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区块

创世区块

2009,中本聪创世计划与价值百万的泰晤士报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0:56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查看全部
02d8806d9c7946e1b016e3734503d948.jpg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5f46af390dd843c8871ddf7d392545f3.jpg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c27a2680c17849dba2da6d9e44c5af55.jpg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6cc4ca8765c844c598f88f83a87aa717.jpg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73e725cf08de4a9a94c0aeb920804738.jpg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d33d1324c89f4d6ba7f69762c84c0830.jpg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aafd03f147d0495693ec8e41a553173e.jpg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9c0ab2ca53324718bd07dce478bd0165.jpg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17e2141b53ff4b4f817a5d45f2e50b37.jpg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熊市很多人心灰意冷,让我们重温当年中本聪和“六大罗汉”的故事

市场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1-23 12:02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查看全部
201811221531149664.jpg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201811221531263922.jpg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1811221531331718.png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201811221531385857.jpg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201811221531439479.png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201811221537574309.png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201811221531485716.jpg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比特币前传: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特写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3 17:36 • 来自相关话题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 查看全部
History-of-Bitcoin.png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2608227b1a3e40486b86913a499c0957.jpg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fa179b0c8c478d8d02245d58c87293a0.jpg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1a8931e8ae39f7224a0dbe599b43d261.jpg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3a9947feed3092e132841bc003cb43fb.jpg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26989862e1ac12fc3beee10fc0bcd6e3.jpg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a48337bf93e77b1991763f08f4ad3d47.jpg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831b75bca93ad71ff6dcfbc29809290c.jpg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4558bf62dbd8be6e31a6566965073cdf.jpg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

2009,中本聪创世计划与价值百万的泰晤士报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0:56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查看全部
02d8806d9c7946e1b016e3734503d948.jpg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5f46af390dd843c8871ddf7d392545f3.jpg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c27a2680c17849dba2da6d9e44c5af55.jpg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6cc4ca8765c844c598f88f83a87aa717.jpg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73e725cf08de4a9a94c0aeb920804738.jpg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d33d1324c89f4d6ba7f69762c84c0830.jpg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aafd03f147d0495693ec8e41a553173e.jpg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9c0ab2ca53324718bd07dce478bd0165.jpg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17e2141b53ff4b4f817a5d45f2e50b37.jpg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熊市很多人心灰意冷,让我们重温当年中本聪和“六大罗汉”的故事

市场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1-23 12:02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查看全部
201811221531149664.jpg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201811221531263922.jpg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1811221531331718.png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201811221531385857.jpg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201811221531439479.png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201811221537574309.png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201811221531485716.jpg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比特币前传: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特写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3 17:36 • 来自相关话题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 查看全部
History-of-Bitcoin.png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2608227b1a3e40486b86913a499c0957.jpg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fa179b0c8c478d8d02245d58c87293a0.jpg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1a8931e8ae39f7224a0dbe599b43d261.jpg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3a9947feed3092e132841bc003cb43fb.jpg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26989862e1ac12fc3beee10fc0bcd6e3.jpg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a48337bf93e77b1991763f08f4ad3d47.jpg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831b75bca93ad71ff6dcfbc29809290c.jpg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4558bf62dbd8be6e31a6566965073cdf.jpg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

2009,中本聪创世计划与价值百万的泰晤士报

特写31qu 发表了文章 • 2019-01-04 10:56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查看全部
02d8806d9c7946e1b016e3734503d948.jpg

2009年1月3日18点15分零5秒,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文章标题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创世区块诞生
 
5f46af390dd843c8871ddf7d392545f3.jpg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私人电脑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了第一次挖矿。
几个月前,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也随后发布。

18点15分零5秒,随着比特币创世区块的诞生,50枚比特币作为挖矿奖励被放置到了中本聪的钱包当中。而这50枚比特币,也成为世界上2100万枚比特币中最先诞生的一批。

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上留下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为何留下这一标记,中本聪并未解释,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猜测。

许多加密爱好者对这份报纸内容,以及比特币白皮书的充分研究后,他们认为中本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三个信息:

1、扰乱银行业务和控制货币供应:比特币是“全球账本”: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转移法定价值,消除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2、赋予个人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钱,而不是经过银行允许才能转账和消费,免于银行滥发和随意的政策波动,而让自己钱变少;

3、去银行化:60亿公民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全球经济,而不是需要银行这个臃肿的中介。
这个创世区块上的点缀,后来也被比特币的支持者讲述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拯救银行的故事”。

c27a2680c17849dba2da6d9e44c5af55.jpg


事实上,在创世区块诞生后的6天内,比特币并没有产生第二个区块。据国外的媒体猜测,是因为中本聪在解决比特币客户端的一些琐碎问题。1月9日,比特币客户端进行了第一次迭代,比特币又重新回到正轨上。

在9日恢复挖矿后不久,泰晤士报首页宣传了比特币的故事,比特币的第一批信徒也开始入场。

2010年5月,在一名程序员用比特币购买披萨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7年12月,随着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的单价,加密货币产业的“颠覆银行和自由主义者的故事”也正式走向了第一次高潮。

在比特币价格走高的同时,2009年1月3日当天的泰晤士报,也逐渐成为加密爱好者的收藏品。

Genesis Block Newspaper(直译是“创世区块报纸”)是专门收藏这一天报纸而创办的网站。

这个网站负责人“BitttBurger”,在比特币单价59美元时,购买了人生第一个比特币。

2014年,BitttBurger知道了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的故事,他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联系到了泰晤士报,拿到了报社存档的最后两份2009年1月3日完整的报纸。

“这些报纸对比特币社区和技术都非常宝贵。”BitttBurger认为,“我想尽可能追踪所有的当天的泰晤士报。”

据Genesis Block Newspaper介绍:如今唯一经过验证的完整的报纸副本,保存在伦敦国家档案馆。

认证的收藏品封面和整个报纸,两者都带有来自档案公司的真品证书,还有一个带有雕刻存储文件夹,提到创世区块和中本聪的故事,以及它与比特币区块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目前只有不超过5份的比特币创世当天的泰晤士报被认证收藏。因为报纸很容易造假,比如材质、内容和版号等都没有防伪标识,所以认证起来非常麻烦。

在Genesis Block Newspaper上,一份认证的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已经标价100万美元。

如今,如果你需要买一份当天的原版泰晤士报纸,需要过去所有收藏人的购买证书才能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它已经售价100万美元。

虽然“财政大臣正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比特币的传奇仍在继续。

 
2 密码朋克的创世计划


事实上,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始投身比特币相关工作,最早有迹可循至2008年。

当时,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一些关于Hashcash的问题,后者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以及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money。

在研究B-money后,中本聪在当年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一封邮件。

6cc4ca8765c844c598f88f83a87aa717.jpg

中本聪在公布比特币白皮书之前,与戴维邮件沟通


这份邮件的大意是:我在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后,非常感兴趣。现在,我正准备发表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将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我和Adam Back沟通后,他注意到了我们这两项研究的相似之处,然后他把你引荐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可以说是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只是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戴维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就在当月,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还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当时bitcoin.com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

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后,10月31日,中本聪向“加密货币邮件组”成员发送了一份邮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并附带了一份文件的下载链接。

这份文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时候,中本聪正式提出比特币概念。

73e725cf08de4a9a94c0aeb920804738.jpg

中本聪正式公布比特币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至今被很多人奉为圭臬,这份代表了中本聪真正愿景的文件,也可以说是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的行动指南。

在这份不足10页的文件中,中本聪畅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它与电子现金系统不同点在于,比特币真正实现点对点、不需要依赖第三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提出了最基础的交易结构、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最长链法则等创新原理。

这份白皮书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极客的关注,其中就有程式设计员哈尔·芬尼(Hal Finney)。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6日后,比特币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很快,芬尼下载了客户端,中本聪还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这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首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d33d1324c89f4d6ba7f69762c84c0830.jpg

2009年1月12日,比特币首笔交易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芬尼多封交流电子邮件,两人讨论了技术问题,通常是芬尼向中本聪反映Bug,中本聪再对系统进行修复。

再后来,中本聪周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密码极客,包括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花了1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Laszlo Hanyecz、接手比特币开发的加文·安德烈森、最后一次联系中本聪的Mike Hearn等等。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比特币生态搭建的中流砥柱,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比特币从极客小圈子,蔓延到大众投资品,从一文不值的加密货币再到价格屡创新高的投资标的,比特币社区不断扩大,生态逐渐完善。

截止2018年1月3日下午6点,区块高度达到556816。

 
3 将誓言雕刻在区块上

aafd03f147d0495693ec8e41a553173e.jpg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

由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这句话已经被永远记录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

这是为什么?

类比现实生活中的账本,我们的每一笔花费都会按照时间、次序记载,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事项记录下来。经年累月,这个账本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种账本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更改、甚至销毁。如果没有备份记账,涉及到的信息就会完全丢失。

但区块链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在记账过程中,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就像是传统账本的一页,每一条转账信息都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记录在这个区块上。新的区块也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链条,简称区块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账本。

这还没有结束,整个网络还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在记账,这些节点都会记录下完整的转账信息,包括像中本聪记录下的泰晤士报头版的那条新闻标题。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删除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信息,要么毁掉整个网络,要么发动51%攻击。

实际的区块链账本长什么样子呢?

下图就是比特币“账本”的样子,区块高度、区块产生时间、交易数量、记账矿工等信息一清二楚。

9c0ab2ca53324718bd07dce478bd0165.jpg


创世区块就相当于比特币账本的第一页,打开之后里面包含了区块高度、难度值、区块哈希值、转账次数、转账数量等等信息。

17e2141b53ff4b4f817a5d45f2e50b37.jpg


比特币诞生至今的10年间,陆续有人在区块链上刻字,其中许多人是为某一个业内事件或是新生事物送去祝福的,希望在区块链的世界中永远保留下自己的信息。

例如神鱼曾在比特币第299665的高度上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神鱼to冬冬”,在行业内传为佳话。

如何将信息“雕刻”在区块链上的呢?

网站“永恒之墙”提供了付费在比特币区块记录信息的方法,支付一定的比特币,网站会为你提供这种刻字服务。

另一种方法则会比较繁琐,需要购买一定量的比特币,下载完整的节点,还要了解一定的代码知识,这里提供了完整的编码教程:

https://www.cnblogs.com/studyzy/p/write-string-to-blockchain.html

所以,希望自己的誓言、纪念记录在比特币区块上的朋友,可以动手了。

如今10年过去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已经达到556816,市值达到4674亿人民币,而2009年1月3日这天的泰晤士报,也被比特币爱好者们,炒到了天价。

十年,从无人问津到席卷全球,躲过了围追堵截,扛过了内忧外患,比特币网络始终在运营,纷纷扰扰的只是人的贪欲。

这个由中本聪提出来的“拯救银行”的故事,已经创作到了第几章节?

熊市很多人心灰意冷,让我们重温当年中本聪和“六大罗汉”的故事

市场hellobtc 发表了文章 • 2018-11-23 12:02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查看全部
201811221531149664.jpg


导读:在比特币十岁生日之际,白话区块链进行了“比特币10大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白话读者心目中对比特币影响大、贡献大的10大人物。为此,白话特推出“比特币10大人物传记系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排在第一名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人物传记。



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长处于银行第二轮紧急求助的悬崖边缘》)。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各国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处理经济问题。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惊心动魄。

这场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被认为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挽救这次危机,各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欧洲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一致经济刺激政策也密集出台。

那这些救市的钱哪来的?答案是:印。各国的印钞机纷纷开动,加紧印钞。全民为金融机构的贪婪买单。


中本聪与Adam Back


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全民买单的方式,有人开始行动想改变这种局面,中本聪就是其中一员。

2008年,中本聪开始着手撰写比特币白皮书。

一开始他给英国密码学家Adam Back发邮件,询问关于Hashcash的一些疑问。Adam Back向他推荐了另一位密码学家戴维(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聪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给戴维发去了邮件。

201811221531263922.jpg

(邮件大意:读了你关于B-money的论文,我很感兴趣。我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个完全可行的系统。Adam Back注意到了我们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然后把你的网站介绍给了我。)


在这封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的雏形。不过,当时还不叫比特币,而是“电子现金”(Electronic Cash).

这封邮件并没有引起戴维的注意,他只是简单回复说他会看看。

8月份,中本聪注册了bitcoin.org,以及保护性注册了bitcoin.net,没注册bitcoin.com是因为这个域名已被别人注册了。看来当时他已经准备好了。


中本聪与哈尔·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表长达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后,哈尔·芬尼十分兴奋,他立即与中本聪取得联系。哈尔·芬尼多年后回忆道:“他(中本聪)似乎挺愤世嫉俗的,我则比较理想主义。”

然而,仅仅有白皮书还是不够的,中本聪还要把他白皮书的理念变成实现。中本聪既是比特币的产品经理,也是比特币的程序员。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本聪忙着实现比特币系统。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个比特币。比特币诞生了。

中本聪把当天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写进了创世区块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币的第一版客户端,v0.1版发布。

客户端发行后,哈尔·芬尼马上将其下载下来,中本聪给他发送了10个比特币,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1811221531331718.png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聪发送给哈尔·芬尼10个比特币


随后几天,中本聪收到哈尔·芬尼多封电子邮件,讨论技术问题。通常是哈尔·芬尼向中本聪反应Bug,让中本聪修复。哈尔·芬尼还尝试了挖矿。

就这样,比特币开始在一小群密码朋克中,悄然传播。


中本聪与Martti Malmi


2009年,当时还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二年级的Martti Malmi偶然发现bitcoin.org。当年5月份,他给中本聪发邮件写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帮帮比特币,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话) 。”

其实在联系中本聪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网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Martti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链接。中本聪读了他的文章,并给他回了邮件:你对比特币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没多久中本聪就让Martti“帮忙”了,即让他用自己的电脑运行比特币程序。

虽然还在读大学的Martti不能帮中本聪写代码,但他写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好当时比特币网站需要写一些介绍比特币的材料来解答萌新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否安全”“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聪建议Martti写点儿东西。中本聪在邮件中对Martti说:“我写作水平不怎么样,我编程水平更好一些”。两天后,Martti没有辜负中本聪的期望,写出一篇长文,解答了比特币的七个基础疑问。中本聪看了十分喜欢,随即给予Martti完全的权限,准许他对比特币网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给Martti的邮件中,中本聪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币称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于是中本聪问道:“或许我们在说比特币时可以使用这个词。你喜欢这个词吗?”(中本聪还挺可爱的。)


中本聪与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

5月22日,佛罗里达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花一万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笔实物交易,那两个披萨也成了目前最贵的披萨。为纪念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称为“比特币披萨日”。

其实,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聪有过联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开始挖比特币。当然,作为程序员的他不满足于此,他也想为比特币开发做点儿贡献。他给中本聪发邮件,表达了他的想法,中本聪也同意了。随后,中本聪就给他发来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

不过,据Laszlo Hanyecz回忆,整个过程都比较“诡异(weird)”。Laszlo Hanyecz回忆道:“我觉得比特币很棒,我想参与进去,但是我平时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聪会直接发邮件给我,说‘你能不能修改这个Bug?’‘你能不能做这个?’。”Laszlo Hanyecz把开发比特币当作副业、兼职,而中本聪则把他当作全职员工。

“他(中本聪)说,‘我们有这些Bug,我们需要修复他们’,我心想,我们??我们不是一个团队,好吧。”

而且中本聪还不喜欢Laszlo Hanyecz花太多时间在挖矿上。


中本聪与加文·安德烈森


2010年,加文·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随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加文·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给中本聪发了站内信, 跟中本聪联系上了。

加文·安德烈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并获得中本聪足够的信任,慢慢执行更多编程任务。后来,中本聪退出,加文·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币的开发。

2010年,随着比特币的逐渐流行,人们对比特币的交易需求开始增加。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 7月17日,门头沟成立。 11月6日,比特币市值达到100万美元。 12月16日,第一个矿池Slushpool开始运行挖矿出块。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发贴寻找维基解密(WikiLeaks)的联系方式,希望维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币。对此,中本聪回帖表示担忧,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维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中本聪认为,比特币需要慢慢发展,才能逐渐变强。 12月11日,中本聪再次发帖,说:“维基解密已经捅了马蜂窝,一大波蚂蜂在向我们涌来。” 12月12日,中本聪在BitcoinTalk上发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隐退,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201811221531385857.jpg

中本聪最后一篇帖子主旨:添加DoS攻击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实这并非中本聪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还露了一次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中本聪与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实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给中本聪发过邮件询问关于比特币的疑问。多次联系之后,Mike Hearn 获得中本聪的信任,逐渐参与到比特币的开发中来,他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给中本聪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几个事情想问问,一个是,你会重新回到比特币社区里来吗?比如做做代码审查,还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聪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币在加文还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201811221531439479.png


从此,再也没人能联系上中本聪了。

 
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现身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隐身三年之后,中本聪于2014年3月7日,现身P2P Foundation,发了一条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中本聪,新闻周刊发文称他们找到了中本聪,即日裔美国工程师Dorian Nakamoto。

201811221537574309.png


距离现在已经4年多过去了,中本聪再也没有现身。


中本聪身份之谜


中本聪隐退之后,并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发展。他把开发主导权交给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导比特币的开发。

随着比特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价格一路走高,人们愈发好奇:中本聪到底是谁?中本聪虽然跟不少人有过电子邮件联系,但他从来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儿,做什么工作等统统不提。

如果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也从不回答,所以大家对中本聪知之甚少。黑客、记者、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寻找中本聪。这个过程曲折又离奇,在此只简单说几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邮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段,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中本聪。

当然,这期间,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哈尔·芬尼是中本聪,有人认为尼克萨博是中本聪,甚至还有人自称是中本聪,当然最后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直到2018年,谁是中本聪依然是个谜。对于中本聪,我们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读英国报纸(写入创世区块的内容就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

他自称是日本人,但英语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语拼写,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语为“favor”);“colour”(美式英语为“color”);“grey”(美式英语为“gray”);“modernise”(美式英语为“modernize”)。

他在网上的发帖时间符合美国时区的时间。



所以,人们猜测他或许是一个居住在美国的英国人。


中本聪有多牛?


中本聪的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隐藏身份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本聪能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记者都没能把他找出来,可见他的技术是多么的牛!

第二点: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中本聪的发明,体现了中本聪的思想理念。

说几个小插曲,V神(对,就是创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有意无意躲过了一些陷阱:

    ▪比特币地址是公钥的哈希值 为什么比特币不直接使用公钥作为地址呢?还要再进行一次哈希操作?是无谓的浪费吗?使用公钥的哈希有一个好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了,量子计算机依然很难破解公钥的哈希,而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公钥。所以,理论上,比特币是不需要担心量子计算机的(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找到解决办法的时间)。

    ▪2100万的总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比特币的总量是2100万个,为什么不是3100万,不是2亿1000万?偏偏是2100万。首先,这个数字远小于2的64次方减1,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可以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其次,还有一个总“聪”数要设法低于的更小的阈值:可以用浮点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数。如果中本聪当时选择了2亿1千万而不是2100万这个值的话,在很多语言里比特币编程就会比现在要麻烦多了。

    ▪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 简单来说就是,比特币没有使用常规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椭圆曲线函数加密算法,躲过了美国国安局在加密标准中留下的后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论坛上注册过账户,这是一个讨论P2P技术的论坛,中本聪填写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201811221531485716.jpg

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页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其实里面有点儿门道。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是非法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债务贬值,以对抗大萧条。又一个全民买单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其实福特是74年签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时间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国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组合不太像是一个巧合,更像是中本聪有意为之。

总之,中本聪虽然消失了,但他给我们带来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它们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认知,而且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比特币未来无法真正取代法定货币,但它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理念,会根植于这个世界。这一场社会试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比特币前传: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特写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8-10-23 17:36 • 来自相关话题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 查看全部
History-of-Bitcoin.png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或任何过往,围绕他的重要线索包括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的 575 篇帖子,还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总是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希腊字母表的诞生推进了哲学、逻辑和民主的进程。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苏格兰机械师微调下蒸汽泵,触发了工业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创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创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从古至今与其紧密相关的事件结果的合集)



19 世纪的一位气象员设计了个能喷出云的小装置。受其启发的卢瑟福发现,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后人尊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剑桥拒绝过的一名犹太学生,转读了理论物理,后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奥本海默。

回顾历史上的每项重大发明,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比特币亦是如此。

作为一项快过十岁生日的「年轻」发明,比特币会是蒸汽塞还是原子弹,尚未可知。不过,Berke 再一次教导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预见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过去)

因此,这篇文章会先回望货币史中几个相关的片段。从中,我们不仅会更了解中本聪想要解决什么痛点,也会发现「去中心化」、「token 经济」等当今热词投射在过去的影子。之后,我会和大家「反着读读」比特币白皮书,通过为中本聪「提供肩膀的巨人们」,抓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将使我们比「江湖传说」更接近「比特币之父」的诞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货币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补充交易手段。就是说,「小苏」可以用 10 斤麦子+1 单位银锭换「小美」的一头牛。但问题来了,「小苏」手头只有 5 斤麦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换牛,秋收后再补上短的那 5 斤麦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麦子,认为这事可以这么办。但口说无凭,他从河边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芦苇杆刻上这笔「债务」,盖上「小苏」家的印章,再烧成泥板。

于是,人类最早的信用工具诞生了。

2000 年后,继承了泥板的巴比伦人在更复杂的商业活动中学会了转让泥板(债权)、借贷和计算复利。

2608227b1a3e40486b86913a499c0957.jpg


白银和泥板能扮演货币和信用的背后,离不开一些基础条件:


白银以其稀缺性、(相对)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物物交换需求之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受制于资源的短缺、生产力的局限、社会分工的不同、受季节影响的农业、未来的无法预测性等因素,时间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信用随之被引入到价值交换中。

货币和信用要想被广泛认可,还需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当时是国家权力)做背书;一旦一方违约,第三方有权强制执行约定,以实现某种公平。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到公元前一世纪,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将罗马的货币信用体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庙(当时的中央结算银行)的黄金储备上。但随着帝国强推都市化运动,跟不上脚步的农业生产开始支撑不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高福利制度。为了弥补军费激增带来的财政亏空,统治者通过降低货币的含银量让货币持续贬值。

301 年,扛不住恶性通胀和贫民暴动的罗马帝国颁布了《最高价格法》,想以行政控制价格。但适得其反,「卖家们」既不敢囤货(会被处死),又不想依法贱卖。贸易退化回物物交换时代,自由市场崩溃。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银本位制」。不过,只有公职人员拿金币俸禄,领银币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随着中产变无产,经济滞缓,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和生产力下降,罗马帝国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国」时的水平。

同样是王室,1200 年后的斯图亚特家族显然总结了不少前人经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由国家背书的纸币。在此之前,欧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黄金出借和票据支付。只是这次,票据升级皇室许可的纸币,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兑换成铸币。纸币的流通属性很快凸现出来。

1929 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纸币慢慢不再能代表黄金的价值。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并处于世界货币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货币的基础从金属供给转向国家承诺。

此时距离中本聪的「出生」,还有不到 4 年。

在漫长的货币史中抽出上面几个玻片,我们会发现:


物物交换的不便催生了货币(虽然马克思并不这么看);

货币既是价值的度量,也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也是亚当·斯密教我的);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金属→汇票→纸币→数字),但交易始终依靠以第三方为背书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权与国家。



伴随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央级金融机构逐步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它们足够可信吗?


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隐喻,密码朋克中的神秘人

fa179b0c8c478d8d02245d58c87293a0.jpg

2 美元上的男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关统治者操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治目的的阴谋论从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聪「生日」藏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梗,也是对原有货币制度的暗讽。

在中本聪最早谈论比特币的几个地方中,最「不匿名的」应该就是点对点技术社群网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还是该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因为想要注册,生日是必填项。中本聪当时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1a8931e8ae39f7224a0dbe599b43d261.jpg

P2P Foundation 的注册规则(顺手贴下中本聪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页,虽然已经小十年没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规定,禁止公民私藏黄金。个人需向银行上缴所有黄金(及凭证),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换成纸币或存款;银行则将收上来的黄金交由美联储。

第二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定义新的金价为每盎司 35 美元,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财产)贬值了 41%。

虽然历史书中说,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通过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紧急时刻(前文提到的大萧条)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此举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国会未经民主程序,低价「没收」私有黄金,已严重违反宪法和《独立宣言》倡导的自由、平等、隐私权等价值观。时任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然而,强势的政府并没理会高等法院的诉讼。事实上,罗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国家级紧急)情况下发布的「临时」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 3 年后,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国公民才重获保有黄金的自由。

3a9947feed3092e132841bc003cb43fb.jpg

图片版权所有:NBCnews


那么,作为个人,有能对抗强权的办法吗?

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天才极客提倡通过加密算法保卫自身的信息与财产自由,反对由政府和军方垄断密码规则。这些小圈子经历了几年的「无组织运营」。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级科学家 Tim May 发起了加密邮件列表组织。1993 年,美国数学家 Eric Hughes 写了本名为《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书,创造出 Cypherpunk (密码朋克)一词。这个群体被正式定名。

邮件组的成员中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 Julian Assange、编写了点对点文件共享协议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约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组员们主要讨论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话题,也涉及到点对点支付系统的构想和阐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虚拟货币先驱)。只不过,这些系统仍未摆脱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论与落地之间,还缺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签署了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后,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聪)。

26989862e1ac12fc3beee10fc0bcd6e3.jpg

metzdowd.com 邮件组的一些基础规则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 50 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 0 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 6 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 bitcointalk 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证)、economy (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经过 2000 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个枝丫。CoinMarketCap 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 2100 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上一个从 0 起家做到 2000 亿的 icon 还是巴菲特创办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币仍以 1100 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其昨日均价为 6487.13 美元。

野蛮生长的「币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聪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否已偏离轨道,同样是个难回答的问题。

当《达芬奇密码》中的 Langdon 在线索中迷路时,没忘了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为了揣摩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换个角度重读《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让我们先从论文最后一页的「参考资料」读起:

a48337bf93e77b1991763f08f4ad3d47.jpg


这些「大神」缘何出现在这一页?我整理了一张表:

831b75bca93ad71ff6dcfbc29809290c.jpg


我们发现,比特币论文第二章的公钥签名、第三章的时间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护隐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现过。中本聪所做的工作包括,通过 hash 对全部交易加时间戳,再合并到链上作为交易记录;通过基于 hash 的 PoW 实现记录的不可篡改,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和双花问题;设计了共识机制和激励经济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实现攻击需 50% 以上的算力,满足此条件者获得的挖矿收益高于攻击网络获得的收益……并最终形成了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规则和激励措施」的 P2P 电子货币系统。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类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长的科技史里,中本聪的比特币只是「技术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布式数据库、P2P 网络、加密计算、时间戳等领域的经验成就,「成为中本聪」。十年后,无数创新者「站在中本聪的肩膀上」改造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中本聪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还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聪明的人解决问题,睿智的人避免问题)



「睿智」的中本聪还留下了两个彩弹:


斯诺登曾披露 NSA (美国国安局)在椭圆曲线算法(ECC)中埋了个「后门」,可以以某种特殊方法来弱化这条曲线。但中本聪并没有选择国际通用加密标准,而是采用了 Koblitz 曲线。

另一个有远见的设计是,曾被批评「冗余错误」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哈希两次」。后来,人们发现这使得比特币网络足以应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威胁。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你会(像钢铁侠一样)昭告天下,还是(像蜘蛛侠一样)隐藏身份?

在密码朋克运动的同一时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尝试,但结局并不美丽。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创建私人货币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击检查其铸币活动,并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制造与美国的官方货币竞争的私人硬币」获罪。2007 年,数字货币 e-Gold 因收集客户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发明者被软禁。

回到故事的主线。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talk 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并将网站移交给比特币首席开发者 Gavin Andresen。此后他与「圈内朋友」的邮件交流也逐渐减少为零。

丢失了「线头」的群众开始意识到,中本聪从未透露过个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网络。他在 2008 年注册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两个网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护。他甚至在白皮书和社区发言中,有意伪造了些个性化特征,来避免计量文体学(将写作风格视为每个人独特的指纹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的追踪。

还记得「彩蛋一」中,中本聪没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吗?FBI 许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也对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展开过多年的调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过 FOIA (信息自由法)请求,询问有关中本聪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复为「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有不少人坚信,NSA 知晓中本聪的真实身份。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自己为中本聪,媒体们也不时地宣布发现了中本聪的真身或其背后的组织。遗憾的是,《连线》杂志、Gizmodo 网站、彭博社等发出的新闻也均被质疑并最终辟谣。

2014 年初,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过调查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为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聪),一个日裔美国人。

但不久,中本聪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发了条「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聪),否认了《新闻周刊》的猜测。

4558bf62dbd8be6e31a6566965073cdf.jpg

感谢长铗当年的截图


也许,在「成为中本聪」之后,「寻找中本聪」这场游戏变得缺乏意义。就像我们无法得知(也无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银锭和泥板的苏美尔人是谁。

也许,就像他本人所说: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聪)。


作者:郝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