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Facebook 发币,真正的对手是微信啊

公司hydro 发表了文章 • 2019-03-04 11:04 • 来自相关话题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查看全部
4a69ae5c7d86fb79b56a2dc3d1f64b9f.jpg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2652b048fd3ebf61e88d44008d8c7b51.jpg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ATEC 城市峰会:蚂蚁区块链发布「双链通」,并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

资讯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2:20 • 来自相关话题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查看全部
fc2da490-6cf7-583a-b10e-f1bb31067410_QAvoHY9.jpg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中国阿里云将企业区块链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

资讯chainb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2:16 • 来自相关话题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查看全部
740_aHR0cHM6Ly9zMy5jb2ludGVsZWdyYXBoLmNvbS9zdG9yYWdlL3VwbG9hZHMvdmlldy80NWE1N2I0MjllYzVmYTNiOWZkMzllOTNlNjNhOWMzYi5qcGc.jpg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蚂蚁上链:阿里的区块链野望

公司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10-16 16:33 • 来自相关话题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查看全部
Chinas-Ant-Financial-nj71c08d5o68flvzwh9bj63r1xtpgrw5k8xv3hctgq.jpg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Facebook 发币,真正的对手是微信啊

公司hydro 发表了文章 • 2019-03-04 11:04 • 来自相关话题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查看全部
4a69ae5c7d86fb79b56a2dc3d1f64b9f.jpg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2652b048fd3ebf61e88d44008d8c7b51.jpg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ATEC 城市峰会:蚂蚁区块链发布「双链通」,并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

资讯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2:20 • 来自相关话题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查看全部
fc2da490-6cf7-583a-b10e-f1bb31067410_QAvoHY9.jpg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附体「国民 App」,Kakao 的区块链棋局

公司8dcapital 发表了文章 • 2019-06-14 13:58 • 来自相关话题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查看全部
07aa60f2eb8899778b7d4676c9d4fb5d.jpg

特洛伊城木马计的启示:将海量互联网用户转化成区块链用户,占领传统市场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跨越「鸿沟」有两条路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变革;

如果说 Kakao Talk 是微信,那么 Kakao 就是腾讯,一个布局深厚广全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区块链技术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创造互联网级别的企业体验(EX)、用户体验(UX)和开发者体验(DX);

打造平台如同建立经济新区,需要搭建:基础设施、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

大胆假设一下,在 Facebook、WhatsApp、Kakao Talk 中植入电子钱包,将直接让数字资产持有者激增到亿万级别,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用户转化正在成为现实。




韩国互联网巨头 Kakao 的帝国版图


近日,Facebook 将在 6 月 18 日发布 Libra 计划白皮书的新闻激起热议。报道称,一支由前 PayPal 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的团队,正在打造一种资产抵押的加密货币,将在 Facebook 既有的实时通讯基础架构(WhatsApp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Messenger)上运作。

如同 Facebook 和 WhatsApp 在欧美的地位,微信在中国的地位,在韩国,有一款男女老少都在使用的韩国「微信」叫做「Kakao Talk」。在 5000 万人口的韩国,Kakao Talk 有超过4300 万月活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95%,被称为「国民 App」。

在亚洲移动社交三巨头中,Kakao Talk 比中国的微信还要早一年上线,比日本的 LINE 还要早半年诞生。2014 年,Kakao 完成与韩国第二大门户网站 Daum 的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名为 Daum Kakao,目前市值已经达到10 万亿美元。

如果说 Kakao Talk 对标微信,那么 Kakao 生态就可以对标腾讯。Kakao Talk 主打免费使用路线,并以付费表情、优惠券售卖、移动支付、广告营销、游戏分发等商业手段获取营收,逐渐将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发展成包含广告、商城、出行、移动支付、AI/区块链、游戏、网络文学、音乐/视频和 IP 在内的各种业务的 Kakao 帝国。

fea53edc855e7b436953db01bba728f4.jpg

多元业务:广告、出行、FinTech、游戏、AI/区块链、网络文学、音乐、IP


Kakao 帝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的 BAT。比如,移动支付 Kakao Pay 对标阿里的支付宝,金融科技 Kakao Bank 对标腾讯的微众银行,Kakao Games 则对标腾讯游戏。而在 Kakao 的 IR 报告里,我们为这种直觉判断找到了理论依据。

58a8101af32b7bafb080adfacc8972ef.jpg

韩国的「微信支付」:kakao Pay


在 Kakao 的战略投资者中,果然有蚂蚁金服和腾讯(Tencent)的身影。腾讯 12 年投资 Kakao Talk,获得其 13.84% 的股权;蚂蚁金服 17 年为 Kakao Pay 注资 2 亿美金,打通了支付宝在韩国的 3.4 万商户;腾讯在 17 年成为 Kakao 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并在 18 年投资 Kakao Games,投资金额达到 2.93 亿元,占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

60c98e10ae4af06066fdf885630800ae.jpg

腾讯和蚂蚁金服是 Kakao 生态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可见,Kakao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合纵连横,全生态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它的成长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阶段:


    Kakao1.0:Communication (通讯)
    Kakao2.0:Mobile Ecosystem (移动生态)
    Kakao3.0:Synergy + Global (协同+全球化)



在 Kakao3.0 阶段的未来规划中,「协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将通过四个发力方向实现:


    Kakao 聊天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
    区块链(Ground X,Klaytn,下一代生态)
    IP 产业



4ca52f7850ec1edd30ac248ef93fbe48.jpg


区块链将成为 Kakao3.0 的重要布局,这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纸面的规划。Kakao 已经成立了Ground X公司,并在 19 年 3 月获得9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该轮融资由IDG 资本、Translink Capital、Crescendo Equity Partners 领投。Ground X 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 Kakao 的公共区块链平台Klaytn。

7137b246f58af6991f18e70a9ab85683.jpg


Klaytn 的使命非常清晰,成为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平台,为千百万用户提供互联网级别的部署环境和友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证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效用。

56cb53654b1ea3a4019fec8f64fa8010.jpg



海量用户的挑战:自下而上革命还是自上而下改革?


在 区块链 vs 互联网革命:我们是在 1994 年吗?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文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 —— 「鸿沟(The Chasm)」。目前,全球大约有 40 亿互联网用户,而区块链的使用者仍在全球人口的2.5%的「创新者」区间,甚至还未进入早期使用者阶段。

1709458a1f6d80fc8892b66476fac0dd.jpg


一项新兴技术想要跨越鸿沟,从边缘到获得主流的采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b4b6b1deb881c8a922b36f3e2b334780.jpg


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外部驱动的颠覆式变革,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内部发起的改良式创新。前者的代表有 Bitcoin,Ethereum,EOS,后者则有 Hyperledger,Quotum,Corda,Klaytn 等。

cd5925c51c73a67f32b19a56937f2dac.jpg

公有链和私有链/联盟链


迄今为止,区块链市场主要由创业者和开发者社区自下而上驱动的,他们勾勒出一副去中心化商业蓝图和底层基础设施,比如 API vs Smart Contract (API vs 智能合约),Database vs Blockchain (数据库 vs 分布式账本)以及 App vs Dapp (应用 vs 去中心化应用),Finance vs DeFi 等等。

7e14f50d6a3829d13c31d32e78b48773.jpg


尽管颠覆听起来非常「性感」,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也不能被忽视,毕竟,巨头们拥有亿万级别的存量用户,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巨头们大多选择布局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比如微软的 Azure、亚马逊的 AWS BaaS、甲骨文的 Oracle Blockchain 和百度的区块链引擎 BBE、腾讯的 TrustSQL、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平安的壹账通等等。

3f4a14f9233bb10820f9cfa5f904cc0d.jpg


而现在,那些拥有面向庞大客户基础的社交网络正在加入,比如 Kakao、LINE 和 Facebook。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更底层的BaaS 平台为主导,那我们已经看见BDapp应用的曙光。

Facebook 正在开发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在其消息应用程序 WhatsApp 上支付稳定币,而三星和 HTC 最近发布公告称,他们已经在开发硬件,并在 Galaxy S10 中引入内置数字货币钱包。区块链跨越鸿沟的困境反倒是大型 To C 公司(星巴克、Facebook、沃尔玛等)和金融机构(富达、纳斯达克、高盛等)的优势所在:


    缺乏获取用户的渠道 ⇋ 拥有庞大的 C 端用户基础
    缺乏友好的用户界面 ⇋ 对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Klaytn 鲜明的提出「让区块链被千万级用户真实使用」的价值主张,这并不只是在「画大饼」。Klaytn 作为一个「富二代」,有一个突出而且难以复制的优势,就是它拥有来自 kakao 及其合作伙伴的深厚的商业资源和海量的原生用户。

dddc03a0d0b93c46c6c81727def4d8e1.jpg

5000 万原生用户和 4 亿合作伙伴用户


e9d6fd4fb512f2328c12db331cd5849d.jpg

在数据、信息安全、电竞、内容、生活、保险领域的合作伙伴


正如 Ground X 行政总裁 Jason Han 所说:「创造富有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会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Klaytn 正和一批已经开发和营运积累了千百万用户的成功公司合作,打造一项对这些用户友好的 Killer BApps (杀手级应用)」。


打造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 —— 实业为体,科技为用


Klaytn 的野心显然不局限于一款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来到这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创新。

正如建设一个经济新区,开放平台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 除了路桥规划,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配备对人才友好的设施,才能吸引来人才和商家为新区创收。

90d3eb515849b57ce435a0e366abef36.jpg


同理,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区块链开放平台,也不外乎三部分能力的配合:


    基础设施(网络、账户、交易、计算、存储)
    经济激励( 融资结构、共识机制 Proof of Contribution)
    人才治理(社区贡献者、委员会、投票选举)



b812648382652088377314f47049fd20.jpg

工具包、技术平台、应用生态的结构


在一个繁荣的经济新区里,只有让城市建设者、企业和市民都应感受到良好的居住和工作体验,才能留得住人。同理,在区块链生态中,这体现在 DX、UX 和 EX 的三重体验上:

1) 开发者体验 (DX) :平台提供 API 互操作性工具和 IDE,让开发者易于上手。

2) 用户体验(UX):提供包含私人密钥管理、钱包设置以及账户管理在内的用户友好的功能。

3)企业体验(EX):在不影响高透明度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级的性能来实现去中心化应用或服务,在早期,通过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并提供 BI (商业分析)等工具帮助企业尽快盈利。

84248e5aea81e3867dc48ef72d3a2144.jpg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40 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 年后,深圳已经崛起成为大都市。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世界的经济特区——区块链平台也要三步走,第一步打好底层技术和经济机制的地基,第二步快速实现业务和用户的扩张,最终才会成长为可以容纳亿级用户和商家的生态:

25163aa09610218212378c6e7daad77c.jpg


    基础期:搭建一个稳定的技术平台,设计可行的经济激励机制
    扩张期: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迁移业务和项目落地,实现用户快速扩张
    平台期:优化性能,运维可以容纳十亿级用户的 BApps 孵化平台




后记


为了达到对全球市场 1/4 的渗透率,电力花了 46 年,电话花了 35 年,电视花了 14 年,网络花了 7 年。我们预计,区块链技术需要花费约 15 年的时间达到互联网现下的普及程度。与大玩家(比如全球 44% 细分市场占有率的 Facebook,93% 韩国市场占有率的 Kakao)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转化海量用户,我们有望加速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作者:魏然

为推动更大规模商用落地,阿里、迅雷、百度、京东的区块链巨头春夏之变

公司leeks 发表了文章 • 2019-05-10 15:01 • 来自相关话题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查看全部
alipayillustration1.jpg

2018年,中国区块链进入BIG-TECH时代。这一年,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型产品。比如迅雷率先发布迅雷链,紧接着,腾讯发布TBaaS、百度发布超级链、阿里发布蚂蚁区块链 BaaS、京东发布JD chain……

一年之后,这些科技公司在区块链方面干劲更足了。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宣布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而百度继2月份推出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后,近期也对外透露,其区块链系统即将开源。

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年初挂牌独立区块链子公司蚂蚁区块链之后,近期对外表示,将以 “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

而在4月10日,迅雷链也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和web开发工具——Catalyst,进一步改善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加速实现区块链应用的开发和落地。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源开放、激励机制的改进,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摸索,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经历近两年的区块链试水之后,不仅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且纷纷开始“求变”,当中目的殊途同归——为了将区块链应用于实体经济。


BAJ、迅雷集体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公司中,迅雷切入区块链领域最早,而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的速度也最快。

在迅雷发布了具备百万级TPS的高性能主链和TCFS文件系统之后,迅雷旋即将技术研发的方向瞄准了突破存储、扩展性能,以及改善区块链开发环境方面。

今年4月10日,迅雷链一口气发布了4项新技术,包括率先支持EVM、WASM双虚拟机模式,率先实现国密体系中签名逆推公钥的算法、在国密场景下减少存储空间需求等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以及革命性实现存储快照化、从根本上降低节点存储压力、提高节点启动速度,实用可行的隐私保护方案等。

此次随同双虚拟机公布的,还有一个全新的web开发工具,迅雷链将其命名为Catalyst——催化剂,意在希望能催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的加快完成。

而迅雷链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出,无疑将构建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效率,让迅雷链在2B和2C端应用落地和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迅雷链,百度也在今年也重整了区块链业务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以BaaS平台作为切入点,到今年年初推出百度区块链引擎BBE平台,构建开源、商业化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发力DAPP应用开发。

而蚂蚁金服为了深耕区块链业务,在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两家子公司蚂蚁区块链和蚂蚁双链,重点发力区块链商业应用场景。不仅如此,近期蚂蚁金服区块链负责人张辉更是透露,蚂蚁金服正在探索联盟链上类似积分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企业间更高效的协同和价值流转。

实际上,早在去年,张辉就曾指出蚂蚁区块链的总体策略是以联盟链为主,突破商业与金融应用场景。而近期其在第三届“区块链商业峰会”(BoB)提出的正在探索如何以“某种形式的代币”(some form of a token)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资产,或正是在进一步推进资产可信的金融级应用的突破。

京东自去年发布区块链BaaS平台后,今年4月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也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

此外,京东在今年又重新发布了白皮书,在新版白皮书中,京东不仅公布了14个代表性的落地应用,还重点介绍了针对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应用部署的模型,以及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共同成立的区块链联合实验室,以寻求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研发迭代和突破,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从时间进度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布局区块链业务最长不过2年光景,但为何在近期纷纷调整战略布局?

从需求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政务、金融、溯源、版权等2B领域的应用需求越发旺盛,BATJ、迅雷等在试水2B应用场景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积累,调整区块链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贴合市场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区块链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业务正逐渐上升其重点发力的战略核心业务。如京东已经将区块链定位为集团级的技术战略之一,也是京东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又比如百度推出的区块链引擎BBE平台,同样是其ABC(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

事实上,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区块链行业脱虚向实,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应用落地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切割Token业务,探索联盟链积分机制,发力DAPP应用开发,还是构建开源、开放的区块链操作系统,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调整战略布局,都是为了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应用开枝散叶
 

两年前,相较于海外公链的高举高打,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区块链布局方面却显得较为低调,但在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却进展迅速。尤其是随着区块链虚火退怯,BATJ、迅雷等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政务、金融、溯源、版权、公益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政务和金融是BAT重点推进的应用场景。

201905101009051.png

(BAT、迅雷、京东区块链应用分布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在政务场景,腾讯和阿里巴巴主要聚焦在区块链电子发票方面,截至目前,二者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开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经覆盖了从出行、餐饮、停车场、医疗、理赔和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3月底,累计开票已经超过了150万张。而百度在政务场景的应用主要是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合作共建天平链,助力“司法+区块链”落地。

而在金融场景,BAT主要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去年11月份,腾讯与联易联合打造的“微企链”,次月百度度小满与天风证券合作的“中泰天风-金保贝供应链金融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今年1月蚂蚁金服上线的“双链通”。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迅雷是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最多的公司。互链脉搏统计,目前在迅雷链上链的项目应用场景超过10多个,涵盖了从溯源、版权、公益、保险、医疗、游戏以及出行等领域。

比如在版权方面,迅雷不仅联合中国版权中心发布了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还中标了南方传媒“区块链创始节点系统建设项目”,在溯源方面,绿松石溯源系统和量子云码相继上线迅雷链,而在公益领域,迅雷链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与壹基金合作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

201905101009052.jpg

(BAT、迅雷、京东部分区块链应用案例统计 制图:互链脉搏)


相比较之下,京东由于布局区块链时间相对较晚,其应用落地的步伐也较慢。目前,京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政务、金融、溯源和电子存证等几个重点领域。

不过,随着4月初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对外开源的启动,京东区块链的性能和应用场景开拓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以来,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开源和开放正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普及开来,而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互链脉搏资深编辑·梁山花荣
来源:互链脉搏资

Facebook 发币,真正的对手是微信啊

公司hydro 发表了文章 • 2019-03-04 11:04 • 来自相关话题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查看全部
4a69ae5c7d86fb79b56a2dc3d1f64b9f.jpg

3月1日凌晨,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Facebook 和 Telegram 有望从比特币失败的地方成功》爆料 Facebook 要发币。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8 年 8 年 Techcrunch 就报道 Facebook 组建了加密货币研发小组;2018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了 Facebook 在为旗下的 whatsapp 的研发加密货币支付转账功能。

纽约时报这篇提供的新料是:Facebook 发币时间有望在 2019 年上半年,也就是 3 个月内,并且已经在接触交易所上币了。

而且 Facebook coin 会锚定多种法币,包括美元、欧元等。


Facebook 为啥要做稳定币?


等等,这个稳定币和我们说的 USDT 和 Dai 可不是一回事。

Facebook 和 JP 摩根的币都是为了做支付,才锚定的法币。而不是为了来和 USDT 和 Dai 抢稳定币市场、做计价货币的。

能够作为支付的加密货币,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剧烈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比特币共识最好,但是大家不用比特币做支付而是把它作为电子黄金来储值。

Facebook 为啥要做加密货币支付?

其实,去年 10 月大家就在分析 FB 到底搞什么事,有 3 种猜测:

1)做 Messager 和 whatsapp 的加密货币支付

2)做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链,类似 XRP

3)做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然后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空投给 20 多亿用户,对标比特币

根据目前的消息,FB 发币是为了做支付。

Facebook 们一直眼红于移动支付市场,同样作为社交产品的微信吃到了移动支付的大蛋糕,美国版支付宝 Venmo 的手机付款功能也在美国获取了大量用户。


像微信一样做法币支付不好吗,干嘛要发币 ?


而且只要做加密货币,FB 也绕不开监管问题。

目前合理的解释就是:

1)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更方便

不像微信主要建立在中国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就算只有中国市场,也能达到 10 亿的用户量。FB 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多样的货币种类。

美元账户对发展中国家用户也有很高门槛。比如一个印度用户收到一个美元红包,想要提现是很麻烦的。远不像我们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样简单。

所以用一个 FB coin 代替美元以及各种法币,一站式解决跨境支付结算问题。

2)避免用户隐私嫌疑

FB 目前仍然没有摆脱「操控美国大选」、「通俄门」、「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等信任危机。

而对于其想涉足的支付领域,对政府来说意味着 FB 踏入传统金融市场,对人们意味着自己连财务数据都隐私不保,所以一定阻力重重。

而借助加密货币「去中心化」「 可溯源」的特质,或许可以自证避免这样的嫌疑。

但是,实际上 FB 落地的可能还是像 JP 摩根一样的私链。用户使用 FB coin 还是需要对其信任。

3)加密货币金融市场想象力

全球资产上链,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都是已经看得见的趋势。

对比微信 10 亿的中文用户,Facebook 有 21 亿全球用户;

Whatsapp+Messager+Insgram 有 27 亿全球用户。

如果 Facebook 能通过社交支付获取大量用户到链上,后续有巨大的想象力:对接交易所开通各种链上资产管理产品+金融工具。比如 FB Coin 版余额宝。

做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那时美国已经有着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已经出台全面的加密货币法律法规。短期难以期待,所以也只能算是 Facebook 在棋局上先走一步。

但悖论的是,FB Coin 从第一步就可能走上「中心化」和「被监管」的路,从而无法被用户接受。

2652b048fd3ebf61e88d44008d8c7b51.jpg


大厂最近怎么频频发币?


如果说为 FB 发币,再加一条原因,那就是大厂在加密货币领域的防守战。

大厂们在加密货币的动作一直很多。

Telegram 几个月后推出 Gram 网络;专注于隐私的即时通讯产品 Signal 在开发「Mobilecoin」。

国内呢,蚂蚁金服区块链专利数全球第一,旗下全资区块链子公司在上海揭牌,资册资金 1 亿。

百度去年 6 月推出区块链解决方案「超级链」,8 月推出「度链」。金融部门推出「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发平台」,搜索部门推出「度宇宙」、「图腾」,百度百科上链。

腾讯早在 15 年就组建了区块链团队,17 年发布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 BaaS,18 年腾讯申请多个区块链商标,4 月推出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8 月在深圳推行区块链电子发票。

大厂们一直在低调布局。赌的是监管一旦放开,不至于从零追赶。

巨头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从来都小心。

但是巨头们绝不是像比特币、以太坊开发者一样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要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更多用户、更高效率。

革命自己的目的是防止被别人革命。

对于区块链世界的建造者我们来说,大厂搞事情就当是为区块链做免费广告吧。

话说回来,3 个月后,如果我们看到 Facebook coin 落地就是个 Whatsapp 红包+转账功能,请别惊讶。

ATEC 城市峰会:蚂蚁区块链发布「双链通」,并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

资讯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2:20 • 来自相关话题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查看全部
fc2da490-6cf7-583a-b10e-f1bb31067410_QAvoHY9.jpg

汽配小厂昆山德志星的会计通过蚂蚁双链通 1 秒拿到了原本 3 个月才能到账的应收账款


2019 年将成为金融科技应用大爆发的一年。1 月 4 日,蚂蚁金服 ATEC 城市峰会以「数字金融新原力(The New Force of Digital Finance)」为主题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峰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发布上线、蚂蚁区块链启动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的区块链创新大赛、20 家金融机构与蚂蚁金服一同发布金融科技热点预测:随着 5G 时代、区块链技术等商用破局,金融服务很快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


「双链通」利用区块链解题供应链金融困局,3 个月账期变 1 秒


在大会现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正式宣布上线,双链通这项技术应用将有望解决广大供应链上下游,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悉,在试点时,双链通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灭了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原本需要 3 个月的账期占用,只用 1 秒即可获得 2 万元融资。

据介绍,蚂蚁双链通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通常情况下,在需要资金周转,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时,中小微企业除了「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抵质押的资产,银行的服务通常难以触及。由于无法评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贸易背景和订单数据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基于风控的要求通常很难跟这些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成为了破局的钥匙,一方面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交易状态也变得更实时和可靠,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块链应收凭证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蚂蚁双链通在 2018 年 10 月试点,蚂蚁邀请某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并联合供应链上各层级的 5 家企业,来开展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信用流转网络的试点工作。其中,产业链的最末端供应商,不到 10 人的汽配零件小厂---昆山周市德志星精密机械厂(以下简称德志星)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人。

试点中,通过蚂蚁的双链通,德志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甲方的甲方的甲方」,供应链条透明了,通过一层一层的流转拿到了「甲方的甲方的甲方」的付款承诺,原来 3 个月到付的账期「消失」了,只用 1 秒钟就获得了 2 万元融资。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 15% 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 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融资便利。


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高达 180 万元


峰会上,蚂蚁金服创新科技部资深总监、BaaS 平台负责人李杰力宣布,主题为「链创·未来」的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以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为基础,鼓励企业、ISV 和开发者以场景驱动,利用区块链平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创新,创造出明星产品。同时,蚂蚁金服期望以大赛为平台,号召参赛队伍,通过区块链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繁荣的区块链生态。

据了解,蚂蚁区块链创新大赛总奖金额高达 180 万元,冠军奖金为 100 万元,亚军奖金为 50 万元,季军奖金为 30 万元。同时,大赛期间涌现的优秀企业有机会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 10 亿支付宝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可能获得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业务和产品的合作机会。另外,本次大赛排名前 10 的参赛者还将获得蚂蚁区块链 BaaS 平台企业版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在过去的两年,蚂蚁区块链只聚焦于两件事,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区块链平台,同时,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服务实体经济。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区块链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应用,如公益慈善、食品安全、跨境汇款、房屋租赁等。


众多金融机构预测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负责人还预测了 2019 年 fintech 行业趋势。

「未来金融服务会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及,无时无刻 , 只要你打开水龙头,活水自然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指出:技术和金融加速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后面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务形态的产生,开放银行成为 2019 备受银行业关注的创新方向。华夏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永飞认为,开放银行加速客户到用户、封闭到开放、单打独斗到平台经济的转变;随着 5G 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放银行发展会更加迅猛。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依旧受到热捧。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璠指出,5G 以及边缘计算技术将使我们步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而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从过去的「无法实用」到现在的「可以实用」。未来,商业生态将与人们衣食住行更紧密结合。信息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服务提供将无处不在,变得「触手可达」,更懂你。

华夏基金 CTO 桂勇则认为, 2019 年,人工智能会在投资研究、用户画像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探索出金融市场中存在但又难以人为定义的有效特征,提升投资与金融服务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股份公司副总裁白平也表示,将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助推养老金行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养老金行业可信生态。


刘伟光: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在会上指出,银行正在从一个「物理的地方」,变成一种随时、随地、随需、「永远在线」的服务。金融科技推动银行建立新一代数字银行「操作系统」,打造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最佳客户体验,敏捷型业务,生态开放能力,获得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关于数字银行的更多精彩观点:

1、2018 年是 Fintech 元年,2020 年内将有超过 50% 的银行会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

2、「数据资产」将成为最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

3、「数字化半径」=「业务迭代半径」,银行更加注重「数字化生态连接」的建设,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

4、数字化成熟度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形成「APPStore」的运营模式;

5、银行将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综合类生活服务商」,超过 60% 以上金融服务将隐藏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将随手可得;

6、原有银行核心系统 Core Banking 将面临重大变革,未来是:无核心-即核心。

阿里区块链“新路线”

公司chainbs 发表了文章 • 2018-11-12 12:50 • 来自相关话题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查看全部
Dollarzeichen_Zucker_Ameisen_Ant_Financial.jpg

在前几天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与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列。前者的区块链因素显而易见,后者实际上也在由区块链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综合过往种种动作,阿里布局区块链的深度以及野心已经显露无疑。在链捕手看来,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在区块链这条路上,阿里正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线」。


01 深度拥抱区块链
 

退休将近,马云这一年已经很少参加阿里巴巴或蚂蚁金服具体业务的发布会了,出席的场合通常都是公益活动、国际会议、重大战略合作仪式等,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今年6月底在香港举办的一场蚂蚁金服新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宣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并首先应用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个人转账业务。

除此之外,马云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也屡屡提到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最好技术,关乎信任、信誉和安全,可以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英语专业出身的马云其实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仍在多个场合谈及区块链技术对人类社会以及对阿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如同多年前坚定地看好阿里云一般。

马云对区块链的态度,正代表着整个阿里经济体(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对区块链的态度:深度拥抱区块链。

纵观阿里今年以来在区块链方向的种种动作,与前几年阿里仅仅把区块链应用于公益慈善等与业务关联不大的场景相比,虽然其主要业务载体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动作仍然较少,但其他战略级业务大多数都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并且已经在司法、工业、保险、跨境支付等场景业务应用。

10月,支付宝推出互相保险产品「相互保」,目前用户已经接近两千万,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与流程透明。

11月,阿里发起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该平台正是由阿里云IoT的区块链方案为supET项目提供「制造生产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可信的工业生产数据,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业务和资质的可信证明等。

更意味深长的是,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同时被评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水准已经达到相对成熟与领先的阶段,更意味着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开放平台已经受到国家认可。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区块链技术会大规模参与今年双十一的海外产品溯源。

阿里对区块链的布局以及野心,可能已经超出大多人的认知。

 
02 阿里重视区块链的原因
 

那么,区块链对阿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阿里如此重视区块链技术?

一直以来,阿里都是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而著称,「淘宝」、「支付宝」几乎就是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随着布局多年的阿里云取得巨大成功,阿里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契合国家战略、提升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驱动来源,同时反哺主业电子商务与支付,为客户提供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蚂蚁金服,在16-17年金融监管加剧后,余额宝等自营金融业务相继遭遇瓶颈,社交方向的探索则又出现「校园日记」等负面舆情。17年,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自由金融产品全部对外开放,同时集中力量为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

换言之,阿里迫切地希望从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任何技术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提前布局,相继成立研究机构达摩院、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都是阿里布局核心技术的体现。

区块链作为近几年最受瞩目的技术,被普遍认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方面会具有显著作用,可以使得任意多方无需担保就可以进行交易或协作。而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一直都将「信任」视为其立命之本,几乎所有电商业务都是围绕着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展开,而这正与区块链技术所体现的特质有密切关联。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实质是「去信任化」与「去中介化」,会首先将阿里这类构建信任的中介平台颠覆,阿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暂无从得知,但显然他们极其看好区块链在促进信任这一方面起到的作用。在阿里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客户对阿里平台的信任程度,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信任成本过高、透明度低、隐私泄露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是重构新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不是单点到单点、从A到B,而是贯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世界里数据、资产以及人的可信,这将对商业高效协作和金融服务产生深刻影响。」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说道。

从更深层面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焦点,阿里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B端服务体系。

因此,押注区块链不仅是阿里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以及提升客户信任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互联网新阶段特征、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需要。

 
03 阿里的区块链战略
 

在明确区块链对阿里的重要性之后,笔者认为阿里巴巴的区块链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战略地位来看,区块链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并列于最高级别。在蚂蚁金服公布的「BASIC」技术战略中,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安全等四大方向同时并列,而在马云的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通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相提并论。

从内部机制上来看,阿里体系目前承担区块链战略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阿里云与蚂蚁金服,今年都曾对外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但实际上各有其职责,其中以蚂蚁金服居于核心地位。

据链捕手分析,蚂蚁金服主要承担开发区块链底层设施的职责,即本次获得互联网大会评奖的蚂蚁区块链,同时蚂蚁金服会协同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在蚂蚁区块链上开发垂直解决方案。而阿里云同时基于蚂蚁区块链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对外提供通用区块链服务,帮助客户简化部署运维及开发流程,类似于蚂蚁区块链的「经销商」。

第二,从具体场景来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内部主要应用于公益溯源、商品溯源以及跨境支付三大领域,为消费者外部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司法维权和供应链金融三大领域。

201811111020237248.jpg

阿里最近半年与外部合作伙伴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从上方表格可见,阿里目前阶段主要在与各个垂直领域客户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而且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不涉及发币。

第三,阿里始终强调可控区块链,从未提及去中心化。蚂蚁金服获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商用级区块链平台,一个明显的前缀正是「可控」,意味着这个区块链平台中存在可以控制信息存储与记录的角色。

今年10月,有媒体曝出阿里于3月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根据该专利技术,区块链的创建者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管理员账户,该账户能够给节点发送所谓的「特殊处理指令」,进而调动智能合约对特定账户执行相应的操作。换言之,政府机构可以在该区块链网络中推进行政干预。

区块链一直都被认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不存在任何拥有控制权的中心化节点,阿里所申请的专利显然与这个理念有所冲突,因而多被指责。不过站在阿里的角度,其作为涉及上亿人民生活、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如若执意开发不可控的区块链,大概率也会遭遇到不可预料的后果。

至于这是否符合区块链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开发者与客户,也许只能交给市场与消费者检验了。


作者:龚荃宇
编辑:李曌

中国阿里云将企业区块链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

资讯chainb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2:16 • 来自相关话题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查看全部
740_aHR0cHM6Ly9zMy5jb2ludGVsZWdyYXBoLmNvbS9zdG9yYWdlL3VwbG9hZHMvdmlldy80NWE1N2I0MjllYzVmYTNiOWZkMzllOTNlNjNhOWMzYi5qcGc.jpg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部门阿里云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境外的区块链服务(BaaS)。

随着其在中国推出了BaaS平台,阿里云将把其企业级区块链服务扩展到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在内的主要国际市场。

新闻稿指出,基于两个区块链网络实施——Hyperledger Fabric 和 Ant Blockchain——阿里云计划的BaaS现在面向全球企业,使他们能够为区块链开发建立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广泛的应用,如自动部署,联盟区块链管理,智能合约等。

阿里云区块链服务部高级工程师兼负责人Yi Li评论了阿里云最近向全球市场扩展的计划,称阿里云公司想通过区块链帮助国际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

除了全球扩张外,阿里云还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英国推出了两个新的可用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新闻稿,公司目前在全球19个地区运营着52个可用区。

据报道,阿里巴巴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云服务供应商。

阿里云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最近针对迪拜Alibabacoin基金会的提起了初步强制令,因为他们此前误导性地使用阿里巴巴这一名称并提起诉讼。

昨天,美国全球计算机技术公司Oracle公司发布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Oracle区块链云服务。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套件和PaaS产品旨在实现物流的透明度并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原文:China’s Alibaba Cloud Expands Enterprise Blockchain Offering to Global Markets
作者:Helen Partz
编译:Miranda
来源:cointelegraph

迟疑与荣耀:阿里区块链往事

公司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6 10:1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查看全部
201810250758474145.jpg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各位读者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自己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

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它究竟是不足为惧,还是蓄势待发?今天,就尝试着向大家还原一下阿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


01 双面阿里: 小蚁和唯链的技术消费者


与我们此前介绍的网易不同,在区块链崛起的最近几年时间里,阿里不仅处于极盛状态,而且入行时间也很早,可以说是好牌在手,咋打咋有。根据湖畔大学方面称,阿里早在2015年就开始区块链的布局。

但是,相关资料显示:阿里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组织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后来出于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革命先驱”。

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这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从总体来看,阿里早期的区块链发展进程大致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技术输入者;二是技术输出者。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在“输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表现。尽管阿里方面可以随便宣称自己入局区块链的时间,但一个无法绕过的事实是:一直到2017年初,阿里方面都没有太强的区块链开发能力,那它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有趣,阿里的技术正是源自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公有链项目。这样的倾向,在两个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个例子,是2016年10月一个“区块链+邮箱”的项目。

按照阿里方面的口径,它是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了这个名叫“法链”的项目,通过在“法链”上备份阿里云平台的电子邮件,中国的法院可以将这些邮件作为数字证据来采用。但是,在其他参与者的表述当中,“法链”的开发方,实际上只有“微软、小蚁、法大大”这三家机构,而阿里并不包含在内。

从这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本次“区块链+邮箱”案例中,这三家机构提供了区块链技术,而阿里方面只提供了用于充当落地场景的阿里云邮箱,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消费者。

201810250757359945.jpg

小蚁方面对外宣称的“法链联盟”成员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普华永道展开合作,宣布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看到这个例子,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毕竟,阿里既是电商大厂,也是技术大厂,其实在“运用区块链进行食品溯源”这件事上,自产自销就好了,干嘛还要拉上普华永道呢?况且,普华永道是一个会计事务所,在这件事上能出什么力?难道是我们理解有误,所谓“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指的是审计数据上链,从而让“财务更加安全”?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信息看,阿里之所以要拉上普华永道做这件事,和上一个例子的原理颇为相似:阿里是在以普华永道方面为中间商,从后者那里进口二手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发起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唯链(VeChain)。

公开渠道显示,普华永道和唯链方面的关系自2015年以来就比较紧密。而唯链,正是一个专注于商品溯源的项目。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联盟链,当时的唯链也并没有做出一个成型产品,更多资源花费在底层架构上。从这点不难推测,阿里当时在区块链商品溯源上,可能还不如没有成型产品的唯链。或许阿里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连基本架构都没有。

201810250757511257.jpg


 
02 慈善公益开路: 名副其实的蚂蚁区块链


阿里在“法链”和“跨境食品供应链”中的尴尬角色,估计是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而阿里方面更是难以释怀:堂堂国际互联网巨头,居然要从小型民营企业那里引进技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例合作中,阿里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自己与几家技术方并列,试图来掩饰自己的甲方身份。但归根到底,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阿里要想和小蚁、唯链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输出者,除了潜心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团队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领域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小蚁创始人之一的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201810250758169320.jpg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慈善公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参与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别的动机。譬如,一些明星用做慈善公益来提升公众形象等。

阿里当然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应用于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真正由阿里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捐款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

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即用区块链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公益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场景、有用户”。

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都是对公益资金的追踪。阿里旗下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也都没对接上。

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201810250758533486.png

“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原战略伙伴


03 出走的阿里系: 蹭热度的永远在骚动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倒也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战略考量,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间点算是很早了,而相关探索也排在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是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感到满意。

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言论中,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多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用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

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阿里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这让很多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事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区块链创业团队相比,其在速度和广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在阿里的光环加持之下,这些人往往都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甚至一些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项目,都能得到资本和粉丝的青睐。

201810250757412460.png

区块链行业的部分“阿里系”成员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幕非常奇异的景象:那些以诸多方式去蹭阿里和马云热度的区块链从业者,很多都被狂热的粉丝们所拥趸。然而被蹭热度的阿里,在当时的区块链领域却始终没有太多表现。如此一来,阿里内部的区块链人才愈发不甘于现状,纷纷出走,从而开启了一个“出走→发迹→刺激出走→继续发迹……”的循环。

总体来看,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有相当一部分知名项目的骨干,都来自于阿里。可以说,“阿里系”几乎掌控了公有链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不禁让人沉思: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阿里的成功,还是阿里的失败。

 
04 重回起跑线: 阿里与公有链们的正面僵持战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注】之一,重点投入。

【注】蚂蚁金服的BASIC五大战略分别为: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至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见下表),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夺回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地位。


201810250757589058.png

阿里近一年来大幅扩展了区块链在内部的应用场景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崛起”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获得的有利局面,逐渐消退。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给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

于是,在公有链集团军的锋芒开始萎缩时,阿里从后面逐渐追赶上来。

201810250758378733.jpg


至此,公有链的年轻创业者们,与包括阿里在内的联盟链大厂再度形成了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的比拼,实际上就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技术厮杀。

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2.0”,也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它很难在实体经济中大规模落地,也不再能让资本市场为之掏钱买单。正如2014年的比特币市场一样,在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将区块链2.0升级为区块链3.0之前,整个行业要出现下一个繁荣期,难度甚大。

很好,问题来了:如果说Vitalik的以太坊在2014年打破了比特币的熊市,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升华了区块链的话。那么,在当下这种僵持的格局之下,谁又能成为下一个以太坊,从而承接区块链3.0的势能,最终名利双收呢?是年轻的公有链行业,还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搞明白解决区块链当下技术困局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技术团队的广度。就目前情况而言,仅凭“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个组合,并不能很好解决大部分实际问题,必须要引入一些以往可行性不高、但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却有望实现的数字技术,比如雾计算和数字社区等。在这一点上,从账面上看,像阿里这类有着雄厚积累的IT大厂有着很强的优势。

二是技术团队在区块链领域的深度。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人才一度频繁流失的情况下,阿里的区块链技术水平究竟怎样?谈及这一点,那就绕不开阿里区块链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技术专利特别多。数据显示,其在2017年的区块链专利达到43件,而2018年更达到90件,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05 海量专利制敌? 笼罩在公有链上空的阴云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不禁啧啧称赞:大厂就是大厂,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低调奢华有内涵云云。但问题在于:在评判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时,“专利数量”只能说是一个参考指标,而未必能和”技术水平“简单地画等号。更何况区块链专利数量的比拼,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在专利申请环节,各个公司之间申请专利的标准不同。需要指出,有些公司没有选择申报专利,主要是其认为此举不符合新数字时代创新、合作、开放的精神。因此即便是有成果,多是将其代码开源公布。尤其是目前一些公有链项目,如果不将代码公开任人审计,将会面临各路区块链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一些联盟链企业,在获得一些技术成果后,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外加没有发放通证,因此即便用专利对代码加以保护,区块链媒体们也没话可说。

这就导致在申请环节,各大公司区块链专利数量就有所差异。

201810250758236966.png


目前,一个共识机制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第二,在专利批复环节,各国之间的审批周期和批复标准不同。从现在来看,中国对于区块链专利审批相较于其他行业,总体来说是很宽松的。

一般来说,专利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由于“发明”的含金量最足,所以门槛较高,往往需要在18个月后公开审批结果。而“实用新型”则需6个月,“外观设计”只需3个月。

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阿里所有的区块链专利,都是隶属于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一类,但从申请到公开的时间,却只有6个月或3个月左右。从这点来看,阿里所面临的区块链专利审批周期,确实是比其他行业短很多。这种审查周期的不同,使得各企业在审批环节所获批的区块链专利数量有所差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阿里的区块链专利虽然位处全球第一,但并不能说明其技术水平第一。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更合适的方法,是将这视作一个黑箱,让时间来检验。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争锋中,阿里方面相当有优势。要知道,你的现状其实是过去积累的表现,而未来则是现在积累的表现。

虽然,现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公有链创业者们,差不多并驾齐驱。但现在的公有链领域,总体来说气氛比较浮躁,在行业寒冬中,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甚至出现项目之间彼此拆台的情况。

而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都无需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浑浊的行业环境,亦或是财务方面的捉襟见肘,跟它都没有太大关系,人家还是能安安稳稳地做开发。这其实正是互联网大厂最可怕的地方:你用几张牌把人家的A和2套出了手,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人家手里还有大小王,而你手里最能拿得出手的,却已经只剩下JQK了。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或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超越。但阿里在面对小它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同样有实力“暴力超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

从这点来看,2017年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

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


作者:孙副社长

蚂蚁上链:阿里的区块链野望

公司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10-16 16:33 • 来自相关话题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 查看全部
Chinas-Ant-Financial-nj71c08d5o68flvzwh9bj63r1xtpgrw5k8xv3hctgq.jpg

开场前15分钟,蚂蚁金服ATEC 18的区块链分论坛会场就已经被观众填满。这时的杭州,“秋老虎”尚在发威,但闷热的环境还是挡不住观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站住脚的空间。由于视线被阻挡,场地最后方的音响师甚至没有察觉到主持人已经登场。活动正式开始将近半分钟,讲台边的扩音器才终于传出声音。

早前一天,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在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会展中心宣布开放支付宝小程序和蚂蚁区块链。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同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对外开放区块链计算能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金融、医疗、司法领域应用区块链的消息陆续传出,但集中、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对外开放,这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还是第一次。

随后的半个月里,百度、腾讯的区块链项目也开始对外发声,正式展示自己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积攒的肌肉。今年9月,IPRdaily发布的《2018全球区块链专利企业排行榜》显示,BAT在全球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占领了相当的位置。其中的领头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以90件和40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和第八。百度稍逊,在全球排名40,但也杀进了Top 100的前半。

实际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而在阿里巴巴这里,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贡献了集团获得的绝大部分专利。但“币圈”的亢奋,或许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保持低调的原因。

早在“三点钟区块链群”还没有吸引大众视线之前,阿里巴巴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方面的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北京时间在报道中,将阿里云的CDN加速服务“P2P节点”理解成了挖矿平台,并认为平台上的积分是阿里巴巴自己的虚拟货币。

这一说法被阿里云坚决否认。到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云也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但“碰瓷者”依旧络绎不绝,阿里巴巴也是小心翼翼。

3月,由于在技术说明里出现了“区块链”的字样,阿里妈妈的无线端推广营销工具麻吉宝被诈骗网站玩家网包装成为虚拟货币,在其交易所上线,并被币圈媒体解读成为阿里开始发币。当天,麻吉宝官网删除了所有区块链字样,阿里巴巴集团CEO助理颜乔也出面澄清,称此事和区块链“没有一毛钱关系”。最终,或许是为了彻底避嫌,麻吉宝在3月31日正式下线。

再往后,“防碰瓷”升级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美国起诉一家位于迪拜的“阿里巴巴币”(Alibabacoin)侵犯商标权。根据媒体报道,该币计划筹资超过35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认为,由于名称接近,极易让人认为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相关,是阿里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

直到今年8月,币圈媒体被大批封号之后,“链圈”的紧张才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在大会上,井贤栋仍然不敢松懈,他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的同时,还是强调了一下“虚拟货币并非真正金融科技”。


没有币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技术最初应用在比特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块链在公众中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加密货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所使用的技术环节,仅仅是区块链的一部分。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构想,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比特币流通背后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在比特币流通中,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组数据(区块)。这些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记录了所有的比特币交易信息,然后储存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里记账。

如何保证新上传的区块可以反应真实交易,和已有的区块链数据相符,就成了关键问题。每上传一个新的区块,就需要有人在每一个节点记录的信息中比对和校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在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中,每一个区块上传之后,所有节点也会同时参与计算,核验其他节点中数据的一致性,并投票决定是否采用这个区块。最先完成核验的节点会得到一个Token(标记物,在桌面游戏中多作为信息记录的指示物,或游戏中使用的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Token,就是比特币。

比特币因为价格暴涨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各种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Token。尝试将区块链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探索者最初尝试将Token货币化,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但因为比特币一夜暴富的传说出现之后,这些Token摇身变成了“空气币”,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Token用来做币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价值锚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认为。他表示,“Token本身作为权益的记载,成为激励机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作为数字货币,它值多少钱,为什么值钱,仍然没有办法解决。

抛开币,区块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区块链分论坛上,蒋国飞给出了蚂蚁金服的观点:信任。


重构生产关系


由于区块链的机制设计,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篡改链上的既有数据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修改链上记录某一时间交易的区块,那么在此之后所有相关的区块也要修改。即便是修改工作完成,如何让所有节点认可修改后的区块链也是一个难题。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庞大的计算量,显然是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工作——除非能够动员网络中一半以上的算力。

对于篡改者来说,这意味着篡改成本远高于收益。也保证了已经记录在链上的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提高了中间环节的造假成本,总结来看,它可以完成对既有规则的巩固。”区块链技术公司达链科技的创始人张平(化名)这样认为。

张平原本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时就已经接触区块链技术,并参与到了相应的产品项目里。在她看来,物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这些经常需要解决流转数据一致性的传统行业,都是区块链应用的领域。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传统行业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体系,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萝卜章”,也就是公章造假带来的单据认证的问题。“比如两家企业在合同上产生纠纷,其中一家声称公章造假,合同无效,就很难解决问题。”张平介绍。而区块链提高篡改成本的特点,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双方认可的协议写死在链上,也就能够避免其中任何一方造假和赖账。”

当可以反映事实的数据被固定下来时,价值就从中产生了。蒋国飞认为,数据本就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生产力工具,区块链为既有的数据增加了信任维度,提高了流转效率,从而完成了生产关系的重构。


商用步伐加速


从展示出的案例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应用无一不是在提高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上半年,香港版支付宝与菲律宾的电子钱包应用Gcash完成了跨国实时转账,在这其中,区块链被应用在了银行的对账环节中。由于单据核验流程简化,资金流转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完成。

而供应链金融也是蚂蚁金服着重展现的另一类应用,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供应商也通过区块链提高单据的核验速度,进而缩短贷款流转的时间。至于在金融领域之外,蚂蚁金服在公益、医疗、司法领域也有实际应用落地,核心作用基本类似。

“不要低估流转领域的人力成本。”蒋国飞介绍说。数据流转和核验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思考如何将区块链用于解决本行业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张平最终决定从原公司辞职,加入区块链技术创业的原因。“之前币太火了,真实的需求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而她所观察到的现状是,传统行业对于区块链的求知欲,反而更强。

蚂蚁金服也体会到了这点。在医疗领域的案例中,华山医院将病历保存在区块链上,并与保险机构对接,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效率,也杜绝同一病历二次报销的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则把诉讼证据保存在区块链上,用于审判流程中的举证。这两种应用的需求,更多来自于医院和司法机关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对区块链的热情或许来自于低成本投入下获得的效率收益。张平介绍,传统企业在既有的流通环节中接入区块链,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区块链锁使用的计算设备,和现有的数据中心硬件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样让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达链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都认为行业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成熟,区块链商用的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


仍是早期的早期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张平不认为转账、发票方面的核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升效率。在这两个领域,央行和税务部门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清算系统和校验系统。无论效率如何优化,最终的核验都无法绕开国家级的中心机构。
以转账为例,央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清算系统,可以在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间完成自动化结算,并保证了数据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金融领域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的同样大有人在。某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就对新浪科技表示,自动化交易、数据追溯、防篡改这些区块链的特性和应用,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来运作。至于让许多人云里雾里和“数据化资产分割”,更是个伪命题。

核心问题在于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的原始数据可靠。这一问题无法解决,数据化资产分割就无从实现:原始的资产都无法保证真实存在,何来后续交易中的定价和估值?

事实上,这也是各类公链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来促进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并没有依据,各类依赖Token的数字货币也就变成了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空气币——更有甚者,区块链都可以不存在,仅仅被当成收割韭菜的幌子。

“我们也一直和客户讲,区块链用在动态监控数据上没有问题,但没有办法保证真实性。”张平也坦言,原始数据造假没有办法通过区块链解决。只能说,由于数据被写死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上传者的信用水平可以从数据的真假中分辨出来。

在张平看来,真正的公链只有比特币。至于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拥有准入机制的小范围联盟链解决。

蒋国飞同样把蚂蚁区块链定义成在各个不同行业中应用的联盟链。除此之外,由于目标是解决行业问题,不需要证明算力,联盟链还能有效解决公链规模扩大后算力需求爆炸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范围限定于行业机构间的流转协作,联盟链反而比公链更加容易找到应用场景。在蒋国飞看来,公链平台除了币的交易外,很难找到更好的应用,原因就在于无法得知公链上不同人凑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很难想象我今天突然跟美国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交易,有什么关系。”

但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提供联盟链服务上。在宣布开放区块链平台后,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蚂蚁金服的目标,是通过各个行业自建的联盟链建立起区块链联盟。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因为在整个行业中,目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跨链数据传输协议。这就好比是两家不同的铁路公司希望并网运行,但发现铁轨标准并不一致一样。

确立标准确实是目前区块链技术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正如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TCP/IP协议出现之后,互联网才迎来蓬勃发展一样。区块链在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之前,不同联盟链之间的数据门槛必须拆除。

但这并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在蒋国飞看来,当下的区块链更像是最早期的互联网,首先是在各个公司和机构里提供局域网的应用。慢慢发展之后,不同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才形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既然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已经开始验证,那么这项技术就拥有了商业化的空间。至于未来的发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至少在蚂蚁金服的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物联网和计算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战略中,B所代表的区块链排在第一位。虽然蚂蚁金服表示这仅仅是字母排列上的巧合,但马云和井贤栋对于区块链的期望真实存在。在云栖大会的主会场上,马云一再强调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将会非常痛苦。转型是良药,区块链似乎是其中的一剂药方。

只是投机者仍然存在。蚂蚁区块链在展台上贴出了一个二维码,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客户加入钉钉群一同交流。新浪科技也扫码加入了其中。在其后的数小时内,群内成员暴涨到了600多人。然而接收了许久的入群通知之后,新浪科技在群内看到的第一条“讨论”,是“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代币发行、白皮书、钱包开发、交易所对接”。

(应采访者要求,张平为化名)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