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腾讯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深度 | Q币17年浮沉史,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3 11:34 • 来自相关话题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查看全部
tencent-qq.jpg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201907031052021.jpeg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201907031052022.jpeg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201907031052024.jpeg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201907031052035.jpeg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201907031052036.jpeg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区块链如何获得网信办备案?首批197个项目梳理:联盟链主唱 金融、存证应用多

攻略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4-02 12:12 • 来自相关话题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查看全部
201904021040221.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201904021040222.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201904021040233.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201904021040234.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重点推进区块链2G、2B和2C端应用

资讯chaindd 发表了文章 • 2018-09-23 13:57 • 来自相关话题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 杨晨

近日,由大兴区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主办,人民金服、钛媒体集团和天童数字科技等多个单位承办的“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举行。在此次峰会期间,我们独家专访了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女士。


8月10日,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同意,深圳市税务局指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在深圳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区块链+发票”生态体系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腾讯而言,继游戏、公益、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之后,腾讯区块链应用场景再下一城,在区块链电子发票领域实现真正落地。而这一动作极具标志性意义,也被看作是最靠谱的区块链应用。

杨晨告诉我们,“区块链+发票”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场景,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链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

此外在另一个场景——供应链金融领域,腾讯也持续布局落地。

区块链发票的上线,开启了纳税服务的新时代。而腾讯也因此被大家再次推回到聚光灯下。人们开始关心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区块链生意做的怎么样?聚焦在哪个领域?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未来会在区块链领域怎么做?在和链得得的访谈中,杨晨回答了腾讯自2015年成立区块链团队到现在所在做的事情。面对未来,杨晨对链得得讲到:“用户需求在哪儿,我们就走向哪儿”。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编辑提炼后发布:


记者:腾讯未来在区块链应用场景上具体怎么发力?“重拳”会打在哪儿?

杨晨:我们目前的布局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即最热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我们叫做“2G”项目,G即government,属于政府项目;第二是“2B”项目,我们已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易融合作开发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首款产品“微企链”;第三,即2C应用。我们腾讯内部开发了《一起来捉妖》这款游戏,是腾讯首款应用AR和区块链技术的休闲手游。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未来,我们会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们现在的这些场景做深做透,去不断深挖这些场景里所存在的痛点,然后用区块链攻克解决。“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是之前到现在直到未来我们都会一直坚持的一个做法和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市场中关于腾讯区块链业务“多点开花但创新不足”的普遍看法?

杨晨:创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创新带来了新的价值、达成了目的。比如供应链金融,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你的创新只会是一个非常理想且空泛的方式,没有任何价值。对于腾讯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我们还是会更多去挖掘实实在在的场景,某个场景我们用上了这个技术,哪怕很小,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事情,这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记者: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在2017年“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布局,这是什么原因?

杨晨:从2017年开始,众多巨头开始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业务进展,这是和区块链自身的发展情况分不开的。其实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目前最大的杀手级应用就是“数字货币”,以至于从刚开始的不温不火逐渐走近大众,成为一种“投机”的工具。而“高调”和区块链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应用价值,这才是最核心的。

对于腾讯内部来说,我们发力重点在于“应用场景的出现”。有了应用场景,能够发挥价值,从而解决用户的痛点时,才会真正出来说“我在做区块链”。


记者:在年初《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仅排名第23。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现实意义?

杨晨:这是更偏技术的标准,相比这个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比这个更为重要,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更快的去推动我们的场景落地。


记者:腾讯旗下的微信用户在第一季度首次突破10亿,但是目前区块链更多是面对B端机构。在您看来,如何将我们这种优势来让区块链价值最大化?

杨晨:不管是2C的应用还是2B的应用,腾讯都会区探索,只不过我们现在2B端的应用我们说他更适用于我们目前的这种联盟链的这种场景,更容易落地,所以他可能跑的快一些,但是并不代表着说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我们就不看了,其实腾讯内部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做法,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大家去碰新的idea,我们去看不同的各种新的可能。(成裘) 查看全部
20180922005857312.jpg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 杨晨


近日,由大兴区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主办,人民金服、钛媒体集团和天童数字科技等多个单位承办的“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举行。在此次峰会期间,我们独家专访了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女士。



8月10日,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同意,深圳市税务局指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在深圳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区块链+发票”生态体系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腾讯而言,继游戏、公益、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之后,腾讯区块链应用场景再下一城,在区块链电子发票领域实现真正落地。而这一动作极具标志性意义,也被看作是最靠谱的区块链应用。

杨晨告诉我们,“区块链+发票”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场景,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链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

此外在另一个场景——供应链金融领域,腾讯也持续布局落地。

区块链发票的上线,开启了纳税服务的新时代。而腾讯也因此被大家再次推回到聚光灯下。人们开始关心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区块链生意做的怎么样?聚焦在哪个领域?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未来会在区块链领域怎么做?在和链得得的访谈中,杨晨回答了腾讯自2015年成立区块链团队到现在所在做的事情。面对未来,杨晨对链得得讲到:“用户需求在哪儿,我们就走向哪儿”。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编辑提炼后发布:


记者:腾讯未来在区块链应用场景上具体怎么发力?“重拳”会打在哪儿?

杨晨:我们目前的布局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即最热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我们叫做“2G”项目,G即government,属于政府项目;第二是“2B”项目,我们已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易融合作开发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首款产品“微企链”;第三,即2C应用。我们腾讯内部开发了《一起来捉妖》这款游戏,是腾讯首款应用AR和区块链技术的休闲手游。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未来,我们会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们现在的这些场景做深做透,去不断深挖这些场景里所存在的痛点,然后用区块链攻克解决。“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是之前到现在直到未来我们都会一直坚持的一个做法和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市场中关于腾讯区块链业务“多点开花但创新不足”的普遍看法?

杨晨:创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创新带来了新的价值、达成了目的。比如供应链金融,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你的创新只会是一个非常理想且空泛的方式,没有任何价值。对于腾讯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我们还是会更多去挖掘实实在在的场景,某个场景我们用上了这个技术,哪怕很小,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事情,这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记者: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在2017年“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布局,这是什么原因?

杨晨:从2017年开始,众多巨头开始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业务进展,这是和区块链自身的发展情况分不开的。其实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目前最大的杀手级应用就是“数字货币”,以至于从刚开始的不温不火逐渐走近大众,成为一种“投机”的工具。而“高调”和区块链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应用价值,这才是最核心的。

对于腾讯内部来说,我们发力重点在于“应用场景的出现”。有了应用场景,能够发挥价值,从而解决用户的痛点时,才会真正出来说“我在做区块链”。


记者:在年初《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仅排名第23。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现实意义?

杨晨:这是更偏技术的标准,相比这个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比这个更为重要,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更快的去推动我们的场景落地。


记者:腾讯旗下的微信用户在第一季度首次突破10亿,但是目前区块链更多是面对B端机构。在您看来,如何将我们这种优势来让区块链价值最大化?

杨晨:不管是2C的应用还是2B的应用,腾讯都会区探索,只不过我们现在2B端的应用我们说他更适用于我们目前的这种联盟链的这种场景,更容易落地,所以他可能跑的快一些,但是并不代表着说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我们就不看了,其实腾讯内部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做法,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大家去碰新的idea,我们去看不同的各种新的可能。(成裘)

从低调埋伏到多点开花:巨头腾讯的区块链征程

公司hecaijing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8 14:29 •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IC图


2018年至今虽已过半,但对以游戏与信息服务闻名的腾讯来说,这是一个颇不寻常的年份。

今年正是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诞生2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迅猛发展并于1月创下股价最高点后,腾讯遭遇了“2015年以来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季”。根据该公司2018 Q2财报,腾讯总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经营盈利为218.0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两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同时,腾讯股价受挫下跌。

腾讯面临的打击却不止于此。此前的5月5日,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公号文章尖锐批评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与创新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无独有偶,8月13日,知名投资人李国飞发表《全面反思腾讯战略》一文,虽然仍然认为腾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更强调它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在腾讯传统业务表现不佳的时刻,密切关注着BATJ等巨头动态的众多互联网人士却敏锐地发现,腾讯这一“老桩”正在开出“新花”——2018年,腾讯区块链不仅逐渐显山露水,还成为该公司的发力重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首次就区块链公开表态,到发布可信区块链蓝图与区块链服务平台TBaaS(TencentBlockchain as a Service),到今年8月腾讯与深圳国税局合作的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落地……种种迹象已表明,腾讯正在通过“自主创新”搭建自己的区块链生态。

“区块链舞台上,当丑角唱得百无聊赖时,便是巨头从幕后走向台前,并迅速成为行业引领者的大好时机。”在区块链研究专家赵晓枫看来,区块链技术作为腾讯连接未来的手段,如果这是它的“野望”,那么不失为一个值得期待的剧本。


低调入“链”


作为区块链研究者,赵晓枫对腾讯这一成功的中心化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充满了好奇。不过,“腾讯对待区块链话题十分谨慎,同时把技术研发团队藏得严严实实。”赵晓枫说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区块链从业者告诉核财经APP,互联网巨头嗅觉非常灵敏,因而其角力与暗战均在水面下进行,三缄其口的另一原因是受政策束缚不敢有大的举动。

在一些区块链从业人士印象里,马化腾公开说“链”是在2018年初。1月22日,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文章——《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并评论道:“目前众多公共区块链消耗大量能源计算力生产数字币到底算有等价物背书吗?如按生命理论,应该很多生命系统会不断演化淘汰。”






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又公开就区块链表态:“区块链的确是一个蛮创新的技术,但是大家注意,怎么用好又是另一个方面。”

紧随其后,腾讯人开始频频现身多个大型区块链会议与论坛。蔡弋戈是其中出镜最多的腾讯区块链代言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蔡弋戈现为腾讯区块链总经理,此前任腾讯FiT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高级总监。






蔡弋戈曾经透露,本着研发先行的原则,腾讯早在2015年便组建了区块链研发团队并确认了技术路线。核财经APP则梳理发现,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腾讯在低调中走出了一条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既有共性又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块链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都信仰技术而非热衷于ICO融资。它们相当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性”。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负责人张辉曾在3月26日举行的2018全球区块链(杭州)高峰论坛上透露,蚂蚁区块链的定位是“信任链接设施”;百度区块链项目全名为“百度Trust”;而在2017年4月发布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腾讯直接宣布自己做的是“可信区块链”,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任基石”。

不同于蚂蚁金服选择蚂蚁公益平台作为首次区块链技术试水,腾讯区块链发韧于金融,主要推动者为其牵头设立的微众银行。2016年,腾讯先后成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开发联盟链云服务BaaS、上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2017年11月,腾讯正式发布金融级解决方案TBaaS,这才完成生态平台的搭建。

而同样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负责人韩涵在3月30日举行的区块链沙龙上透露,百度首发国内基于区块链的ABS(资产证券化)项目;阿里巴巴的云优商城侧重于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及消费金融分期场所,显然立足于生活场景。






综观《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腾讯可信区块链旨在为行业伙伴提供企业级区块链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可靠、灵活的区块链云服务。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才是腾讯区块链的根本目标。


多点逐渐开花


“技术猿”张云曾供职于腾讯区块链。他向核财经APP透露,“先布局、再应用”是腾讯布局区块链的基本思路,联盟链则是其实现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技术路径。

《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显示,腾讯可信区块链由三层结构构成:Trust SQL底层平台、Trust Platform中间层与Trust Application应用层。其中,Trust SQL底层平台的主要涉及区块链参与者账户管理、完成共识记录、智能合约的触发执行,以及对平台的监管。






《白皮书》称,Trust SQL可从根本上解决价值交换和转移中存在的欺诈和寻租现象。但在赵晓枫看来,腾讯理解的区块链实为B端业务的延伸。

“腾讯标榜Trust SQL能降低成本,其实这只是区块链思想的副产品,去中心化和可信任的P2P网络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本质所在。”他说。

在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的同时,腾讯在区块链应用上呈现出了多点逐渐开花的局面。蔡弋戈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除了BaaS,腾讯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腾讯微黄金、物流信息、法务存证、公益寻人等领域——“腾讯微黄金目前在区块链上已经累积超过3000万条交易记录,公益寻人平台也累积超过300个寻人案例,法务存证平台目前也已对接了多家银行的大几万条存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落地元年,但腾讯的发力方向始终未变。“To B的供应链金融与To C的游戏,是腾讯区块链重点发力的两大方面。”蔡弋戈曾这样展望腾讯区块链的使命。

“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直接放贷给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也能将富余的借贷资金转让给中小微企业。因此,资金沿着供应链反向流动,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需要用钱的企业。”蔡弋戈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融资便宜、秒级放款;资产发行更为便捷,可拆分转让;快速接入,全程可在手机上操作。

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各国科技公司、银行、金融交易所等机构已纷纷结合各自优势进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在中国,BATJ都在积极抢占这个黄金赛道。”赵晓枫表示,巨头扎堆供应链金融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赛道未来会很拥挤。

腾讯To C的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同样面临着巨头公司推出的游戏竞品的竞争,如百度莱茨狗、360加密猫、小米加密兔等。虽然游戏一向是腾讯的主营业务,但DGames中国区创始合作团队负责人张旭认为,相较于以太猫,目前国内基于区块链的游戏乏善可陈。






更何况,区块链游戏的发展还严格受制于国内ICO与数字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如腾讯称,玩家不能利用游戏内代币或区块链道具等相关服务进行融资,不能从事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与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能为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提供定价、信息中介服务,不能从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禁止的活动。

蔡弋戈曾表示,腾讯希望圈定一些区块链最有价值、最值得突破的场景做深做透。

不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东认为,应用场景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能否形成内生的增值动力,二是能否形成由用户行为裹挟更多用户的参与机制。


外强中干?


“腾讯虽然与BAT巨头同步布局区块链,但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实验性的相互割裂的应用场景为主,很难判断腾讯会在区块链赛道胜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区块链研究专家告诉核财经APP。

这一说法或多或少得到了张云的认同:“我觉得在区块链领域腾讯已被许多公司超越。”

张云的判断,从腾讯区块链专利数量可见一斑。根据今年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阿里巴巴以总量49项专利排名第1,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排名第23。颇具戏剧性的是,在这份报告中,2014年成立的“无锡井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了腾讯前面。






在张云这位腾讯前雇员看来,区块链专利排名反映了腾讯在创新上的不足;而相比外部夹击,腾讯内在的持续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还批评腾讯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腾讯正在被项目方挖墙脚”。

《中国商界》杂志曾撰文指出,传统技术巨头顶尖人才已开始向区块链企业迁徙。广东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的CEO也告诉核财经APP,其“技术团队大多数成员来自腾讯”,而且区块链项目的技术团队中拥有腾讯、阿里基因是常态。

王东认为,腾讯真正的敌人在于,随着互联网迭代人性需求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时代用区块链重构社交关系中,腾讯将面临考验。

(文中赵晓枫、张云为化名) 查看全部
t01.jpg

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IC图


2018年至今虽已过半,但对以游戏与信息服务闻名的腾讯来说,这是一个颇不寻常的年份。

今年正是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诞生2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迅猛发展并于1月创下股价最高点后,腾讯遭遇了“2015年以来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季”。根据该公司2018 Q2财报,腾讯总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经营盈利为218.0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两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同时,腾讯股价受挫下跌。

腾讯面临的打击却不止于此。此前的5月5日,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公号文章尖锐批评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与创新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无独有偶,8月13日,知名投资人李国飞发表《全面反思腾讯战略》一文,虽然仍然认为腾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更强调它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在腾讯传统业务表现不佳的时刻,密切关注着BATJ等巨头动态的众多互联网人士却敏锐地发现,腾讯这一“老桩”正在开出“新花”——2018年,腾讯区块链不仅逐渐显山露水,还成为该公司的发力重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首次就区块链公开表态,到发布可信区块链蓝图与区块链服务平台TBaaS(TencentBlockchain as a Service),到今年8月腾讯与深圳国税局合作的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落地……种种迹象已表明,腾讯正在通过“自主创新”搭建自己的区块链生态。

“区块链舞台上,当丑角唱得百无聊赖时,便是巨头从幕后走向台前,并迅速成为行业引领者的大好时机。”在区块链研究专家赵晓枫看来,区块链技术作为腾讯连接未来的手段,如果这是它的“野望”,那么不失为一个值得期待的剧本。


低调入“链”


作为区块链研究者,赵晓枫对腾讯这一成功的中心化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充满了好奇。不过,“腾讯对待区块链话题十分谨慎,同时把技术研发团队藏得严严实实。”赵晓枫说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区块链从业者告诉核财经APP,互联网巨头嗅觉非常灵敏,因而其角力与暗战均在水面下进行,三缄其口的另一原因是受政策束缚不敢有大的举动。

在一些区块链从业人士印象里,马化腾公开说“链”是在2018年初。1月22日,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文章——《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并评论道:“目前众多公共区块链消耗大量能源计算力生产数字币到底算有等价物背书吗?如按生命理论,应该很多生命系统会不断演化淘汰。”

t02.jpg


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又公开就区块链表态:“区块链的确是一个蛮创新的技术,但是大家注意,怎么用好又是另一个方面。”

紧随其后,腾讯人开始频频现身多个大型区块链会议与论坛。蔡弋戈是其中出镜最多的腾讯区块链代言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蔡弋戈现为腾讯区块链总经理,此前任腾讯FiT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高级总监。

t03.jpg


蔡弋戈曾经透露,本着研发先行的原则,腾讯早在2015年便组建了区块链研发团队并确认了技术路线。核财经APP则梳理发现,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腾讯在低调中走出了一条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既有共性又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块链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都信仰技术而非热衷于ICO融资。它们相当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性”。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负责人张辉曾在3月26日举行的2018全球区块链(杭州)高峰论坛上透露,蚂蚁区块链的定位是“信任链接设施”;百度区块链项目全名为“百度Trust”;而在2017年4月发布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腾讯直接宣布自己做的是“可信区块链”,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任基石”。

不同于蚂蚁金服选择蚂蚁公益平台作为首次区块链技术试水,腾讯区块链发韧于金融,主要推动者为其牵头设立的微众银行。2016年,腾讯先后成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开发联盟链云服务BaaS、上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2017年11月,腾讯正式发布金融级解决方案TBaaS,这才完成生态平台的搭建。

而同样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负责人韩涵在3月30日举行的区块链沙龙上透露,百度首发国内基于区块链的ABS(资产证券化)项目;阿里巴巴的云优商城侧重于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及消费金融分期场所,显然立足于生活场景。

t04.jpg


综观《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腾讯可信区块链旨在为行业伙伴提供企业级区块链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可靠、灵活的区块链云服务。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才是腾讯区块链的根本目标。


多点逐渐开花


“技术猿”张云曾供职于腾讯区块链。他向核财经APP透露,“先布局、再应用”是腾讯布局区块链的基本思路,联盟链则是其实现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技术路径。

《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显示,腾讯可信区块链由三层结构构成:Trust SQL底层平台、Trust Platform中间层与Trust Application应用层。其中,Trust SQL底层平台的主要涉及区块链参与者账户管理、完成共识记录、智能合约的触发执行,以及对平台的监管。

t05.jpg


《白皮书》称,Trust SQL可从根本上解决价值交换和转移中存在的欺诈和寻租现象。但在赵晓枫看来,腾讯理解的区块链实为B端业务的延伸。

“腾讯标榜Trust SQL能降低成本,其实这只是区块链思想的副产品,去中心化和可信任的P2P网络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本质所在。”他说。

在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的同时,腾讯在区块链应用上呈现出了多点逐渐开花的局面。蔡弋戈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除了BaaS,腾讯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腾讯微黄金、物流信息、法务存证、公益寻人等领域——“腾讯微黄金目前在区块链上已经累积超过3000万条交易记录,公益寻人平台也累积超过300个寻人案例,法务存证平台目前也已对接了多家银行的大几万条存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落地元年,但腾讯的发力方向始终未变。“To B的供应链金融与To C的游戏,是腾讯区块链重点发力的两大方面。”蔡弋戈曾这样展望腾讯区块链的使命。

“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直接放贷给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也能将富余的借贷资金转让给中小微企业。因此,资金沿着供应链反向流动,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需要用钱的企业。”蔡弋戈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融资便宜、秒级放款;资产发行更为便捷,可拆分转让;快速接入,全程可在手机上操作。

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t06.png


“各国科技公司、银行、金融交易所等机构已纷纷结合各自优势进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在中国,BATJ都在积极抢占这个黄金赛道。”赵晓枫表示,巨头扎堆供应链金融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赛道未来会很拥挤。

腾讯To C的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同样面临着巨头公司推出的游戏竞品的竞争,如百度莱茨狗、360加密猫、小米加密兔等。虽然游戏一向是腾讯的主营业务,但DGames中国区创始合作团队负责人张旭认为,相较于以太猫,目前国内基于区块链的游戏乏善可陈。

t07.jpg


更何况,区块链游戏的发展还严格受制于国内ICO与数字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如腾讯称,玩家不能利用游戏内代币或区块链道具等相关服务进行融资,不能从事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与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能为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提供定价、信息中介服务,不能从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禁止的活动。

蔡弋戈曾表示,腾讯希望圈定一些区块链最有价值、最值得突破的场景做深做透。

不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东认为,应用场景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能否形成内生的增值动力,二是能否形成由用户行为裹挟更多用户的参与机制。


外强中干?


“腾讯虽然与BAT巨头同步布局区块链,但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实验性的相互割裂的应用场景为主,很难判断腾讯会在区块链赛道胜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区块链研究专家告诉核财经APP。

这一说法或多或少得到了张云的认同:“我觉得在区块链领域腾讯已被许多公司超越。”

张云的判断,从腾讯区块链专利数量可见一斑。根据今年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阿里巴巴以总量49项专利排名第1,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排名第23。颇具戏剧性的是,在这份报告中,2014年成立的“无锡井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了腾讯前面。

t08.jpg


在张云这位腾讯前雇员看来,区块链专利排名反映了腾讯在创新上的不足;而相比外部夹击,腾讯内在的持续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还批评腾讯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腾讯正在被项目方挖墙脚”。

《中国商界》杂志曾撰文指出,传统技术巨头顶尖人才已开始向区块链企业迁徙。广东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的CEO也告诉核财经APP,其“技术团队大多数成员来自腾讯”,而且区块链项目的技术团队中拥有腾讯、阿里基因是常态。

王东认为,腾讯真正的敌人在于,随着互联网迭代人性需求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时代用区块链重构社交关系中,腾讯将面临考验。

(文中赵晓枫、张云为化名)

两巨头齐出手:腾讯之后,阿里开始限制虚拟货币

资讯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6 00:3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查看全部

buy-bitcoins-using-alipay-wechat.jpg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腾讯进一步行动:完成清理所有用商户号的虚拟币交易

资讯chaindd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4 00:24 • 来自相关话题

8月24日讯,腾讯23日回应新京报称,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我们注意到,从支付端入手也是监管层清理整顿的重要方面。上证报新近消息提及,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其中包括,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落实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要求。

我们曾提及,21日晚间,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服务、大炮评级、深链财经、火币区块链、每日币读等众多公众号遭到封禁。腾讯当晚表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账号被永久封停。 查看全部

63AA9D85-9389-43C5-86C4-65AEBC07CE72.jpg


8月24日讯,腾讯23日回应新京报称,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我们注意到,从支付端入手也是监管层清理整顿的重要方面。上证报新近消息提及,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其中包括,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落实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要求。

我们曾提及,21日晚间,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服务、大炮评级、深链财经、火币区块链、每日币读等众多公众号遭到封禁。腾讯当晚表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账号被永久封停。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深度 | Q币17年浮沉史,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3 11:34 • 来自相关话题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查看全部
tencent-qq.jpg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201907031052021.jpeg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201907031052022.jpeg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201907031052024.jpeg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201907031052035.jpeg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201907031052036.jpeg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福布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早或于今年11月推出,央行回应:此为不准确猜测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8-28 12:09 • 来自相关话题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查看全部
201908280128027678.jpg

福布斯今日报道,据中国建设银行的一名前雇员表示,中国央行将推出一种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在未来几个月向七家机构发行。Paul Schulte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员,曾在2012年之前于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全球金融战略主管。他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

另一名消息人士证实,参与开发这种名为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加密货币的七家机构将在其推出时收到这笔新资产,并补充称,还有另一家(第八家)机构也可能成为首批使用者。该消息人士拒绝透露另外一家公司的名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证实,这种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准备就绪,最早可能在11月11日——中国最繁忙的购物日——光棍节推出。

消息人士称,在推出时,上述机构将负责向13亿中国公民和其他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的人分发这一加密货币。该消息人士补充称,央行希望通过与西方的代理银行建立联系,最终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使用其数字货币。消息人士称,目前这依然在计划中,不会马上实施。

通过中国大型企业来分发这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例如,Facebook计划推出的Libra将得到各国央行发行的一篮子货币的支持,美国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优步(Uber)、英国的沃达丰(Vodaphone)和阿根廷的Mercado Pago等公司也将提供支持。上周,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也提出了一种由多家央行支持的新货币的想法,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

Schulte认为,中国的DC/EP与Libra以及Carney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Libra只不过是早期的计算机代码,SHC似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中国的加密货币已经准备好推出了。Schulte表示:


    “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推出加密货币。这将是第一家这样做的央行。”



8月28日更新:接近央行消息人士向新浪财经回应称,针对有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均为不准确猜测。


原文:https://www.forbes.com/sites/michaeldelcastillo/2019/08/27/alibaba-tencent-five-others-to-recieve-first-chinese-government-cryptocurrency/#67d8d04f1a51
作者:Michael del Castillo
编译:Wendy

深度 | Q币17年浮沉史,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3 11:34 • 来自相关话题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查看全部
tencent-qq.jpg

“这不就是Q币吗?”在Facebook的Libra推出当天,就有网友这样调侃。

但除了吃瓜群众的调侃之言,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libra等同于Q币。毕竟相对于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Q币,libra从各个方面看着都要高大上许多:“对标法币的稳定币”、“合作门槛极高”、“无国界货币”、“普惠金融基础”、“为世界而生”,这似乎完全不是吃瓜群众常用来买QQ秀的Q币所能类比的。

可被大家所遗忘的是,曾几何时,Q币也被网友们作为结算工具,在虚拟世界里流通,甚至隐隐有成为虚拟“一般等价物”之势。腾讯作为Q币的发行者,也几乎成了虚拟世界的“央行”。

彼时,Q币在国内掀起的舆论风暴、监管争论,一点也不比现在Libra引起的风波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为“虚拟货币”,Q币自诞生、发展到辉煌,再到现在回归本源,这波澜壮阔的旅程,也许能为Libra的改变世界之路带来一丝启示。

 
出鞘


时光回溯到2000年4月,这一个月,狂飙近两年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毫无征兆地暴跌,之后短短几个月,市场就蒸发8.3万亿美元。

彼时,腾讯虽然还未上市,但也被泡沫裹挟。最惨的时候,账面上只剩1万人民币。但幸运的是,腾讯在股灾前一刻从IDG与盈科手中拿到了救命钱,惊险地赢得喘息时间。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幸存的互联网公司们在焦头烂额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盈利方式。

机会留给了幸存者。

“移动梦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根救命稻草。这项由中国移动推出的短信增值业务,腾讯凭借“移动QQ”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第一次单月盈亏平衡,而且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000万。

“网游”算是半根救命稻草。之所以在当时只能算“半根”,是因为互联网上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支付。

比如,中国最早的棋牌休闲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用户300万。虽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但却找不到适合游戏玩家们的付费方式。

据《腾讯传》描述,中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自己自己的支付体系困扰着所有的经营者”。

网上支付问题同样让腾讯焦头烂额。因为腾讯在QQ收费上的一系列试验全部扑街: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反响寥寥;QQ号码注册收费让腾讯陷入第一次舆论风波。

马化腾将这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去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这是腾讯当年最大的尴尬:手握1亿用户,但QQ却像“饿死鬼投胎”,融的钱、赚的钱全砸在QQ上,但却依然找不到直接盈利的办法。

转机,在一家叫“九城”的游戏公司中萌芽。

九城创始人朱骏提出了一种收费模式 “游戏币”。他们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元上网卡中含15元的“九城游戏币”。

朱骏还发明了“九城点数”,玩家可以用联名卡里的“游戏币”购买“点数”,然后可以玩一款付费游戏,或者在其他游戏中押注。

“九城游戏币”、“九城点数”,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公司发行的专属虚拟货币。

凭借专属的虚拟货币和一部分上网费用分成,2001年7月,九城月收入达到200万元,300万注册用户中付费用户高达10万人。

“虚拟货币”模式开始在网上复制,2002年,腾讯发行了自己的专属虚拟货币“Q币”。

实际上,关于“Q币名字”,还有一段历史。

据《站长之家》报道,为了给腾讯自己的支付代码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当时腾讯员工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Q元、Q币、Q宝等名字中犹豫不决。

最终拍板“Q币”,是因为觉得“用户容易理解”。

Q币规则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充值”,充值的Q币和QQ账号绑定。

“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马化腾认为。

 
求生


可有了Q币的支撑,腾讯情况真的只是“好一些”。

一开始,Q币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没有好的使用场景。

拿当年腾讯的付费试验之一“QQ会员业务”为例,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时的付费业务,其实也算鸡肋,比如网络收藏夹、好友列表保存、“靓号”等。

结果,QQ会员,一个月只有几百个用户愿意加入,每个月收入只有两三万,半年内只有3000个会员。而使用Q币支付的,更是寥寥无几。

付费场景没有打开,Q币也被冷藏。直到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才第一次展现出魅力。

2003年1月24日,QQ秀上线。现在我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虚拟形象,将成为未来腾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201907031052021.jpeg


当时,针对QQ秀产品,腾讯内部还有专门的项目计划书——阿凡达。

“阿凡达”实际上是韩国sayclub.com社区网站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形象,比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这些虚拟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按照这个思路,腾讯进行了新的付费尝试。为了推广QQ秀,腾讯先给每个QQ会员赠送价值10元的Q币,使他们成为QQ秀的种子用户。

结果,QQ秀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在QQ秀上线半年后,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5元,2003年,QQ秀产生的收入,达到当时短信移动QQ的1/8。

这些价格在5毛到1元的虚拟物品,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之外找到了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而且是一个由腾讯全面主导的、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业务。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QQ秀为“梦想世界”提供可能,那么Q币就链接了腾讯的梦想世界。

在QQ会员、QQ秀之后,腾讯接连推出了QQ空间、QQ游戏、红钻贵族等钻石体系,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闭环式运转的QQ世界。

Q币,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支付方式。

看到这里,我们再对比Facebook推出Libra的愿景,透过“为世界而生”、“普惠金融的基础”、“无国界的货币”这些高大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点:

Q币和Libra,一个为真实世界接入了虚拟世界,一个在虚拟世界链接了真实世界;

双方都脱胎于金融体系缺失,前者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可能,后者为了解决跨国结算的困难。

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够,没有足够数量使用者的工具不足以生存并发展。

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具体的大众接受的使用场景,这点Q币依靠QQ秀产生了突破,那么Libra的场景在哪里?

Libra官方的期望是合作机构优先在自己的场景内应用,最优先的场景是跨境支付。但考虑政治、利益、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可能还是先在Fackbook内部寻找突破场景更为快速便捷。

那如果有了场景,Libra是不是接下来一切就是康庄大道了呢?

再让我们回归Q币的旅程,去寻找答案——

 
发展


80后、90后应该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打电话用话费充值Q币,在网吧、书报亭买Q币的点卡。

事实上,在线上推出一系列Q币消费场景后,2003年,腾讯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Q币销售体系。总的来说,线上线下,三条渠道:

1 和电信旗下的声讯台合作,签订代销Q币协议,用户拨打16885885便可以购买Q币,所得收入,腾讯与声讯台五五分成。这个模式从杭州开启,迅速被复制到全国300多个声讯台。

2 与网吧建立了Q币销售的渠道,腾讯短时间内拓展了1万多家网吧。

3 自有的在线支付系统。

“对于腾讯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制度系统是战略性的成功,这也是中美两国社区型网站在盈利模式上分道扬镳的标志性时间。”《腾讯传》这样评价。

有了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腾讯的财报变的越来越亮眼:

2003年底,在红钻推出后,腾讯每月虚拟道具的收入突破千万。

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2005年, 腾讯总收入14.264亿元,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是Q币)收入占7.867亿元。

201907031052022.jpeg


到了2006年,仅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365亿元,并且即时通讯QQ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315亿。

在这个财报发出来后,腾讯在媒体上有了“帝国”的称呼——虚拟世界里的中央帝国。

如果说腾讯是帝国,那么Q币就是这个帝国唯一货币。随着腾讯业务扩大,QQ用户暴增,Q币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当时虚拟货币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据《站长之家报道》,网络游戏点卡、销售渠道、代理经营商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充值卡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软件店、网吧和书报亭” 。

当时,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如Q币、泡币、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等。

但只有腾讯的“Q币”,跳脱了自身体系,被网民广泛接受,甚至被质疑是“一般等价物”而受到监管点名关注。

 
扩散


在2003~2006年腾讯高速发展时期,Q币开始逐步跳出了腾讯生态外。

Q币先是在网上虚拟世界流通:

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

《传奇》游戏玩家们用Q币买卖道具;

媒体“成都网友王先生”的赚钱之道,一个月仅靠卖Q币就能赚近4000元。

紧接着,专业的Q币交易场所出现:

专门的“打金”工作室、对话平台出现,Q币成为各个游戏道具、论坛积分交换中介;

据《京华时报》2006年调查,在淘宝网上,出售Q币的店铺多达8000余个,遍布国内各个省市;2006年的超女总决赛中,粉丝购买虚拟货币Q币投票,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 。

最后,Q币交易蔓延到线下:

当时,已经有网友成功用Q币换电脑配件,1000Q币?换到了一个硬盘盒,这可比比特币换披萨划算得多;

专业的打金工作室得到Q币后,再将Q币出售给当地网吧的玩家,转化为人民币。

到2005年,“Q币交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等价物”。

201907031052024.jpeg


事实上,Q币并不是完美的“交易中介”,它有很多缺陷,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

首先,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官方无法转账,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转账”?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输给”另外一个账号,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

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Q币完成完美转移,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

其次,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这意味着,在腾讯体系里,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

但腾讯没有,其他中介平台可以——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官方的1块太贵,6毛左右比较合适。需求高的时候,涨价8毛,囤多了就跌到4毛。

“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Q币逐渐成为网络“等价物”。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Q币在底下流通,腾讯是受害者。

因为Q币的货源,大部分来源于“QQ黑客”,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旸称,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大额交易,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

事实上,当时已经存在“信任的担保网站”,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然后再由机构转发。但这种方式,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腾讯对“地下交易”的态度,一旦被腾讯发现,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

“用Q币的人多,腾讯公司信誉不错,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曾对媒体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业内人士估计,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成为“一般等价物”。

“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它是个商品,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离开腾讯,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

“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一种货币,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

可以看到,Q币的登顶之路,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当量变引起质变,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在这之后,如同Q币一样,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面角力,那就是——监管。

 
激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Q币也不例外。

在2005、2006年,已经有零星的声音,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泛滥”问题,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是一篇文章。

2006年第7期的《法制与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怪象”:虚拟财产、虚拟货币、虚拟人、网婚。

Q币是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虚拟货币”的重点讨论对象:

杨涛认为,现在Q币已经超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步成为网上的一种交易工具。

“在虚拟的世界中,有足够多的人认可某种‘货币’的价值,该货币就完全可能成为物质交换的替代单位,现在QQ使用人数有数千万,已经具有这个认同的基础。”

“如果虚拟货币充当了货币的功能,而这种虚拟货币充又是由商家随意发行,其总量也不受到限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

“Q币将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冲击人民币体系”,这个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Q币从一个公司的产品,被形容成威胁央行威胁金融稳定的“危险份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境外媒体都在讨论Q币是否是虚拟货币,是否已经具备了货币属性。网易还推出了调查投票,最终有一半以上的投票网友,认为“Q币冲击人民币”。

烈火烹油之际,杨涛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给央行的《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这篇文章中,杨涛承认,Q币目前只是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根本还不能与人民币相提并论,其要成为所谓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具备回兑功能是Q币具备“货币”功能的一大障碍,但是,杨涛表示,并不能由此绝对说Q币不能形成一般等价物属性,不会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因为,‘货币’只要在市场被认可,能用其来进行交易,不需要回兑功能也可能成为一般等价物。”

杨涛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Q币继续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则有可能形成‘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201907031052035.jpeg


舆论再一次被点燃,围绕“Q币是不是货币”话题,知名学者、专家展开论战。

一方,支持杨涛言论,认为Q币已经具备货币属性。

互联网评论家顺风认为,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而Q币已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四个方面部分具备了货币功能,其一般等价物属性正在加强,Q币的确已开始出现新的货币形态的“萌芽”。

一方则认为,Q币只是商品,冲击人民币体系纯属危言耸听。

律师于国富坚持认为,Q币并不是电子货币,“市面上的人民币绝对不会因为有多少人买了Q币就会多印刷,网络货币的发行是以人们的购买量为基础的,跟国家金融体系毫无关系”。

更现实的观点是,腾讯不可能开通Q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否则会面临巨大风险:一是自身的资金链断裂;二是遭遇恶性挤兑。“任何商业公司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只为出一个成为“虚拟央行”的风头。”互联网实验室梁春晓分析。

一方从理论角度剖析,认为Q币不是货币;一方在说趋势,“Q币”在短时间内获得网友认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成为网络世界唯一货币?

双方争论不休,央行也出面表态:已经开始关注虚拟货币话题,并且正在认真研究之中;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将成为继电子支付后又一个监管重点。

“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

讨论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有专家呼吁建立中国“网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虚拟货币和人民币挂钩,人民币再和金属货币挂钩,保证虚拟货币发行在公司能力控制范围内,完善虚拟货币回收环节,开放官方回收虚拟货币渠道。

如果当时这一步迈出去,Q币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稳定币”。

而旋涡中的腾讯则还是坚持一贯的态度:从未想过发行“货币”,公司也不认为Q币会成为虚拟货币;Q币只是服务于腾讯体系内,在体系外毫无价值。

但腾讯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发了多少Q币,并且表示,不反对用户私下交流Q币。

最终,监管在2007年2月到来:中国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联合发起了针对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

通知说,将“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和金融秩序”;“政府将禁止倒卖虚拟货币,并要求经营企业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

几个月后,在腾讯公布第一季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问:“针对Q币的监管政策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没有影响。”腾讯总裁刘炽平回答,“去年底关于Q币是虚拟货币的传言毫无道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腾讯调整了Q币设计:下调了用户间转让Q币的数量,关闭了将游戏积分转成Q币的渠道,减少Q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回归


之后Q币的故事,可能不会让加密货币信徒们满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崛起,监管集中在了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崛起,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网上购买、消费,再也不是问题,也不再需要Q币。

Q币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存在于腾讯生态中。

而Q币再次回到监管口中,是在2013年,作为互联网虚拟货币与比特币并列。

2013年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发表了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互联网也在创造货币。

    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货币的交易量有限,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



时光荏苒,在后来的数字货币关注者眼中,Q币已经“泯然众人矣”,用Q币支付项目尾款的段子,已经被大家当成了笑谈。

可谁又会想过,这个段子曾经是那么真实,甚至差点成为你我的日常?

而这会儿再看马化腾对于Libra的评论,“技术都很成熟,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已然是别样风味。

“只不过那时没有区块链技术。”有区块链从业者向31QU感慨。

 
未来


相对于Q币,Libra无论从愿景、实力、技术等上看,都要大出许多;可相应的,困难也会成倍增长。

无论是切实的落地场景,还是快速扩展的可能,这些本身都已经是数字货币急需解决的难点。

也不同于Q币兴起时,电子支付领域还几乎是空白,Libra现在面对的,是法币电子支付领域成熟的产品筑的壁垒。

虽然Libra的战略是面向弱国替代主权货币,可是第三世界国家孱弱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也会成为Libra的难题。

更何况,在这一切都解决后,Libra还会直面监管的压力,“货币无国界”,但“无国界货币”的组织和成员可都是有国籍的。

201907031052036.jpeg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引领的一场变革就要到来。G20峰会上,关注“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从“铱星计划”到马斯克的“全球Starlink”,从Q币到Libra,技术一直在变,可人类的梦想却始终不变。

马云评价QQ和Q币时曾说,“QQ的确有点可怕,他的攻击总是悄悄的。”

悄悄的,数字货币的变革也早已开启。



部分参考资料:

1 《腾讯传》 吴晓波著

2 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

3 对Q币等加强监管的建议书

4 Q币引发大讨论 央行拟明年监管虚拟货币

5 网民地下交易买卖Q币引发央行关注

6 Q币被盗走向谁喊冤 可买实物监管却成空白

7 三方激辩Q币民间交易

8 腾讯Q币真的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9 刘炽平:针对Q币的炒作对腾讯没任何影响

10 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称比特币应纳入监管


文 :31QU 墨菲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区块链如何获得网信办备案?首批197个项目梳理:联盟链主唱 金融、存证应用多

攻略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4-02 12:12 • 来自相关话题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查看全部
201904021040221.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3月30日下午,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在列。

互链脉搏从地域、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底层及应用领域,对这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网信办备案似乎并无定式。已公布的备案名单中,既有空气币项目,又有政府主导区块链项目;发起主体既有无官网的小公司,又有BATJ等大企业。

 
腾讯系备案项最多 阿里系紧随其后
 

北上广浙作为区块链企业、项目的“大本营”,不出意料的成为首批通过备案的企业的集中地。北京市共有63家,占总量的三成,位列第一,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紧随其后,分别有47家、24家、19家。

其中,广东省又以深圳市为主,深圳共有37家,占比78.72%。同时,互链脉搏观察,深圳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较为分散,除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项)三家公司备案多项外,其余的公司均只备案一项。

浙江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杭州市,杭州共有22个,占比91.66%。杭州备案的主体中,有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项)、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4项)两家进行了多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除北上广浙外,备案数量位列第五的便是江苏省,共有12家,相对集中于南京(8家)。而其中,仅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项)、翼帆数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项)两家公司的备案数量就占了江苏省备案数量的半数。

互链脉搏观察,不仅仅是广州、浙江、江苏的几家公司进行多项备案。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它们旗下的企业更是有多项备案通过。

百度及百度投资的爱奇艺,共5个项目通过备案;阿里系的蚂蚁金服、阿里系投资、参股的企业,共有6个项目通过备案;腾讯、腾讯牵头发起的微众银行、腾讯旗下基金投资的企业,共有7个项目通过备案;京东方面共有4个项目通备案。

201904021040222.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联盟链最多
 

互链脉搏试图寻找能在网信办备案的区块链项目规律。从区块链类型来看,据互链脉搏梳理,首批197个项目中,联盟链数量高达116个,占比59%,接近6成;其次是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项目,它们通常有自己的区块链架构技术,用于不同客户的区块搭建需求,这类项目31个,占比16%。

值得注意的是,公链项目只有25个,占比13%;区块链Baas平台19个,占比9%;另有一些提供矿机挖矿等区块链项目,互链脉搏将其归为配套技术,共计4个,占比接近2%;SaaS平台仅仅2两个,占比1%。

201904021040233.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网信办首批备案名单也大致反映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特色,联盟链主唱,公链在国内并不吃开。和海外区块链项目,大都是公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线。

 
金融溯源应用多
 

从首批备案的197个项目应用类型来看,35个,占比18%的区块链项目并无明确的区块链应用落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各类服务。

具体应用方面,金融是区块链应用第一大场景。互链脉搏统计,共计21个,占比11%的项目为金融类项目(供应链金融、证券保险不在此类);其次是存证业务,数量20个,占比10%。这两方面应用占比超过10%。

溯源、版权、司法、数字身份、政务、供应链金融、医疗的区块链应用占比也都超过5%。

201904021040234.jpg

(制图:互链脉搏研究院)


这一比例这和市场普遍预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项目占比居前的都是2B或2G场景,金融类基本是面向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存证、溯源基本都是面向生产商、零售商的联盟链;司法、政务更是会直接对接到政府机构。

2C的应用在首批备案中数量非常有限。社交、零售、广告、酒店等2C项目各只有1例。说明区块链目前应用还集中在2B和2G端。

 
谁能获得备案?
 

但互链脉搏发现,首批通过备案的样本情况,跟市场整体样本情况基本相同。网信办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偏好,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是只要达到备案要求,即可备案,未通过备案的或许是一些材料提交不足等原因造成。

从项目质量来看,本次通过备案的既有“正规军”项目,如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天平链;又有曾经推出“归零币”的美链(海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脸薪”,该项目甚至仅能检索到软件下载页面,没有其余的项目介绍信息。

从项目主体来看,既有BATJ等大企业主体,还有一些连个官网都没有的小公司项目;

从是否发币来看,既有海外发币的项目,也有不发币的项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诚如本次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所说: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网信部门后续将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管理规定》对备案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未备案主体尽快履行备案义务。

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网信办备案只是拥抱监管第一步,中国对区块链的监管是多部门配合的组合拳。
 

原文: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11473
作者:互链脉搏研究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重点推进区块链2G、2B和2C端应用

资讯chaindd 发表了文章 • 2018-09-23 13:57 • 来自相关话题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 杨晨

近日,由大兴区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主办,人民金服、钛媒体集团和天童数字科技等多个单位承办的“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举行。在此次峰会期间,我们独家专访了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女士。


8月10日,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同意,深圳市税务局指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在深圳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区块链+发票”生态体系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腾讯而言,继游戏、公益、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之后,腾讯区块链应用场景再下一城,在区块链电子发票领域实现真正落地。而这一动作极具标志性意义,也被看作是最靠谱的区块链应用。

杨晨告诉我们,“区块链+发票”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场景,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链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

此外在另一个场景——供应链金融领域,腾讯也持续布局落地。

区块链发票的上线,开启了纳税服务的新时代。而腾讯也因此被大家再次推回到聚光灯下。人们开始关心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区块链生意做的怎么样?聚焦在哪个领域?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未来会在区块链领域怎么做?在和链得得的访谈中,杨晨回答了腾讯自2015年成立区块链团队到现在所在做的事情。面对未来,杨晨对链得得讲到:“用户需求在哪儿,我们就走向哪儿”。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编辑提炼后发布:


记者:腾讯未来在区块链应用场景上具体怎么发力?“重拳”会打在哪儿?

杨晨:我们目前的布局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即最热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我们叫做“2G”项目,G即government,属于政府项目;第二是“2B”项目,我们已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易融合作开发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首款产品“微企链”;第三,即2C应用。我们腾讯内部开发了《一起来捉妖》这款游戏,是腾讯首款应用AR和区块链技术的休闲手游。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未来,我们会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们现在的这些场景做深做透,去不断深挖这些场景里所存在的痛点,然后用区块链攻克解决。“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是之前到现在直到未来我们都会一直坚持的一个做法和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市场中关于腾讯区块链业务“多点开花但创新不足”的普遍看法?

杨晨:创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创新带来了新的价值、达成了目的。比如供应链金融,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你的创新只会是一个非常理想且空泛的方式,没有任何价值。对于腾讯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我们还是会更多去挖掘实实在在的场景,某个场景我们用上了这个技术,哪怕很小,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事情,这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记者: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在2017年“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布局,这是什么原因?

杨晨:从2017年开始,众多巨头开始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业务进展,这是和区块链自身的发展情况分不开的。其实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目前最大的杀手级应用就是“数字货币”,以至于从刚开始的不温不火逐渐走近大众,成为一种“投机”的工具。而“高调”和区块链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应用价值,这才是最核心的。

对于腾讯内部来说,我们发力重点在于“应用场景的出现”。有了应用场景,能够发挥价值,从而解决用户的痛点时,才会真正出来说“我在做区块链”。


记者:在年初《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仅排名第23。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现实意义?

杨晨:这是更偏技术的标准,相比这个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比这个更为重要,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更快的去推动我们的场景落地。


记者:腾讯旗下的微信用户在第一季度首次突破10亿,但是目前区块链更多是面对B端机构。在您看来,如何将我们这种优势来让区块链价值最大化?

杨晨:不管是2C的应用还是2B的应用,腾讯都会区探索,只不过我们现在2B端的应用我们说他更适用于我们目前的这种联盟链的这种场景,更容易落地,所以他可能跑的快一些,但是并不代表着说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我们就不看了,其实腾讯内部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做法,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大家去碰新的idea,我们去看不同的各种新的可能。(成裘) 查看全部
20180922005857312.jpg

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 杨晨


近日,由大兴区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主办,人民金服、钛媒体集团和天童数字科技等多个单位承办的“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举行。在此次峰会期间,我们独家专访了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女士。



8月10日,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同意,深圳市税务局指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在深圳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区块链+发票”生态体系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腾讯而言,继游戏、公益、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之后,腾讯区块链应用场景再下一城,在区块链电子发票领域实现真正落地。而这一动作极具标志性意义,也被看作是最靠谱的区块链应用。

杨晨告诉我们,“区块链+发票”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场景,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链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

此外在另一个场景——供应链金融领域,腾讯也持续布局落地。

区块链发票的上线,开启了纳税服务的新时代。而腾讯也因此被大家再次推回到聚光灯下。人们开始关心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区块链生意做的怎么样?聚焦在哪个领域?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未来会在区块链领域怎么做?在和链得得的访谈中,杨晨回答了腾讯自2015年成立区块链团队到现在所在做的事情。面对未来,杨晨对链得得讲到:“用户需求在哪儿,我们就走向哪儿”。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编辑提炼后发布:


记者:腾讯未来在区块链应用场景上具体怎么发力?“重拳”会打在哪儿?

杨晨:我们目前的布局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即最热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我们叫做“2G”项目,G即government,属于政府项目;第二是“2B”项目,我们已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易融合作开发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首款产品“微企链”;第三,即2C应用。我们腾讯内部开发了《一起来捉妖》这款游戏,是腾讯首款应用AR和区块链技术的休闲手游。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未来,我们会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们现在的这些场景做深做透,去不断深挖这些场景里所存在的痛点,然后用区块链攻克解决。“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是之前到现在直到未来我们都会一直坚持的一个做法和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市场中关于腾讯区块链业务“多点开花但创新不足”的普遍看法?

杨晨:创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创新带来了新的价值、达成了目的。比如供应链金融,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你的创新只会是一个非常理想且空泛的方式,没有任何价值。对于腾讯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我们还是会更多去挖掘实实在在的场景,某个场景我们用上了这个技术,哪怕很小,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事情,这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记者: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是在2017年“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布局,这是什么原因?

杨晨:从2017年开始,众多巨头开始高调宣称自己的区块链业务进展,这是和区块链自身的发展情况分不开的。其实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目前最大的杀手级应用就是“数字货币”,以至于从刚开始的不温不火逐渐走近大众,成为一种“投机”的工具。而“高调”和区块链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应用价值,这才是最核心的。

对于腾讯内部来说,我们发力重点在于“应用场景的出现”。有了应用场景,能够发挥价值,从而解决用户的痛点时,才会真正出来说“我在做区块链”。


记者:在年初《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仅排名第23。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现实意义?

杨晨:这是更偏技术的标准,相比这个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比这个更为重要,我们觉得场景落地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更快的去推动我们的场景落地。


记者:腾讯旗下的微信用户在第一季度首次突破10亿,但是目前区块链更多是面对B端机构。在您看来,如何将我们这种优势来让区块链价值最大化?

杨晨:不管是2C的应用还是2B的应用,腾讯都会区探索,只不过我们现在2B端的应用我们说他更适用于我们目前的这种联盟链的这种场景,更容易落地,所以他可能跑的快一些,但是并不代表着说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我们就不看了,其实腾讯内部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做法,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大家去碰新的idea,我们去看不同的各种新的可能。(成裘)

从低调埋伏到多点开花:巨头腾讯的区块链征程

公司hecaijing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8 14:29 •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IC图


2018年至今虽已过半,但对以游戏与信息服务闻名的腾讯来说,这是一个颇不寻常的年份。

今年正是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诞生2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迅猛发展并于1月创下股价最高点后,腾讯遭遇了“2015年以来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季”。根据该公司2018 Q2财报,腾讯总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经营盈利为218.0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两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同时,腾讯股价受挫下跌。

腾讯面临的打击却不止于此。此前的5月5日,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公号文章尖锐批评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与创新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无独有偶,8月13日,知名投资人李国飞发表《全面反思腾讯战略》一文,虽然仍然认为腾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更强调它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在腾讯传统业务表现不佳的时刻,密切关注着BATJ等巨头动态的众多互联网人士却敏锐地发现,腾讯这一“老桩”正在开出“新花”——2018年,腾讯区块链不仅逐渐显山露水,还成为该公司的发力重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首次就区块链公开表态,到发布可信区块链蓝图与区块链服务平台TBaaS(TencentBlockchain as a Service),到今年8月腾讯与深圳国税局合作的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落地……种种迹象已表明,腾讯正在通过“自主创新”搭建自己的区块链生态。

“区块链舞台上,当丑角唱得百无聊赖时,便是巨头从幕后走向台前,并迅速成为行业引领者的大好时机。”在区块链研究专家赵晓枫看来,区块链技术作为腾讯连接未来的手段,如果这是它的“野望”,那么不失为一个值得期待的剧本。


低调入“链”


作为区块链研究者,赵晓枫对腾讯这一成功的中心化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充满了好奇。不过,“腾讯对待区块链话题十分谨慎,同时把技术研发团队藏得严严实实。”赵晓枫说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区块链从业者告诉核财经APP,互联网巨头嗅觉非常灵敏,因而其角力与暗战均在水面下进行,三缄其口的另一原因是受政策束缚不敢有大的举动。

在一些区块链从业人士印象里,马化腾公开说“链”是在2018年初。1月22日,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文章——《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并评论道:“目前众多公共区块链消耗大量能源计算力生产数字币到底算有等价物背书吗?如按生命理论,应该很多生命系统会不断演化淘汰。”






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又公开就区块链表态:“区块链的确是一个蛮创新的技术,但是大家注意,怎么用好又是另一个方面。”

紧随其后,腾讯人开始频频现身多个大型区块链会议与论坛。蔡弋戈是其中出镜最多的腾讯区块链代言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蔡弋戈现为腾讯区块链总经理,此前任腾讯FiT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高级总监。






蔡弋戈曾经透露,本着研发先行的原则,腾讯早在2015年便组建了区块链研发团队并确认了技术路线。核财经APP则梳理发现,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腾讯在低调中走出了一条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既有共性又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块链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都信仰技术而非热衷于ICO融资。它们相当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性”。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负责人张辉曾在3月26日举行的2018全球区块链(杭州)高峰论坛上透露,蚂蚁区块链的定位是“信任链接设施”;百度区块链项目全名为“百度Trust”;而在2017年4月发布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腾讯直接宣布自己做的是“可信区块链”,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任基石”。

不同于蚂蚁金服选择蚂蚁公益平台作为首次区块链技术试水,腾讯区块链发韧于金融,主要推动者为其牵头设立的微众银行。2016年,腾讯先后成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开发联盟链云服务BaaS、上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2017年11月,腾讯正式发布金融级解决方案TBaaS,这才完成生态平台的搭建。

而同样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负责人韩涵在3月30日举行的区块链沙龙上透露,百度首发国内基于区块链的ABS(资产证券化)项目;阿里巴巴的云优商城侧重于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及消费金融分期场所,显然立足于生活场景。






综观《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腾讯可信区块链旨在为行业伙伴提供企业级区块链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可靠、灵活的区块链云服务。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才是腾讯区块链的根本目标。


多点逐渐开花


“技术猿”张云曾供职于腾讯区块链。他向核财经APP透露,“先布局、再应用”是腾讯布局区块链的基本思路,联盟链则是其实现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技术路径。

《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显示,腾讯可信区块链由三层结构构成:Trust SQL底层平台、Trust Platform中间层与Trust Application应用层。其中,Trust SQL底层平台的主要涉及区块链参与者账户管理、完成共识记录、智能合约的触发执行,以及对平台的监管。






《白皮书》称,Trust SQL可从根本上解决价值交换和转移中存在的欺诈和寻租现象。但在赵晓枫看来,腾讯理解的区块链实为B端业务的延伸。

“腾讯标榜Trust SQL能降低成本,其实这只是区块链思想的副产品,去中心化和可信任的P2P网络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本质所在。”他说。

在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的同时,腾讯在区块链应用上呈现出了多点逐渐开花的局面。蔡弋戈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除了BaaS,腾讯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腾讯微黄金、物流信息、法务存证、公益寻人等领域——“腾讯微黄金目前在区块链上已经累积超过3000万条交易记录,公益寻人平台也累积超过300个寻人案例,法务存证平台目前也已对接了多家银行的大几万条存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落地元年,但腾讯的发力方向始终未变。“To B的供应链金融与To C的游戏,是腾讯区块链重点发力的两大方面。”蔡弋戈曾这样展望腾讯区块链的使命。

“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直接放贷给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也能将富余的借贷资金转让给中小微企业。因此,资金沿着供应链反向流动,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需要用钱的企业。”蔡弋戈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融资便宜、秒级放款;资产发行更为便捷,可拆分转让;快速接入,全程可在手机上操作。

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各国科技公司、银行、金融交易所等机构已纷纷结合各自优势进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在中国,BATJ都在积极抢占这个黄金赛道。”赵晓枫表示,巨头扎堆供应链金融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赛道未来会很拥挤。

腾讯To C的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同样面临着巨头公司推出的游戏竞品的竞争,如百度莱茨狗、360加密猫、小米加密兔等。虽然游戏一向是腾讯的主营业务,但DGames中国区创始合作团队负责人张旭认为,相较于以太猫,目前国内基于区块链的游戏乏善可陈。






更何况,区块链游戏的发展还严格受制于国内ICO与数字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如腾讯称,玩家不能利用游戏内代币或区块链道具等相关服务进行融资,不能从事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与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能为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提供定价、信息中介服务,不能从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禁止的活动。

蔡弋戈曾表示,腾讯希望圈定一些区块链最有价值、最值得突破的场景做深做透。

不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东认为,应用场景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能否形成内生的增值动力,二是能否形成由用户行为裹挟更多用户的参与机制。


外强中干?


“腾讯虽然与BAT巨头同步布局区块链,但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实验性的相互割裂的应用场景为主,很难判断腾讯会在区块链赛道胜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区块链研究专家告诉核财经APP。

这一说法或多或少得到了张云的认同:“我觉得在区块链领域腾讯已被许多公司超越。”

张云的判断,从腾讯区块链专利数量可见一斑。根据今年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阿里巴巴以总量49项专利排名第1,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排名第23。颇具戏剧性的是,在这份报告中,2014年成立的“无锡井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了腾讯前面。






在张云这位腾讯前雇员看来,区块链专利排名反映了腾讯在创新上的不足;而相比外部夹击,腾讯内在的持续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还批评腾讯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腾讯正在被项目方挖墙脚”。

《中国商界》杂志曾撰文指出,传统技术巨头顶尖人才已开始向区块链企业迁徙。广东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的CEO也告诉核财经APP,其“技术团队大多数成员来自腾讯”,而且区块链项目的技术团队中拥有腾讯、阿里基因是常态。

王东认为,腾讯真正的敌人在于,随着互联网迭代人性需求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时代用区块链重构社交关系中,腾讯将面临考验。

(文中赵晓枫、张云为化名) 查看全部
t01.jpg

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IC图


2018年至今虽已过半,但对以游戏与信息服务闻名的腾讯来说,这是一个颇不寻常的年份。

今年正是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诞生2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迅猛发展并于1月创下股价最高点后,腾讯遭遇了“2015年以来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季”。根据该公司2018 Q2财报,腾讯总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经营盈利为218.0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两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同时,腾讯股价受挫下跌。

腾讯面临的打击却不止于此。此前的5月5日,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公号文章尖锐批评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与创新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无独有偶,8月13日,知名投资人李国飞发表《全面反思腾讯战略》一文,虽然仍然认为腾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更强调它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在腾讯传统业务表现不佳的时刻,密切关注着BATJ等巨头动态的众多互联网人士却敏锐地发现,腾讯这一“老桩”正在开出“新花”——2018年,腾讯区块链不仅逐渐显山露水,还成为该公司的发力重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首次就区块链公开表态,到发布可信区块链蓝图与区块链服务平台TBaaS(TencentBlockchain as a Service),到今年8月腾讯与深圳国税局合作的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落地……种种迹象已表明,腾讯正在通过“自主创新”搭建自己的区块链生态。

“区块链舞台上,当丑角唱得百无聊赖时,便是巨头从幕后走向台前,并迅速成为行业引领者的大好时机。”在区块链研究专家赵晓枫看来,区块链技术作为腾讯连接未来的手段,如果这是它的“野望”,那么不失为一个值得期待的剧本。


低调入“链”


作为区块链研究者,赵晓枫对腾讯这一成功的中心化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充满了好奇。不过,“腾讯对待区块链话题十分谨慎,同时把技术研发团队藏得严严实实。”赵晓枫说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区块链从业者告诉核财经APP,互联网巨头嗅觉非常灵敏,因而其角力与暗战均在水面下进行,三缄其口的另一原因是受政策束缚不敢有大的举动。

在一些区块链从业人士印象里,马化腾公开说“链”是在2018年初。1月22日,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文章——《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并评论道:“目前众多公共区块链消耗大量能源计算力生产数字币到底算有等价物背书吗?如按生命理论,应该很多生命系统会不断演化淘汰。”

t02.jpg


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又公开就区块链表态:“区块链的确是一个蛮创新的技术,但是大家注意,怎么用好又是另一个方面。”

紧随其后,腾讯人开始频频现身多个大型区块链会议与论坛。蔡弋戈是其中出镜最多的腾讯区块链代言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蔡弋戈现为腾讯区块链总经理,此前任腾讯FiT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高级总监。

t03.jpg


蔡弋戈曾经透露,本着研发先行的原则,腾讯早在2015年便组建了区块链研发团队并确认了技术路线。核财经APP则梳理发现,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腾讯在低调中走出了一条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既有共性又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块链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都信仰技术而非热衷于ICO融资。它们相当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性”。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负责人张辉曾在3月26日举行的2018全球区块链(杭州)高峰论坛上透露,蚂蚁区块链的定位是“信任链接设施”;百度区块链项目全名为“百度Trust”;而在2017年4月发布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腾讯直接宣布自己做的是“可信区块链”,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任基石”。

不同于蚂蚁金服选择蚂蚁公益平台作为首次区块链技术试水,腾讯区块链发韧于金融,主要推动者为其牵头设立的微众银行。2016年,腾讯先后成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开发联盟链云服务BaaS、上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2017年11月,腾讯正式发布金融级解决方案TBaaS,这才完成生态平台的搭建。

而同样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负责人韩涵在3月30日举行的区块链沙龙上透露,百度首发国内基于区块链的ABS(资产证券化)项目;阿里巴巴的云优商城侧重于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及消费金融分期场所,显然立足于生活场景。

t04.jpg


综观《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腾讯可信区块链旨在为行业伙伴提供企业级区块链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可靠、灵活的区块链云服务。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才是腾讯区块链的根本目标。


多点逐渐开花


“技术猿”张云曾供职于腾讯区块链。他向核财经APP透露,“先布局、再应用”是腾讯布局区块链的基本思路,联盟链则是其实现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技术路径。

《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显示,腾讯可信区块链由三层结构构成:Trust SQL底层平台、Trust Platform中间层与Trust Application应用层。其中,Trust SQL底层平台的主要涉及区块链参与者账户管理、完成共识记录、智能合约的触发执行,以及对平台的监管。

t05.jpg


《白皮书》称,Trust SQL可从根本上解决价值交换和转移中存在的欺诈和寻租现象。但在赵晓枫看来,腾讯理解的区块链实为B端业务的延伸。

“腾讯标榜Trust SQL能降低成本,其实这只是区块链思想的副产品,去中心化和可信任的P2P网络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本质所在。”他说。

在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的同时,腾讯在区块链应用上呈现出了多点逐渐开花的局面。蔡弋戈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除了BaaS,腾讯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腾讯微黄金、物流信息、法务存证、公益寻人等领域——“腾讯微黄金目前在区块链上已经累积超过3000万条交易记录,公益寻人平台也累积超过300个寻人案例,法务存证平台目前也已对接了多家银行的大几万条存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落地元年,但腾讯的发力方向始终未变。“To B的供应链金融与To C的游戏,是腾讯区块链重点发力的两大方面。”蔡弋戈曾这样展望腾讯区块链的使命。

“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直接放贷给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也能将富余的借贷资金转让给中小微企业。因此,资金沿着供应链反向流动,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需要用钱的企业。”蔡弋戈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融资便宜、秒级放款;资产发行更为便捷,可拆分转让;快速接入,全程可在手机上操作。

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t06.png


“各国科技公司、银行、金融交易所等机构已纷纷结合各自优势进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在中国,BATJ都在积极抢占这个黄金赛道。”赵晓枫表示,巨头扎堆供应链金融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赛道未来会很拥挤。

腾讯To C的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同样面临着巨头公司推出的游戏竞品的竞争,如百度莱茨狗、360加密猫、小米加密兔等。虽然游戏一向是腾讯的主营业务,但DGames中国区创始合作团队负责人张旭认为,相较于以太猫,目前国内基于区块链的游戏乏善可陈。

t07.jpg


更何况,区块链游戏的发展还严格受制于国内ICO与数字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如腾讯称,玩家不能利用游戏内代币或区块链道具等相关服务进行融资,不能从事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与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能为游戏内代币、区块链道具提供定价、信息中介服务,不能从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禁止的活动。

蔡弋戈曾表示,腾讯希望圈定一些区块链最有价值、最值得突破的场景做深做透。

不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东认为,应用场景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能否形成内生的增值动力,二是能否形成由用户行为裹挟更多用户的参与机制。


外强中干?


“腾讯虽然与BAT巨头同步布局区块链,但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实验性的相互割裂的应用场景为主,很难判断腾讯会在区块链赛道胜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区块链研究专家告诉核财经APP。

这一说法或多或少得到了张云的认同:“我觉得在区块链领域腾讯已被许多公司超越。”

张云的判断,从腾讯区块链专利数量可见一斑。根据今年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阿里巴巴以总量49项专利排名第1,腾讯以总量11项专利排名第23。颇具戏剧性的是,在这份报告中,2014年成立的“无锡井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了腾讯前面。

t08.jpg


在张云这位腾讯前雇员看来,区块链专利排名反映了腾讯在创新上的不足;而相比外部夹击,腾讯内在的持续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还批评腾讯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腾讯正在被项目方挖墙脚”。

《中国商界》杂志曾撰文指出,传统技术巨头顶尖人才已开始向区块链企业迁徙。广东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的CEO也告诉核财经APP,其“技术团队大多数成员来自腾讯”,而且区块链项目的技术团队中拥有腾讯、阿里基因是常态。

王东认为,腾讯真正的敌人在于,随着互联网迭代人性需求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时代用区块链重构社交关系中,腾讯将面临考验。

(文中赵晓枫、张云为化名)

两巨头齐出手:腾讯之后,阿里开始限制虚拟货币

资讯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6 00:36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查看全部

buy-bitcoins-using-alipay-wechat.jpg


近期,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动向成为的热点,前有腾讯宣布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现有阿里巴巴开始限制虚拟货币交易。

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向新京报表示,支付宝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会根据情节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称:

“一直以来,支付宝对于商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会坚决予以清退;对于个人账户涉嫌虚拟货币交易的,根据情节坚决采取限制账户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处理措施。”

蚂蚁金服提到,接下来,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还会继续严密监控排查涉及虚拟货币的场外交易行为,对重点网站和账户建立巡查制度,并对用户举报的情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

并且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平台上的用户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醒用户不要被各种虚假宣传所欺骗,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

8月23日,腾讯方面曾表示,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上证报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称,为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

1.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下一步将加强监测,实时封堵。

2.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

3.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对此,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产业金融事业部业务总监颜立冬认为,本次整治相当于监管机构给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从以前的窗口指导意见到现在很明确的告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允许为虚拟交易场所提供支付交易结算服务。

腾讯进一步行动:完成清理所有用商户号的虚拟币交易

资讯chaindd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4 00:24 • 来自相关话题

8月24日讯,腾讯23日回应新京报称,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我们注意到,从支付端入手也是监管层清理整顿的重要方面。上证报新近消息提及,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其中包括,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落实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要求。

我们曾提及,21日晚间,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服务、大炮评级、深链财经、火币区块链、每日币读等众多公众号遭到封禁。腾讯当晚表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账号被永久封停。 查看全部

63AA9D85-9389-43C5-86C4-65AEBC07CE72.jpg


8月24日讯,腾讯23日回应新京报称,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虚拟货币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等,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我们注意到,从支付端入手也是监管层清理整顿的重要方面。上证报新近消息提及,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清理整顿措施,其中包括,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落实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要求。

我们曾提及,21日晚间,金色财经网、币世界快讯服务、大炮评级、深链财经、火币区块链、每日币读等众多公众号遭到封禁。腾讯当晚表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账号被永久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