,三轮融资近 7000 个比特币,还没上线就已经是国内最拉风的项目了。然而在 2018 年上线火币交易所后,币价大跌,很多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甚至开始自发组织维权。项目名声一落千丈,现在已经几乎没人关注了,甚至其他项目方都不想表明自己跟亦来云有关系,生怕投资者不满。

融资 5200 万美元的 Blockstack 最近大火,是这 50 个项目中,为数不多的还有好消息的项目。今年 7 月份,Blockstack 成为首个美国 SEC 批准的按 Reg A+规则,发行合规代币的项目。在加密货币融资的历史上,Blockstack 成为了里程碑。而且 Blockstack 的合规化也让提供 STO 融资形式失去了意义,既然可以主动寻求 SEC 的合规,为何还要去 STO 呢?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 Centra 公司的创始人的被捕。这位曾在 2017 年的 ICO 狂潮中融资近 5000 万美金的公司的创始人在 2018 年因涉嫌诈骗被指控,成为美国首位因 ICO 非法融资被捕的创始人。同时,为这个项目站台的众多明星,包括拳王梅瑟威都接到了 SEC 的罚款通知。现在看来,这也是当年 ICO 投机泡沫中,人性疯狂和贪婪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缩影。

Sirin Labs 曾在 2017 年底融资近 1.58 亿美金,旨在打造一个内置独立硬件钱包的区块链手机「Finney」,据悉富士康也合作参与了「Finney」的开发。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2019 年 4 月,Sirin Labs 宣布大幅裁员四分之一,同时 CEO 以欺骗投资者为名被起诉。SRN 代币的价格也从最高的 3.8 美金滑落到 0.015 美金,流通市值滑落到仅 700 万美金,不到当初融资额的 5%,直到现在也没有复苏的迹象。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The DAO 的故事更是精彩。作为治理项目的鼻祖,THE DAO 第一次提出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的概念付诸实践。在它的设想中,每个人可以将加密货币投入其中,The DAO 再把这些资产投入到区块链项目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这个链上组织的有限合伙人。由于理念的前瞻性,The DAO 在 2016 年 5 月就完成了 1.5 亿美金的融资,这在当时的币圈绝无仅有。然而,The DAO 甚至还没有机会败给设计机制,就败给了技术漏洞。The DAO 被黑客进行了循环提现攻击,损失惨重,这一事件在以太坊社区闹得沸沸扬扬,最终硬分叉出 ETC 和 ETH 两条链,而 The DAO 则作为陪葬品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Bankera 曾在 2018 年 2 月完成 1.5 亿美金的融资,提出「建立传统金融和区块链之间桥梁」的它虽然仍保持社交媒体的发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其代币 BNK 也已经无人问津,跌去 80%,日交易量仅 5 万美元。

今年刚刚融了 5000 万美元的 ThunderCore 在昨天也出问题了,首席科学家、技术核心 ElaineShi 博士结束了 2 年的合约,不再继续与 ThunderCore 签约。ElaineShi 之于 ThunderCore,就像 Gavin Wood 之于 Polkadot。此事也引发了 ThunderCore 社区内的激烈讨论,有投资者在社群内表示项目团队早已知道这一事情并且进行了隐瞒,并认为项目方「偷偷砸盘」。

由 3 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创办的 Basis,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代表。Google Ventures、a16z、Polychain Capital、Pantera、Metastable、贝恩资本、币安 Labs、Naval 等诸多重量级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纷纷入局,融资 1.25 亿美元,抢滩算法稳定币江湖,打算开辟稳定币新时代。然而,美国 SEC 打碎了 Basis 的美梦,监管认为 Basis 系统中的 Baseshare 和 Basebond 属于「证券」型资产,发行该类代币违背了有关规定。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普林斯顿的年轻人最后竞以「散场」谢幕。

PumaPay 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支付系统类项目,闷声不响地在 2018 年 5 月完成了约 1.17 亿美金的 ICO 融资。一年多过去了,项目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代币也依然鲜为人知,据 Coinmarketcap 显示,PMA 近 24 小时交易量仅 2.2 万美金,流动性几乎归零。

而类似的下场,在区块链项目中,数不胜数。

 
融资高≠项目靠谱
 

史上最高融资的 50 个项目,66% 都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团队不是被抓就是遣散,只有 17 个还算正常。从这个结果看,我们本能地就想下个结论:有些项目从一开始就打着发币圈钱的主意有备而来。还有一些项目本来想认认真真做事,可当巨额融资款到手后思想转变,将白皮书中描绘的美好计划抛之脑后,最后也成了敷衍了事的垃圾项目。

虽然不排除有些项目上线的目的就是要割韭菜,但其实很多项目落寞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无法判断项目方本来的意图,很多时候外部环境对于团队的影响,我们这些不了解信息的外部人员无法做出判断。

所以,我们也只能得出两个结论:

1、融资金额高并不能说明项目靠谱;
2、2017 和 2018 年那个区块链疯狂融资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实,也有很多现在依旧活跃的知名项目并没有过大量的融资。Cosmos 在 2017 年 4 月完成的 ICO 中,仅募集了 1700 万美金等价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但是今年主网上线后引领了跨链这个主题;号称「区块链 USB」的去中心化预言机 Chainlink 在 2017 年 9 月份融资 3200 万美元,沉寂了两年后开始爆发,在稳定币、物联网、公链、隐私、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等方面,甚至 Google 和甲骨文这些巨头均宣布与 Chainlink 合作,合作团队多达 41 个。代币 LINK 的价值也在今年达到了顶峰。

当然,还有很多 PoW 项目连融资都没有。今年年初的 Grin 团队为了实现代币公平分配这个目标,有人给他们投资都不要,所有的收入全靠社区的捐款,希望真的能用区块链,去实现自己的那一点理想主义。

当我们回过头来回顾那些曾经在区块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笔划的项目时,上亿美元融资、顶级开发团队、乌托邦式白皮书,无时无刻不在扣动着每一个买了他们代币的投资者的心弦。有些项目方确实还在做事,但是已经开始偏离他们的主题,也有很多项目方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离开行业,甩手走人,再次把「韭菜」推到「割不割肉」的悬崖边上。

除了上述提到的融资过 4500 万美元的明星项目之外,还有更多融资金额超过千万美元的项目,他们的项目开发和社区运行早都已经停滞,甚至有些项目方团队都已经解散了。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推荐诸位读者再去关注一下自己曾经投资过的项目,查看一下他们现在是否还在「做事」,或者已经「跑路」。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提示各位投资者防范追高风险。


作者:0x22 0x29 查看全部

Brazilian-Govt-Official-Believes-Economic-Reforms-May-Result-in-Crypto-Based-Tax-Evasion.jpg

前几天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在网站推送了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仅有 3 个山寨币价格的变化跑赢了比特币的涨幅,分别是币安平台币 BNB、Tezos(XTZ)、Chainlink(LINK)。剩下的项目都没有跑过比特币的 215% 涨幅。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行业几万个项目,剩下的那些,现在怎么样了?

2017 年,全球 ICO 融资 54 亿美元;2018 年,全球 ICO 融资 126 亿美元;2019 年上半年,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根据 ICOdrop 的数据统计,一共 87 个项目融资,一共 20.6 亿美元。

在这 200 多亿美元里,融资里程碑的项目笔笔皆是:EOS 用一年时间公募,融资 42 亿美元;Telegram 靠着不到 200 个人的私募融了 17 亿美元;主网已经拖延快一年的 FileCoin 融了 2 个亿美元...... 这些项目现在褒贬不一,有的突然起势,几十个公司都宣布合作;有的是融了上千万美元,却做了一个市值只有几百万美元的项目;有的项目一再延期,不断有团队成员离开。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根据 TokenData 的数据,结合项目的 Twitter、Github、社区活跃度、周报这些因素,总结了截止到 2019 年 6 月 30 日区块链融资历史上金额排名前 50 的项目现在的状况。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曾经大名鼎鼎的项目现在混成了什么样子?
 

融资历史 Top50


20190807093111Ryc8.jpeg


201908070931112fpP.jpeg


20190807093112tHwb.jpeg


注:1. 市值数据截取自 CoinMarketCap、CoinGecko、BitUniverse,若项目未上线则显示「-」、若项目已上线但无法查证流通市值则显示「?」。因统计数据来源众多,上表数据或存在些许差异,请读者不吝勘误。
2. 若该项目主网已上线并持续发声或项目 Github、Twitter、周/月报汇报进度基本正常,无严重逾期,则显示「进度基本正常」;若该项目 Github 更新延后、Twitter 等社交渠道发声较少、产品正在推进的,则显示「进度延期」;若该项目 Github 更新、路线图进度、Twitter 等渠道热度、产品推进有一项有严重缺陷或较大滞后的,则显示「进度延滞」;若该项目 Github、路线图、Twitter、产品均有严重缺陷且滞后较多的,则显示「进度停滞」。
这 50 个融资总金额刚好 100 亿美元的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虎头蛇尾的「伤仲永」,看到了落魄的「过气网红」,也看到了心术似乎不正的「空气币」。区块律动 BlockBeats 统计,这 50 个明星项目中目前 19 个进度延滞,5 个已经停滞了,还有一些项目已经宣告失败,团队遣散,甚至被指控,真正进度基本正常的,只有 17 个,只占 34%。

这个数据还是因为今年有些新的大额融资,项目刚启动,还在正常阶段。再往下看几位,很多项目也都早就停滞了。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挑了几个代表,看看这些明星项目的现在。

 
明星项目的现在
 

EOS 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一年时间的众筹让 EOS 融到了史无前例的 42.34 亿美金,在 50 个项目中,金额占了接近一半。但是主网上线后,这个号称「区块链 3.0」的项目出现了许多问题让行业诟病:性能无法兑付、Github 进展缓慢、中心化程度高、DApp 经常被黑客攻击等等。创始人 BM 又在研发新的项目,不知道还会不会在乎 EOS 的未来。

加密聊天工具 Telegram 开发的网络 Telegram Open Network,靠着不到 200 个人的私募,融了 17 亿美元,也是私募融资的里程碑。最近 TON 的测试网刚刚上线,主网现在还未上线。我们只看到了 Telegram 画的大饼,但始终没有喂到嘴边。不过从 Telegram 比较扎实的开发功底来看,最终 TON 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惊喜,行业内也有不少人对这个项目表示看好。

tZero 是证券代币发行(STO)的发行平台,融资 1.34 亿美金。当时,STO 这个概念本寄予了合规 ICO 的希望,可是并没有热起来,t0 代币的价格在上线后也破发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动作,不过 7 月底,在线零售商、tZero 的母公司 Overstock 宣布,将使用由 tZero 发行的数字通证证券向其下属公司支付股东股息,同时通过美股给 t0 代币持有者分红,这种新玩法不知道能不能让 tZero 有一点热度。

即时社交应用 Kik Messenger 是主流互联网公司发币的一个代表。Kik 早期非常火爆,2010 年公开之后在 Twitter 上推出后,仅 15 天就已有 100 万用户登录。2017 年,KiK 月活 5000 万人的时候,宣布发行代币 KIN,在 2017 年 9 月完成 9850 万美金的 ICO 融资。但是今年 6 月 4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起诉 Kik 的 ICO 是非法融资,认为 KIN 是证券,但是 Kik 公司并没有在 SEC 那里注册。这个事情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Elastos 亦来云是国内公链项目的一个经典。团队均是名校背景,背后行业知名的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和 NEO 小蚁的创始人达鸿飞,甚至还有富士康公司的站台,三轮融资近 7000 个比特币,还没上线就已经是国内最拉风的项目了。然而在 2018 年上线火币交易所后,币价大跌,很多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甚至开始自发组织维权。项目名声一落千丈,现在已经几乎没人关注了,甚至其他项目方都不想表明自己跟亦来云有关系,生怕投资者不满。

融资 5200 万美元的 Blockstack 最近大火,是这 50 个项目中,为数不多的还有好消息的项目。今年 7 月份,Blockstack 成为首个美国 SEC 批准的按 Reg A+规则,发行合规代币的项目。在加密货币融资的历史上,Blockstack 成为了里程碑。而且 Blockstack 的合规化也让提供 STO 融资形式失去了意义,既然可以主动寻求 SEC 的合规,为何还要去 STO 呢?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 Centra 公司的创始人的被捕。这位曾在 2017 年的 ICO 狂潮中融资近 5000 万美金的公司的创始人在 2018 年因涉嫌诈骗被指控,成为美国首位因 ICO 非法融资被捕的创始人。同时,为这个项目站台的众多明星,包括拳王梅瑟威都接到了 SEC 的罚款通知。现在看来,这也是当年 ICO 投机泡沫中,人性疯狂和贪婪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缩影。

Sirin Labs 曾在 2017 年底融资近 1.58 亿美金,旨在打造一个内置独立硬件钱包的区块链手机「Finney」,据悉富士康也合作参与了「Finney」的开发。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2019 年 4 月,Sirin Labs 宣布大幅裁员四分之一,同时 CEO 以欺骗投资者为名被起诉。SRN 代币的价格也从最高的 3.8 美金滑落到 0.015 美金,流通市值滑落到仅 700 万美金,不到当初融资额的 5%,直到现在也没有复苏的迹象。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The DAO 的故事更是精彩。作为治理项目的鼻祖,THE DAO 第一次提出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的概念付诸实践。在它的设想中,每个人可以将加密货币投入其中,The DAO 再把这些资产投入到区块链项目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这个链上组织的有限合伙人。由于理念的前瞻性,The DAO 在 2016 年 5 月就完成了 1.5 亿美金的融资,这在当时的币圈绝无仅有。然而,The DAO 甚至还没有机会败给设计机制,就败给了技术漏洞。The DAO 被黑客进行了循环提现攻击,损失惨重,这一事件在以太坊社区闹得沸沸扬扬,最终硬分叉出 ETC 和 ETH 两条链,而 The DAO 则作为陪葬品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Bankera 曾在 2018 年 2 月完成 1.5 亿美金的融资,提出「建立传统金融和区块链之间桥梁」的它虽然仍保持社交媒体的发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其代币 BNK 也已经无人问津,跌去 80%,日交易量仅 5 万美元。

今年刚刚融了 5000 万美元的 ThunderCore 在昨天也出问题了,首席科学家、技术核心 ElaineShi 博士结束了 2 年的合约,不再继续与 ThunderCore 签约。ElaineShi 之于 ThunderCore,就像 Gavin Wood 之于 Polkadot。此事也引发了 ThunderCore 社区内的激烈讨论,有投资者在社群内表示项目团队早已知道这一事情并且进行了隐瞒,并认为项目方「偷偷砸盘」。

由 3 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创办的 Basis,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代表。Google Ventures、a16z、Polychain Capital、Pantera、Metastable、贝恩资本、币安 Labs、Naval 等诸多重量级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纷纷入局,融资 1.25 亿美元,抢滩算法稳定币江湖,打算开辟稳定币新时代。然而,美国 SEC 打碎了 Basis 的美梦,监管认为 Basis 系统中的 Baseshare 和 Basebond 属于「证券」型资产,发行该类代币违背了有关规定。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普林斯顿的年轻人最后竞以「散场」谢幕。

PumaPay 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支付系统类项目,闷声不响地在 2018 年 5 月完成了约 1.17 亿美金的 ICO 融资。一年多过去了,项目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代币也依然鲜为人知,据 Coinmarketcap 显示,PMA 近 24 小时交易量仅 2.2 万美金,流动性几乎归零。

而类似的下场,在区块链项目中,数不胜数。

 
融资高≠项目靠谱
 

史上最高融资的 50 个项目,66% 都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团队不是被抓就是遣散,只有 17 个还算正常。从这个结果看,我们本能地就想下个结论:有些项目从一开始就打着发币圈钱的主意有备而来。还有一些项目本来想认认真真做事,可当巨额融资款到手后思想转变,将白皮书中描绘的美好计划抛之脑后,最后也成了敷衍了事的垃圾项目。

虽然不排除有些项目上线的目的就是要割韭菜,但其实很多项目落寞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无法判断项目方本来的意图,很多时候外部环境对于团队的影响,我们这些不了解信息的外部人员无法做出判断。

所以,我们也只能得出两个结论:


1、融资金额高并不能说明项目靠谱;
2、2017 和 2018 年那个区块链疯狂融资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实,也有很多现在依旧活跃的知名项目并没有过大量的融资。Cosmos 在 2017 年 4 月完成的 ICO 中,仅募集了 1700 万美金等价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但是今年主网上线后引领了跨链这个主题;号称「区块链 USB」的去中心化预言机 Chainlink 在 2017 年 9 月份融资 3200 万美元,沉寂了两年后开始爆发,在稳定币、物联网、公链、隐私、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等方面,甚至 Google 和甲骨文这些巨头均宣布与 Chainlink 合作,合作团队多达 41 个。代币 LINK 的价值也在今年达到了顶峰。

当然,还有很多 PoW 项目连融资都没有。今年年初的 Grin 团队为了实现代币公平分配这个目标,有人给他们投资都不要,所有的收入全靠社区的捐款,希望真的能用区块链,去实现自己的那一点理想主义。

当我们回过头来回顾那些曾经在区块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笔划的项目时,上亿美元融资、顶级开发团队、乌托邦式白皮书,无时无刻不在扣动着每一个买了他们代币的投资者的心弦。有些项目方确实还在做事,但是已经开始偏离他们的主题,也有很多项目方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离开行业,甩手走人,再次把「韭菜」推到「割不割肉」的悬崖边上。

除了上述提到的融资过 4500 万美元的明星项目之外,还有更多融资金额超过千万美元的项目,他们的项目开发和社区运行早都已经停滞,甚至有些项目方团队都已经解散了。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推荐诸位读者再去关注一下自己曾经投资过的项目,查看一下他们现在是否还在「做事」,或者已经「跑路」。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提示各位投资者防范追高风险。


作者:0x22 0x29

莱特币完成减半,耿直boy Charlie Lee有话说

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6 11:04 • 来自相关话题

耿直boy Charlie Lee为你揭开减半的小秘密。



随着区块1680000被顺利挖出,莱特币(LTC)在北京时间8月5日18:18迎来了第二次减半。区块奖励从原来的25 LTC减少到了12.5 LTC。截至发稿时,全网算力为479.981 TH/s,较减半之前暂未有太大变化。截至发稿时,莱特币价格为101.47美元,24小时涨幅约10%。

年初,比特币表现平平,但莱特币却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与比特币相比,莱特币似乎提前进入了牛市,其在6月触及140美元上方的高点,本月早些时候回落至80美元。

最常见的观点是减半效应——多数人认为减半意味着释放到市场上的莱特币将会减少,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推动价格上涨。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巴比特昨日采访了莱特币创始人Charlie Lee(李启威),希望能了解减半和价格之间的关系。Charlie还与我们谈到了社区强大的终极奥义,莱特币与比特币的真正联系,以及其最终离开莱特币的可能。


莱特币完成减半,耿直boy Charlie Lee有话说


谈到本次减半,Charlie认为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LTC的价格,但更可能只是一种“自证预言”[1],简单来说,即心理因素推动币价上涨。他说,减半不会对莱特币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可能会有部分矿工选择暂时关机,但在大约一周时间过后,难度调整后,他们会再次开机进行挖矿。

莱特币有一个强大的社区,借着减半的机会,我们也接触到几位社区成员,他们向我们透露了支持莱特币的原因,例如社区强大、Charlie是耿直boy还有莱特币的目标很简单等等。


Charlie Lee:社区让莱特币更强大,未来可能会选择隐退


8btc:对你来说,莱特币诞生以来最难忘的是什么?

Charlie:对我来说,最难忘的事情是看到莱特币帮助比特币激活隔离见证(SegWit)和全程参与了扩容辩论。看到隔离见证背后集结的社区力量及其对莱特币激活隔离见证的帮助,我感到很激动。这战胜了大多数有关隔离见证的FUD(担忧、不确定性、怀疑),我真的为莱特币感到骄傲。


8btc:一个社区的强大要靠什么?

Charlie:归根结底是对一种币的信仰。相信其将真正改变世界。当所有人关心的都是价格时,社会就会变得脆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整个社区就会在熊市中崩溃。可以肯定的是,莱特币社区中也有部分人只关心价格。但只有那些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让社区变得强大。


8btc:除了是比特币的试验场之外,你认为莱特币对比特币来说意味着什么?

Charlie:莱特币是比特币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其拥有强大的网络,从来没有出现停运的情况。莱特币有自己的ASIC矿工网络,因此不会与比特币争夺算力。而且莱特币的交易费用很低。当比特币网络拥挤时,莱特币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转移方式。

莱特币背后也有一个伟大的社区。他们不断地推动科普和普及。我们的社区一直在推广莱特币和比特币的应用。


8btc:今年莱特币的表现不错,你认为推动其价格的是什么?真的和减半有关吗?

Charlie:我认为减半确实有所帮助。不过,这更像是一个自证预言。人们认为价格会因为减半而上涨,所以他们选择买入,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8btc:关于本次减半,你有什么看法?

Charlie:我认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比实际情况多得多。减半只会影响到矿工及其盈利能力。因此,如果矿工在减半后变得无利可图,他们将关闭矿机。一周左右后,难度将向下调整,这些矿工将重新开始挖莱特币,因为他们将再次盈利。所以我认为莱特币网络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


8btc:Grin创始人前段时间宣布(暂时)离开,有人认为这样的选择和当初的中本聪类似,可以让这种加密货币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未来你有离开莱特币的打算吗?

Charlie:我相信,最终我将需要离开莱特币,让其独立存在,以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有我在身边,人们总是会向我寻求答案。在现阶段当然是可以的。但只要有一天,当我认为我在莱特币成功道路上带来的阻碍大于帮助时,我就会离开。


8btc:最后,你对Facebook的Libra怎么看?

Charlie:我认为Libra会面临很多监管问题。如果他们真的成功推出,我会很惊讶。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像Facebook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进入加密货币领域。他们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领域。 


来自社区的声音:我们为什么爱莱特币?


莱特币中国区负责人Rebecca在接到我们的提问后迅速给出了三个答案:1. (莱特币)创始人Charlie Lee是币圈最耿直的boy;2. 莱特币是去中心化的;3. 社区很强大。

她提到了Charlie在2017年卖掉LTC的事,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他持有LTC存在利益冲突,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Charlie还在年初的时候表示,如果你无法承受LTC从200块跌到20块,还是不要买了。

另外,Rebecca说莱特币没有ICO、没有预挖、没有空投,而且不设创始人奖励,因此真正做到了公平和去中心化。

有一位匿名爱好者告诉我们,由于速度快、费用低,莱特币是一个很好的支付选择。他认为未来在任何地方都将可以使用莱特币,就像今天使用现金或信用卡一样。

“渴望货币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莱特币代表了货币自由。”这是莱特币基金会运营总监Keith Yong给我们的答案。“我们被困在一个需要货币来支付一切的世界里,而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我们。控制我们自己的货币才是更好的选择。”他补充说,自己喜欢莱特币的简单。其只是为了做一件事——支付。莱特币没有任何内置奖励和程序功能。正因为如此,莱特币的成功并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平台、服务或产品的成功。


1.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作者:Wendy 查看全部
okae0f44lju92dp2!heading.jpg


耿直boy Charlie Lee为你揭开减半的小秘密。




随着区块1680000被顺利挖出,莱特币(LTC)在北京时间8月5日18:18迎来了第二次减半。区块奖励从原来的25 LTC减少到了12.5 LTC。截至发稿时,全网算力为479.981 TH/s,较减半之前暂未有太大变化。截至发稿时,莱特币价格为101.47美元,24小时涨幅约10%。

年初,比特币表现平平,但莱特币却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与比特币相比,莱特币似乎提前进入了牛市,其在6月触及140美元上方的高点,本月早些时候回落至80美元。

最常见的观点是减半效应——多数人认为减半意味着释放到市场上的莱特币将会减少,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推动价格上涨。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巴比特昨日采访了莱特币创始人Charlie Lee(李启威),希望能了解减半和价格之间的关系。Charlie还与我们谈到了社区强大的终极奥义,莱特币与比特币的真正联系,以及其最终离开莱特币的可能。


莱特币完成减半,耿直boy Charlie Lee有话说


谈到本次减半,Charlie认为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LTC的价格,但更可能只是一种“自证预言”[1],简单来说,即心理因素推动币价上涨。他说,减半不会对莱特币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可能会有部分矿工选择暂时关机,但在大约一周时间过后,难度调整后,他们会再次开机进行挖矿。

莱特币有一个强大的社区,借着减半的机会,我们也接触到几位社区成员,他们向我们透露了支持莱特币的原因,例如社区强大、Charlie是耿直boy还有莱特币的目标很简单等等。


Charlie Lee:社区让莱特币更强大,未来可能会选择隐退


8btc:对你来说,莱特币诞生以来最难忘的是什么?

Charlie:对我来说,最难忘的事情是看到莱特币帮助比特币激活隔离见证(SegWit)和全程参与了扩容辩论。看到隔离见证背后集结的社区力量及其对莱特币激活隔离见证的帮助,我感到很激动。这战胜了大多数有关隔离见证的FUD(担忧、不确定性、怀疑),我真的为莱特币感到骄傲。


8btc:一个社区的强大要靠什么?

Charlie:归根结底是对一种币的信仰。相信其将真正改变世界。当所有人关心的都是价格时,社会就会变得脆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整个社区就会在熊市中崩溃。可以肯定的是,莱特币社区中也有部分人只关心价格。但只有那些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让社区变得强大。


8btc:除了是比特币的试验场之外,你认为莱特币对比特币来说意味着什么?

Charlie:莱特币是比特币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其拥有强大的网络,从来没有出现停运的情况。莱特币有自己的ASIC矿工网络,因此不会与比特币争夺算力。而且莱特币的交易费用很低。当比特币网络拥挤时,莱特币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转移方式。

莱特币背后也有一个伟大的社区。他们不断地推动科普和普及。我们的社区一直在推广莱特币和比特币的应用。


8btc:今年莱特币的表现不错,你认为推动其价格的是什么?真的和减半有关吗?

Charlie:我认为减半确实有所帮助。不过,这更像是一个自证预言。人们认为价格会因为减半而上涨,所以他们选择买入,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8btc:关于本次减半,你有什么看法?

Charlie:我认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比实际情况多得多。减半只会影响到矿工及其盈利能力。因此,如果矿工在减半后变得无利可图,他们将关闭矿机。一周左右后,难度将向下调整,这些矿工将重新开始挖莱特币,因为他们将再次盈利。所以我认为莱特币网络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


8btc:Grin创始人前段时间宣布(暂时)离开,有人认为这样的选择和当初的中本聪类似,可以让这种加密货币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未来你有离开莱特币的打算吗?

Charlie:我相信,最终我将需要离开莱特币,让其独立存在,以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有我在身边,人们总是会向我寻求答案。在现阶段当然是可以的。但只要有一天,当我认为我在莱特币成功道路上带来的阻碍大于帮助时,我就会离开。


8btc:最后,你对Facebook的Libra怎么看?

Charlie:我认为Libra会面临很多监管问题。如果他们真的成功推出,我会很惊讶。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像Facebook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进入加密货币领域。他们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领域。 


来自社区的声音:我们为什么爱莱特币?


莱特币中国区负责人Rebecca在接到我们的提问后迅速给出了三个答案:1. (莱特币)创始人Charlie Lee是币圈最耿直的boy;2. 莱特币是去中心化的;3. 社区很强大。

她提到了Charlie在2017年卖掉LTC的事,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他持有LTC存在利益冲突,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Charlie还在年初的时候表示,如果你无法承受LTC从200块跌到20块,还是不要买了。

另外,Rebecca说莱特币没有ICO、没有预挖、没有空投,而且不设创始人奖励,因此真正做到了公平和去中心化。

有一位匿名爱好者告诉我们,由于速度快、费用低,莱特币是一个很好的支付选择。他认为未来在任何地方都将可以使用莱特币,就像今天使用现金或信用卡一样。

“渴望货币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莱特币代表了货币自由。”这是莱特币基金会运营总监Keith Yong给我们的答案。“我们被困在一个需要货币来支付一切的世界里,而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我们。控制我们自己的货币才是更好的选择。”他补充说,自己喜欢莱特币的简单。其只是为了做一件事——支付。莱特币没有任何内置奖励和程序功能。正因为如此,莱特币的成功并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平台、服务或产品的成功。


1.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作者:Wendy

交易所攻占EOS超级节点

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9 23:37 • 来自相关话题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maxresdefault_(1).jpg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Libra 采用的 HotStuff 算法作者亲述:「尤物」诞生记

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9 16:17 • 来自相关话题

Ted Yin,HotStuff 论文第一作者, 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系统架构师。

    Facebook 公布了 Libra 白皮书和相关技术文档之后,链闻发现了 Libra 区块链将使用基于拜占庭容错共识的「LibraBFT」共识算法,而 LibraBFT 算法则是「HotStuff」的一个变种。之后,链闻又顺藤摸瓜,找到了「HotStuff」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大学在读博士生尹茂帆(Ted Yin),请他讲述了 HotStuff 的奥妙。

    Ted Yin 今年 25 岁,目前导师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Emin Gün Sirer 教授和 Robbert van Renesse 教授。他同时也是市场颇为瞩目的区块链新项目 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系统架构师。2018 年暑期期间,他在 VMware Research 实习时提出了「HotStuff」协议中核心算法,并完成了相关论文。

    我们邀请 Ted Yin 撰文分享了他提出 「HotStuff」核心算法前前后后的经历。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一个创新性算法被年轻华人研究者提出的背景,一个有可能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完成的来龙去脉。我们希望以此帮助读者更好了理解「HotStuff」,更可以激励区块链行业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更好地建设。



一入系统深似海


没想到,HotStuff ,这个被我中文起名为「尤物」协议的科研成果,或多或少竟源自于我第一个「失败」的研究。请容我细细说来。2016 年,博士之旅伊始,我的导师 Emin Gün Sirer 教授便拿出几份论文让我细细研读。其中有:

    Paxos Made Moderately Complex;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Implementing Fault-Tolerant Services Using the State Machine Approach。


这些都是共识协议研究经典中的经典。更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竟有幸与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的两位作者合作完成了后来的尤物协议。

相较于人工智能(AI)的论文,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研究论文篇幅都较长,一般有十来页。而共识协议算法的论文每一页的难度又令人望而却步。在理解了共识问题的基础以及经典算法以后,一次开会中,Gün 教授开始考我了。本来胸有成竹的我,被他连珠炮一般的问题问得说不出话来。

「看来你需要回去重新读一遍啦,Ted!」,他淡然一笑,「不必担心,本来这世界上没多少人懂 Paxos。」(链闻注:「Paxos」指 Paxos 算法,Paxos 算法是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在 1990 年提出的一种基于消息传递且具有高度容错特性的一致性算法,很多大型分布式系统都采用 Paxos 算法来解决分布式一致性问题,Paxos 算法被普遍认为难以理解,难以实现。)

我愧色满面,仓皇逃出了办公室。于是下决心要把其中逻辑理清,以至无懈可击。


「异步」难题


共识协议,或者推广至各种分布式系统的协议,是一类基于时态逻辑的算法描述,其难点在于「异步」(asynchrony)。

所谓异步,就是若干个相对独立逻辑可以同时执行,并且它们之间能够依据算法发生交互。这里的「异步」与异步协议中异步所指不同,更接近于并发(concurrency)的概念。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进行这种「异步」的操作:我们不会干等一天别人的消息,也不会在整个项目所有的事情做完后才睡觉休息。我们往往是会「同时」处理若干个不同的事务,尽量不会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完而被卡住不做后续的所有事情。

这种等待着一件事情完成再处理另一件事情的过程,就可以被称为「同步」;而把事情做一部分丢给别人,接着马上进行其他操作的过程中,则产生了「异步」。

正如生活中的多任务同时处理一样,带有异步 / 并发性质的算法设计充满了挑战。以Paxos算法为例,它是一种 对宕机有一定容忍度的冗余算法(Crash Fault Tolerance,下称 CFT)。用通俗的话讲,也就是我们希望有若干个机器去备份同一个系统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是用户的信息、银行的交易,或者平台上程序的执行序列。这种「备份」(replication) ,使得整个系统有一定的抗故障能力 —— 一台带状态副本的机器崩溃之后,我们仍然有别的机器可以使用。

Paxos 作为这类协议的代表已经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使用,比如 Google 的Spanner 系统。毫不客气地说,云服务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要归功于此。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莱斯利·兰波特(Leslie Lamport)提出了 Paxos 算法,这成为让他在 2013 年获得图灵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当然,兰波特有太多的贡献了,包括后文会提到的拜占庭容错算法(BFT),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不过,像 Paxos 这类算法因为需要保证系统各个机器同时处于一致的状态,以便对外表现为一个不间断的服务,因而十分难以设计和理解。

当然,我的那个故事的结局是:重新来过,认真钻研,自信满满地再次接受也解答了 Gün 教授提出的若干个刁钻的问题,最终通过了他的考验。

「那么接下来我希望你思考一下能不能基于区块链的结构设计一个 CFT 算法,打败 Paxos。」Gün 教授说。

「好的。」我回答到。


虽万难吾往矣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花去了我整整第一年一个学期的时间。

现在回想,这个过程短暂又漫长,时而枯燥无味,但时而又充满惊奇。我曾经构想出了一些看似正确的算法,但仅仅过了一天,随即便发现无法证明,或者算法本身存在错误。直到在第一个暑假来临前,我向导师提交了一份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分析了尝试用链式结构打败 Paxos 的各种大方向。其中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路线是采取类似原中本聪共识中的概率模型,然后通过随机的等待时间来建立起一个可以收敛的共识链;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则是像 Paxos 那样,使用子集(Quorum)交来把 Paxos「编码」在链上。


在报告中,我给出了基于 Python 快速构建的 Raft (一种类似 Paxos 的协议)和第一种路线的性能对比,得出了不成功的结论。而 Gün 教授对另一个路线并不持乐观态度 —— 因为 Paxos/Raft 现在已经被优化得很快了,在这种只有宕机的容错场景(即 Crash Fault__Tolerance,CFT)下是不具备优势的。

我们决定放弃这个 CFT 相关的研究,我也转而有了一个新项目,也就是后来的Avalanche 协议。它是一种概率安全的拜占庭容错协议,这里暂不展开。

有趣的是,报告提到的两条路线中,第一个正好和早期的 DPoS 思路如初一辙。DPoS 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协议,它在早期并不是拜占庭容错的,而且协议本身没有严格的证明或者性能的测试,主要使用它的 EOS 虚拟货币,也沦为了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系统。而第二个路线,如果将问题的领域由宕机容错(CFT)变为拜占庭容错(BFT),Paxos 改换成 DLS/PBFT,则像极了后来的尤物协议(即 HotStuff) 。


一拍即合


17 年秋季学期即逝,我向 VMware Research 的首席研究员Dahlia Malkhi表达了实习的意向。





Dahlia 毕业于希伯来大学,曾在 AT &T; 研究室工作多年,后自 1999 年到 2007 年在希伯来大学计算机系执教,之后又曾担任微软研究院在硅谷 (MSR Silicon Valley) 的首席研究员,并在 2014 年 MSR 硅谷被微软解散后参与创立了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厂商威睿 (VMware) 的研究机构 VMware Research,担任首席研究员。她在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领域研究颇深。


当年 12 月,在清华—康奈尔区块链研讨会期间,Dahlia 和 VMware Research 的高级研究员 Ittai Abraham 飞到深圳,短暂参会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是关于 BFT 协议在区块链时代下的新研究课题。期间,他们宣布发现了 2007 年获得 SOSP 最佳论文的 Zyzzyva BFT 系统存在的正确性问题,借此说明 BFT 协议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以致在业界无数专家审稿的 10 年以后,仍然可能会发现算法层面的正确性 bug。

我们在她宣讲的当天吃了早饭,席间她简短地用了 30 分钟问了一些关于我目前科研的问题作为面试。

Dahlia 在业界以一针见血和才思敏捷著称,在挺过了她的一些关于 Avalanche 协议的一些尖锐问题后,她表达出了对我一开始那个「夭折」 CFT 项目的浓厚兴趣。在次年的远程交流中,她提到了一个在构想的 BFT 算法有些类似于我的项目,并且询问我当初放弃的原因。之后我们一拍即合,去 VMware Research 实习的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太平洋的风


实习就这么开始了。从东岸的纽约飞到了西岸的加州。美好的湾区,全新的暑假。烈日下,太平洋的风时而拨弄着我手中的纸页,我则低头继续思考着「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谁又背叛了谁」的问题 —— 拜占庭容错。






Dahlia 告诉我说,一般世界各地的博士生来这里实习的头一周都不需要做什么,而是应该去尝试摸清自己的能力,以及寻找感兴趣的项目。彼时,她提到希望我能看一下他们于三月份撰写的文稿。






我喜忧参半。「喜」是因为有明确的文稿可以阅读,「忧」则是这个预印稿是不是意味着算法已经设计完毕,而我能做的事所剩无几?

实际上,在「挣扎」着阅读了一周以后,我发现初稿中描述的算法很是模糊,正确性的证明也是一笔带过,其中两个核心引理都是一句话。于是,在商议后,我们做了一个后来觉得极为明智,但对我来说也十分挑战的决定:我不去看那篇预印稿,而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凭着自己受到的启发,结合已有的积累,用我的符号系统来重新描述算法,并且尝试给出严格的证明。

整个过程大概又花费了将近一周,最后我将重写的几页稿子交给了 Dahlia。令我欣喜的是,得到的反馈非常鼓舞人心。Dahlia 说我自己重头设计的算法在本质上和她当初的构想大体相似。

但是不久她就发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我的协议里面需要的假设比原本的预印稿的要更少。

我的解释是,原稿里面维护的变量和隐含条件过多,而且有的好像也不是必要。我相信「简单即是优美」的原则,于是去掉了一些觉得冗余的不变量。

瞬间,Dahlia 变得严肃认真了起来,直截了当地说,「不,这个简化会直接破坏协议的正确性」。

好在我已早有准备,向她解释了这个「重要」条件其实是不必要的。但是她依然坚持。

讨论变得逐渐激烈,于是我壮了胆,带着十足底气的口吻「挑战」道:「If so,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a counterexample? (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给我构造一个反例吗?)」她立即开始在眼前的白板上写写画画,我全神贯注,准备迎接对我思维以及口语表达的挑战。

在她数次尝试失败之后,我再次耐心地解释了一遍无需那个条件的原因。我说,听上去确实挺反直觉的,我一开始也觉得困惑,但是后来发现证明正确性并不需要它。最后,她将马克笔缓缓放下,笑着长出了一口气说,「目前我想不到反对的理由。Ted,你赢了。哈哈。」

证明不是一笔挥就的。我一开始自鸣得意的证明很快就被 Dahlia 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有一个条件从来没有用过。和之前我们所争论的冗余条件不同,我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条件,奈何找遍了整个证明都没有!

这种感觉就像是修好一个机器后发现手头多了一些零件,又或是做完手术发现金属盘里多出了一些器官一般。所幸的是,很快我们发现了其中一句话其实暗含了条件,但欣慰之余又感叹就算是专业人士,做这种 BFT 协议也是十分棘手。

随后,我们计划将旧稿替换成现在重写的新稿。


高手过招


Dahlia 一直是我最敬重的学者之一,因为她平易近人,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而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又有着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学者的严肃威严,讨论细致入微,不让毫厘。

老实说,在讨论中,大多数时候还是她取得了「胜利」。跟高手「过招」,我不得不叹服她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也是跟她合作的乐趣:就像是一场赛车比赛,稍一不留神,她就在弯道直接超车,一骑绝尘了;或是在你飞速狂奔而不知其所往时将其横刀拦下,使之冷静下来解释清楚。

不久,坐在旁桌的Mike Reiter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我对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大佬知之甚少,自然也是不知道这位 Mike 的来头。只是当时觉得他特别友善,还经常来问我需不需要来看一眼我的稿子,或者讨论一下算法问题。





Mike Reiter,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计算机系教授


他也对 HotStuff 感兴趣,于是我们便有了三人的开会小组。再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最早读的那篇于 1998 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拜占庭仲裁系统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正是 Dahlia 和Mike 在 AT&T; 实验室工作时期所合著的成果。那时的我还在幼儿园留着口水,咬着手指。





1998 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分布式计算」上的论文「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相比 Dahlia,Mike 更像是那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他时常会在你作报告加速时打断,慢条斯理道:「恕我愚钝,但是我不理解你刚刚说的东西,你能再解释一遍吗?」而我逐渐察觉到他懂的其实远比看上去的多,总能在关键的地方提出非常好的问题。一旦他和 Dahlia 争论起来,我几乎无法插嘴,只好在一旁以崇敬的目光看着两位「神仙大战」。


犹物之生


Dahlia 提起了最初的论文稿其实投了 2018 年的 PODC 会议(分布式系统理论顶会),结果被拒。原因有二:审稿人觉得这论文写得太笼统,他们没能理解算法的具体过程,以及证明过于简陋;另一方面则是他们认为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的期刊版本已经在其中「暗示」了可能存在线性复杂度的换届(view change),所以论文号称的线性换届并不是新东西。

Dahlia 对第一点心服口服 —— 这也是让我不看原文重头写过的原因之一。但她对第二点不以为然,因为她去找来了那个期刊论文,所谓「暗示」并不可行。

就这一点,我们两人在一次讨论中对 PBFT 期刊版本的算法进行了剖析,最终得出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 PBFT 的换届做不到线性,也就是审稿人的说法有误;但坏消息是,Dahlia 的旧稿里面的算法并不符合标题所说的完全线性,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微妙之处。





就在这次和 Dahlia 对 PBFT 期刊版本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为了保证响应度(responsiveness, 即在正常运行中不需要让每个共识等待最大的网络延迟,从而沦为「同步协议」),不得不变成平方复杂度;或者为了线性复杂度而放弃响应度。无论何种取舍,皆使我们的贡献度大幅缩水 —— 这朵乌云不幸地于周五飘在了头顶,在这沦为「incremental work」的阴霾下我们若有所思地开始了周末。


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后,我席间提到的一个思路给了 Dahlia 新的启发。于是,在那个周日的下午,当我还在家慵懒地用笔记本看新闻时,突然收到了一封她上千字的邮件。

果然,在我们的 HotStuff 体系中,尽管最初的算法跟 Tendermint 本质相仿(抛开我们更简洁优美不谈),但还有别的变种可以打破这种壁垒:在保证与 PBFT 类似响应度的同时,达到线性的消息复杂度下界,即理论最优。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 Paxos (非拜占庭容错)同样也是线性复杂度。

主要思路就是那天讨论中我突发奇想提到的:「如果我们增加一个阶段呢?两个阶段的协议变三个阶段,但是好像我们可以用中间阶段维护的不变量(Invariant)来避免 Liveness 的问题,从而完全保证响应度。」

于是,便有了第三版的「尤物」,也是 Facebook 的LibraBFT所基于的那个。

尽管在最终发表的论文中,我被列为第一作者,但是这个算法的提出,与 Dahlia 和 Mike 等经验丰富学者的紧密协作及相互间激发出的灵感密切相关。我也很开心,能够在 VMware Research 短暂的暑假实习期间完成「尤物」的主体部分算法。

在实习结束之后的半年间,我们坚持不懈地完善理论和代码,并且也尝试向业界推广该成果。我们都对创造可以用于实际系统的协议充满热情,也都对理论和系统实践有着一定经验。Dahlia 显然比我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认识,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思考和每一个建议都认真加以考虑,并且也充分信任我的一些观点——这使得我凭借自己对系统和这个行业的理解能有所施展。

例如 Facebook 的 Libra 技术文档中反复提到的「起搏器」(Pacemaker),就是由我提出并取的名字。当时我看到 HotStuff 框架提供了一次从算法层面对共识安全(safety)和性能(Liveness) 进行解耦合(decouple)的机会,然后在第一次描述算法时就将保证系统安全的部分抽离出来,然后将与具体应用相关的 heuristics 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起搏器」,来拯救 Liveness。

这一点,毫无疑问,是谈论 HotStuff 无法避开的有趣话题。

我真心期待这个「尤物」,能够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巨头,抑或是创业公司,能够真正构建实际的拜占庭容错系统。毫无疑问,Facebook 首先尝了鲜。

我们在 2018 年向他们推荐了「尤物」,而后如技术文档中所说,在考虑了市面上诸多其他算法后,他们作出了决定。

与此同时,我也向一些国内的创业公司宣传了算法。遗憾的是我跟国内大公司并没有机会接触,只听说他们在共识上栽了不少跟头。

讽刺的是,如今的市场上,极大一部分区块链公司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区块链,遑论拜占庭容错。残酷的现实就是,就算从 Google、Facebook 或是阿里、腾讯等公司抓出最优秀的程序员,其中能够熟练掌握 Paxos (CFT 容错非 BFT 容错) 、且知晓如何从头构建这样高效系统的人屈指可数。

但是我们不要感到灰心丧气,因为这反而是对国内产业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赶超世界最领先水平的机遇。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新 BFT 容错系统尚未诞生,谁将摘取这个王冠 —— 更确切的是,哪些公司将弯道超车,这尚未可知。

我希望「尤物」能够抛砖引玉,为此铺平道路。


撰文:Ted Yin,康奈尔大学博士生,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系统架构师 查看全部
5d520684d4bfe34eecd18f19eba7db97.jpg

Ted Yin,HotStuff 论文第一作者, 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系统架构师。


    Facebook 公布了 Libra 白皮书和相关技术文档之后,链闻发现了 Libra 区块链将使用基于拜占庭容错共识的「LibraBFT」共识算法,而 LibraBFT 算法则是「HotStuff」的一个变种。之后,链闻又顺藤摸瓜,找到了「HotStuff」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大学在读博士生尹茂帆(Ted Yin),请他讲述了 HotStuff 的奥妙。

    Ted Yin 今年 25 岁,目前导师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Emin Gün Sirer 教授和 Robbert van Renesse 教授。他同时也是市场颇为瞩目的区块链新项目 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系统架构师。2018 年暑期期间,他在 VMware Research 实习时提出了「HotStuff」协议中核心算法,并完成了相关论文。

    我们邀请 Ted Yin 撰文分享了他提出 「HotStuff」核心算法前前后后的经历。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一个创新性算法被年轻华人研究者提出的背景,一个有可能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完成的来龙去脉。我们希望以此帮助读者更好了理解「HotStuff」,更可以激励区块链行业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更好地建设。




一入系统深似海


没想到,HotStuff ,这个被我中文起名为「尤物」协议的科研成果,或多或少竟源自于我第一个「失败」的研究。请容我细细说来。2016 年,博士之旅伊始,我的导师 Emin Gün Sirer 教授便拿出几份论文让我细细研读。其中有:


    Paxos Made Moderately Complex;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Implementing Fault-Tolerant Services Using the State Machine Approach。



这些都是共识协议研究经典中的经典。更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竟有幸与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的两位作者合作完成了后来的尤物协议。

相较于人工智能(AI)的论文,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研究论文篇幅都较长,一般有十来页。而共识协议算法的论文每一页的难度又令人望而却步。在理解了共识问题的基础以及经典算法以后,一次开会中,Gün 教授开始考我了。本来胸有成竹的我,被他连珠炮一般的问题问得说不出话来。

「看来你需要回去重新读一遍啦,Ted!」,他淡然一笑,「不必担心,本来这世界上没多少人懂 Paxos。」(链闻注:「Paxos」指 Paxos 算法,Paxos 算法是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在 1990 年提出的一种基于消息传递且具有高度容错特性的一致性算法,很多大型分布式系统都采用 Paxos 算法来解决分布式一致性问题,Paxos 算法被普遍认为难以理解,难以实现。)

我愧色满面,仓皇逃出了办公室。于是下决心要把其中逻辑理清,以至无懈可击。


「异步」难题


共识协议,或者推广至各种分布式系统的协议,是一类基于时态逻辑的算法描述,其难点在于「异步」(asynchrony)。

所谓异步,就是若干个相对独立逻辑可以同时执行,并且它们之间能够依据算法发生交互。这里的「异步」与异步协议中异步所指不同,更接近于并发(concurrency)的概念。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进行这种「异步」的操作:我们不会干等一天别人的消息,也不会在整个项目所有的事情做完后才睡觉休息。我们往往是会「同时」处理若干个不同的事务,尽量不会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完而被卡住不做后续的所有事情。

这种等待着一件事情完成再处理另一件事情的过程,就可以被称为「同步」;而把事情做一部分丢给别人,接着马上进行其他操作的过程中,则产生了「异步」。

正如生活中的多任务同时处理一样,带有异步 / 并发性质的算法设计充满了挑战。以Paxos算法为例,它是一种 对宕机有一定容忍度的冗余算法(Crash Fault Tolerance,下称 CFT)。用通俗的话讲,也就是我们希望有若干个机器去备份同一个系统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是用户的信息、银行的交易,或者平台上程序的执行序列。这种「备份」(replication) ,使得整个系统有一定的抗故障能力 —— 一台带状态副本的机器崩溃之后,我们仍然有别的机器可以使用。

Paxos 作为这类协议的代表已经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使用,比如 Google 的Spanner 系统。毫不客气地说,云服务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要归功于此。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莱斯利·兰波特(Leslie Lamport)提出了 Paxos 算法,这成为让他在 2013 年获得图灵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当然,兰波特有太多的贡献了,包括后文会提到的拜占庭容错算法(BFT),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不过,像 Paxos 这类算法因为需要保证系统各个机器同时处于一致的状态,以便对外表现为一个不间断的服务,因而十分难以设计和理解。

当然,我的那个故事的结局是:重新来过,认真钻研,自信满满地再次接受也解答了 Gün 教授提出的若干个刁钻的问题,最终通过了他的考验。

「那么接下来我希望你思考一下能不能基于区块链的结构设计一个 CFT 算法,打败 Paxos。」Gün 教授说。

「好的。」我回答到。


虽万难吾往矣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花去了我整整第一年一个学期的时间。

现在回想,这个过程短暂又漫长,时而枯燥无味,但时而又充满惊奇。我曾经构想出了一些看似正确的算法,但仅仅过了一天,随即便发现无法证明,或者算法本身存在错误。直到在第一个暑假来临前,我向导师提交了一份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分析了尝试用链式结构打败 Paxos 的各种大方向。其中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路线是采取类似原中本聪共识中的概率模型,然后通过随机的等待时间来建立起一个可以收敛的共识链;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则是像 Paxos 那样,使用子集(Quorum)交来把 Paxos「编码」在链上。



在报告中,我给出了基于 Python 快速构建的 Raft (一种类似 Paxos 的协议)和第一种路线的性能对比,得出了不成功的结论。而 Gün 教授对另一个路线并不持乐观态度 —— 因为 Paxos/Raft 现在已经被优化得很快了,在这种只有宕机的容错场景(即 Crash Fault__Tolerance,CFT)下是不具备优势的。

我们决定放弃这个 CFT 相关的研究,我也转而有了一个新项目,也就是后来的Avalanche 协议。它是一种概率安全的拜占庭容错协议,这里暂不展开。

有趣的是,报告提到的两条路线中,第一个正好和早期的 DPoS 思路如初一辙。DPoS 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协议,它在早期并不是拜占庭容错的,而且协议本身没有严格的证明或者性能的测试,主要使用它的 EOS 虚拟货币,也沦为了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系统。而第二个路线,如果将问题的领域由宕机容错(CFT)变为拜占庭容错(BFT),Paxos 改换成 DLS/PBFT,则像极了后来的尤物协议(即 HotStuff) 。


一拍即合


17 年秋季学期即逝,我向 VMware Research 的首席研究员Dahlia Malkhi表达了实习的意向。

b73249195db02e813bb6d1735b52cc57.jpg

Dahlia 毕业于希伯来大学,曾在 AT &T; 研究室工作多年,后自 1999 年到 2007 年在希伯来大学计算机系执教,之后又曾担任微软研究院在硅谷 (MSR Silicon Valley) 的首席研究员,并在 2014 年 MSR 硅谷被微软解散后参与创立了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厂商威睿 (VMware) 的研究机构 VMware Research,担任首席研究员。她在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领域研究颇深。


当年 12 月,在清华—康奈尔区块链研讨会期间,Dahlia 和 VMware Research 的高级研究员 Ittai Abraham 飞到深圳,短暂参会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是关于 BFT 协议在区块链时代下的新研究课题。期间,他们宣布发现了 2007 年获得 SOSP 最佳论文的 Zyzzyva BFT 系统存在的正确性问题,借此说明 BFT 协议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以致在业界无数专家审稿的 10 年以后,仍然可能会发现算法层面的正确性 bug。

我们在她宣讲的当天吃了早饭,席间她简短地用了 30 分钟问了一些关于我目前科研的问题作为面试。

Dahlia 在业界以一针见血和才思敏捷著称,在挺过了她的一些关于 Avalanche 协议的一些尖锐问题后,她表达出了对我一开始那个「夭折」 CFT 项目的浓厚兴趣。在次年的远程交流中,她提到了一个在构想的 BFT 算法有些类似于我的项目,并且询问我当初放弃的原因。之后我们一拍即合,去 VMware Research 实习的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太平洋的风


实习就这么开始了。从东岸的纽约飞到了西岸的加州。美好的湾区,全新的暑假。烈日下,太平洋的风时而拨弄着我手中的纸页,我则低头继续思考着「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谁又背叛了谁」的问题 —— 拜占庭容错。

fc66ea6bfee07a11c8572ac19b6de97f.jpg


Dahlia 告诉我说,一般世界各地的博士生来这里实习的头一周都不需要做什么,而是应该去尝试摸清自己的能力,以及寻找感兴趣的项目。彼时,她提到希望我能看一下他们于三月份撰写的文稿。

3d0163641297cb56c49dff53c4db87e6.jpg


我喜忧参半。「喜」是因为有明确的文稿可以阅读,「忧」则是这个预印稿是不是意味着算法已经设计完毕,而我能做的事所剩无几?

实际上,在「挣扎」着阅读了一周以后,我发现初稿中描述的算法很是模糊,正确性的证明也是一笔带过,其中两个核心引理都是一句话。于是,在商议后,我们做了一个后来觉得极为明智,但对我来说也十分挑战的决定:我不去看那篇预印稿,而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凭着自己受到的启发,结合已有的积累,用我的符号系统来重新描述算法,并且尝试给出严格的证明。

整个过程大概又花费了将近一周,最后我将重写的几页稿子交给了 Dahlia。令我欣喜的是,得到的反馈非常鼓舞人心。Dahlia 说我自己重头设计的算法在本质上和她当初的构想大体相似。

但是不久她就发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我的协议里面需要的假设比原本的预印稿的要更少。

我的解释是,原稿里面维护的变量和隐含条件过多,而且有的好像也不是必要。我相信「简单即是优美」的原则,于是去掉了一些觉得冗余的不变量。

瞬间,Dahlia 变得严肃认真了起来,直截了当地说,「不,这个简化会直接破坏协议的正确性」。

好在我已早有准备,向她解释了这个「重要」条件其实是不必要的。但是她依然坚持。

讨论变得逐渐激烈,于是我壮了胆,带着十足底气的口吻「挑战」道:「If so,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a counterexample? (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给我构造一个反例吗?)」她立即开始在眼前的白板上写写画画,我全神贯注,准备迎接对我思维以及口语表达的挑战。

在她数次尝试失败之后,我再次耐心地解释了一遍无需那个条件的原因。我说,听上去确实挺反直觉的,我一开始也觉得困惑,但是后来发现证明正确性并不需要它。最后,她将马克笔缓缓放下,笑着长出了一口气说,「目前我想不到反对的理由。Ted,你赢了。哈哈。」

证明不是一笔挥就的。我一开始自鸣得意的证明很快就被 Dahlia 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有一个条件从来没有用过。和之前我们所争论的冗余条件不同,我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条件,奈何找遍了整个证明都没有!

这种感觉就像是修好一个机器后发现手头多了一些零件,又或是做完手术发现金属盘里多出了一些器官一般。所幸的是,很快我们发现了其中一句话其实暗含了条件,但欣慰之余又感叹就算是专业人士,做这种 BFT 协议也是十分棘手。

随后,我们计划将旧稿替换成现在重写的新稿。


高手过招


Dahlia 一直是我最敬重的学者之一,因为她平易近人,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而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又有着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学者的严肃威严,讨论细致入微,不让毫厘。

老实说,在讨论中,大多数时候还是她取得了「胜利」。跟高手「过招」,我不得不叹服她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也是跟她合作的乐趣:就像是一场赛车比赛,稍一不留神,她就在弯道直接超车,一骑绝尘了;或是在你飞速狂奔而不知其所往时将其横刀拦下,使之冷静下来解释清楚。

不久,坐在旁桌的Mike Reiter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我对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大佬知之甚少,自然也是不知道这位 Mike 的来头。只是当时觉得他特别友善,还经常来问我需不需要来看一眼我的稿子,或者讨论一下算法问题。

8cd11ae426f2166434ea326aa07a8f49.jpg

Mike Reiter,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计算机系教授


他也对 HotStuff 感兴趣,于是我们便有了三人的开会小组。再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最早读的那篇于 1998 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拜占庭仲裁系统 Byzantine Quorum Systems」,正是 Dahlia 和Mike 在 AT&T; 实验室工作时期所合著的成果。那时的我还在幼儿园留着口水,咬着手指。

9885055aee2fcaf2c2d3466867a841ed.jpg

1998 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分布式计算」上的论文「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相比 Dahlia,Mike 更像是那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他时常会在你作报告加速时打断,慢条斯理道:「恕我愚钝,但是我不理解你刚刚说的东西,你能再解释一遍吗?」而我逐渐察觉到他懂的其实远比看上去的多,总能在关键的地方提出非常好的问题。一旦他和 Dahlia 争论起来,我几乎无法插嘴,只好在一旁以崇敬的目光看着两位「神仙大战」。


犹物之生


Dahlia 提起了最初的论文稿其实投了 2018 年的 PODC 会议(分布式系统理论顶会),结果被拒。原因有二:审稿人觉得这论文写得太笼统,他们没能理解算法的具体过程,以及证明过于简陋;另一方面则是他们认为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的期刊版本已经在其中「暗示」了可能存在线性复杂度的换届(view change),所以论文号称的线性换届并不是新东西。

Dahlia 对第一点心服口服 —— 这也是让我不看原文重头写过的原因之一。但她对第二点不以为然,因为她去找来了那个期刊论文,所谓「暗示」并不可行。

就这一点,我们两人在一次讨论中对 PBFT 期刊版本的算法进行了剖析,最终得出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 PBFT 的换届做不到线性,也就是审稿人的说法有误;但坏消息是,Dahlia 的旧稿里面的算法并不符合标题所说的完全线性,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微妙之处。

e5c52bc1871a35eb580dc5ef98f51f37.jpg

就在这次和 Dahlia 对 PBFT 期刊版本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为了保证响应度(responsiveness, 即在正常运行中不需要让每个共识等待最大的网络延迟,从而沦为「同步协议」),不得不变成平方复杂度;或者为了线性复杂度而放弃响应度。无论何种取舍,皆使我们的贡献度大幅缩水 —— 这朵乌云不幸地于周五飘在了头顶,在这沦为「incremental work」的阴霾下我们若有所思地开始了周末。


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后,我席间提到的一个思路给了 Dahlia 新的启发。于是,在那个周日的下午,当我还在家慵懒地用笔记本看新闻时,突然收到了一封她上千字的邮件。

果然,在我们的 HotStuff 体系中,尽管最初的算法跟 Tendermint 本质相仿(抛开我们更简洁优美不谈),但还有别的变种可以打破这种壁垒:在保证与 PBFT 类似响应度的同时,达到线性的消息复杂度下界,即理论最优。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 Paxos (非拜占庭容错)同样也是线性复杂度。

主要思路就是那天讨论中我突发奇想提到的:「如果我们增加一个阶段呢?两个阶段的协议变三个阶段,但是好像我们可以用中间阶段维护的不变量(Invariant)来避免 Liveness 的问题,从而完全保证响应度。」

于是,便有了第三版的「尤物」,也是 Facebook 的LibraBFT所基于的那个。

尽管在最终发表的论文中,我被列为第一作者,但是这个算法的提出,与 Dahlia 和 Mike 等经验丰富学者的紧密协作及相互间激发出的灵感密切相关。我也很开心,能够在 VMware Research 短暂的暑假实习期间完成「尤物」的主体部分算法。

在实习结束之后的半年间,我们坚持不懈地完善理论和代码,并且也尝试向业界推广该成果。我们都对创造可以用于实际系统的协议充满热情,也都对理论和系统实践有着一定经验。Dahlia 显然比我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认识,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思考和每一个建议都认真加以考虑,并且也充分信任我的一些观点——这使得我凭借自己对系统和这个行业的理解能有所施展。

例如 Facebook 的 Libra 技术文档中反复提到的「起搏器」(Pacemaker),就是由我提出并取的名字。当时我看到 HotStuff 框架提供了一次从算法层面对共识安全(safety)和性能(Liveness) 进行解耦合(decouple)的机会,然后在第一次描述算法时就将保证系统安全的部分抽离出来,然后将与具体应用相关的 heuristics 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起搏器」,来拯救 Liveness。

这一点,毫无疑问,是谈论 HotStuff 无法避开的有趣话题。

我真心期待这个「尤物」,能够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巨头,抑或是创业公司,能够真正构建实际的拜占庭容错系统。毫无疑问,Facebook 首先尝了鲜。

我们在 2018 年向他们推荐了「尤物」,而后如技术文档中所说,在考虑了市面上诸多其他算法后,他们作出了决定。

与此同时,我也向一些国内的创业公司宣传了算法。遗憾的是我跟国内大公司并没有机会接触,只听说他们在共识上栽了不少跟头。

讽刺的是,如今的市场上,极大一部分区块链公司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区块链,遑论拜占庭容错。残酷的现实就是,就算从 Google、Facebook 或是阿里、腾讯等公司抓出最优秀的程序员,其中能够熟练掌握 Paxos (CFT 容错非 BFT 容错) 、且知晓如何从头构建这样高效系统的人屈指可数。

但是我们不要感到灰心丧气,因为这反而是对国内产业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赶超世界最领先水平的机遇。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新 BFT 容错系统尚未诞生,谁将摘取这个王冠 —— 更确切的是,哪些公司将弯道超车,这尚未可知。

我希望「尤物」能够抛砖引玉,为此铺平道路。


撰文:Ted Yin,康奈尔大学博士生,Ava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系统架构师

10亿资金盘“波场超级社区”跑路套现,孙宇晨为何始终态度暧昧?

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4 11:11 • 来自相关话题

牛市伊始,庄家未收割,资金盘就开始收割。

据安全公司成都链安统计,几个月跑路的钱包,接近 20 个。

先“币圈第一资金盘”PlusToken 跑路占据着各大社区、媒体的头条。于此同时,另一个曾经声势浩大的资金盘“波场超级社区”,悄然趁机跑路、收割用户。

6 月 30 日上午 10:00,波场超级社区 App 关闭,疑似已经跑路。钱包资产已在两周前已经全部转出,投资者们目前无法提现。紧接着,7 月 1 日,一封署名为“夏冰”的中年妇女遗书和她“割腕自杀”照片在很多微信群里流传,成为这个资金盘崩盘的舆论发酵剂。

波场超级社区今年年初开始受到关注,打着波场超级代表的名义、用传销式的推广方式吸引用户注册,充入波场代币,完成拉人头的操作即获取更多波场币。

依靠波场的知名度和传销式营销,迅速获得了众多用户。期间不少用户询问波场创始人孙宇晨该项目与波场的关系,后者并无直接回应。

崩盘事件发生后,孙宇晨终于在微博发了一条与讨伐资金盘的微博,却引来了用户一片骂声:有的称其不早早澄清,纵容资金盘欺骗用户钱;有的用户甚至怀疑其跟这些资金盘都有关系。

冠冕堂皇的官方警告背后,不仅是作为媒介的代币发行方,还有作为法币渠道的交易所,都是这些资金盘的“间接受益者”。

 
5个月卷走10亿人民币,受害人数达到几十万
 

6 月 30 日上午,波场超级社区官方群发布公告称,为了更好的对社区平台优化,进行升级,没有公布维护多长时间,咨询官方客服,客服只是回复几分钟就可以,到后来直接不回复消息。

随后,多个波场超级社区群公告,波场社区受黑客攻击关网维护,避免打扰到未入场的朋友,将不是本社区会员的朋友移出群。

到 6 月 30 日 10 点,App 无法下载,投资者才意识到官方或许已经跑路。

截止发稿前,“波场超级社区”网站似乎已经出现 bug,网站打开速度缓慢,新用户也无法注册。一直停留在下图这个界面:






7 月 1 日,一封署名为“夏冰”的“遗书”开始在很多微信群里流传。

“遗书”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个名为“夏冰”的中年妇女声称自己被波场超级社区骗了钱,连续买入了 23 万枚TRX投资波场超级社区。根据火币global 行情显示,TRX 先报价 0.22 人民币一个,23 万枚 TRX 折算成人民币为 50600。

遗书里写到,这笔钱是自己从朋友那里贷款得来,利息高昂,自己是一位单身妈妈,而且还有一个儿子,称自己无法偿还这笔债务,要“以死证明自己清白”。

根据专门爆料资金盘的自媒体“盘界快讯”收集到的受害者诈骗金额,波场超级社区 5 个月内已经卷走了价值 10 亿人民币以上的虚拟货币资产,受害人数达到几十万。





图片来自波场超级社区维权群“波场北京立案三群”


这封“遗书”虽然广为传播,但真实性却无从考证,上述提到的受害者名单和金额亦然。据维权群的讨论,有用户表示已经报案,但目前警方尚未立案。

作为一个币圈内广为所知的项目,波场超级社区的影响力已是有目共睹,根据安全公司分析,其涉案代币至少两亿人民币。

区块链安全公司 Beosin成都链安通过链上数据分析,波场超级社区的资金池地址为 TTkYb1KtEekXFP54PRTLtLSkHo94nohMga。





图片截自 tronscan.org


截止目前,Beosin成都链安团队统计,从波场超级社区的账户地址 TTkYb1KtEekXFP54PRTLtLSkHo94nohMga 来看,在两周之前就已经陆续分多笔向多个账号转出共计 1133270120 TRX,34709074 BTT,约合人民币两亿五千多万元。





图片截自 tronscan.org


实际上,根据转账记录,该地址在两周前就已经开始密集转出包括 TRX 在内的各种币种。据查询波场超级节点地址,可以看到波场超级节点钱包目前仅剩 44.99 枚 TRX。

据区块链安全公司 PeckShield 统计,目前已有 1,022,112 枚 TRX(约合 22 万人民币)转至币安,46,504,377 枚 TRX(约合 1023 万人民币)转至火币,其他 948,243,281 枚 TRX(约合 2 亿人民币)目前分散于 100 多个主要地址当中,暂未流向交易所。

 
年化可达 300%的分红机制
 

波场超级社区,全称:TRX·μTORRENT SUPER COMMUNITY,主要以波场超级代表的奖励分红为嘘头,引导用户投资。






“波场超级社区”对外宣称是 uTorrent 公司做的项目,宣称 uTorrent 是波场 27 个超级代表之一,需要利用自己渠道以及模式,吸纳粉丝。一材料介绍:“可以理解为 μTorrent 超级社区,从波场拿到十块钱的奖励,拿出 9 块奖励给加入 uTorrent 超级节点的波粉。因为有这些小节点加入,超级节点才会拿到更多奖励和收益。”

2018 年 7 月 24 日,波场完成对 BitTorrent 及其旗下所有产品的收购,2018 年 8 月 31 日,BitTorrent 旗下产品 uTorrent web 汉化产品比特流网络版正式上线。

很多投资者表示是看中其关系才参与的投资。不过究竟该项目与波场或 uTorrent 是否真有关系?波场方面从未正面回应。

波场超级社区的传销套路与其他以钱包形式进行的资金盘模式很类似,用户通过注册成为波场超级社区的节点参与社区分红。波场超级社区还声称“μTorrent计划将 TRON(波场)对超级代表总的区块奖励的 95.26% 用于 μTORRENT SUPER COMMUNITY(超级社区)社区会员的激励。”

社区节点根据投资的 TRX 数量分为三个等级,若积极推广、拉人头,基础分红与推广奖励加起来,年化收益率最高超过 360%。






1.一级节点:投资 1000-3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5%。

2.二级节点:投资 30001-10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10%。

3.三级节点:投资大于 10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15%。

另外,还有额外的社区推广、社区运营、社区绩效、社区核心奖励,这几个奖的核心都是通过邀请新用户注册或者推荐新用户加入社区而得到相应的社区分红。





图片来自波场超级社区维权群“波场北京立案三群”


这种收益巨高的项目,很多币圈的老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个资金盘、骗局。

区块链大V“区块链奶哥”在微博上对此事发表评论道:“实际上,波场实在的超级代表还在候选中,而实在的节点奖赏,远远没有这么高。根据以上奖赏方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波场超级社区的高额分红是骗局。先不说波场超级社区,是否参与了超级代表候选。当时波场超级节点候选第一名,收益是波场超级社区的 200 分之 1。稍微动点脑子,就能够很明显看出,波场超级社区是个资金盘。”“区块链奶哥”还表示,之前就已经发过微博提醒投资者们警惕资金盘风险。

“如果你稍微懂点区块链常识的话就可以知道,虽然波场是 DPoS 有出块奖励,但是超级社区所标榜的奖励是波场的数百倍,无中生有。每日签到送 3 TRX,日收益率 0.8%,月 24%,推荐奖励 5~15%,7~35 倍的 BTT 空投,说实话年币本位收益能有 24% 都算非常高了。”区块链长期投资者邵翔(化名)分析道。

 
迟来的“回应”,孙宇晨被吐槽“此地无银三百两”
 

自从波场超级社区今年 1 月 5 日上线以来,很多投资者针对波场超级社区咨询孙宇晨,孙宇晨也未曾正面回应。

针对此前跑路的资金盘波点钱包,不少用户以为是波场官方推出的钱包,也曾作类似询问,孙宇晨和波场官方均未直接澄清。

7 月 1 日上午,孙宇晨发布微博警示资金盘风险,并提示投资者们警惕资金盘风险,但并未提及“波场超级社区”的名字。“作为全球最为知名公链之一,全世界(不仅限于中国)存在一些打着波场名义做纯资金盘的项目,这就跟索罗斯巴菲特孙正义马云每天“被投资”传销盘一样。作为区块链行业布道者,我们态度是明确的,官方不支持传销盘,资金盘,大家也要警惕传销盘资金盘,务必注意资金安全。”





图片截自孙宇晨微博


孙宇晨虽然发了条微博辟谣,但是全程并未提及“波场超级社区”的名字,也没有解释 utorrent 和 bitorrent 之间的关系。这条微博引来一众微博网友的吐槽:

“早就有人反应,你为什么不说,现在出了事才回答,是不是有纵容犯罪的嫌疑”,

“半年才说,以前想什么了?”

“和你撇不清关系,你以为发个微博就能撇清?呵呵”

“现在撇清关系有用吗?第一时间你怎么不出来澄清?”

“每次都跑了才出来说,早干嘛了?”

“现在出事了才撇清,你当别人是傻子啊?没有你的宣传,别人怎么会进波吗?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难怪大家都说你是币圈‘贾若停’,这次终于见识了,事前众多粉丝咨询你,干嘛一直不表态,现在出事了才来发公告,分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官网的通证地址也无法访问?”

甚至有一位微博用户@头皮酱发微博称,近日一个叫波场超级社区的平台以区块链和波场的超级节点盈利为噱头,以资金盘诈骗的方式,短短 5 个月内卷走虚拟货币圈币友的价值 10 亿人民币以上的资产,受骗人群达到几十万,希望警方和相关部门能彻查此案。






该用户还称,“据了解这个诈骗团伙只是一个湖南某地的一个小公司,能实施这种骗局不可能和波场官方毫无关系。”

类似言论在微博流传,孙宇晨却依然没有正面回应。


资金盘、项目均受益,只有韭菜被割?


针对孙宇晨暧昧的态度,有从业者认为,不管这些资金盘跟波场有没有合作,有一定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波点钱包,还是波场超级社区,他们都用波场作用运作的媒介。这些资金盘的存在确实增加了 TRX 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这对波场不一定是坏事。实际上早期比特币就是这么起来的。”

确实,比特币是早期资金盘和暗网交易运作常用的交易媒介之一。Odaily星球日报此前报道,曾经风靡中俄的大型国际庞氏骗局 3M 金字塔,就是用比特币作为参与的媒介。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 3M 金字塔网站上,手把手教用户如何在火币、OK 购买比特币的教程。

在波场超级社区的宣传资料里,同样有类似手把手买波场的教程。






我们很难知道,在没有登上“微博”的台面下,还有多少利用波场或其他虚拟货币洗钱的资金盘,在“间接地”活跃着交易。不仅是代币本身,作为渠道的交易所们也因而被活跃,此前 PlusToken 崩盘时,财经网链上财经也曾报道过,其最大法币渠道为某交易所 OTC。

Odaily星球日报此前就曾报道,交易所 OTC 成为洗钱温床之一。针对这种显现,MinIPO CEO 袁俊认为, “交易所本身在 KYC 上做得并不是特别的认真、专业,我认为这个不是他们本身的专业性问题,而是他们有意而为之。”

袁俊认为,平台降低 KYC 标准可以增加交易活跃度。“如果把灰色交易,包括洗钱的这一部分交易拒之门外,可能就会减少一大部分的交易量。”

换言之,部分交易所为了活跃度,有意放宽了 KYC 门槛。正如上述从业者认为,即便资金盘项目本身和波场团队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可能为了活跃交易,消极回此事。

最后的结局是,资金盘成功骗到了更多用户入局,公链们间接被“活跃”了社区、作为发币通道交易所 OTC 也获得活跃用户——只有最后接盘的用户成为韭菜。

虚拟货币钱包崩盘并非个例,据成都链安团队统计,最近几个月跑路的钱包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包括 More Token、Angle Token、DOGX wallet、波点钱包、Sum Token、Super Token、 Wo Token、Tokenstore、MGC钱包、币管家、Coinroom、PlusToken 等。

作为去中心化的公链,大部分项目官方也很难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冻结地址中的资金。圈内专业人士也可能觉得这些崩盘钱包中受骗的用户是自作自受,可是未能及时发声的相关项目方是否毫无责任却值得斟酌。

加密货币由于去中心化、便于匿名、流动性高等特性,成为了资金盘运作的绝妙媒介之一。

成都链安团队认为,像“波场超级社区”这种网站打包的 App 通常报价只需要 2~3 万,算上企业运营费用、域名费,宣发等初期投入可能低至 10 万左右。之后的持续运营成本相对也比较低,但这种项目对公链生态的破坏性是难以估量的。

这可能是虚拟货币早期的一些灰色场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然而如果区块链技术真的希望等到更大的应用,纳入监管、落地正规场景才是正道,无论是交易平台还是公链,都应该及早将其驱逐于生态之外。


文 | 王也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KryptoMoney.com-TRON-TRX-1200-transaction-per-seconds_.jpg

牛市伊始,庄家未收割,资金盘就开始收割。

据安全公司成都链安统计,几个月跑路的钱包,接近 20 个。

先“币圈第一资金盘”PlusToken 跑路占据着各大社区、媒体的头条。于此同时,另一个曾经声势浩大的资金盘“波场超级社区”,悄然趁机跑路、收割用户。

6 月 30 日上午 10:00,波场超级社区 App 关闭,疑似已经跑路。钱包资产已在两周前已经全部转出,投资者们目前无法提现。紧接着,7 月 1 日,一封署名为“夏冰”的中年妇女遗书和她“割腕自杀”照片在很多微信群里流传,成为这个资金盘崩盘的舆论发酵剂。

波场超级社区今年年初开始受到关注,打着波场超级代表的名义、用传销式的推广方式吸引用户注册,充入波场代币,完成拉人头的操作即获取更多波场币。

依靠波场的知名度和传销式营销,迅速获得了众多用户。期间不少用户询问波场创始人孙宇晨该项目与波场的关系,后者并无直接回应。

崩盘事件发生后,孙宇晨终于在微博发了一条与讨伐资金盘的微博,却引来了用户一片骂声:有的称其不早早澄清,纵容资金盘欺骗用户钱;有的用户甚至怀疑其跟这些资金盘都有关系。

冠冕堂皇的官方警告背后,不仅是作为媒介的代币发行方,还有作为法币渠道的交易所,都是这些资金盘的“间接受益者”。

 
5个月卷走10亿人民币,受害人数达到几十万
 

6 月 30 日上午,波场超级社区官方群发布公告称,为了更好的对社区平台优化,进行升级,没有公布维护多长时间,咨询官方客服,客服只是回复几分钟就可以,到后来直接不回复消息。

随后,多个波场超级社区群公告,波场社区受黑客攻击关网维护,避免打扰到未入场的朋友,将不是本社区会员的朋友移出群。

到 6 月 30 日 10 点,App 无法下载,投资者才意识到官方或许已经跑路。

截止发稿前,“波场超级社区”网站似乎已经出现 bug,网站打开速度缓慢,新用户也无法注册。一直停留在下图这个界面:

201907040914561.jpeg


7 月 1 日,一封署名为“夏冰”的“遗书”开始在很多微信群里流传。

“遗书”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个名为“夏冰”的中年妇女声称自己被波场超级社区骗了钱,连续买入了 23 万枚TRX投资波场超级社区。根据火币global 行情显示,TRX 先报价 0.22 人民币一个,23 万枚 TRX 折算成人民币为 50600。

遗书里写到,这笔钱是自己从朋友那里贷款得来,利息高昂,自己是一位单身妈妈,而且还有一个儿子,称自己无法偿还这笔债务,要“以死证明自己清白”。

根据专门爆料资金盘的自媒体“盘界快讯”收集到的受害者诈骗金额,波场超级社区 5 个月内已经卷走了价值 10 亿人民币以上的虚拟货币资产,受害人数达到几十万。

201907040914572.jpeg

图片来自波场超级社区维权群“波场北京立案三群”


这封“遗书”虽然广为传播,但真实性却无从考证,上述提到的受害者名单和金额亦然。据维权群的讨论,有用户表示已经报案,但目前警方尚未立案。

作为一个币圈内广为所知的项目,波场超级社区的影响力已是有目共睹,根据安全公司分析,其涉案代币至少两亿人民币。

区块链安全公司 Beosin成都链安通过链上数据分析,波场超级社区的资金池地址为 TTkYb1KtEekXFP54PRTLtLSkHo94nohMga。

201907040914573.jpeg

图片截自 tronscan.org


截止目前,Beosin成都链安团队统计,从波场超级社区的账户地址 TTkYb1KtEekXFP54PRTLtLSkHo94nohMga 来看,在两周之前就已经陆续分多笔向多个账号转出共计 1133270120 TRX,34709074 BTT,约合人民币两亿五千多万元。

201907040914574.jpeg

图片截自 tronscan.org


实际上,根据转账记录,该地址在两周前就已经开始密集转出包括 TRX 在内的各种币种。据查询波场超级节点地址,可以看到波场超级节点钱包目前仅剩 44.99 枚 TRX。

据区块链安全公司 PeckShield 统计,目前已有 1,022,112 枚 TRX(约合 22 万人民币)转至币安,46,504,377 枚 TRX(约合 1023 万人民币)转至火币,其他 948,243,281 枚 TRX(约合 2 亿人民币)目前分散于 100 多个主要地址当中,暂未流向交易所。

 
年化可达 300%的分红机制
 

波场超级社区,全称:TRX·μTORRENT SUPER COMMUNITY,主要以波场超级代表的奖励分红为嘘头,引导用户投资。

201907040914575.jpeg


“波场超级社区”对外宣称是 uTorrent 公司做的项目,宣称 uTorrent 是波场 27 个超级代表之一,需要利用自己渠道以及模式,吸纳粉丝。一材料介绍:“可以理解为 μTorrent 超级社区,从波场拿到十块钱的奖励,拿出 9 块奖励给加入 uTorrent 超级节点的波粉。因为有这些小节点加入,超级节点才会拿到更多奖励和收益。”

2018 年 7 月 24 日,波场完成对 BitTorrent 及其旗下所有产品的收购,2018 年 8 月 31 日,BitTorrent 旗下产品 uTorrent web 汉化产品比特流网络版正式上线。

很多投资者表示是看中其关系才参与的投资。不过究竟该项目与波场或 uTorrent 是否真有关系?波场方面从未正面回应。

波场超级社区的传销套路与其他以钱包形式进行的资金盘模式很类似,用户通过注册成为波场超级社区的节点参与社区分红。波场超级社区还声称“μTorrent计划将 TRON(波场)对超级代表总的区块奖励的 95.26% 用于 μTORRENT SUPER COMMUNITY(超级社区)社区会员的激励。”

社区节点根据投资的 TRX 数量分为三个等级,若积极推广、拉人头,基础分红与推广奖励加起来,年化收益率最高超过 360%。

201907040914586.jpeg


1.一级节点:投资 1000-3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5%。

2.二级节点:投资 30001-10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10%。

3.三级节点:投资大于 100000 个 TRX,每天可以获得 0.3%~1% 的分红奖励,推广奖励 15%。

另外,还有额外的社区推广、社区运营、社区绩效、社区核心奖励,这几个奖的核心都是通过邀请新用户注册或者推荐新用户加入社区而得到相应的社区分红。

201907040914587.jpeg

图片来自波场超级社区维权群“波场北京立案三群”


这种收益巨高的项目,很多币圈的老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个资金盘、骗局。

区块链大V“区块链奶哥”在微博上对此事发表评论道:“实际上,波场实在的超级代表还在候选中,而实在的节点奖赏,远远没有这么高。根据以上奖赏方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波场超级社区的高额分红是骗局。先不说波场超级社区,是否参与了超级代表候选。当时波场超级节点候选第一名,收益是波场超级社区的 200 分之 1。稍微动点脑子,就能够很明显看出,波场超级社区是个资金盘。”“区块链奶哥”还表示,之前就已经发过微博提醒投资者们警惕资金盘风险。

“如果你稍微懂点区块链常识的话就可以知道,虽然波场是 DPoS 有出块奖励,但是超级社区所标榜的奖励是波场的数百倍,无中生有。每日签到送 3 TRX,日收益率 0.8%,月 24%,推荐奖励 5~15%,7~35 倍的 BTT 空投,说实话年币本位收益能有 24% 都算非常高了。”区块链长期投资者邵翔(化名)分析道。

 
迟来的“回应”,孙宇晨被吐槽“此地无银三百两”
 

自从波场超级社区今年 1 月 5 日上线以来,很多投资者针对波场超级社区咨询孙宇晨,孙宇晨也未曾正面回应。

针对此前跑路的资金盘波点钱包,不少用户以为是波场官方推出的钱包,也曾作类似询问,孙宇晨和波场官方均未直接澄清。

7 月 1 日上午,孙宇晨发布微博警示资金盘风险,并提示投资者们警惕资金盘风险,但并未提及“波场超级社区”的名字。“作为全球最为知名公链之一,全世界(不仅限于中国)存在一些打着波场名义做纯资金盘的项目,这就跟索罗斯巴菲特孙正义马云每天“被投资”传销盘一样。作为区块链行业布道者,我们态度是明确的,官方不支持传销盘,资金盘,大家也要警惕传销盘资金盘,务必注意资金安全。”

201907040914588.jpeg

图片截自孙宇晨微博


孙宇晨虽然发了条微博辟谣,但是全程并未提及“波场超级社区”的名字,也没有解释 utorrent 和 bitorrent 之间的关系。这条微博引来一众微博网友的吐槽:

“早就有人反应,你为什么不说,现在出了事才回答,是不是有纵容犯罪的嫌疑”,

“半年才说,以前想什么了?”

“和你撇不清关系,你以为发个微博就能撇清?呵呵”

“现在撇清关系有用吗?第一时间你怎么不出来澄清?”

“每次都跑了才出来说,早干嘛了?”

“现在出事了才撇清,你当别人是傻子啊?没有你的宣传,别人怎么会进波吗?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难怪大家都说你是币圈‘贾若停’,这次终于见识了,事前众多粉丝咨询你,干嘛一直不表态,现在出事了才来发公告,分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官网的通证地址也无法访问?”

甚至有一位微博用户@头皮酱发微博称,近日一个叫波场超级社区的平台以区块链和波场的超级节点盈利为噱头,以资金盘诈骗的方式,短短 5 个月内卷走虚拟货币圈币友的价值 10 亿人民币以上的资产,受骗人群达到几十万,希望警方和相关部门能彻查此案。

201907040914589.jpeg


该用户还称,“据了解这个诈骗团伙只是一个湖南某地的一个小公司,能实施这种骗局不可能和波场官方毫无关系。”

类似言论在微博流传,孙宇晨却依然没有正面回应。


资金盘、项目均受益,只有韭菜被割?


针对孙宇晨暧昧的态度,有从业者认为,不管这些资金盘跟波场有没有合作,有一定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波点钱包,还是波场超级社区,他们都用波场作用运作的媒介。这些资金盘的存在确实增加了 TRX 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这对波场不一定是坏事。实际上早期比特币就是这么起来的。”

确实,比特币是早期资金盘和暗网交易运作常用的交易媒介之一。Odaily星球日报此前报道,曾经风靡中俄的大型国际庞氏骗局 3M 金字塔,就是用比特币作为参与的媒介。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 3M 金字塔网站上,手把手教用户如何在火币、OK 购买比特币的教程。

在波场超级社区的宣传资料里,同样有类似手把手买波场的教程。

2019070409145910.jpeg


我们很难知道,在没有登上“微博”的台面下,还有多少利用波场或其他虚拟货币洗钱的资金盘,在“间接地”活跃着交易。不仅是代币本身,作为渠道的交易所们也因而被活跃,此前 PlusToken 崩盘时,财经网链上财经也曾报道过,其最大法币渠道为某交易所 OTC。

Odaily星球日报此前就曾报道,交易所 OTC 成为洗钱温床之一。针对这种显现,MinIPO CEO 袁俊认为, “交易所本身在 KYC 上做得并不是特别的认真、专业,我认为这个不是他们本身的专业性问题,而是他们有意而为之。”

袁俊认为,平台降低 KYC 标准可以增加交易活跃度。“如果把灰色交易,包括洗钱的这一部分交易拒之门外,可能就会减少一大部分的交易量。”

换言之,部分交易所为了活跃度,有意放宽了 KYC 门槛。正如上述从业者认为,即便资金盘项目本身和波场团队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可能为了活跃交易,消极回此事。

最后的结局是,资金盘成功骗到了更多用户入局,公链们间接被“活跃”了社区、作为发币通道交易所 OTC 也获得活跃用户——只有最后接盘的用户成为韭菜。

虚拟货币钱包崩盘并非个例,据成都链安团队统计,最近几个月跑路的钱包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包括 More Token、Angle Token、DOGX wallet、波点钱包、Sum Token、Super Token、 Wo Token、Tokenstore、MGC钱包、币管家、Coinroom、PlusToken 等。

作为去中心化的公链,大部分项目官方也很难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冻结地址中的资金。圈内专业人士也可能觉得这些崩盘钱包中受骗的用户是自作自受,可是未能及时发声的相关项目方是否毫无责任却值得斟酌。

加密货币由于去中心化、便于匿名、流动性高等特性,成为了资金盘运作的绝妙媒介之一。

成都链安团队认为,像“波场超级社区”这种网站打包的 App 通常报价只需要 2~3 万,算上企业运营费用、域名费,宣发等初期投入可能低至 10 万左右。之后的持续运营成本相对也比较低,但这种项目对公链生态的破坏性是难以估量的。

这可能是虚拟货币早期的一些灰色场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然而如果区块链技术真的希望等到更大的应用,纳入监管、落地正规场景才是正道,无论是交易平台还是公链,都应该及早将其驱逐于生态之外。


文 | 王也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百亿资金盘”PlusToken崩盘前,用户每天充值信仰

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1 18:44 • 来自相关话题

(注:PlusToken 方面称图为项目创始人 LEO 接受英国王储查尔斯接见时拍摄)


“你还在为升值加薪而感到钱途未卜吗?你依然为假期不够而感到身心疲惫吗?你是否在为 office 的尔虞我诈斗智斗勇?PlusToken 给你人生奇迹,信者的福报!”

“每一天与 PlusToken 同行”、“蓝天白云,阳光雨露, Plus Token与你我同在。”

“PlusToken,一个集科技与梦想的钱包。”

半年以来的每一天,Louise 都会雷打不动地发布类的朋友圈早安动态或者病毒传播宣传语。即便大盘普涨,从大饼到山寨币都在涨,Louise 也不忘在朋友圈为 PlusToken 打气宣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不炒币、只搬砖、Only PlusToken”……

PlusToken 项目炒得火热之时,有关该项目的洗脑式宣传内容在各个币圈人的朋友圈中刷屏,甚至让你怀疑自己才是没有信仰的人。

直到最近,据多位用户表示,解救 Louise 于水深火热的 PlusToken 开始无法提现,他的朋友圈就“全面转型”为岁月静好。

目前,这个疑似资金盘却未被定性的 PlusToken,正深陷崩盘危机。

 
曾经的梦想钱包,如今无法提现
 

7 月 1 日,“凤凰网区块链”官微消息称,瓦努阿图警察部队逮捕了六名中国籍人士,六人或涉嫌非法互联网诈骗,疑似 PlusToken 创始团队。两日前,英国《每日邮报》在 6 月 29 日也报道了这一消息,但报道中未明确说明是 PlusToken 创始团队。

此前据财经网链上财经报道称,与其联系的 400 多位 Plustoken 投资者无一提现成功;币圈第一资金盘项目 PlusToken 崩盘或已成定局。财经网链上财经还援引一位接近警方的知情人士称,PlusToken 的涉案金额或在 200 亿元。

代币无法提现期间, PlusToken 官方曾以技术更新作为理由安抚投资人,后又称受印度数字资产交易所影响,还以矿工确认速度慢、比特币网络拥堵等理由搪塞。

与此同时,PlusToken 无法提现一事瞬间在投资者中造成了恐慌,同时“项目方跑路”一说无从考证,恐慌情绪和激烈的讨论在 PlusToken 的社群和贴吧中蔓延。

PlusToken 的贴吧论坛中,有人认定项目方已跑路,哭诉投资 PlusToken 很有可能打了水漂;有人仍在为项目方充值信仰,呼吁投资者稳住不要惊恐;还有人做起了新生意,在贴吧里回收起了用户无法提现的 plus 代币。

 
自称谷歌、三星占股17%,真实创始团队扑朔迷离
 

事实上,在创始团队上,PlusToken 的实际团队一直都是一个迷。

在早期的文字版白皮书中,PlusToken 称自己由三星和谷歌具备多年丰富经验的原技术团队开发,研发实验室在韩国首尔。同时,最初的一份官方宣传材料中提及,其创始人是谷歌阿尔法狗算法研究员 LEO,联合创始人为三星团队核心技术金钟仁。PlusToken 号称,谷歌和三星占其股 17%。






来自俄罗斯的联合创始人 LEO 是 PlusToken 唯一公开的两名成员之一,拥有外国人面孔的 LEO 常常出席并活跃在 PlusToken的各大活动中。

上线后,PlusToken 开始塑造自我形象。

公开资料显示,PlusToken 不仅登上中关村、纳斯达克大屏,还在韩国、日本等多国举办线下活动,甚至与英国王储查尔斯会面合影。

而对于创始团队成员身份模糊的质疑,官方曾给出解释,不必在乎团队,中本聪也不露面。

坊间对于 LEO 和金钟仁两位 PlusToken 创始人的说法则是,LEO 和金钟仁两人可能均是傀儡。

7 月 1 日,“凤凰网区块链”官微发布的微博内容中,附带了一张六人头像图,这六位被传为疑似 PlusToken 团队成员的人物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其中,图片右下名为“chenbo”(陈波)的成员曾被诶币圈自媒体公众号“币圈的良心哥”曝光。

陈波化名陈子涵在币圈里行走江湖,陈子涵也自称是 PlusToken 中国区第一人。币圈的良心哥曾援引网友爆料称陈子涵因大陆警方追查而仓皇出逃,其称陈在 2018 年至今一直大力推广 PlusToken,至少从中敛财几个亿。

即便英国《每日邮报》在 6 月 29 日报道中未明确说明该六人是否为 PlusToken 创始团队,只说是涉嫌互联网诈骗。据公开资料,被披露的六名成员中,陈波即是 PlusToken 项目站台人,又被爆靠 PlusToken 揽财遭警方通缉,之中的关系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借区块链名号玩资金盘,3月曾被湖南官方查处
 

2018 年 4 月,PlusToken 数字货币钱包推出,在宣传中,其称自己是全球第二大数字货币钱包,宣称想要做区块链中的支付宝。

除了普通钱包的存储数字货币功能之外,PlusToken 还称自己是一个数字货币搬砖套利量化交易钱包,采用智能狗搬砖模式,帮助用户在各个交易所之间利用交易所的差价盈利。而只有用户持有 500 美元以上的代币才可开启智能狗搬砖模式。

在一份早期的白皮书中 PlusToken 介绍道,投资者存入 100 万元,复利一年就能能赚到 700 万元。开启智能搬砖后,用户除保本外还能获得 10% 到 30% 的月收益。

高额的收益成了吸引用户进场的一大因素。

“这个世界如果有这么高收益,那人还要工作做什么?”去中心化银行贝宝钱包创始人杨舟直言。

专业量化团队 BitGlobal CEO Jack Hu 也认为 10%~30% “不合理”:“搬砖套利在 18 年 5 月之前的收益还是蛮高的,但是因为市场机会就只有那么点大,走的人多了,就无路可走了,所以在后面搬砖套利的收益就变得非常低。目前搬砖套利的收益率一般在月化 3 个点上下。”

除此之外,PlusToken 推出层级管道收益模式,以高额提成鼓励用户发展下线。在其宣传中称,发展下线还能获得高额的提成,用户直接发展一名下线奖励 100%,二层到十层各奖励 10%,推广奖励无层级限制。

此外,根据公开报道资料,PlusToken 账户还被分为大户、大咖、大神、创始四个等级,这不仅要求直推用户,还要求推荐用户开通智能狗搬砖模式才可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每一级获得的收益分红各不相同,创始级别甚至还被承诺了额外的平台月、年返佣分红。类似模式与传销、资金盘的模式非常相似。

其实,早在 2018 年 11 月,就有自媒体曾揭露过 Plus Token 实质为“假量化、真传销”。

该媒体称,自 2018 年 9 月开启 ETH 充值模式后,用户存入的代币将自动转入某个私人账号,但所有的币几乎只进不出。这意味着,“搬砖套利”很有可能并没有实际开展。该自媒体评价:(PlusToken)就只是一个收币分币的游戏。

“能够拿出月化 10%~30% 之间的利润的搬砖套利,其实不是真正的搬砖。搬砖是需要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易的,币放在平台里面,根本就没有产生交易,如何实现价差得利润呢?” Jack Hu 向 Odaily星球日报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质疑。

但另一边,韭菜们的热情却超乎想象,据该媒体统计,2018年 5 月初,PlusToken 钱包地址最初只有 100 多个 ETH,而到了 2018 年11 月就增加到了 9 万多个以太坊。

同时,这一高风险模式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2019 年 2 月,长沙市天心区文源派出所查处位于长沙的“PlusToken钱包”传销宣传窝点。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明确提及,“ PlusToken钱包”只是披着最近火热的“区块链”马甲,打着创新的幌子,蒙骗投资者,但实质上仍然有收取入门费、发展下线、层级计酬三个传销特征,是典型的传销活动。

但即便如此, 贩卖“暴富”幻想的资金盘依旧得到了大量韭菜的热捧,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始蔓延。

据媒体报道显示,PlusToken钱包席卷全球近 170 个国家,主要是中、日、韩、德国、新加坡、英国、越南、俄罗斯以及缅甸等,涉及人员 300 万人。

 
韭菜每日朋友圈充值信仰,“崩盘”却在一瞬间
 

Odaily星球日报记者通过腾讯推出的传销、资金盘自查小程序查阅得知,PlusToken 及其关联的 PlusToken钱包项目将被标记了 1126 次,主要被标记的标签为“宣称高收益”、“山寨虚拟币区块链”。

团队真实身份成谜、收益高得不正常等,这些都是资金盘的典型特征。不过,从目前情况来说,该项目未被公安部门定性,团队是否跑路也无法确认。在公安部门或其创始成员未给出有力回应之前,这个项目可能就这样消失在风雨中。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传销盘最后的结局。

“依据现有的警方和媒体披露的情况,结合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判例,从 Plustoken 的推广以及奖励模式来看,是非法传销无疑。”链法团队庞理鹏律师认为,由于“虚拟货币、区块链+传销”多是以发币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上不存在有效的产品。

因此,如果还存在“拉人头”和“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和返利依据”的情形,很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传销,Pulstoken 即是如此。

链法团队庞理鹏律师认为,投资者需要积极去追偿,以达到止损的目的。

证据是成功维权的关键,在汇总和整理证据时,一定要从“警方立案标准”的角度出发,尤其注意加密资产购买记录、银行转账信息、微信聊天记录(语音和文字)、甚至是通话记录等证据,其中加密资产购买记录能够直接证明作为受害人产生了多少损失(人民币损失)。

网友评论中,有用户透露, PlusToken 项目波及的范围的确不小,多是中、高龄人员参与。

“受骗者多是 50 岁以上的人群,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已经深入到大连郊区,凭借我们夫妻俩十年金融工作经验和留学背景都劝不动老母亲退出这种(PlusToken)传销……”

有关PlusToken 可能崩盘的负面传闻传出后,还有大量的投资者在微信群、百度贴吧及腾讯控诉起了项目方。

但崩盘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PlusToken 为信众贩卖、倾灌暴富幻想,而这些信众们又将泡沫吹得更大,并送去给下一个猎物。信众只有不断传播,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最后的接盘者。

就是靠如文章开头那位 Louise 一样的“助攻者”,在口耳传播中,PlusToken 的盘子越来越大,也加速了崩盘日的到来。

除了一部分对资金盘、虚拟货币传销不了解的投资者外,PlusToken 里以侥幸心态入场的币圈老炮儿也不少。正因为人性的贪婪,历史性的悲剧正在不断重演。

“当初也知道这是个资金盘,但人总是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外,以为自己能逃出去,原本想翻倍就跑,结果血本无归。” 一位投资人在百度贴吧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韭菜是没有记忆的,闹得再大,过段时间还会重复。”一位旁观投资者这样讽刺 PlusToken 事件

“10%-30% 的收益率,你信吗?其实他们也不信,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
 

文 | 昕楠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201907011834422.jpeg

(注:PlusToken 方面称图为项目创始人 LEO 接受英国王储查尔斯接见时拍摄)


“你还在为升值加薪而感到钱途未卜吗?你依然为假期不够而感到身心疲惫吗?你是否在为 office 的尔虞我诈斗智斗勇?PlusToken 给你人生奇迹,信者的福报!”

“每一天与 PlusToken 同行”、“蓝天白云,阳光雨露, Plus Token与你我同在。”

“PlusToken,一个集科技与梦想的钱包。”

半年以来的每一天,Louise 都会雷打不动地发布类的朋友圈早安动态或者病毒传播宣传语。即便大盘普涨,从大饼到山寨币都在涨,Louise 也不忘在朋友圈为 PlusToken 打气宣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不炒币、只搬砖、Only PlusToken”……

PlusToken 项目炒得火热之时,有关该项目的洗脑式宣传内容在各个币圈人的朋友圈中刷屏,甚至让你怀疑自己才是没有信仰的人。

直到最近,据多位用户表示,解救 Louise 于水深火热的 PlusToken 开始无法提现,他的朋友圈就“全面转型”为岁月静好。

目前,这个疑似资金盘却未被定性的 PlusToken,正深陷崩盘危机。

 
曾经的梦想钱包,如今无法提现
 

7 月 1 日,“凤凰网区块链”官微消息称,瓦努阿图警察部队逮捕了六名中国籍人士,六人或涉嫌非法互联网诈骗,疑似 PlusToken 创始团队。两日前,英国《每日邮报》在 6 月 29 日也报道了这一消息,但报道中未明确说明是 PlusToken 创始团队。

此前据财经网链上财经报道称,与其联系的 400 多位 Plustoken 投资者无一提现成功;币圈第一资金盘项目 PlusToken 崩盘或已成定局。财经网链上财经还援引一位接近警方的知情人士称,PlusToken 的涉案金额或在 200 亿元。

代币无法提现期间, PlusToken 官方曾以技术更新作为理由安抚投资人,后又称受印度数字资产交易所影响,还以矿工确认速度慢、比特币网络拥堵等理由搪塞。

与此同时,PlusToken 无法提现一事瞬间在投资者中造成了恐慌,同时“项目方跑路”一说无从考证,恐慌情绪和激烈的讨论在 PlusToken 的社群和贴吧中蔓延。

PlusToken 的贴吧论坛中,有人认定项目方已跑路,哭诉投资 PlusToken 很有可能打了水漂;有人仍在为项目方充值信仰,呼吁投资者稳住不要惊恐;还有人做起了新生意,在贴吧里回收起了用户无法提现的 plus 代币。

 
自称谷歌、三星占股17%,真实创始团队扑朔迷离
 

事实上,在创始团队上,PlusToken 的实际团队一直都是一个迷。

在早期的文字版白皮书中,PlusToken 称自己由三星和谷歌具备多年丰富经验的原技术团队开发,研发实验室在韩国首尔。同时,最初的一份官方宣传材料中提及,其创始人是谷歌阿尔法狗算法研究员 LEO,联合创始人为三星团队核心技术金钟仁。PlusToken 号称,谷歌和三星占其股 17%。

201907011834421.jpeg


来自俄罗斯的联合创始人 LEO 是 PlusToken 唯一公开的两名成员之一,拥有外国人面孔的 LEO 常常出席并活跃在 PlusToken的各大活动中。

上线后,PlusToken 开始塑造自我形象。

公开资料显示,PlusToken 不仅登上中关村、纳斯达克大屏,还在韩国、日本等多国举办线下活动,甚至与英国王储查尔斯会面合影。

而对于创始团队成员身份模糊的质疑,官方曾给出解释,不必在乎团队,中本聪也不露面。

坊间对于 LEO 和金钟仁两位 PlusToken 创始人的说法则是,LEO 和金钟仁两人可能均是傀儡。

7 月 1 日,“凤凰网区块链”官微发布的微博内容中,附带了一张六人头像图,这六位被传为疑似 PlusToken 团队成员的人物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201907011834433.jpeg


其中,图片右下名为“chenbo”(陈波)的成员曾被诶币圈自媒体公众号“币圈的良心哥”曝光。

陈波化名陈子涵在币圈里行走江湖,陈子涵也自称是 PlusToken 中国区第一人。币圈的良心哥曾援引网友爆料称陈子涵因大陆警方追查而仓皇出逃,其称陈在 2018 年至今一直大力推广 PlusToken,至少从中敛财几个亿。

即便英国《每日邮报》在 6 月 29 日报道中未明确说明该六人是否为 PlusToken 创始团队,只说是涉嫌互联网诈骗。据公开资料,被披露的六名成员中,陈波即是 PlusToken 项目站台人,又被爆靠 PlusToken 揽财遭警方通缉,之中的关系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借区块链名号玩资金盘,3月曾被湖南官方查处
 

2018 年 4 月,PlusToken 数字货币钱包推出,在宣传中,其称自己是全球第二大数字货币钱包,宣称想要做区块链中的支付宝。

除了普通钱包的存储数字货币功能之外,PlusToken 还称自己是一个数字货币搬砖套利量化交易钱包,采用智能狗搬砖模式,帮助用户在各个交易所之间利用交易所的差价盈利。而只有用户持有 500 美元以上的代币才可开启智能狗搬砖模式。

在一份早期的白皮书中 PlusToken 介绍道,投资者存入 100 万元,复利一年就能能赚到 700 万元。开启智能搬砖后,用户除保本外还能获得 10% 到 30% 的月收益。

高额的收益成了吸引用户进场的一大因素。

“这个世界如果有这么高收益,那人还要工作做什么?”去中心化银行贝宝钱包创始人杨舟直言。

专业量化团队 BitGlobal CEO Jack Hu 也认为 10%~30% “不合理”:“搬砖套利在 18 年 5 月之前的收益还是蛮高的,但是因为市场机会就只有那么点大,走的人多了,就无路可走了,所以在后面搬砖套利的收益就变得非常低。目前搬砖套利的收益率一般在月化 3 个点上下。”

除此之外,PlusToken 推出层级管道收益模式,以高额提成鼓励用户发展下线。在其宣传中称,发展下线还能获得高额的提成,用户直接发展一名下线奖励 100%,二层到十层各奖励 10%,推广奖励无层级限制。

此外,根据公开报道资料,PlusToken 账户还被分为大户、大咖、大神、创始四个等级,这不仅要求直推用户,还要求推荐用户开通智能狗搬砖模式才可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每一级获得的收益分红各不相同,创始级别甚至还被承诺了额外的平台月、年返佣分红。类似模式与传销、资金盘的模式非常相似。

其实,早在 2018 年 11 月,就有自媒体曾揭露过 Plus Token 实质为“假量化、真传销”。

该媒体称,自 2018 年 9 月开启 ETH 充值模式后,用户存入的代币将自动转入某个私人账号,但所有的币几乎只进不出。这意味着,“搬砖套利”很有可能并没有实际开展。该自媒体评价:(PlusToken)就只是一个收币分币的游戏。

“能够拿出月化 10%~30% 之间的利润的搬砖套利,其实不是真正的搬砖。搬砖是需要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易的,币放在平台里面,根本就没有产生交易,如何实现价差得利润呢?” Jack Hu 向 Odaily星球日报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质疑。

但另一边,韭菜们的热情却超乎想象,据该媒体统计,2018年 5 月初,PlusToken 钱包地址最初只有 100 多个 ETH,而到了 2018 年11 月就增加到了 9 万多个以太坊。

同时,这一高风险模式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2019 年 2 月,长沙市天心区文源派出所查处位于长沙的“PlusToken钱包”传销宣传窝点。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明确提及,“ PlusToken钱包”只是披着最近火热的“区块链”马甲,打着创新的幌子,蒙骗投资者,但实质上仍然有收取入门费、发展下线、层级计酬三个传销特征,是典型的传销活动。

但即便如此, 贩卖“暴富”幻想的资金盘依旧得到了大量韭菜的热捧,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始蔓延。

据媒体报道显示,PlusToken钱包席卷全球近 170 个国家,主要是中、日、韩、德国、新加坡、英国、越南、俄罗斯以及缅甸等,涉及人员 300 万人。

 
韭菜每日朋友圈充值信仰,“崩盘”却在一瞬间
 

Odaily星球日报记者通过腾讯推出的传销、资金盘自查小程序查阅得知,PlusToken 及其关联的 PlusToken钱包项目将被标记了 1126 次,主要被标记的标签为“宣称高收益”、“山寨虚拟币区块链”。

团队真实身份成谜、收益高得不正常等,这些都是资金盘的典型特征。不过,从目前情况来说,该项目未被公安部门定性,团队是否跑路也无法确认。在公安部门或其创始成员未给出有力回应之前,这个项目可能就这样消失在风雨中。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传销盘最后的结局。

“依据现有的警方和媒体披露的情况,结合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判例,从 Plustoken 的推广以及奖励模式来看,是非法传销无疑。”链法团队庞理鹏律师认为,由于“虚拟货币、区块链+传销”多是以发币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上不存在有效的产品。

因此,如果还存在“拉人头”和“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和返利依据”的情形,很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传销,Pulstoken 即是如此。

链法团队庞理鹏律师认为,投资者需要积极去追偿,以达到止损的目的。

证据是成功维权的关键,在汇总和整理证据时,一定要从“警方立案标准”的角度出发,尤其注意加密资产购买记录、银行转账信息、微信聊天记录(语音和文字)、甚至是通话记录等证据,其中加密资产购买记录能够直接证明作为受害人产生了多少损失(人民币损失)。

网友评论中,有用户透露, PlusToken 项目波及的范围的确不小,多是中、高龄人员参与。

“受骗者多是 50 岁以上的人群,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已经深入到大连郊区,凭借我们夫妻俩十年金融工作经验和留学背景都劝不动老母亲退出这种(PlusToken)传销……”

有关PlusToken 可能崩盘的负面传闻传出后,还有大量的投资者在微信群、百度贴吧及腾讯控诉起了项目方。

但崩盘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PlusToken 为信众贩卖、倾灌暴富幻想,而这些信众们又将泡沫吹得更大,并送去给下一个猎物。信众只有不断传播,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最后的接盘者。

就是靠如文章开头那位 Louise 一样的“助攻者”,在口耳传播中,PlusToken 的盘子越来越大,也加速了崩盘日的到来。

除了一部分对资金盘、虚拟货币传销不了解的投资者外,PlusToken 里以侥幸心态入场的币圈老炮儿也不少。正因为人性的贪婪,历史性的悲剧正在不断重演。

“当初也知道这是个资金盘,但人总是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外,以为自己能逃出去,原本想翻倍就跑,结果血本无归。” 一位投资人在百度贴吧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韭菜是没有记忆的,闹得再大,过段时间还会重复。”一位旁观投资者这样讽刺 PlusToken 事件

“10%-30% 的收益率,你信吗?其实他们也不信,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
 

文 | 昕楠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Facebook Libra深度分析报告

tokeninsight 发表了文章 • 2019-06-28 10:34 • 来自相关话题

要点总结


Facebook在2019年6月18日正式发布了Libra项目白皮书,与此同时发布的还有技术文档、治理文档、Reserve文档等内容。目前市场上关于Libra的分析有很多,极端的看法把Libra的出现当成是“超主权国家货币”,是未来数字社会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货币战争武器";同时也有不少看法认为Libra首先监管这道门槛都过不去,即使过去了也并不会是一场“革命"。而根据TokenInsight的研究,对于Facebook来说,发行Libra项目有四重原因:

1. 一场关于自我信任危机的“自我救赎”;

2. 作为资本市场公司逐利的一种本质行为;

3. 在未来数字通证化社会快速抢占“先发优势;

4. 扎克伯格本人对未来的憧憬。

但就其意义来说绝对不仅如此,Libra项目的发起仅仅是现代金融社会开启数字通证化的第一步。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快速、安全、便捷以及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已是必然趋势。此外,通证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Facebook只是目前巨头中开始尝试的首批公司,此后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发行符合自己商业模式以及业务特征的通证。这也使得关于这些通证的法律法规监管被迫必须尽快推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区块链的特性,导致法律监管框架不能再仅限于单个国家或地区内。更为全面,覆盖范围更管的监管框架在目前看来依然是必需。

Libra本身作为普惠金融的产品,能够由下至上为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便捷、简单的金融服务。但Libra的被动以及二元结构的管理极有可能造成Libra的“两个”价格。此外,用户使用Libra后产生的金融数据如何能够得到解决也是Facebook需要面对的问题。比起“做得到但不会去做”的承诺,“没有能力”获取用户隐私似乎才能真正帮助Facebook解决信任危机。

LIT通证背后代表的权益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对联盟进行治理。而对于Libra来说,Libra和LIT的双通证设计使得Libra生态更加完整,便于治理。实际上Libra生态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换的过程就是LIT与Libra两种通证”权力交替“的过程。关于LIT”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分散了早期投资机构的权利,同时又保证了其权益。

 
一. Libra简介
 

Libra非常类似于目前数字通证市场稳定币USDT,USDC,是一种“特殊稳定币”。与这些稳定币不同的是,Libra采用一篮子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作为价值抵押品。实际上Libra更类似于IMF的“特别提款权SDR”,SDR的价值也是由一篮子货币支撑:美元、人民币、欧元、英镑、日元。

由于Libra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因而也具有跨地域结算、低手续费、便捷、实时结算的功能。Libra的主要使命是在世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特别是对于17亿没有无法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群。跨境支付是其重要目标之一。

在结构设计方面,Libra发行在独立的区块链上,由Libra协会负责维护。区块链上的节点负责记录交易,实现转账。Libra采用改进的BFT模式,机构参与网络作为验证节点。目前理论上(发起成员可以选择不作为节点)有28个节点参与,未来计划发展成100个。在更长远的未来,Libra还计划彻底开放网络,将目前的“联盟链”模式改进成为完全的公有链模式。

图表1-1 Libra与比特币、USDT的对比





来源:TokenInsight


由匿名性带来的隐私与信任进退两难局面

在匿名性方面,Libra采用的方式与比特币一致,都是伪匿名。这意味着Libra链上记录的交易记录只有用户的一串地址,并没有用户的真实身份。并且Libra也在其区块链中保证不会将链上交易记录与用户真实身份联系起来。但是与之稍有些悖论的地方是,用户在使用Calibra(Facebook推出的Libra钱包)需要通过KYC。这对于未来其他的合规钱包必然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虽然Libra没有将用户的真实身份记录在链上,但依然(可能会)收集了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同时也就能够将用户真实身份与链上交易联系起来。这一点也是众多用户对Libra产生质疑的其中一点。Facebook拥有旗下所有用户的社交、喜好信息,通过Libra又能够获得用户金融方面的信息,一旦连接起来,等于让用户完全在Facebook面前“裸奔”。虽然Facebook承诺不会这么做,但是实际上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事件之前,Facebook也这么保证过。

另外一方面,虽然合规钱包必须要用户通过KYC,但必然有部分钱包商为了增加用户量,推出不需要KYC的服务。而且由于这一点的需求刚性,这种服务必然会屡禁不止。此外,即使是对于不需要KYC认证的钱包,用户自己保存私钥也是另外一个切实需要解决的痛点。这也是目前诸多去中心化的钱包商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账户的安全性,用户账户的私钥必然是一串又长又难记的无意义字符。在数字通证市场,即使是对于这种机制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的用户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对于Facebook来说,大部分普通用户并没有保管私钥的意识。由此Facebook便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1. 帮助用户保管私钥-需要用户个人信息(邮箱、真实身份等)-用户不信任;

2. 用户自己保存私钥-教育用户成本过高-用户资产永久丢失。

 
二. Facebook的动机,问题以及通证化的未来


逐利本质的Facebook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Facebook发起Libra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acebook可以这么做。在Facebook的社交产品体系中,月活用户超过20亿,日活用户超过15亿。从社交的起点做支付,微信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面对这么大的一块蛋糕,Facebook不动心也难。

Facebook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于广告业务。而广告业务的收入是依据用户数量以及转化率决定。截止到2018年底,Facebook的用户量达接近24亿。虽然用户量正在稳定上升,但是最终一定会到达上限,并且这个用户量的增速必然会减缓。另一方面,从转化率的角度,Facebook通过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从而提高转化率。但是由此引起的用户数据隐私问题也让Facebook股价遭受重创。Facebook面临的信任危机依然严重。

图表2-1 Facebook用户数量





来源:Statista


目前Facebook和Google在数字广告市场的占有率约为50%。虽然Facebook的广告业务仍然能够为其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其他广告平台也不断发力,正在争夺市场。

图表2-2 数字广告市场份额分布





来源:eMarketer


通过Libra项目,Facebook能够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Libra白皮书发布当天,市场的反应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图表2-3 Libra白皮书发布后Facebook与西联汇款股价变化





来源:Yahoo Finance


在Libra白皮书发布当天,Facebook股价开市上涨超过3%;而作为国际汇款巨头的西联汇款应声下跌2.8%。市场似乎对Libra项目十分看好。根据McKinsey的报告,2017年全球⽀付⾏业总收益已经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跨境汇款占据2%-8%(区域差距)。即使Libra在用户转账或提现(Libra兑换成法币)只收取极少数的费用,但是在这么大的体量面前依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Facebook本身就是资本下的产物,不管其承诺要如何为用户提供服务,其代表的始终是股东的利益。公司的逐利本质是Facebook在做几乎每一个决策时最核心的因素。


“信任危机迫使Facebook抓住Blockchain这颗“救命稻草”,但并不乐观

在过去的一年中,Facebook在用户数据隐私安全方面遭到了太多人的质疑。无视、窃取、出售用户隐私,甚至操纵美国大选。Facebook的股价也从最高的217美元跌至最低124美元,接近“腰斩”。而区块链能够从技术角度保护用户隐私。虽然所有链上数据公开,但是仅凭链上数据的信息,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出其线下真实的用户身份。比起“不会去做”,“做不到”似乎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Facebook的信任危机。

但“遗憾”的是,Calibra钱包需要用户进行KYC认证。此外,用户如果在Facebook的产品中使用Libra进行转账汇款,必然是在自己的Facebook的账户之上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其实Facebook掌握着用户的真实信息与使用Libra的匹配关系。即使Facebook已经保证,并且成立了子公司来独立参与运营,不会触碰用户的金融信息。但是比起“能做到但不会去做”的保证,似乎只有“从技术上根本做不到”才能够真正获取用户的信任。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由于信任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Facebook的“历史”使得用户不会轻易相信其保证。重塑信任对于Facebook来说,任重道远。


监管风险依旧较大,存在被不同国家针对禁止的可能

毋庸置疑,Facebook在进行Libra项目之前必然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大量论证,金融、法律界的人士专业意见肯定也做足了咨询工作。此外,Facebook还提前与监管部门接触,为Libra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运行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一点也是大多数人认为Libra能够通过的原因之一。

从趋势上来说,类似于Libra这样的项目一定会再次出现,即使Libra现在不通过,未来也一定会由其他项目合法合规运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数字货币来说,由于金融基础设施程度不同,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强,因而对于金融创新较为宽容;但新兴经济体控制金融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般采取的措施都比较强硬。

作为Facebook产品用户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印度,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不算友好。此外,根据Coindesk的报道,Facebook并没有就Libra项目提前向印度央行寻求意见,也并没有做任何的申请。在印度,Facebook拥有4亿的WhatsApp用户。同时印度也是跨境支付的体量巨大的国家之一。另外一个Facebook用户量巨大的国家-巴西,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也同样没有那么友好。

此外,法国财政部长也明确表示,“不能让Libra发生,不可能让Libra变成一个‘主权货币’”,同时也呼吁G7央行共同重新审视Facebook的Libra项目。美国国会议员也已经呼吁叫停Libra项目。相对于这些意见,英国与美国SEC的意见相对较为友好,英国央行行长则表示可以给科技创新企业在央行开放一个隔夜存款账户。这就意味着将企业的地位提高到了银行同一级别,企业正式触碰到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而SEC主席则表示,与Libra项目提前有所接触,认为Libra能够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潜在风险。

数字货币监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Libra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实际上是在倒逼各地区监管机构必须表态,若允许,在什么样的法律框架下执行;若反对,则同样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意见,明确在这个领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这个角度讲,Facebook的Libra项目实际上在推动数字货币整个行业进步,而且这一步至关重要。

较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部分国家(资本管制、对待数字货币不友好)会地区性的限制Libra在当地的使用;而其他国家则会允许其使用。但是长远来看,趋势已定的情况下,态度消极的国家也一定会迫于内部(民众对高效支付方式的需求)以及外部(跨境支付的需求)双重压力,逐渐放开,采纳Libra(或者其他类似的项目)。但这个时间周期可能较长。

说到底这其实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巨头公司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监管机构真正关心的其实是,此类项目是否有未被允许的套利行为存在。金融设施发达的国家,此类监管机构忽略的套利空间较小,即使出现弥补起来也较为容易;但是金融基础设施发展较弱的国家,套利空间极大。若不加以控制,以利益最大化驱动的企业与企业财团可能会将这个漏洞越撕越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与其关心谁在Libra协会里面,不如看看谁没在Libra协会里面

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金融领域,都可以放在不同利益团体博弈的环境下来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放在内部的利益团体也是一样。

Facebook联合众多企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希望获取更多用户的信任,让更多的企业为Libra背书;二是联合更多大型企业,组成联盟,获得更多的Bargaining Power;三是在地理范围内覆盖尽量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尽可能多的覆盖用户的全方面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未来可能发生对单独公司进行制裁时,联盟有可能提供更强的反击力度或者方式应对。

Facebook公布了第一批28个创始成员,大多数人注意力都放在哪些公司在联盟里。但是对比发现,有诸多重要的企业并没有在联盟之中。不在联盟之中并不代表Facebook没有与其沟通,相反,在创立联盟之时,Facebook必然尽可能地沟通足够多有影响力的公司,试图说服他们加入联盟。因而没有在联盟之中的公司,大概率是因为没有接受。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以及所有的银行都没有在Libra联盟之中。苹果拥有自己的Apple Pay,虽然在返现高达10%的诱惑下,也没有抢占多少市场;谷歌拥有不输于Facebook的用户量,并且在数字广告的行业份额上也胜过Facebook;微软早已经与JPMorgan合作,负责运行和维护其区块链平台Quorum;亚马逊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也早早开始。此外,JPMorgan也在几个月前就发布了自己用于系统内部流通的稳定币JPM Coin。众多巨头企业在区块链的探索,以及通证化的探索无疑验证了数字通证化趋势的信号。

企业发行内部积分形式的先例已有很多,但积分的流通性较弱,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并且由企业随意控制。用户更多地是将其看作一种“优惠”,而非流通的媒介。但利用区块链发行的通证,在流动性、结算、去中心化方面远远优于积分的形式。企业发行通证的形式目前看来有两种,一是单独企业发行,用户网络内部的流通。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相对来说难度较低,只需要单独企业决定即可。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单个企业的用户量不足,通证应用场景单一,从而导致通证流动性不足。第二种形式便是企业联合组成联盟,在联盟之内发行通证。这种通证根据联盟实力而定,若联盟中企业服务用户覆盖大量国家,使得通证的流通在地理范围内没有国家限制。这种通证就具有了“超越国家主权货币”的意义,进而其可能受到的监管力度也会较大,实行难度也较大。

与之而来的便会出现两个问题:

1. 这些通证之间是否会相互流通?

2. 不同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互相之间比的是什么?

不同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能够相互兑换流通是必然的情况。实际上美国区块链企业Circle与Coinbase联合成立的Centre正在致力于做这样的事情。从商业逻辑上,用户会使用到不同公司提供的不同商品和服务,用户存在不同公司发行通证互相转换的需求。在技术上,不同通证的流动性的提供依赖跨链技术实现。此外,交易所也将会是提供通证交换的场所之一;当然钱包也将会类似。用户体验更好的方式是在用户使用前端不需要过于繁琐的设计。综合来说,未来为这些公司发行的通证提供流动性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商业机会。

其次,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相较于现阶段存在的市场上的通证,能够提供真正的商品服务或是某种程度上的价值支撑。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目的一般是在其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通证作为购买其商品的媒介,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使用体验。此外,电子化通证的分布式特点,使得企业服务范围可以低成本扩大,大大降低企业的商务拓展成本。美国早期银行业出现过哈耶克在《货币非国家化》中描述的不同银行发行自己的信用货币景象。只是没想到在几十年后,不仅是银行,商业化公司也开始这样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的通证不会出现依靠自有信用发行通证的情况,“铸币权”暂时来看依旧只能由央行依靠国家信用掌握。而这些通证竞争的本质还是企业或联盟能够为用户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价值。而通证的性质除了作为流通的媒介以外,还可以作为权益的证明。区块链通证的可编程性能够赋予其股权、债券又或者是介于二者之前的其他性质。

 
三. Libra Reserve与货币问题
 

Libra Reserve

Libra作为“类稳定币”,价值支撑依赖于背后的一篮子低风险资产。Libra成立了Libra协会管理Reserve资产。协会的核心目标是保证Libra的保值、稳定,从而能够被应用于交易媒介。


资金来源

Libra Reserve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 投资者通过购买Libra Investment Token(LIT)投入的法币资金;

2. 用户(通过机构)购买的Libra投入的法币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持有Libra不会收到任何的利息。而Libra协会则会将收到的资金用于资产配置,主要配置于低风险、低波动以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满足这些特征的资产选择范围其实不大,主要是主权信用评级较高的国家货币以及部分短期债券。相较于银行赚取的是高底利息差,Libra协会赚取的是零利息“贷"给用户Libra与Reserve管理的利息差。

除了上述利息收入外,Libra协会的另外一个收入是用户转账或Libra与法币兑换过程中的手续费。相较于传统的国际汇款,Libra的支付方式利息一定极低。但是在极大用户量以及交易量的前提下,这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Libra协会所有的收入在覆盖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激励用户、商户使用Libra的成本支出)后,会根据LIT的持有量给初期投资者分红。


Libra的“两个价格”

Libra协会在管理Libra的方式上类似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二元结构。用户并不能直接向Libra协会兑换Libra或者赎回法币,而是必须通过Libra认证的机构进行。而Libra协会对于资金的管理完全是被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Libra并不会主动调整市场Libra的数量(所谓“货币政策”),而是根据用户通过认证机构的反馈进行。但这种方式便会存在一个利差空间。

Libra的价格由其背后的一篮子资产加权决定。在背后资产没有变化时,Libra的“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短时间内,在Libra协会眼中,Libra的价格也是固定的。但Libra实际的市场“价格”则是会根据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也就是说,在市场对Libra的需求产生变化时(如某个地区突然禁止或者允许Libra的使用,某个公司或者机构接受或拒绝Libra作为支付手段),短时间内Libra就会出现两个“价格 ”:Libra的“官方价”和“市场价”。而由于Libra采用被动管理,只能通过用户的需求,传到至认证机构才能够调节。这就使得认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利润空间,即在“市场价”较高时,低价向Libra协会兑换Libra然后高价卖给用户;反之则进行相反操作。


货币属性

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Libra十分类似于IMF的SDR。但Libra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用户日常使用时的支付结算手段。对比国家主权货币,Libra的应用范围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具有一定的“超主权国家货币”的性质。但目前来看,所谓“Facebook帝国”有些无稽之谈,Libra也不太可能会获得或者敢赋予自己“铸币权”。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机构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由于满足Libra协会对Libra背后价值支撑的资产并不多,Libra Reserve中大部分资产将会是美元或美元债券。美元目前其实已经是世界货币,Libra的出现对于美元的地位不会产生任何挑战。因为目前看来,Libra仅仅是对美元增加的额外的需求,原则上没有对美元或者是其他背后法币的货币政策产生丝毫影响。

更可能的一点是,Libra的价值最终还是用美元衡量。作为支付手段,Libra的本意是成为其他商品服务甚至是法币的计价单位。但正如SDR的结果一样,试图成为美元以及其他货币的计价单位,但实际上还是利用美元来衡量其价值。也就是说用户不会用Libra衡量美元,而依然使用美元(或其他法币)来衡量Libra“值多少钱”。

其实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英格兰银行的表态,是否真的会为此类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开放隔夜提款权。Libra又能够获得多少央行的认可,在央行开户进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获得与银行一样的地位。一旦这种情况出现,Libra的未来将大不相同。


普惠金融,以及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冲击

Libra声称自己要致力于为17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服务。这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够使用Libra,这的确符合普惠金融的概念。但这些人群所在国家的金融系统,货币体系是否会收到冲击?

从最简单的货币数量上考虑:

MV=PQ

一但人民开始大量选择使用Libra而非本国货币,也就是改变了本国货币的流通速度V,商品总量Q不变,同时需要稳定物价,也就是P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改变货币供应量M。一旦改变货币数量,也就影响了当地的货币政策。在失控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加以调整的难度更大。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最有可能出现的解决办法便是当地政府开始进行资本管制。Libra的普惠金融愿景也难以实现。

但是从市场经济考虑,如果有其他的选择,一个国家内最终使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一些高通胀国家,Libra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此外,在目前已经美元化的国家中,采用Libra或许是一个提高支付和结算效率的方式之一。

 
四. Libra Investment Token和协会治理
 

Libra生态往去中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依靠的便是LIT和Libra两种通证的“权力交替”过程;两者共同构建完整的Libra生态

在Libra的生态中,除了Libra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通证:Libra Investment Token, LIT。LIT目前只有满足Libra协会要求的机构才能通过投资换取。LIT的主要权益是在Libra协会中的投票权,也就是Libra生态的治理权;此外LIT的另外一个权益是Libra经营的收益分红权。

图表4-1 Libra协会的治理模式





来源:Libra Association


通过投资获得LIT的机构都可以作为Libra网路节点,而后期机构则可以通过持有Libra成为网络节点。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可以指派一名代表参与Libra委员会当中,而Libra委员会中的代表又通过选举产生5-19名代表作为“董事会”成员,负责日常事务。

在治理方面,Libra的投票治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在委员会层面的治理。持有LIT或者Libra的节点都拥有投票权,但是为了避免创始成员的影响力过大,初期通过购买LIT成为节点的机构最多只能拥有不超过1%的投票权。但是后期通过持有Libra的节点则不受此限制。这样的做法合理性在于,首先限制创始成员在委员会的权利;其次是将权力交给与Libra网络绑定较紧的节点(持有大量Libra)。

图表 4-2 治理结构





来源:TokenInsight


Libra对两种通证的定位,以及利用通证的数量变化来达成整个生态治理结构变化的设计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LIT定位于早期合格投资机构,以及早期偏中心化的治理;而Libra定位于后期网络去中心化以后,更大范围的社区治理。

早期的Libra生态属于联盟链的形式,治理方式也较为中心化,但相较于其他项目,Libra的节点声誉相对更高,更加容易获得信任。而后期向去中心化过程的转换,其实是围绕着LIT与Libra两种通证的地位变化进行。委员会在Libra运行第五年时,会将20%的投票权交给持有Libra的节点,而非仅是持有LIT的投资人。一切关于Libra生态的重要决定,都需要在委员会中投票表决通过。

Libra对于委员会的设计类似于“同股不同权”,但同时又保证分红收益于“股”成正比。在不打击早期机构投资者热情的同时,努力保证生态的去中心化能够得以实现。

 
五. 行业发展的影响
 

Libra的出现,实际上也创造了许多投资机会以及新的商业机会。

首先便是目前许多机构正在尝试申请成为Libra的创始成员之一,但这一点的要求较高。简单来说,需要企业缴纳一千万美元用于购买LIT;此外对企业的财务要求,服务用户的要求也较高。其次是在各个地区成为Libra认证的机构,作为”中间商“负责Libra协会与用户的沟通媒介,主要工作便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Libra的流通量。第三个较大的需求是对Libra钱包的需求。

Facebook对Libra项目的发起,证明了数字通证化是未来趋势。不管从短期或长期来看,对于数字通证市场都是利好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主流通证而言。Libra很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合法的法币与数字通证便捷渠道,侧面增加了如比特币等通证的流动性,使得比特币更容易让人人获取。从定位上说,比特币作为另类投资标的与Libra作为交换媒介的角色没有冲突。

比特币等通证正式开启了数字通证化的时代,USDT等一系列稳定币构建了数字通证与法币之间的兑换桥梁,而Libra则在稳定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这个范围扩大到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最后,后续企业或联盟紧跟Facebook与Libra协会的步伐。不同通证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自由竞争之后什么样的通证会生存下来,谁又将会被淘汰。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通证化进程正式开启。





  查看全部
libra-facebook.jpg

要点总结


Facebook在2019年6月18日正式发布了Libra项目白皮书,与此同时发布的还有技术文档、治理文档、Reserve文档等内容。目前市场上关于Libra的分析有很多,极端的看法把Libra的出现当成是“超主权国家货币”,是未来数字社会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货币战争武器";同时也有不少看法认为Libra首先监管这道门槛都过不去,即使过去了也并不会是一场“革命"。而根据TokenInsight的研究,对于Facebook来说,发行Libra项目有四重原因:

1. 一场关于自我信任危机的“自我救赎”;

2. 作为资本市场公司逐利的一种本质行为;

3. 在未来数字通证化社会快速抢占“先发优势;

4. 扎克伯格本人对未来的憧憬。

但就其意义来说绝对不仅如此,Libra项目的发起仅仅是现代金融社会开启数字通证化的第一步。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快速、安全、便捷以及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已是必然趋势。此外,通证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Facebook只是目前巨头中开始尝试的首批公司,此后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发行符合自己商业模式以及业务特征的通证。这也使得关于这些通证的法律法规监管被迫必须尽快推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区块链的特性,导致法律监管框架不能再仅限于单个国家或地区内。更为全面,覆盖范围更管的监管框架在目前看来依然是必需。

Libra本身作为普惠金融的产品,能够由下至上为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便捷、简单的金融服务。但Libra的被动以及二元结构的管理极有可能造成Libra的“两个”价格。此外,用户使用Libra后产生的金融数据如何能够得到解决也是Facebook需要面对的问题。比起“做得到但不会去做”的承诺,“没有能力”获取用户隐私似乎才能真正帮助Facebook解决信任危机。

LIT通证背后代表的权益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对联盟进行治理。而对于Libra来说,Libra和LIT的双通证设计使得Libra生态更加完整,便于治理。实际上Libra生态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换的过程就是LIT与Libra两种通证”权力交替“的过程。关于LIT”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分散了早期投资机构的权利,同时又保证了其权益。

 
一. Libra简介
 

Libra非常类似于目前数字通证市场稳定币USDT,USDC,是一种“特殊稳定币”。与这些稳定币不同的是,Libra采用一篮子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作为价值抵押品。实际上Libra更类似于IMF的“特别提款权SDR”,SDR的价值也是由一篮子货币支撑:美元、人民币、欧元、英镑、日元。

由于Libra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因而也具有跨地域结算、低手续费、便捷、实时结算的功能。Libra的主要使命是在世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特别是对于17亿没有无法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群。跨境支付是其重要目标之一。

在结构设计方面,Libra发行在独立的区块链上,由Libra协会负责维护。区块链上的节点负责记录交易,实现转账。Libra采用改进的BFT模式,机构参与网络作为验证节点。目前理论上(发起成员可以选择不作为节点)有28个节点参与,未来计划发展成100个。在更长远的未来,Libra还计划彻底开放网络,将目前的“联盟链”模式改进成为完全的公有链模式。

图表1-1 Libra与比特币、USDT的对比

201906271406581.jpg

来源:TokenInsight


由匿名性带来的隐私与信任进退两难局面

在匿名性方面,Libra采用的方式与比特币一致,都是伪匿名。这意味着Libra链上记录的交易记录只有用户的一串地址,并没有用户的真实身份。并且Libra也在其区块链中保证不会将链上交易记录与用户真实身份联系起来。但是与之稍有些悖论的地方是,用户在使用Calibra(Facebook推出的Libra钱包)需要通过KYC。这对于未来其他的合规钱包必然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虽然Libra没有将用户的真实身份记录在链上,但依然(可能会)收集了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同时也就能够将用户真实身份与链上交易联系起来。这一点也是众多用户对Libra产生质疑的其中一点。Facebook拥有旗下所有用户的社交、喜好信息,通过Libra又能够获得用户金融方面的信息,一旦连接起来,等于让用户完全在Facebook面前“裸奔”。虽然Facebook承诺不会这么做,但是实际上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事件之前,Facebook也这么保证过。

另外一方面,虽然合规钱包必须要用户通过KYC,但必然有部分钱包商为了增加用户量,推出不需要KYC的服务。而且由于这一点的需求刚性,这种服务必然会屡禁不止。此外,即使是对于不需要KYC认证的钱包,用户自己保存私钥也是另外一个切实需要解决的痛点。这也是目前诸多去中心化的钱包商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账户的安全性,用户账户的私钥必然是一串又长又难记的无意义字符。在数字通证市场,即使是对于这种机制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的用户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对于Facebook来说,大部分普通用户并没有保管私钥的意识。由此Facebook便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1. 帮助用户保管私钥-需要用户个人信息(邮箱、真实身份等)-用户不信任;

2. 用户自己保存私钥-教育用户成本过高-用户资产永久丢失。

 
二. Facebook的动机,问题以及通证化的未来


逐利本质的Facebook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Facebook发起Libra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acebook可以这么做。在Facebook的社交产品体系中,月活用户超过20亿,日活用户超过15亿。从社交的起点做支付,微信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面对这么大的一块蛋糕,Facebook不动心也难。

Facebook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于广告业务。而广告业务的收入是依据用户数量以及转化率决定。截止到2018年底,Facebook的用户量达接近24亿。虽然用户量正在稳定上升,但是最终一定会到达上限,并且这个用户量的增速必然会减缓。另一方面,从转化率的角度,Facebook通过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从而提高转化率。但是由此引起的用户数据隐私问题也让Facebook股价遭受重创。Facebook面临的信任危机依然严重。

图表2-1 Facebook用户数量

201906271406582.jpg

来源:Statista


目前Facebook和Google在数字广告市场的占有率约为50%。虽然Facebook的广告业务仍然能够为其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其他广告平台也不断发力,正在争夺市场。

图表2-2 数字广告市场份额分布

201906271406583.jpg

来源:eMarketer


通过Libra项目,Facebook能够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Libra白皮书发布当天,市场的反应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图表2-3 Libra白皮书发布后Facebook与西联汇款股价变化

201906271406594.jpg

来源:Yahoo Finance


在Libra白皮书发布当天,Facebook股价开市上涨超过3%;而作为国际汇款巨头的西联汇款应声下跌2.8%。市场似乎对Libra项目十分看好。根据McKinsey的报告,2017年全球⽀付⾏业总收益已经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跨境汇款占据2%-8%(区域差距)。即使Libra在用户转账或提现(Libra兑换成法币)只收取极少数的费用,但是在这么大的体量面前依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Facebook本身就是资本下的产物,不管其承诺要如何为用户提供服务,其代表的始终是股东的利益。公司的逐利本质是Facebook在做几乎每一个决策时最核心的因素。


“信任危机迫使Facebook抓住Blockchain这颗“救命稻草”,但并不乐观

在过去的一年中,Facebook在用户数据隐私安全方面遭到了太多人的质疑。无视、窃取、出售用户隐私,甚至操纵美国大选。Facebook的股价也从最高的217美元跌至最低124美元,接近“腰斩”。而区块链能够从技术角度保护用户隐私。虽然所有链上数据公开,但是仅凭链上数据的信息,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出其线下真实的用户身份。比起“不会去做”,“做不到”似乎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Facebook的信任危机。

但“遗憾”的是,Calibra钱包需要用户进行KYC认证。此外,用户如果在Facebook的产品中使用Libra进行转账汇款,必然是在自己的Facebook的账户之上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其实Facebook掌握着用户的真实信息与使用Libra的匹配关系。即使Facebook已经保证,并且成立了子公司来独立参与运营,不会触碰用户的金融信息。但是比起“能做到但不会去做”的保证,似乎只有“从技术上根本做不到”才能够真正获取用户的信任。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由于信任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Facebook的“历史”使得用户不会轻易相信其保证。重塑信任对于Facebook来说,任重道远。


监管风险依旧较大,存在被不同国家针对禁止的可能

毋庸置疑,Facebook在进行Libra项目之前必然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大量论证,金融、法律界的人士专业意见肯定也做足了咨询工作。此外,Facebook还提前与监管部门接触,为Libra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运行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一点也是大多数人认为Libra能够通过的原因之一。

从趋势上来说,类似于Libra这样的项目一定会再次出现,即使Libra现在不通过,未来也一定会由其他项目合法合规运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数字货币来说,由于金融基础设施程度不同,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强,因而对于金融创新较为宽容;但新兴经济体控制金融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般采取的措施都比较强硬。

作为Facebook产品用户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印度,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不算友好。此外,根据Coindesk的报道,Facebook并没有就Libra项目提前向印度央行寻求意见,也并没有做任何的申请。在印度,Facebook拥有4亿的WhatsApp用户。同时印度也是跨境支付的体量巨大的国家之一。另外一个Facebook用户量巨大的国家-巴西,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也同样没有那么友好。

此外,法国财政部长也明确表示,“不能让Libra发生,不可能让Libra变成一个‘主权货币’”,同时也呼吁G7央行共同重新审视Facebook的Libra项目。美国国会议员也已经呼吁叫停Libra项目。相对于这些意见,英国与美国SEC的意见相对较为友好,英国央行行长则表示可以给科技创新企业在央行开放一个隔夜存款账户。这就意味着将企业的地位提高到了银行同一级别,企业正式触碰到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而SEC主席则表示,与Libra项目提前有所接触,认为Libra能够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潜在风险。

数字货币监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Libra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实际上是在倒逼各地区监管机构必须表态,若允许,在什么样的法律框架下执行;若反对,则同样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意见,明确在这个领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这个角度讲,Facebook的Libra项目实际上在推动数字货币整个行业进步,而且这一步至关重要。

较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部分国家(资本管制、对待数字货币不友好)会地区性的限制Libra在当地的使用;而其他国家则会允许其使用。但是长远来看,趋势已定的情况下,态度消极的国家也一定会迫于内部(民众对高效支付方式的需求)以及外部(跨境支付的需求)双重压力,逐渐放开,采纳Libra(或者其他类似的项目)。但这个时间周期可能较长。

说到底这其实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巨头公司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监管机构真正关心的其实是,此类项目是否有未被允许的套利行为存在。金融设施发达的国家,此类监管机构忽略的套利空间较小,即使出现弥补起来也较为容易;但是金融基础设施发展较弱的国家,套利空间极大。若不加以控制,以利益最大化驱动的企业与企业财团可能会将这个漏洞越撕越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与其关心谁在Libra协会里面,不如看看谁没在Libra协会里面

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金融领域,都可以放在不同利益团体博弈的环境下来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放在内部的利益团体也是一样。

Facebook联合众多企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希望获取更多用户的信任,让更多的企业为Libra背书;二是联合更多大型企业,组成联盟,获得更多的Bargaining Power;三是在地理范围内覆盖尽量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尽可能多的覆盖用户的全方面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未来可能发生对单独公司进行制裁时,联盟有可能提供更强的反击力度或者方式应对。

Facebook公布了第一批28个创始成员,大多数人注意力都放在哪些公司在联盟里。但是对比发现,有诸多重要的企业并没有在联盟之中。不在联盟之中并不代表Facebook没有与其沟通,相反,在创立联盟之时,Facebook必然尽可能地沟通足够多有影响力的公司,试图说服他们加入联盟。因而没有在联盟之中的公司,大概率是因为没有接受。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以及所有的银行都没有在Libra联盟之中。苹果拥有自己的Apple Pay,虽然在返现高达10%的诱惑下,也没有抢占多少市场;谷歌拥有不输于Facebook的用户量,并且在数字广告的行业份额上也胜过Facebook;微软早已经与JPMorgan合作,负责运行和维护其区块链平台Quorum;亚马逊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也早早开始。此外,JPMorgan也在几个月前就发布了自己用于系统内部流通的稳定币JPM Coin。众多巨头企业在区块链的探索,以及通证化的探索无疑验证了数字通证化趋势的信号。

企业发行内部积分形式的先例已有很多,但积分的流通性较弱,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并且由企业随意控制。用户更多地是将其看作一种“优惠”,而非流通的媒介。但利用区块链发行的通证,在流动性、结算、去中心化方面远远优于积分的形式。企业发行通证的形式目前看来有两种,一是单独企业发行,用户网络内部的流通。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相对来说难度较低,只需要单独企业决定即可。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单个企业的用户量不足,通证应用场景单一,从而导致通证流动性不足。第二种形式便是企业联合组成联盟,在联盟之内发行通证。这种通证根据联盟实力而定,若联盟中企业服务用户覆盖大量国家,使得通证的流通在地理范围内没有国家限制。这种通证就具有了“超越国家主权货币”的意义,进而其可能受到的监管力度也会较大,实行难度也较大。

与之而来的便会出现两个问题:

1. 这些通证之间是否会相互流通?

2. 不同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互相之间比的是什么?

不同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能够相互兑换流通是必然的情况。实际上美国区块链企业Circle与Coinbase联合成立的Centre正在致力于做这样的事情。从商业逻辑上,用户会使用到不同公司提供的不同商品和服务,用户存在不同公司发行通证互相转换的需求。在技术上,不同通证的流动性的提供依赖跨链技术实现。此外,交易所也将会是提供通证交换的场所之一;当然钱包也将会类似。用户体验更好的方式是在用户使用前端不需要过于繁琐的设计。综合来说,未来为这些公司发行的通证提供流动性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商业机会。

其次,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相较于现阶段存在的市场上的通证,能够提供真正的商品服务或是某种程度上的价值支撑。企业或联盟发行的通证目的一般是在其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通证作为购买其商品的媒介,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使用体验。此外,电子化通证的分布式特点,使得企业服务范围可以低成本扩大,大大降低企业的商务拓展成本。美国早期银行业出现过哈耶克在《货币非国家化》中描述的不同银行发行自己的信用货币景象。只是没想到在几十年后,不仅是银行,商业化公司也开始这样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的通证不会出现依靠自有信用发行通证的情况,“铸币权”暂时来看依旧只能由央行依靠国家信用掌握。而这些通证竞争的本质还是企业或联盟能够为用户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价值。而通证的性质除了作为流通的媒介以外,还可以作为权益的证明。区块链通证的可编程性能够赋予其股权、债券又或者是介于二者之前的其他性质。

 
三. Libra Reserve与货币问题
 

Libra Reserve

Libra作为“类稳定币”,价值支撑依赖于背后的一篮子低风险资产。Libra成立了Libra协会管理Reserve资产。协会的核心目标是保证Libra的保值、稳定,从而能够被应用于交易媒介。


资金来源

Libra Reserve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 投资者通过购买Libra Investment Token(LIT)投入的法币资金;

2. 用户(通过机构)购买的Libra投入的法币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持有Libra不会收到任何的利息。而Libra协会则会将收到的资金用于资产配置,主要配置于低风险、低波动以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满足这些特征的资产选择范围其实不大,主要是主权信用评级较高的国家货币以及部分短期债券。相较于银行赚取的是高底利息差,Libra协会赚取的是零利息“贷"给用户Libra与Reserve管理的利息差。

除了上述利息收入外,Libra协会的另外一个收入是用户转账或Libra与法币兑换过程中的手续费。相较于传统的国际汇款,Libra的支付方式利息一定极低。但是在极大用户量以及交易量的前提下,这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Libra协会所有的收入在覆盖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激励用户、商户使用Libra的成本支出)后,会根据LIT的持有量给初期投资者分红。


Libra的“两个价格”

Libra协会在管理Libra的方式上类似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二元结构。用户并不能直接向Libra协会兑换Libra或者赎回法币,而是必须通过Libra认证的机构进行。而Libra协会对于资金的管理完全是被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Libra并不会主动调整市场Libra的数量(所谓“货币政策”),而是根据用户通过认证机构的反馈进行。但这种方式便会存在一个利差空间。

Libra的价格由其背后的一篮子资产加权决定。在背后资产没有变化时,Libra的“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短时间内,在Libra协会眼中,Libra的价格也是固定的。但Libra实际的市场“价格”则是会根据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也就是说,在市场对Libra的需求产生变化时(如某个地区突然禁止或者允许Libra的使用,某个公司或者机构接受或拒绝Libra作为支付手段),短时间内Libra就会出现两个“价格 ”:Libra的“官方价”和“市场价”。而由于Libra采用被动管理,只能通过用户的需求,传到至认证机构才能够调节。这就使得认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利润空间,即在“市场价”较高时,低价向Libra协会兑换Libra然后高价卖给用户;反之则进行相反操作。


货币属性

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Libra十分类似于IMF的SDR。但Libra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用户日常使用时的支付结算手段。对比国家主权货币,Libra的应用范围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具有一定的“超主权国家货币”的性质。但目前来看,所谓“Facebook帝国”有些无稽之谈,Libra也不太可能会获得或者敢赋予自己“铸币权”。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机构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由于满足Libra协会对Libra背后价值支撑的资产并不多,Libra Reserve中大部分资产将会是美元或美元债券。美元目前其实已经是世界货币,Libra的出现对于美元的地位不会产生任何挑战。因为目前看来,Libra仅仅是对美元增加的额外的需求,原则上没有对美元或者是其他背后法币的货币政策产生丝毫影响。

更可能的一点是,Libra的价值最终还是用美元衡量。作为支付手段,Libra的本意是成为其他商品服务甚至是法币的计价单位。但正如SDR的结果一样,试图成为美元以及其他货币的计价单位,但实际上还是利用美元来衡量其价值。也就是说用户不会用Libra衡量美元,而依然使用美元(或其他法币)来衡量Libra“值多少钱”。

其实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英格兰银行的表态,是否真的会为此类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开放隔夜提款权。Libra又能够获得多少央行的认可,在央行开户进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获得与银行一样的地位。一旦这种情况出现,Libra的未来将大不相同。


普惠金融,以及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冲击

Libra声称自己要致力于为17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服务。这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够使用Libra,这的确符合普惠金融的概念。但这些人群所在国家的金融系统,货币体系是否会收到冲击?

从最简单的货币数量上考虑:

MV=PQ

一但人民开始大量选择使用Libra而非本国货币,也就是改变了本国货币的流通速度V,商品总量Q不变,同时需要稳定物价,也就是P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改变货币供应量M。一旦改变货币数量,也就影响了当地的货币政策。在失控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加以调整的难度更大。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最有可能出现的解决办法便是当地政府开始进行资本管制。Libra的普惠金融愿景也难以实现。

但是从市场经济考虑,如果有其他的选择,一个国家内最终使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一些高通胀国家,Libra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此外,在目前已经美元化的国家中,采用Libra或许是一个提高支付和结算效率的方式之一。

 
四. Libra Investment Token和协会治理
 

Libra生态往去中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依靠的便是LIT和Libra两种通证的“权力交替”过程;两者共同构建完整的Libra生态

在Libra的生态中,除了Libra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通证:Libra Investment Token, LIT。LIT目前只有满足Libra协会要求的机构才能通过投资换取。LIT的主要权益是在Libra协会中的投票权,也就是Libra生态的治理权;此外LIT的另外一个权益是Libra经营的收益分红权。

图表4-1 Libra协会的治理模式

201906271406595.jpg

来源:Libra Association


通过投资获得LIT的机构都可以作为Libra网路节点,而后期机构则可以通过持有Libra成为网络节点。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可以指派一名代表参与Libra委员会当中,而Libra委员会中的代表又通过选举产生5-19名代表作为“董事会”成员,负责日常事务。

在治理方面,Libra的投票治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在委员会层面的治理。持有LIT或者Libra的节点都拥有投票权,但是为了避免创始成员的影响力过大,初期通过购买LIT成为节点的机构最多只能拥有不超过1%的投票权。但是后期通过持有Libra的节点则不受此限制。这样的做法合理性在于,首先限制创始成员在委员会的权利;其次是将权力交给与Libra网络绑定较紧的节点(持有大量Libra)。

图表 4-2 治理结构

201906271406596.jpg

来源:TokenInsight


Libra对两种通证的定位,以及利用通证的数量变化来达成整个生态治理结构变化的设计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LIT定位于早期合格投资机构,以及早期偏中心化的治理;而Libra定位于后期网络去中心化以后,更大范围的社区治理。

早期的Libra生态属于联盟链的形式,治理方式也较为中心化,但相较于其他项目,Libra的节点声誉相对更高,更加容易获得信任。而后期向去中心化过程的转换,其实是围绕着LIT与Libra两种通证的地位变化进行。委员会在Libra运行第五年时,会将20%的投票权交给持有Libra的节点,而非仅是持有LIT的投资人。一切关于Libra生态的重要决定,都需要在委员会中投票表决通过。

Libra对于委员会的设计类似于“同股不同权”,但同时又保证分红收益于“股”成正比。在不打击早期机构投资者热情的同时,努力保证生态的去中心化能够得以实现。

 
五. 行业发展的影响
 

Libra的出现,实际上也创造了许多投资机会以及新的商业机会。

首先便是目前许多机构正在尝试申请成为Libra的创始成员之一,但这一点的要求较高。简单来说,需要企业缴纳一千万美元用于购买LIT;此外对企业的财务要求,服务用户的要求也较高。其次是在各个地区成为Libra认证的机构,作为”中间商“负责Libra协会与用户的沟通媒介,主要工作便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Libra的流通量。第三个较大的需求是对Libra钱包的需求。

Facebook对Libra项目的发起,证明了数字通证化是未来趋势。不管从短期或长期来看,对于数字通证市场都是利好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主流通证而言。Libra很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合法的法币与数字通证便捷渠道,侧面增加了如比特币等通证的流动性,使得比特币更容易让人人获取。从定位上说,比特币作为另类投资标的与Libra作为交换媒介的角色没有冲突。

比特币等通证正式开启了数字通证化的时代,USDT等一系列稳定币构建了数字通证与法币之间的兑换桥梁,而Libra则在稳定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这个范围扩大到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最后,后续企业或联盟紧跟Facebook与Libra协会的步伐。不同通证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自由竞争之后什么样的通证会生存下来,谁又将会被淘汰。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通证化进程正式开启。

201906271407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