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

抵押

Linda Xie: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在何方?

观点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9 12:08 • 来自相关话题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查看全部
8d116fd2-da97-5b20-a1ce-7aae40c56494_Ly0qQqx.jpg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39aac58e28e6cdbbbc351edbf6356f94.jpg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c029ea11b19d37f4bcec30d0502afe31.jpg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a62234c4-855c-56a5-b339-563f3193130a.jpg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交易所攻占EOS超级节点

项目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9 23:37 • 来自相关话题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maxresdefault_(1).jpg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Staking与交易难取舍?KuCoin首创的Soft Staking能否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5 15:24 • 来自相关话题

随着明星项目Cosmos主网上线, PoS挖矿的号角在2019年正式吹响,Staking经济的概念也开始席卷整个行业。面对Staking的百亿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各出奇招,加速抢占赛道。日前,KuCoin交易所创新性地推出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官方宣称,只要在KuCoin账户中持有ATOM、EOS、TRX或者IOST代币的用户,无需锁仓,自由存取,每天可以收到一部分Staking收益。这个以Staking、交易两不误为卖点的服务,真如介绍的那么好吗?与市面上其他的Staking服务相比,是否是投资者最佳的选择呢?

 
进击的Staking经济,崛起的PoS共识
 

Staking 经济是一种持币生息的商业模式,即通证持有人通过质押、投票、委托和锁定通证等行为获取交易费、区块奖励以及分红等收益。通俗一点讲,就是持币者“以币生币”的一种投资活动,有点类似于银行的储蓄生息(以钱生钱)。

很多人认为,2019是Staking经济的元年。然而,Staking却大有“出道即巅峰”的意味在。根据通证通研究院6月中发布的报告,已锁仓的Staking代币总市值约为67亿美元。而到6月底,有数据显示,总市值已经达到79亿美元。尽管不同项目的Staking收益率相差较大(EOS年化收益率约为1.84%,IOST则达到约17%),但Staking项目每年都能为持币者带来数亿美元的收益。

Staking如此火爆,究其原因,KuCoin CEO Michael Gan认为存在外部因素和内在价值两方面原因。他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密货币市场从2018年初开始逐渐转熊,熊市环境下,市场上的赚钱效应减弱,有句话叫‘牛市炒币,熊市屯币’,而Staking模式就是熊市下比较好的一种获利模式。”事实上,Staking的风潮也正是在熊牛转换之间掀起。

另一方面,Staking的火热也为PoS/DPoS项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和流量。相比PoW,Michael认为:“PoS降低了所有人参与链上治理的门槛,提升了共识效率,还节能环保。”更多人认识到PoS的价值,自然也会有更多用户以Staking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很多人看来,PoS和PoW两分天下的未来似乎并不遥远。

山雨欲来,风口上的进击的Staking或将见证PoS的崛起。

 
Staking、交易两不误,KuCoin推出Soft Staking“双全法”
 

面对Staking这片百亿美元的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纷纷跑步进场,Staking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励。Cobo、imToken等老牌钱包已经推出针对多个币种的Staking服务,更有HashQuark这样专注PoS挖矿的“新军”不断杀入,Staking市场一片百花齐放。

选择很多,但是很多用户却并不满意。受限于Cosmos所设置的21天质押解绑(unbonding)时间,将ATOM代币质押给Staking服务商的用户在解除委托后,需要等待3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对账户内ATOM的控制权(转账、交易)。同时,很多Staking服务商,还规定了增益周期,用户需要至少质押一个周期(如Cobo的周期为60天),才能解除委托,这使得用户丧失了增益周期+解绑时间(对于Cobo为82天)的流动时间。

与此同时,19年的加密市场持续升温,比特币一度迫近14000美元关口。行情如火如荼,很多用户对流动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然而,选择交易,往往意味着舍去Staking的收益;选择Staking,则不得不放弃交易中的机会成本。一些投资者不禁感概: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交易不负Staking?”


加密行业永远不乏创新者。加密交易所KuCoin抓住了这一痛点,率先提出“Soft Staking”这一概念,用户无需锁仓,依然可以每天获得Staking收益,同时享受交易和Staking带来的双重收益。对于很多小白而言,KuCoin的Soft Staking服务俨然就是一个“余额宝”,只不过里面装的是数字货币,存取自由,持币生息。目前,KuCoin已经针对ATOM、TRX、EOS以及IOST四大币种开通此项业务。Michael表示,后续KuCoin还会将这个模式逐渐推广到更多PoS项目中。

模式听起来很有吸引力,那么实际的收益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以ATOM为例进行比较(见下表)。相比imToken、HashQuark、Cobo以及Stake.fish的Staking服务,KuCoin 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在收益率上总体来说略低一些,但可以避免21天的锁定时间,获得更好的流动性。而相比无锁定期限的同类型产品——Poloniex的每日奖励质押服务,KuCoin则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率。此外,其他交易所、钱包、矿池往往要收取4%到25%不等的手续费,而KuCoin却完全免手续费,在为用户返利的同时,也在为用户让利。





各大Staking服务商ATOM对比


Staking、交易两不误,高年化,零佣金,Soft Staking持币返利似乎正是很多用户所求的“双全法”。

 
交易所与用户双赢,Soft Staking背后是KuCoin的野望
 

Staking的大潮之下,交易所自然会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交易所大多通过旗下的钱包和矿池入场。火币就通过旗下的Huobi Pool推出PoS挖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火币钱包享受PoS的代币质押服务。而KuCoin却是不走寻常路,将交易所和Staking直接联系起来。

根据KuCoin发布公告,KuCoin将默认所有持有ATOM、EOS、TRX和IOST的KuCoin用户同意KuCoin将其名下的这些代币用于主网质押。KuCoin将每天根据钱包总额和提现等情况,动态调整质押比例,在不影响用户提现的前提下,尽量为用户谋取最大收益。由于KuCoin Soft Staking不收取手续费,质押产生的所有收益将按比例全部分发给持币用户。

也就是,KuCoin会保留一部分代币以供日常流动性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质押到主网中获取收益并分配给持币用户。这种模式其实和传统的加密交易所业务并无本质的不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密交易所通常将大额资金存放在冷钱包中,只不过在这里,资金质押到了主网中。因此,资金的风险只是这些代币主网本身的风险。而事实上,EOS自去年6月主网上线以来,虽然Dapp的安全警报不断,但主网本身从未出现重大安全问题。Cosmos在上线以来,尽管也曝出漏洞,但Staking代币的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Soft Staking服务的收益还是相当稳定的。

在收益稳定以及日常流动性保证的基础上,用户在体验上感觉就像是KuCoin开了一个“余额宝”。在当前EOS、TRX、ATOM等币种交易量仍然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交易的同时还可以“生息”,既灵活又能产生收益的Soft Staking势必会吸引很多用户投入到KuCoin的怀抱。

用户得利,KuCoin也同样收获巨大,Soft Staking的背后其实是KuCoin的野望。用户的涌入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加,也带来的质押代币的增加,逐步成长为各大PoS项目的重要验证节点。凭借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KuCoin不仅仅要成为更大、更创新的交易所,还要在Staking经济中闯出一片天!


作者: Apatheticco  查看全部
201907050640138656.jpg

随着明星项目Cosmos主网上线, PoS挖矿的号角在2019年正式吹响,Staking经济的概念也开始席卷整个行业。面对Staking的百亿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各出奇招,加速抢占赛道。日前,KuCoin交易所创新性地推出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官方宣称,只要在KuCoin账户中持有ATOM、EOS、TRX或者IOST代币的用户,无需锁仓,自由存取,每天可以收到一部分Staking收益。这个以Staking、交易两不误为卖点的服务,真如介绍的那么好吗?与市面上其他的Staking服务相比,是否是投资者最佳的选择呢?

 
进击的Staking经济,崛起的PoS共识
 

Staking 经济是一种持币生息的商业模式,即通证持有人通过质押、投票、委托和锁定通证等行为获取交易费、区块奖励以及分红等收益。通俗一点讲,就是持币者“以币生币”的一种投资活动,有点类似于银行的储蓄生息(以钱生钱)。

很多人认为,2019是Staking经济的元年。然而,Staking却大有“出道即巅峰”的意味在。根据通证通研究院6月中发布的报告,已锁仓的Staking代币总市值约为67亿美元。而到6月底,有数据显示,总市值已经达到79亿美元。尽管不同项目的Staking收益率相差较大(EOS年化收益率约为1.84%,IOST则达到约17%),但Staking项目每年都能为持币者带来数亿美元的收益。

Staking如此火爆,究其原因,KuCoin CEO Michael Gan认为存在外部因素和内在价值两方面原因。他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密货币市场从2018年初开始逐渐转熊,熊市环境下,市场上的赚钱效应减弱,有句话叫‘牛市炒币,熊市屯币’,而Staking模式就是熊市下比较好的一种获利模式。”事实上,Staking的风潮也正是在熊牛转换之间掀起。

另一方面,Staking的火热也为PoS/DPoS项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和流量。相比PoW,Michael认为:“PoS降低了所有人参与链上治理的门槛,提升了共识效率,还节能环保。”更多人认识到PoS的价值,自然也会有更多用户以Staking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很多人看来,PoS和PoW两分天下的未来似乎并不遥远。

山雨欲来,风口上的进击的Staking或将见证PoS的崛起。

 
Staking、交易两不误,KuCoin推出Soft Staking“双全法”
 

面对Staking这片百亿美元的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纷纷跑步进场,Staking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励。Cobo、imToken等老牌钱包已经推出针对多个币种的Staking服务,更有HashQuark这样专注PoS挖矿的“新军”不断杀入,Staking市场一片百花齐放。

选择很多,但是很多用户却并不满意。受限于Cosmos所设置的21天质押解绑(unbonding)时间,将ATOM代币质押给Staking服务商的用户在解除委托后,需要等待3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对账户内ATOM的控制权(转账、交易)。同时,很多Staking服务商,还规定了增益周期,用户需要至少质押一个周期(如Cobo的周期为60天),才能解除委托,这使得用户丧失了增益周期+解绑时间(对于Cobo为82天)的流动时间。

与此同时,19年的加密市场持续升温,比特币一度迫近14000美元关口。行情如火如荼,很多用户对流动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然而,选择交易,往往意味着舍去Staking的收益;选择Staking,则不得不放弃交易中的机会成本。一些投资者不禁感概: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交易不负Staking?”



加密行业永远不乏创新者。加密交易所KuCoin抓住了这一痛点,率先提出“Soft Staking”这一概念,用户无需锁仓,依然可以每天获得Staking收益,同时享受交易和Staking带来的双重收益。对于很多小白而言,KuCoin的Soft Staking服务俨然就是一个“余额宝”,只不过里面装的是数字货币,存取自由,持币生息。目前,KuCoin已经针对ATOM、TRX、EOS以及IOST四大币种开通此项业务。Michael表示,后续KuCoin还会将这个模式逐渐推广到更多PoS项目中。

模式听起来很有吸引力,那么实际的收益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以ATOM为例进行比较(见下表)。相比imToken、HashQuark、Cobo以及Stake.fish的Staking服务,KuCoin 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在收益率上总体来说略低一些,但可以避免21天的锁定时间,获得更好的流动性。而相比无锁定期限的同类型产品——Poloniex的每日奖励质押服务,KuCoin则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率。此外,其他交易所、钱包、矿池往往要收取4%到25%不等的手续费,而KuCoin却完全免手续费,在为用户返利的同时,也在为用户让利。

201907050640138656.jpg

各大Staking服务商ATOM对比


Staking、交易两不误,高年化,零佣金,Soft Staking持币返利似乎正是很多用户所求的“双全法”。

 
交易所与用户双赢,Soft Staking背后是KuCoin的野望
 

Staking的大潮之下,交易所自然会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交易所大多通过旗下的钱包和矿池入场。火币就通过旗下的Huobi Pool推出PoS挖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火币钱包享受PoS的代币质押服务。而KuCoin却是不走寻常路,将交易所和Staking直接联系起来。

根据KuCoin发布公告,KuCoin将默认所有持有ATOM、EOS、TRX和IOST的KuCoin用户同意KuCoin将其名下的这些代币用于主网质押。KuCoin将每天根据钱包总额和提现等情况,动态调整质押比例,在不影响用户提现的前提下,尽量为用户谋取最大收益。由于KuCoin Soft Staking不收取手续费,质押产生的所有收益将按比例全部分发给持币用户。

也就是,KuCoin会保留一部分代币以供日常流动性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质押到主网中获取收益并分配给持币用户。这种模式其实和传统的加密交易所业务并无本质的不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密交易所通常将大额资金存放在冷钱包中,只不过在这里,资金质押到了主网中。因此,资金的风险只是这些代币主网本身的风险。而事实上,EOS自去年6月主网上线以来,虽然Dapp的安全警报不断,但主网本身从未出现重大安全问题。Cosmos在上线以来,尽管也曝出漏洞,但Staking代币的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Soft Staking服务的收益还是相当稳定的。

在收益稳定以及日常流动性保证的基础上,用户在体验上感觉就像是KuCoin开了一个“余额宝”。在当前EOS、TRX、ATOM等币种交易量仍然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交易的同时还可以“生息”,既灵活又能产生收益的Soft Staking势必会吸引很多用户投入到KuCoin的怀抱。

用户得利,KuCoin也同样收获巨大,Soft Staking的背后其实是KuCoin的野望。用户的涌入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加,也带来的质押代币的增加,逐步成长为各大PoS项目的重要验证节点。凭借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KuCoin不仅仅要成为更大、更创新的交易所,还要在Staking经济中闯出一片天!


作者: Apatheticco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火热,币圈整治尚未波及

市场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5 23:40 • 来自相关话题

8月21日,陈文从一场区块链活动出来时已是中午,他打开日程表数了数,还有5个局等着他,地点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北京。

这要放在半年前,他绝不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行程。自半年前从一家P2P平台离职,陈文便选择“追风”区块链,也开始了“打鸡血”似的游走生活。

“若要说自己还在做O2O,绝对没有投资机构搭理你。市场在倒逼着我们进入区块链,冲入币圈。”陈文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多地标式“漂移”,让他能与更多的人聊出更多的行业趋势,打入更多的圈子。如今,他已变成某“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的负责人。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突然大爆发:“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垂直第三方“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甚至是部分网贷平台等等,都在挤入这个赛道。


花式质押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其实就是传统金融中质押借贷的变形。以往用户的质押资产通常是车、房等,如今则变成“虚拟货币”。按照“虚拟货币”的兑换类型,可以分为质押“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法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等等。

“模式比较轻,稳赚不赔。”在陈文看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具有传统质押借贷无法超越的优势:质押物不会出现多重抵押的情况,贷前、贷中风控相对简单,贷后也不用进行催收,若用户不还款,直接处理质押的“虚拟货币”即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垂直“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主要 包 括 ETHLend、EasyLend、Salt Lending、Libra Credit、JaneLending、KC Chain、TokenLoan、LendChain等。与此同时,“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部分网贷平台,也已涉入这个市场。

虽然都在做同样的业务,但每家平台却各有各的玩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平台可质押的币种主要是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相对稳定的主流“虚拟货币”,对应的质押率在30%~70%不等。在借款利率上,部分平台虽未超过法定的36%红线,但存在“砍头息”或者收取其他费用的情况;也有平台借款年化利率达到近200%。

“持币者将自己的‘虚拟货币’质押到我们平台,一般会按照实时币价的30%放款(法定货币)。目前平台的借款年化利率不超过36%,产品期限倾向短期(7天/15天)。”Jane-Lending创始人臧成都告诉记者,不排除会在市场变化下,尝试质押“虚拟货币”又借出“虚拟货币”的业务。据臧成所说,JaneLending是国内首家数字货币质押贷款服务平台,成立于2017年。

与 JaneLending不同,Token-Loan则主要是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如USDT);而LendChain除了提供质押借贷外,还提供理财等服务,主要通过投资机构借款形式形成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一些质押以太坊的项目方。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会因标的不同、时间期限长短而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借款方所质押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致平台产生损失,平台会设定相应的预警线,跌至预警线后,便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如借款人选择停止,平台便会中止交易,借款人需支付相应本金及一定的利息,赎回“虚拟货币”;如借款人未补仓,“虚拟货币”持续下跌至平仓线,平台就会强制平仓,借款人质押的“虚拟货币”就由平台自行处理。

“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参与形式更像是传统金融中的股票配资,也即币圈人常说的“以币炒币”。

记者了解到,目前“虚拟货币”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提供的杠杆从1到100倍不等。选择的杠杆越高,可获得较大的收益,但用户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虚拟货币”交易所在为炒币者提供“虚拟货币”配资时,也会设定对应的平仓线和爆仓线。

据陈文透露,“虚拟货币”钱包则主要是在原有服务基础上,新增借贷和理财的功能;而布局“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更多地则是“悄悄”开设类似于钱包的测试项目。“这些平台私底下在做类似的‘副业’,从不敢对外说,赌的就是一个‘风口’,万一未来市场开放,他们就会立即杀进来。”

“虚拟货币”质押贷款平台的目标人群与传统借贷人群是否有重合之处?臧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人必须是炒过币,且持有币的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并非真的需要钱,更多的是借钱炒币,且以大户为主。”

总体来看,“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人群可以分为几类:普通的持币用户,他们没有专业的数字资产的金融工具,也不具备专业群体拥有的投资渠道和消息面的优势,因而对于数字货币的借贷和理财有很大需求,矿工也是如此;

其次,除了C端用户,B端的投资机构有质押“已投、上市、流通的‘虚拟货币’”获取流动性的需求,尤其在如今币圈熊市的情况下。

此外,也有部分项目方希望通过质押部分融资来的“虚拟货币”,从而弥补日常支出。“比如在每个月发放工资的时候将手中的‘虚拟货币’质押进行借款,以得到足够的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和其他费用。”一名“虚拟货币”项目方告诉记者。

目标人群的明确,帮助质押借贷业务平台更精准地获取用户。“区块链重社群运营,初期获客主要是混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社群里,找准时机向大家推介项目,或是通过参加币圈的线下聚会,介绍熟人参与进来。”陈文把这种方式解读为在币圈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增量。

而为了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多家平台会在自己的系统内发行代币,即“糖果”。这些“糖果”可以提高质押率,抵用各种手续费,甚至可用作该平台的质押资产,又或者可转借给其他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糖果”的做法与现金贷、P2P平台的运营思路如出一辙。


寒冬来了?


一家质押借贷业务平台的90后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虽是今年5月成立,但如今已做到几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额,按照这个速度估算,一年盈利几百万元不是问题。“这样赚钱比ICO快多了,现在投资机构都投一些‘嗜血’的项目,聊下去发现你很善良,都不会选你;你首先得要会‘忽悠’,要能证明自己可以迅速赚钱。”陈文说,目前很多项目方在与他接触。“质押‘虚拟货币’借贷这个业务不需要什么门槛,谁都可以进来做,马太效应不强。能形成壁垒的地方还是在于品牌,谁的知名度和安全感更高,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上述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生意,行情好的时候躺着就能赚钱。

而对这些平台来说,这门生意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质押币的“处理”与资金来源的开拓。

理论上说,用户在将“虚拟货币”进行质押后,“虚拟货币”会存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址(少数平台采用的是基于以太坊系统的“智能合约”),以保证质押币不被挪用。但由于目前平台发展处于初期,模式尚未成熟,因此如果平台将这部分“虚拟货币”用作量化投资或是再次出借给其他用户,那就又存在更大的暴利空间。陈文透露,他现在确实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部分“沉睡”的质押币。

资金来源上,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均是采用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初期股东)放贷。显然,相比起是否具备放贷资质等问题,这些平台更关注如何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后续资金若是补充不上,就会考虑开设理财端平台,以募集更多的资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接上海外的金融机构,拿到更便宜的资金。”陈文团队目前已在海外接洽相关事宜。

金钱的积聚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的赛道。他们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来自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共同的“区块链信仰”和逐利的本性。

而他们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业务,或将面临来自监管的狙击。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

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整治也在同步进行。8月21日晚,多个涉及区块链和虚拟货币领域的自媒体公众号遭微信官方封号处理。微信官方回应称,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帐号被永久封停。

8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社会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记者确认,已于近日下发《关于禁止承办“虚拟货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宾馆、写字楼等地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

影响开始显现,8月23日、24日两天,与区块链相关的多场活动已临时取消。多家涉及“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平台选择“静默”,不再对外发声。

对此,有“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已经开拓海外市场,即便服务器被封,做海外用户即可。

“其实大部分用户还是来自国内。‘虚拟货币’质押借贷是典型的融资融券模式,模式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放在“虚拟货币”交易上,就不太合适。一方面垃圾币太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授胡捷告诉记者,封停服务器只是一方面,还是要看监管对在国内在运营团队的态度。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亦向记者强调,对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法律采取的是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兼采保护主义原则。依据我国《刑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不是说直接切掉国内用户,做海外市场,且服务器在海外,监管就无从干涉。只要是中国人,在国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我国法律仍有管辖权。

(作者:张颖馨,经济观察报。应采访者要求,陈文为化名) 查看全部

1000.jpg


8月21日,陈文从一场区块链活动出来时已是中午,他打开日程表数了数,还有5个局等着他,地点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北京。

这要放在半年前,他绝不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行程。自半年前从一家P2P平台离职,陈文便选择“追风”区块链,也开始了“打鸡血”似的游走生活。

“若要说自己还在做O2O,绝对没有投资机构搭理你。市场在倒逼着我们进入区块链,冲入币圈。”陈文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多地标式“漂移”,让他能与更多的人聊出更多的行业趋势,打入更多的圈子。如今,他已变成某“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的负责人。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突然大爆发:“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垂直第三方“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甚至是部分网贷平台等等,都在挤入这个赛道。


花式质押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其实就是传统金融中质押借贷的变形。以往用户的质押资产通常是车、房等,如今则变成“虚拟货币”。按照“虚拟货币”的兑换类型,可以分为质押“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法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等等。

“模式比较轻,稳赚不赔。”在陈文看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具有传统质押借贷无法超越的优势:质押物不会出现多重抵押的情况,贷前、贷中风控相对简单,贷后也不用进行催收,若用户不还款,直接处理质押的“虚拟货币”即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垂直“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主要 包 括 ETHLend、EasyLend、Salt Lending、Libra Credit、JaneLending、KC Chain、TokenLoan、LendChain等。与此同时,“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部分网贷平台,也已涉入这个市场。

虽然都在做同样的业务,但每家平台却各有各的玩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平台可质押的币种主要是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相对稳定的主流“虚拟货币”,对应的质押率在30%~70%不等。在借款利率上,部分平台虽未超过法定的36%红线,但存在“砍头息”或者收取其他费用的情况;也有平台借款年化利率达到近200%。

“持币者将自己的‘虚拟货币’质押到我们平台,一般会按照实时币价的30%放款(法定货币)。目前平台的借款年化利率不超过36%,产品期限倾向短期(7天/15天)。”Jane-Lending创始人臧成都告诉记者,不排除会在市场变化下,尝试质押“虚拟货币”又借出“虚拟货币”的业务。据臧成所说,JaneLending是国内首家数字货币质押贷款服务平台,成立于2017年。

与 JaneLending不同,Token-Loan则主要是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如USDT);而LendChain除了提供质押借贷外,还提供理财等服务,主要通过投资机构借款形式形成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一些质押以太坊的项目方。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会因标的不同、时间期限长短而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借款方所质押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致平台产生损失,平台会设定相应的预警线,跌至预警线后,便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如借款人选择停止,平台便会中止交易,借款人需支付相应本金及一定的利息,赎回“虚拟货币”;如借款人未补仓,“虚拟货币”持续下跌至平仓线,平台就会强制平仓,借款人质押的“虚拟货币”就由平台自行处理。

“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参与形式更像是传统金融中的股票配资,也即币圈人常说的“以币炒币”。

记者了解到,目前“虚拟货币”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提供的杠杆从1到100倍不等。选择的杠杆越高,可获得较大的收益,但用户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虚拟货币”交易所在为炒币者提供“虚拟货币”配资时,也会设定对应的平仓线和爆仓线。

据陈文透露,“虚拟货币”钱包则主要是在原有服务基础上,新增借贷和理财的功能;而布局“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更多地则是“悄悄”开设类似于钱包的测试项目。“这些平台私底下在做类似的‘副业’,从不敢对外说,赌的就是一个‘风口’,万一未来市场开放,他们就会立即杀进来。”

“虚拟货币”质押贷款平台的目标人群与传统借贷人群是否有重合之处?臧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人必须是炒过币,且持有币的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并非真的需要钱,更多的是借钱炒币,且以大户为主。”

总体来看,“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人群可以分为几类:普通的持币用户,他们没有专业的数字资产的金融工具,也不具备专业群体拥有的投资渠道和消息面的优势,因而对于数字货币的借贷和理财有很大需求,矿工也是如此;

其次,除了C端用户,B端的投资机构有质押“已投、上市、流通的‘虚拟货币’”获取流动性的需求,尤其在如今币圈熊市的情况下。

此外,也有部分项目方希望通过质押部分融资来的“虚拟货币”,从而弥补日常支出。“比如在每个月发放工资的时候将手中的‘虚拟货币’质押进行借款,以得到足够的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和其他费用。”一名“虚拟货币”项目方告诉记者。

目标人群的明确,帮助质押借贷业务平台更精准地获取用户。“区块链重社群运营,初期获客主要是混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社群里,找准时机向大家推介项目,或是通过参加币圈的线下聚会,介绍熟人参与进来。”陈文把这种方式解读为在币圈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增量。

而为了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多家平台会在自己的系统内发行代币,即“糖果”。这些“糖果”可以提高质押率,抵用各种手续费,甚至可用作该平台的质押资产,又或者可转借给其他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糖果”的做法与现金贷、P2P平台的运营思路如出一辙。


寒冬来了?


一家质押借贷业务平台的90后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虽是今年5月成立,但如今已做到几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额,按照这个速度估算,一年盈利几百万元不是问题。“这样赚钱比ICO快多了,现在投资机构都投一些‘嗜血’的项目,聊下去发现你很善良,都不会选你;你首先得要会‘忽悠’,要能证明自己可以迅速赚钱。”陈文说,目前很多项目方在与他接触。“质押‘虚拟货币’借贷这个业务不需要什么门槛,谁都可以进来做,马太效应不强。能形成壁垒的地方还是在于品牌,谁的知名度和安全感更高,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上述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生意,行情好的时候躺着就能赚钱。

而对这些平台来说,这门生意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质押币的“处理”与资金来源的开拓。

理论上说,用户在将“虚拟货币”进行质押后,“虚拟货币”会存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址(少数平台采用的是基于以太坊系统的“智能合约”),以保证质押币不被挪用。但由于目前平台发展处于初期,模式尚未成熟,因此如果平台将这部分“虚拟货币”用作量化投资或是再次出借给其他用户,那就又存在更大的暴利空间。陈文透露,他现在确实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部分“沉睡”的质押币。

资金来源上,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均是采用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初期股东)放贷。显然,相比起是否具备放贷资质等问题,这些平台更关注如何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后续资金若是补充不上,就会考虑开设理财端平台,以募集更多的资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接上海外的金融机构,拿到更便宜的资金。”陈文团队目前已在海外接洽相关事宜。

金钱的积聚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的赛道。他们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来自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共同的“区块链信仰”和逐利的本性。

而他们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业务,或将面临来自监管的狙击。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

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整治也在同步进行。8月21日晚,多个涉及区块链和虚拟货币领域的自媒体公众号遭微信官方封号处理。微信官方回应称,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帐号被永久封停。

8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社会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记者确认,已于近日下发《关于禁止承办“虚拟货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宾馆、写字楼等地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

影响开始显现,8月23日、24日两天,与区块链相关的多场活动已临时取消。多家涉及“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平台选择“静默”,不再对外发声。

对此,有“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已经开拓海外市场,即便服务器被封,做海外用户即可。

“其实大部分用户还是来自国内。‘虚拟货币’质押借贷是典型的融资融券模式,模式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放在“虚拟货币”交易上,就不太合适。一方面垃圾币太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授胡捷告诉记者,封停服务器只是一方面,还是要看监管对在国内在运营团队的态度。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亦向记者强调,对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法律采取的是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兼采保护主义原则。依据我国《刑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不是说直接切掉国内用户,做海外市场,且服务器在海外,监管就无从干涉。只要是中国人,在国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我国法律仍有管辖权。

(作者:张颖馨,经济观察报。应采访者要求,陈文为化名)

数字货币质押被指「钢丝上跳舞」

资讯money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0 11:33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年以来 , 区块链搅动了金融人的神经 , 在朋友圈不刷点区块链的知识点好像已经落伍了。新快报记者发现 , 近期一种新的玩法——数字货币质押逐步流行起来。

这种模式类似于质押贷款 , 以往质押的不过是车、房、货等 , 而今却换成了虚拟货币。

目前不少准备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磨刀霍霍」, 认为币圈金融将是下一个风口 , 不过监管仍是该领域最大的「变数」。

有业内人士坦言 , 本身数字货币就未有明确的监管政策 , 数字货币质押更是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 即使是数字资产质押也应该有放贷相关的资质。


「行业被叫停 , 市场没有停」


「接受 BTC、ETH 大额度质押 , 成本美丽 , 在下行阶段解决您流动性问题 , 欢迎各路交易所合作。」新快报记者朋友圈中前 P2P 平台创始人已经开始做起了数字货币质押的生意。

一方面 , 有很多创业公司或现金贷公司 , 借着数字货币可以绕过年利率 36% 的监管红线 , 而另一边 , 也有创业公司热血沸腾地视其为新的创业方向。

「行业被叫停 , 但是市场没有停。」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抵押的一位行业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他解释道 , 数字货币质押 , 不过是用户不想卖掉手中的币 , 于是将手中虚拟货币质押 (比如质押率 50%) 出去 , 从而获取现金的过程。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目前市场上从事数字货币质押的创业公司大约 20 余家 , 但是实际上开展业务的并不多 , 而操作的方式 , 就是抵押数字货币 , 然后按照币价的 50% 到 70% 来放款。

今年以来包括数字货币交易所、传统证券市场玩家以及部分互金创业者 , 其中不乏很多现金贷企业等等 , 纷纷进军该领域。

「这个市场目前大多只认两大主流币 , 比特币和以太坊 , 这门生意目前赚的就是利息。」币圈「老人」张乐表示 , 目前很多炒币者都有「区块链信仰」, 他们持币不动 , 并不短线操作。

「这事儿是刚需 , 炒币的人在币价低迷的时候 , 肯定不舍得卖币 , 一旦缺钱 , 肯定要找到这类平台 , 需求的产生形成了这个市场。」

不过 , 因市场行情不稳 , 借款方所质押的数字货币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为避免借款金额及利息不受损失 , 借贷平台会对质押数字资产进行盯市、风险监控 , 如价格下跌至预警线 , 平台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比如借款方质押价值 100 元的数字货币 , 可从平台获得 50 元借款。当借款人质押的 100 元跌至 70 元时 , 平台会采取预警措施 ; 如下跌至 60 元 , 平台则进行强制平仓。


炒币也能「配资」


但是很多炒币者并不满足于此 , 还不断加杠杆借币炒币 , 整个游戏过程充满了赌性 ,「玩的就是心跳 !」 有炒币者对新快报记者如此表示。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这类杠杆游戏的运营主体一般是数字货币交易所 , 借币者可进行杠杆投资 , 以赚取不同币种间涨跌幅度差。

以火币 Pro 杠杆交易的 BTC/USDT 交易对为例 , 其目前最高支持 3 倍杠杆 , 当借款者「做多」时 , 其有本金 1 万 USDT, 可向平台最多借 2 万 USDT, 即用 3 万 USDT 在低位买入 , 在高价位卖出 , 赚取差价 ; 而「做空」时 , 借款者有本金 1 万 USDT(0.5BTC), 同样可向平台借 1BTC, 高价卖出 , 再低价买入 , 以获取差价。

目前 , 各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 , 提供的杠杆从 1 到 100 倍不等 , 选择的杠杆越高 , 借币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如杠杆率为 10, 当跌幅超过 10%, 账户会直接爆仓 ; 如果杠杆率是 100, 跌幅超过 1%, 就全部亏损。

数字货币世界几乎每日都要经历大涨大跌 , 这也意味着 , 很多玩家在「借币炒币」的过程中 , 血本无归。

「这就好比在钢丝上跳舞。」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 , 该领域早已爆发多起风险事件。

今年初 ,OKEx 曾出现过近 1 个半小时的极端交易行为 ,BTC 季度合约价格瞬间暴跌 , 最低点逼近 4000 美元 , 许多投资者瞬间被爆仓。而实际上 ,BTC 在整个市场上的价格 , 并未跌破 6000 美元。

去年底 , 数字代币 Wax 项目方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 , 上线比特币交易所火币 Pro 后 , 在未通知用户和平台的情况下 , 突然修改地址规则 , 将发行初期 1.85 亿的 Wax 代币更改为 18.5 亿 , 增发幅度达到 10 倍。

当天 Wax 连续暴跌 , 发行两小时内 ,Wax 从人民币约 10000 元高位跌落至 32 元 , 跌幅超过 99.9%, 一度跌至人民币 5 元左右 , 给用户造成大量损失。


分析: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UnicornCredit 的创始人袁涛就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 数字货币质押是进入币圈金融的第一步。之后在币圈 , 肯定会有更完整、合理的金融方式 , 质押、借贷甚至保险等多种形态。

不过 , 也有观点认为 , 这本是一场空中阁楼的游戏 , 做的是一些躲避监管、夹缝求生的灰色业务 , 至于市场前景 , 更是无从谈起。但不可否认的是 , 监管对于该领域仍未有政策出台 , 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把公司和服务器都放到国外 , 即便监管来了 , 也可以随时撤。」一位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质押平台的从业者直言。对于这群创业者而言 , 监管也依然是数字货币领域最大的「变数」。

但是 ,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数字货币质押的模式风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就指出 ,「目前数字货币抵押借贷业务大多仅发生在币圈 , 一方有资金 (或数字货币) 寻求出借 , 另一方缺资金 (或数字货币) 需要借入 , 同时有数字资产可用于抵押 , 这种民间交易行为可被允许。但如果有实体专门经营此项业务 , 从事这种类型的放贷、理财 , 则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 , 否则可能涉嫌非法放贷、非法经营。」

「这是一场灰色游戏 , 实质是解决资产流动性或直接募集资金的方式 , 但即便是灰色产业 , 也绝不能采取操纵市场的办法 , 这样只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的风险。”」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律师肖飒表示 , 从法律角度来说 , 数字货币理财业务完全在监管之外 , 本身无合法性可言 ; 此外 , 她表示 , 该业务大多满足的是持币者炒币需求 , 并未服务到实体经济。


作者:许莉芸,新快报 查看全部
shutterstock_784546060-1-e1534276731810.jpg

 今年以来 , 区块链搅动了金融人的神经 , 在朋友圈不刷点区块链的知识点好像已经落伍了。新快报记者发现 , 近期一种新的玩法——数字货币质押逐步流行起来。

这种模式类似于质押贷款 , 以往质押的不过是车、房、货等 , 而今却换成了虚拟货币。

目前不少准备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磨刀霍霍」, 认为币圈金融将是下一个风口 , 不过监管仍是该领域最大的「变数」。

有业内人士坦言 , 本身数字货币就未有明确的监管政策 , 数字货币质押更是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 即使是数字资产质押也应该有放贷相关的资质。


「行业被叫停 , 市场没有停」


「接受 BTC、ETH 大额度质押 , 成本美丽 , 在下行阶段解决您流动性问题 , 欢迎各路交易所合作。」新快报记者朋友圈中前 P2P 平台创始人已经开始做起了数字货币质押的生意。

一方面 , 有很多创业公司或现金贷公司 , 借着数字货币可以绕过年利率 36% 的监管红线 , 而另一边 , 也有创业公司热血沸腾地视其为新的创业方向。

「行业被叫停 , 但是市场没有停。」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抵押的一位行业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他解释道 , 数字货币质押 , 不过是用户不想卖掉手中的币 , 于是将手中虚拟货币质押 (比如质押率 50%) 出去 , 从而获取现金的过程。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目前市场上从事数字货币质押的创业公司大约 20 余家 , 但是实际上开展业务的并不多 , 而操作的方式 , 就是抵押数字货币 , 然后按照币价的 50% 到 70% 来放款。

今年以来包括数字货币交易所、传统证券市场玩家以及部分互金创业者 , 其中不乏很多现金贷企业等等 , 纷纷进军该领域。

「这个市场目前大多只认两大主流币 , 比特币和以太坊 , 这门生意目前赚的就是利息。」币圈「老人」张乐表示 , 目前很多炒币者都有「区块链信仰」, 他们持币不动 , 并不短线操作。

「这事儿是刚需 , 炒币的人在币价低迷的时候 , 肯定不舍得卖币 , 一旦缺钱 , 肯定要找到这类平台 , 需求的产生形成了这个市场。」

不过 , 因市场行情不稳 , 借款方所质押的数字货币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为避免借款金额及利息不受损失 , 借贷平台会对质押数字资产进行盯市、风险监控 , 如价格下跌至预警线 , 平台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比如借款方质押价值 100 元的数字货币 , 可从平台获得 50 元借款。当借款人质押的 100 元跌至 70 元时 , 平台会采取预警措施 ; 如下跌至 60 元 , 平台则进行强制平仓。


炒币也能「配资」


但是很多炒币者并不满足于此 , 还不断加杠杆借币炒币 , 整个游戏过程充满了赌性 ,「玩的就是心跳 !」 有炒币者对新快报记者如此表示。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这类杠杆游戏的运营主体一般是数字货币交易所 , 借币者可进行杠杆投资 , 以赚取不同币种间涨跌幅度差。

以火币 Pro 杠杆交易的 BTC/USDT 交易对为例 , 其目前最高支持 3 倍杠杆 , 当借款者「做多」时 , 其有本金 1 万 USDT, 可向平台最多借 2 万 USDT, 即用 3 万 USDT 在低位买入 , 在高价位卖出 , 赚取差价 ; 而「做空」时 , 借款者有本金 1 万 USDT(0.5BTC), 同样可向平台借 1BTC, 高价卖出 , 再低价买入 , 以获取差价。

目前 , 各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 , 提供的杠杆从 1 到 100 倍不等 , 选择的杠杆越高 , 借币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如杠杆率为 10, 当跌幅超过 10%, 账户会直接爆仓 ; 如果杠杆率是 100, 跌幅超过 1%, 就全部亏损。

数字货币世界几乎每日都要经历大涨大跌 , 这也意味着 , 很多玩家在「借币炒币」的过程中 , 血本无归。

「这就好比在钢丝上跳舞。」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 , 该领域早已爆发多起风险事件。

今年初 ,OKEx 曾出现过近 1 个半小时的极端交易行为 ,BTC 季度合约价格瞬间暴跌 , 最低点逼近 4000 美元 , 许多投资者瞬间被爆仓。而实际上 ,BTC 在整个市场上的价格 , 并未跌破 6000 美元。

去年底 , 数字代币 Wax 项目方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 , 上线比特币交易所火币 Pro 后 , 在未通知用户和平台的情况下 , 突然修改地址规则 , 将发行初期 1.85 亿的 Wax 代币更改为 18.5 亿 , 增发幅度达到 10 倍。

当天 Wax 连续暴跌 , 发行两小时内 ,Wax 从人民币约 10000 元高位跌落至 32 元 , 跌幅超过 99.9%, 一度跌至人民币 5 元左右 , 给用户造成大量损失。


分析: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UnicornCredit 的创始人袁涛就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 数字货币质押是进入币圈金融的第一步。之后在币圈 , 肯定会有更完整、合理的金融方式 , 质押、借贷甚至保险等多种形态。

不过 , 也有观点认为 , 这本是一场空中阁楼的游戏 , 做的是一些躲避监管、夹缝求生的灰色业务 , 至于市场前景 , 更是无从谈起。但不可否认的是 , 监管对于该领域仍未有政策出台 , 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把公司和服务器都放到国外 , 即便监管来了 , 也可以随时撤。」一位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质押平台的从业者直言。对于这群创业者而言 , 监管也依然是数字货币领域最大的「变数」。

但是 ,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数字货币质押的模式风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就指出 ,「目前数字货币抵押借贷业务大多仅发生在币圈 , 一方有资金 (或数字货币) 寻求出借 , 另一方缺资金 (或数字货币) 需要借入 , 同时有数字资产可用于抵押 , 这种民间交易行为可被允许。但如果有实体专门经营此项业务 , 从事这种类型的放贷、理财 , 则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 , 否则可能涉嫌非法放贷、非法经营。」

「这是一场灰色游戏 , 实质是解决资产流动性或直接募集资金的方式 , 但即便是灰色产业 , 也绝不能采取操纵市场的办法 , 这样只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的风险。”」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律师肖飒表示 , 从法律角度来说 , 数字货币理财业务完全在监管之外 , 本身无合法性可言 ; 此外 , 她表示 , 该业务大多满足的是持币者炒币需求 , 并未服务到实体经济。


作者:许莉芸,新快报

Linda Xie: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在何方?

观点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9 12:08 • 来自相关话题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查看全部
8d116fd2-da97-5b20-a1ce-7aae40c56494_Ly0qQqx.jpg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39aac58e28e6cdbbbc351edbf6356f94.jpg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c029ea11b19d37f4bcec30d0502afe31.jpg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a62234c4-855c-56a5-b339-563f3193130a.jpg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交易所攻占EOS超级节点

项目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9 23:37 • 来自相关话题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maxresdefault_(1).jpg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Linda Xie: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在何方?

观点chainnews 发表了文章 • 2019-08-09 12:08 • 来自相关话题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查看全部
8d116fd2-da97-5b20-a1ce-7aae40c56494_Ly0qQqx.jpg


DeFi 领域哪些场景值得期待?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去中心化金融(DeFi) ,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加密货币行业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虽然 DeFi 创建的东西看似和我们现有许多金融系统(比如借款、贷款、衍生品等)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较高层面上来看,其方式通常更加自动化,而且还消除了「中间人」角色。

不可否认,DeFi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希望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抵押


人们对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抱怨,就是系统总是需要超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钱被锁定。事实上,设计抵押的初衷是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极低,而且许多人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如果你看下当前整个行业锁定的抵押资金规模已达 5 亿美元,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有这种需求了。

39aac58e28e6cdbbbc351edbf6356f94.jpg


抵押的目的通常是用于杠杆,特别是在牛市期间。

举个例子,你可以锁定价值 200 美元的 ETH,借入价值 100 美元的 DAI,然后你可以用借来的 DAI 再购买 100 美元的 ETH。人们尝试抵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出售自己的加密资产,因为持有加密资产会涉及到纳税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来获得一笔贷款。

当然,也有些人「热衷」于加密抵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系统更精简,无需经历复杂的 KYC (了解你的客户)合规流程(不过在风险合规方面,去中心化金融最终会有所改变的) 。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也会发现去中心化金融十分有益,而且一旦抵押率有所下降,抵押使用将更加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处于 DeFi 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关于超额抵押的抱怨主要因为系统缺乏合适的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体系。不仅如此,现阶段还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所以能够让贷方感到「舒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借方超额抵押。

无论人们是否认为 DeFi 系统应该存在,市场需求说明了一切,而现有的 DeFi 项目不过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关服务而已。

如果借款人不想出售自己持有的加密货币,特别是当他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时,那么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好的其他选择。贷款人也一样,你可以选择不赚取加密资产利息,比如使用中心化金融服务,这样会被拿走一大块手续费;或是在银行账户里存入法定货币,银行会拿着你的钱放贷,但是他们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息收益并不会给你。

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虽然 DeFi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这个新兴领域已经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在 DeFi 中引入更好的身份和声誉系统,对抵押品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目前美国很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都依赖信用机构,比如 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 等,来确认个人信用。

信用机构会让一些群体处于不利地位,比如海外人士和年轻人。一些 P2P 借贷服务(比如 Lending Club)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问题的时候会依赖于FICO 评分系统的分数,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信息,比如房屋所有权、收入和就业时间等。去中心化身份和声誉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功能,这类服务可能会包含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社交媒体声誉、以前贷款偿还历史、其他信誉良好的用户担保等。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药,同样需要经过大量测试和试错,不断探索需要获取哪些评估数据和抵押品。

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间,像 BTCJa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加密行业里探索无抵押加密借贷服务了,他们允许用户将比特币借给借款人,甚至是一些来自新兴市场的借款人,而且无需抵押品。唯一不同的是,BTCJam 会使用自己的专用信用评分来进行业务评估,并且相应地反应借贷利率。

对于正在构建 DeFi 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推荐可以学习 BTCJam 经验并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系统。

c029ea11b19d37f4bcec30d0502afe31.jpg



可组合性


DeFi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可组合性。

DeFi 协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互相插入,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比如 Dan Elitzer 就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将抵押品转移到被称为 「超流量」(superfluidity)的不同系统里。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一个协议中获得抵押品,再将其「借给」另一个协议。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利智能合约」(compounding smart contract)风险很大,而且对于超额抵押来说,最重要的要确保借款人不会无法归还使用抵押品的本金。如果抵押品在其他地方被借出并且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抵押品就不再有用了。

虽然有些业内人士不满这种「超流量」系统,但是由于大量资金被锁定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人们将不可避免地去尝试这一概念。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设置一个「护栏」,比如规定一个最低抵押率。


    链闻注:关于「超流量」的概念,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 IDEO CoLab 投资人、MIT 比特币俱乐部创始人 Dan Elitzer 的 文章:《DeFi 的未来:给密码货币抵押品赋予流动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平台允许用户存入资金,然后按照最高利率的 DeFi 协议借出(比如 MetaMoneyMarket),而且帮助用户免除了自我管理的麻烦。当然,用户也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你可以在单一协议里设定一个最大资金贷款额度比例,这样就能减少智能合约风险,或是只借出给一批特定协议列表,如果利率低于某个百分率后则返还资金,又或根据哪种稳定币抵押率最有利在不同稳定币之间——比如从 USDC 到 DAI 进行切换。

有趣的是,未来很多这些流程也许都是从一些非加密原生用户身上抽象出来。例如,用户可能只需要进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和 / 或选择他们的风险评分,就能了解自己可以选择哪些 DeFi 协议,类似于 Wealthfront 现在呈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

a62234c4-855c-56a5-b339-563f3193130a.jpg

Wealthfront 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示例:一位用户在回答了问卷之后的风险承受能力评分结果


资产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将比特币等更多种代币化资产带入到 DeFi 领域的想法。在牛市中,如果 DeFi 服务可以轻松获取,并且可以创建和兑换的成本也很便宜的话,那么在 DeFi 中使用比特币应该会有很大的需求。


    链闻注:关于 DeFi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实践的思考,可参阅链闻之前发表的的,Token Daily 合伙人 Mohamed Fouda 的 文章:《让比特币 DeFi 成为可能,有这些方法和用例》



我相信加密托管服务提供商占据最好位置,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心化版本,因为资金会很容易被客户锁定。

许多大型投资方被要求必须通过合格的托管方保管资金,因为对某些人(或项目)来说,自我监管并不靠谱。托管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个选项,把托管资产代币化,并允许人们进行交易,这可能成为托管方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比如 Wrapped Bitcoin (WBTC) 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但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也是难以在市场普及的障碍之一。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费用最终肯定会将下降。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就是这样,由于加密托管市场竞争越来越大,月活用户量不断上升,加密货币托管费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以 Coinbase Custody 为例,他们在 2018 年 7 月正式推出,当时费率为每个月 10 个基点,但是在 2019 年 8 月已经下降到了每年 50 个基点,很多人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

而且,相对于中心化版本的代币资产,去中心化版本资产最终肯定会流行起来,并与之共存。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 DeFi 的人都是原生加密货币用户,但是传统投资者未来也可能会使用 DeFi、或是类似于 DeFi 的系统。有些稳定币其实就「借用」了 DeFi 的概念,比如 USDC 被贷出并在 DeFi 平台上再借入。

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会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都能用代币化,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代币,传统投资者可以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杠杆和 / 或贷款。

不过,这些系统将受到高度监管,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传统投资者就不会使用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DeFi 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 DeFi,它比传统系统更有效、成本更低,但是却比真正的 DeFi 受到更多监管。


风险


虽然 DeFi 非常吸引人,但你必须承认它是有风险的。

DeFi 系统通常比较新,有的可能只运行了几个月,所以存在明显的智能合约风险。当许多智能协议相互作用、并在彼此基础上建立新合约的时候,其风险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这种风险不存在,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基于 DeFi 协议借出大量资金(如果有更多的人试图从高利率获益,那么当前的利率可能会大幅下降)。

此外,DeFi 还存在其他风险,比如用于支持贷款的抵押品。如果某个抵押品(代币)价格下跌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过度抵押也无法解释某些资产的波动性),以至于追加保证金仍然无法弥补借入的全部资金,此时就会出现较大风险。

不过,如今有些 DeFi 平台具有合理的超额抵押率和可接受的抵押品类型,因此潜在的贷款违约并不会像智能合约风险那样令人担忧。

随着交易量不断增大,未来 DeFi 行业肯定会引入更多监管,比如需要 KYC。更多监管可能会降低某些项目的流动性,一些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并且无法提供合适文件的人也许就无法访问 DeFi 系统了。

当然,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还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管辖权和权力下放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虽然有些 DeFi 项目用了 DeFi 这个名字,但当前阶段,很多项目并不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鉴于存在这些风险,人们开始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去中心化保险来对冲部分风险。

你可以预测、并押注某个协议上存在智能合约问题,如果它真的有的话你就能赚钱,就像 Augur(e.g. 去中心化金融保险 defisurance)。还有一些去中心化保险项目(比如 Nexus Mutual)已经开始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支出。但仍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存在复合智能合约风险,同时在他们一些独立的领域里,你需要进行尽职调查,比如治理结构、风险评估、索赔流程等。当然,如果 DeFi 行业规模足够大的话,传统保险公司可能就会提供相关产品了。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许多 DeFi 平台的利率都很不稳定,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借入资金、或者把自己的资金贷出。未来可能会出现利率互换以锁定溢价,但这也增加了 DeFi 自身的复杂性。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现在仍然是 DeFi 的早期阶段,但行业潜力巨大。DeFi 不仅能让很多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获得金融产品,还能创造出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金融产品。

批评 DeFi 有意义吗?许多抱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DeFi 开发人员和用户已经开始具备一些明显的竞争力了,他们对于个别 DeFi 项目的反馈也更加具体、更有帮助、而且也更富成效。


撰文:Linda Xie,区块链投资机构 Scala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Coinbase 早期产品经理

链闻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翻译并发表中文版本。

交易所攻占EOS超级节点

项目odaily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9 23:37 • 来自相关话题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查看全部
maxresdefault_(1).jpg

Staking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 PoS 挖矿这门生意,也打破了 EOS 超级节点的权力格局。

逐利而来的交易所,正在将“老一批”的 EOS 超级节点“赶下台”。

从今年 6 月开始,深熊之际便无太多变动的超级节点席位悄然生变。

鲸交所、Newdex、虎符、Bigone 等交易所与钱包,陆续当选新的超级节点,攻占了前十的席位。而原超级节点包括 EOS Newyork、EOS42、EOS Authority、EOS Canada 在内已经悄悄掉出前 21 名。火币矿池则始终盘踞高位。

相比起一年前,各路资本高调发文竞选,这一次,新超级节点们像是静悄悄的风云残卷,迅速攻占且毫无铺垫。

Odaily星球日报从知情人士获悉,如果加上火币矿池,EOS 上的 PoS 矿池已经吸纳了几近 1 亿的 EOS,占据投入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仍然在增长。

新节点背后是 PoS 矿池,这些 PoS 矿池背后,则是交易所。

超级节点的排位动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老节点正在面临掉落前 21 名的危机。在一票 30 投的前提下,一个实体也许控制着多个超级节点;除此之外,国内节点占比也正在节节升高。

换言之,这些入场者,可能把 EOS 带向更为中心化的深渊。

 
REX催生出的超级节点
 

新的套利机会始于 REX 的诞生。

7 月 6 日,老猫旗下的 Bigone 交易所以 1.5 亿的选票,首次登上了 EOS 超级节点的第一位。

从 5 月 6 日上线 POS 矿池到入围前 21 名、最后上升至第一位,Bigone 花费的时间仅两个月。

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个速度恐怕是大多数参与人难以想象也难以做到。

但自今年 5 月,EOS 资源交易所 REX 上线开始,超级节点就开始了一场动荡的“换代更替”。

REX 的诞生源自去年 DApp 的繁荣,彼时 EOS 主网资源供需并不平衡,为降低开发成本,BM 提出了资源租赁平台的想法。在该平台上,用户需要质押 EOS 出租 EOS 资源使用权,换取等额的资源代币 rex token,从而获得 rex token分红,分红包括租赁收益、RAM 交易手续费和短账号竞拍费用。

酝酿数月之后,REX 姗姗来迟终于上线。但由于错过了 DApp 高速增长的阶段,REX 体现出的租赁价值并不算高,此前租赁需求仅占 Rex 池的 2%,使得 REX 的回报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比率,年化率不足 1%。

然而,参与 REX 分红需要履行投票权的前提,给予了 EOS 矿池发挥的空间。

节点通过开通 EOS 矿池,代理用户的 REX,以「通胀奖励+REX 收益」的回报方式,将用户的年化收益提高至 3% 以上,获得用户的选票,借力进入超级节点。而这些矿池,则从用户收益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通过另外的节点获益。

事实证明,那些掌握着大量持币用户资源的交易所与钱包,凭借着入口的先天优势,正在抢夺超级节点之位。

效果十分显著,除 Bigone 此类中心化交易所之外,不乏十数天狂揽亿级选票的神话。

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在 5 月 1 日上线鲸矿池,在 5 月 22 日便以将近 1.12 亿 EOS 的选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

6 月 18 日,去中心化交易所 Newdex 也上线 staking 矿池 Newpos,在 6 月 30 日便以 1.33 亿票当选 EOS 超级节点,排名第 14。

在 5 月推出 REX 理财服务的虎符Hoo.com,也在一个月之后成功当选超级节点,并在同月收购 EOS 去中心化交易所畅思,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PoS 矿池也在计划之内。

矿池还在陆续增加中,据最新消息,DApp 团队 Equilibrium、交易所 Kucoin 均在近期宣布上线 EOS 质押功能,韩国头部交易所 Bithumb 也宣布即将进军 EOS 超级节点。

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1 票 30 投形成的节点之间的换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还有多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很难突围,EOS 换票的名额已经差不多满员;交易所的模式更是难以复制,节点们都表示:“交易所做 Staking 对我们来说是降维打击。” 

 
交易所矿池是好是坏?
 

携 PoS 矿池的交易所来势汹汹,揽来了新的票仓,也在搅动着老节点们的利益池。

超级节点竞争激烈,是老节点近期最普遍的共识。“进场一直在进行,这一年不停有新票仓进,老玩家退出。总体投票一直在增加。”EOS Beijing 联合创始人孙玉石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

对于交易所的来势汹汹,不少老节点都表示压力颇大。HelloEOS 创始人梓岑更是笑称“已经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他强调该做的事还是在做,但“已经放下执念”。

此外,交易所这一特殊主体的入局,也引发了不少来自 EOS 关注者的忧虑声音:逐利而来的交易所,尤其是中心化交易所,很难在 EOS 生态上有所作为,而相比之下的是,被视作真正关注 EOS 生态建设的技术节点被挤下去,正在丧失发言权,曾协调 EOS 主网上线运营的两个节点 EOS New York 和 EOS Canada 排名就出现了下滑。

对此,虎符Hoo.com 创始人王瑞锡对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之所以参与 EOS 超级节点竞选,是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维护 EOS 安全的责任,对于 EOS 的社群建设、基础工具也会有动作。

梓岑认为,虽然交易所凶猛,但他觉得资金比起技术、运营、宣传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交易所背后的流量、号召力、信用更能给 EOS 带来好的背书。他也笃定矿池如果要赚钱,其实是会根据年化率有容量限制。“目前假设一个超级节点每个月的收益大概在 2 万多 EOS,如果你给用户年化 6% 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容量只有 400 万 EOS。”

国外节点 EOS Amsterdam 社区负责人 Brian 也认为交易所算是“生态里面的领头人”,他更忧虑的是超级节点几乎被国内节点占领,至少会带来网络安全、中心化以及负面 PR 带来的长期币价低落等隐忧。

“EOS 如果需要网络活跃、更安全更快,节点分布必须全球分散”。在他看来,亚洲超级节点至多九个,欧洲数量应为 4 到 5 个,随后便是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

今年 6 月,Weiss Ratings 曾表示,由于对中心化的担忧,EOS 的评级被下调。Brian 认为,EOS 的中心化问题已经成为 EOS 负面消息的来源之一,长此以往,加密社区对于 EOS 的情绪也将逐渐消极。

他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超级节点都是在亚洲,也阻断了外资流入。“很多欧洲投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敢投资、不看好 EOS,还是属于观望的态度。”

此外,矿池的庞大,加上一票 30 投的机制,使得一个实体或许掌控几个节点也成为可能。当前,排名位居前五的两个超级节点:EOSLaomao、Bigone 交易所均属于老猫旗下,两者利益绑定密切,强者恒强。

多节点规模的把控,事实上是对于通胀奖励的双倍以及多倍的获取,这代表着节点与 EOS 公链更深层利益的绑定,也增加了 EOS 公链的中心化程度。

 
一票一投会是最终解决方案吗?
 

从一年前 EOS 主网上线至今,即使币价不复当年巅峰,超级节点仍然是 EOS 主网中的战略重地。

做超级节点的收益是什么?

是收入,以及这一品牌带来的流量背书。

无论是老节点还是新节点,说到底都是为激励而来。但 EOS 这个去中心化系统需要避免由此而来的集中化。

EOS 因超级节点选举而火,也因为超级节点而增加不少烦恼。

本就专注于 EOS 生态的交易所,因为PoS矿池愈加财大气粗,无意中也正在让 EOS 的寡头化越发明显。

一票 30 投的投票机制,使得头部节点结盟、换票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据 EOS Authourity 统计数据,目前投票池共计约 3 亿 EOS,目前共计 30 位节点的选票超过 1 亿,其中通过代理投票的选票就占据 74%。

也正由于一票 30 投的弊端,一票一投在提案早在公投系统上线之初就被提出,即使在公投系统被替代称节点多签提案之际,一票一投也曾被节点写成提案,但并未通过。

6 月 24 日,BM 曾发文谈论帕累托法则下的二八分布,文中提及了亚洲社区对 EOS 的控制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规模经济带来的集中问题, 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让选举结果分布更为去中心化,避免区块链网络被极少数人所控制?

他认为,无论是 PoW,还是 PoS、DPoS,如果是单一规则下,难以避免帕累托分布。即使改成一票一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用户尤其是大户来说,他们可以把一个 EOS 账户里边的 EOS,拆分放在不同的 EOS 账户中,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就可以绕过 1 票 1 投。

他设想,将前 21 个 BP 的名额,分成了四组,即 8 + 8 + 3 + 2。然后,每组,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产生对应的 BP,这些规则有:基于 RAM 的投票权重、基于质押时间的投票权重(币龄设计)、基于代币销毁速率/永久锁币的投票权重、现行的基于抵押的投票权重。

他还设想采取选举团制度,由网络选出来 100 名代表,然后,采用许可投票制,一票一投的方式,选出来前 21 名。

虽然他也在文末表示仅为个人想法,并不代表 Block one 意图。但可喜的是,上周 BM 在电报群仍然表示正在准备一票一投的提案。

即便如此,治理机制的进化仍然漫长,提案从通过到部署,仍需经过节点们的多重签名,多方博弈不言自明。

Brian 说,他更希望的愿景是,制度有必要,但不能时时依靠,他更希望节点能自发自觉担负起超级节点的责任。

至于其他节点的生存方式,在更好的治理制度出来之前,“找到在节点收益之外制造盈利的能力”或许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梓岑说:“我们要摆脱对这种节点收益的依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文 | 芦荟  运营 | 盖遥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ID:o-daily)

Staking与交易难取舍?KuCoin首创的Soft Staking能否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资讯8btc 发表了文章 • 2019-07-05 15:24 • 来自相关话题

随着明星项目Cosmos主网上线, PoS挖矿的号角在2019年正式吹响,Staking经济的概念也开始席卷整个行业。面对Staking的百亿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各出奇招,加速抢占赛道。日前,KuCoin交易所创新性地推出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官方宣称,只要在KuCoin账户中持有ATOM、EOS、TRX或者IOST代币的用户,无需锁仓,自由存取,每天可以收到一部分Staking收益。这个以Staking、交易两不误为卖点的服务,真如介绍的那么好吗?与市面上其他的Staking服务相比,是否是投资者最佳的选择呢?

 
进击的Staking经济,崛起的PoS共识
 

Staking 经济是一种持币生息的商业模式,即通证持有人通过质押、投票、委托和锁定通证等行为获取交易费、区块奖励以及分红等收益。通俗一点讲,就是持币者“以币生币”的一种投资活动,有点类似于银行的储蓄生息(以钱生钱)。

很多人认为,2019是Staking经济的元年。然而,Staking却大有“出道即巅峰”的意味在。根据通证通研究院6月中发布的报告,已锁仓的Staking代币总市值约为67亿美元。而到6月底,有数据显示,总市值已经达到79亿美元。尽管不同项目的Staking收益率相差较大(EOS年化收益率约为1.84%,IOST则达到约17%),但Staking项目每年都能为持币者带来数亿美元的收益。

Staking如此火爆,究其原因,KuCoin CEO Michael Gan认为存在外部因素和内在价值两方面原因。他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密货币市场从2018年初开始逐渐转熊,熊市环境下,市场上的赚钱效应减弱,有句话叫‘牛市炒币,熊市屯币’,而Staking模式就是熊市下比较好的一种获利模式。”事实上,Staking的风潮也正是在熊牛转换之间掀起。

另一方面,Staking的火热也为PoS/DPoS项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和流量。相比PoW,Michael认为:“PoS降低了所有人参与链上治理的门槛,提升了共识效率,还节能环保。”更多人认识到PoS的价值,自然也会有更多用户以Staking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很多人看来,PoS和PoW两分天下的未来似乎并不遥远。

山雨欲来,风口上的进击的Staking或将见证PoS的崛起。

 
Staking、交易两不误,KuCoin推出Soft Staking“双全法”
 

面对Staking这片百亿美元的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纷纷跑步进场,Staking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励。Cobo、imToken等老牌钱包已经推出针对多个币种的Staking服务,更有HashQuark这样专注PoS挖矿的“新军”不断杀入,Staking市场一片百花齐放。

选择很多,但是很多用户却并不满意。受限于Cosmos所设置的21天质押解绑(unbonding)时间,将ATOM代币质押给Staking服务商的用户在解除委托后,需要等待3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对账户内ATOM的控制权(转账、交易)。同时,很多Staking服务商,还规定了增益周期,用户需要至少质押一个周期(如Cobo的周期为60天),才能解除委托,这使得用户丧失了增益周期+解绑时间(对于Cobo为82天)的流动时间。

与此同时,19年的加密市场持续升温,比特币一度迫近14000美元关口。行情如火如荼,很多用户对流动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然而,选择交易,往往意味着舍去Staking的收益;选择Staking,则不得不放弃交易中的机会成本。一些投资者不禁感概: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交易不负Staking?”


加密行业永远不乏创新者。加密交易所KuCoin抓住了这一痛点,率先提出“Soft Staking”这一概念,用户无需锁仓,依然可以每天获得Staking收益,同时享受交易和Staking带来的双重收益。对于很多小白而言,KuCoin的Soft Staking服务俨然就是一个“余额宝”,只不过里面装的是数字货币,存取自由,持币生息。目前,KuCoin已经针对ATOM、TRX、EOS以及IOST四大币种开通此项业务。Michael表示,后续KuCoin还会将这个模式逐渐推广到更多PoS项目中。

模式听起来很有吸引力,那么实际的收益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以ATOM为例进行比较(见下表)。相比imToken、HashQuark、Cobo以及Stake.fish的Staking服务,KuCoin 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在收益率上总体来说略低一些,但可以避免21天的锁定时间,获得更好的流动性。而相比无锁定期限的同类型产品——Poloniex的每日奖励质押服务,KuCoin则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率。此外,其他交易所、钱包、矿池往往要收取4%到25%不等的手续费,而KuCoin却完全免手续费,在为用户返利的同时,也在为用户让利。





各大Staking服务商ATOM对比


Staking、交易两不误,高年化,零佣金,Soft Staking持币返利似乎正是很多用户所求的“双全法”。

 
交易所与用户双赢,Soft Staking背后是KuCoin的野望
 

Staking的大潮之下,交易所自然会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交易所大多通过旗下的钱包和矿池入场。火币就通过旗下的Huobi Pool推出PoS挖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火币钱包享受PoS的代币质押服务。而KuCoin却是不走寻常路,将交易所和Staking直接联系起来。

根据KuCoin发布公告,KuCoin将默认所有持有ATOM、EOS、TRX和IOST的KuCoin用户同意KuCoin将其名下的这些代币用于主网质押。KuCoin将每天根据钱包总额和提现等情况,动态调整质押比例,在不影响用户提现的前提下,尽量为用户谋取最大收益。由于KuCoin Soft Staking不收取手续费,质押产生的所有收益将按比例全部分发给持币用户。

也就是,KuCoin会保留一部分代币以供日常流动性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质押到主网中获取收益并分配给持币用户。这种模式其实和传统的加密交易所业务并无本质的不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密交易所通常将大额资金存放在冷钱包中,只不过在这里,资金质押到了主网中。因此,资金的风险只是这些代币主网本身的风险。而事实上,EOS自去年6月主网上线以来,虽然Dapp的安全警报不断,但主网本身从未出现重大安全问题。Cosmos在上线以来,尽管也曝出漏洞,但Staking代币的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Soft Staking服务的收益还是相当稳定的。

在收益稳定以及日常流动性保证的基础上,用户在体验上感觉就像是KuCoin开了一个“余额宝”。在当前EOS、TRX、ATOM等币种交易量仍然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交易的同时还可以“生息”,既灵活又能产生收益的Soft Staking势必会吸引很多用户投入到KuCoin的怀抱。

用户得利,KuCoin也同样收获巨大,Soft Staking的背后其实是KuCoin的野望。用户的涌入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加,也带来的质押代币的增加,逐步成长为各大PoS项目的重要验证节点。凭借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KuCoin不仅仅要成为更大、更创新的交易所,还要在Staking经济中闯出一片天!


作者: Apatheticco  查看全部
201907050640138656.jpg

随着明星项目Cosmos主网上线, PoS挖矿的号角在2019年正式吹响,Staking经济的概念也开始席卷整个行业。面对Staking的百亿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各出奇招,加速抢占赛道。日前,KuCoin交易所创新性地推出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官方宣称,只要在KuCoin账户中持有ATOM、EOS、TRX或者IOST代币的用户,无需锁仓,自由存取,每天可以收到一部分Staking收益。这个以Staking、交易两不误为卖点的服务,真如介绍的那么好吗?与市面上其他的Staking服务相比,是否是投资者最佳的选择呢?

 
进击的Staking经济,崛起的PoS共识
 

Staking 经济是一种持币生息的商业模式,即通证持有人通过质押、投票、委托和锁定通证等行为获取交易费、区块奖励以及分红等收益。通俗一点讲,就是持币者“以币生币”的一种投资活动,有点类似于银行的储蓄生息(以钱生钱)。

很多人认为,2019是Staking经济的元年。然而,Staking却大有“出道即巅峰”的意味在。根据通证通研究院6月中发布的报告,已锁仓的Staking代币总市值约为67亿美元。而到6月底,有数据显示,总市值已经达到79亿美元。尽管不同项目的Staking收益率相差较大(EOS年化收益率约为1.84%,IOST则达到约17%),但Staking项目每年都能为持币者带来数亿美元的收益。

Staking如此火爆,究其原因,KuCoin CEO Michael Gan认为存在外部因素和内在价值两方面原因。他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密货币市场从2018年初开始逐渐转熊,熊市环境下,市场上的赚钱效应减弱,有句话叫‘牛市炒币,熊市屯币’,而Staking模式就是熊市下比较好的一种获利模式。”事实上,Staking的风潮也正是在熊牛转换之间掀起。

另一方面,Staking的火热也为PoS/DPoS项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和流量。相比PoW,Michael认为:“PoS降低了所有人参与链上治理的门槛,提升了共识效率,还节能环保。”更多人认识到PoS的价值,自然也会有更多用户以Staking的方式参与进来。在很多人看来,PoS和PoW两分天下的未来似乎并不遥远。

山雨欲来,风口上的进击的Staking或将见证PoS的崛起。

 
Staking、交易两不误,KuCoin推出Soft Staking“双全法”
 

面对Staking这片百亿美元的蓝海,交易所、钱包、矿池纷纷跑步进场,Staking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励。Cobo、imToken等老牌钱包已经推出针对多个币种的Staking服务,更有HashQuark这样专注PoS挖矿的“新军”不断杀入,Staking市场一片百花齐放。

选择很多,但是很多用户却并不满意。受限于Cosmos所设置的21天质押解绑(unbonding)时间,将ATOM代币质押给Staking服务商的用户在解除委托后,需要等待3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对账户内ATOM的控制权(转账、交易)。同时,很多Staking服务商,还规定了增益周期,用户需要至少质押一个周期(如Cobo的周期为60天),才能解除委托,这使得用户丧失了增益周期+解绑时间(对于Cobo为82天)的流动时间。

与此同时,19年的加密市场持续升温,比特币一度迫近14000美元关口。行情如火如荼,很多用户对流动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然而,选择交易,往往意味着舍去Staking的收益;选择Staking,则不得不放弃交易中的机会成本。一些投资者不禁感概: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交易不负Staking?”



加密行业永远不乏创新者。加密交易所KuCoin抓住了这一痛点,率先提出“Soft Staking”这一概念,用户无需锁仓,依然可以每天获得Staking收益,同时享受交易和Staking带来的双重收益。对于很多小白而言,KuCoin的Soft Staking服务俨然就是一个“余额宝”,只不过里面装的是数字货币,存取自由,持币生息。目前,KuCoin已经针对ATOM、TRX、EOS以及IOST四大币种开通此项业务。Michael表示,后续KuCoin还会将这个模式逐渐推广到更多PoS项目中。

模式听起来很有吸引力,那么实际的收益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以ATOM为例进行比较(见下表)。相比imToken、HashQuark、Cobo以及Stake.fish的Staking服务,KuCoin 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在收益率上总体来说略低一些,但可以避免21天的锁定时间,获得更好的流动性。而相比无锁定期限的同类型产品——Poloniex的每日奖励质押服务,KuCoin则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率。此外,其他交易所、钱包、矿池往往要收取4%到25%不等的手续费,而KuCoin却完全免手续费,在为用户返利的同时,也在为用户让利。

201907050640138656.jpg

各大Staking服务商ATOM对比


Staking、交易两不误,高年化,零佣金,Soft Staking持币返利似乎正是很多用户所求的“双全法”。

 
交易所与用户双赢,Soft Staking背后是KuCoin的野望
 

Staking的大潮之下,交易所自然会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交易所大多通过旗下的钱包和矿池入场。火币就通过旗下的Huobi Pool推出PoS挖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火币钱包享受PoS的代币质押服务。而KuCoin却是不走寻常路,将交易所和Staking直接联系起来。

根据KuCoin发布公告,KuCoin将默认所有持有ATOM、EOS、TRX和IOST的KuCoin用户同意KuCoin将其名下的这些代币用于主网质押。KuCoin将每天根据钱包总额和提现等情况,动态调整质押比例,在不影响用户提现的前提下,尽量为用户谋取最大收益。由于KuCoin Soft Staking不收取手续费,质押产生的所有收益将按比例全部分发给持币用户。

也就是,KuCoin会保留一部分代币以供日常流动性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质押到主网中获取收益并分配给持币用户。这种模式其实和传统的加密交易所业务并无本质的不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密交易所通常将大额资金存放在冷钱包中,只不过在这里,资金质押到了主网中。因此,资金的风险只是这些代币主网本身的风险。而事实上,EOS自去年6月主网上线以来,虽然Dapp的安全警报不断,但主网本身从未出现重大安全问题。Cosmos在上线以来,尽管也曝出漏洞,但Staking代币的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Soft Staking服务的收益还是相当稳定的。

在收益稳定以及日常流动性保证的基础上,用户在体验上感觉就像是KuCoin开了一个“余额宝”。在当前EOS、TRX、ATOM等币种交易量仍然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交易的同时还可以“生息”,既灵活又能产生收益的Soft Staking势必会吸引很多用户投入到KuCoin的怀抱。

用户得利,KuCoin也同样收获巨大,Soft Staking的背后其实是KuCoin的野望。用户的涌入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加,也带来的质押代币的增加,逐步成长为各大PoS项目的重要验证节点。凭借Soft Staking持币返利服务,KuCoin不仅仅要成为更大、更创新的交易所,还要在Staking经济中闯出一片天!


作者: Apatheticco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火热,币圈整治尚未波及

市场leek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5 23:40 • 来自相关话题

8月21日,陈文从一场区块链活动出来时已是中午,他打开日程表数了数,还有5个局等着他,地点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北京。

这要放在半年前,他绝不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行程。自半年前从一家P2P平台离职,陈文便选择“追风”区块链,也开始了“打鸡血”似的游走生活。

“若要说自己还在做O2O,绝对没有投资机构搭理你。市场在倒逼着我们进入区块链,冲入币圈。”陈文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多地标式“漂移”,让他能与更多的人聊出更多的行业趋势,打入更多的圈子。如今,他已变成某“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的负责人。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突然大爆发:“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垂直第三方“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甚至是部分网贷平台等等,都在挤入这个赛道。


花式质押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其实就是传统金融中质押借贷的变形。以往用户的质押资产通常是车、房等,如今则变成“虚拟货币”。按照“虚拟货币”的兑换类型,可以分为质押“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法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等等。

“模式比较轻,稳赚不赔。”在陈文看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具有传统质押借贷无法超越的优势:质押物不会出现多重抵押的情况,贷前、贷中风控相对简单,贷后也不用进行催收,若用户不还款,直接处理质押的“虚拟货币”即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垂直“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主要 包 括 ETHLend、EasyLend、Salt Lending、Libra Credit、JaneLending、KC Chain、TokenLoan、LendChain等。与此同时,“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部分网贷平台,也已涉入这个市场。

虽然都在做同样的业务,但每家平台却各有各的玩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平台可质押的币种主要是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相对稳定的主流“虚拟货币”,对应的质押率在30%~70%不等。在借款利率上,部分平台虽未超过法定的36%红线,但存在“砍头息”或者收取其他费用的情况;也有平台借款年化利率达到近200%。

“持币者将自己的‘虚拟货币’质押到我们平台,一般会按照实时币价的30%放款(法定货币)。目前平台的借款年化利率不超过36%,产品期限倾向短期(7天/15天)。”Jane-Lending创始人臧成都告诉记者,不排除会在市场变化下,尝试质押“虚拟货币”又借出“虚拟货币”的业务。据臧成所说,JaneLending是国内首家数字货币质押贷款服务平台,成立于2017年。

与 JaneLending不同,Token-Loan则主要是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如USDT);而LendChain除了提供质押借贷外,还提供理财等服务,主要通过投资机构借款形式形成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一些质押以太坊的项目方。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会因标的不同、时间期限长短而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借款方所质押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致平台产生损失,平台会设定相应的预警线,跌至预警线后,便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如借款人选择停止,平台便会中止交易,借款人需支付相应本金及一定的利息,赎回“虚拟货币”;如借款人未补仓,“虚拟货币”持续下跌至平仓线,平台就会强制平仓,借款人质押的“虚拟货币”就由平台自行处理。

“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参与形式更像是传统金融中的股票配资,也即币圈人常说的“以币炒币”。

记者了解到,目前“虚拟货币”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提供的杠杆从1到100倍不等。选择的杠杆越高,可获得较大的收益,但用户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虚拟货币”交易所在为炒币者提供“虚拟货币”配资时,也会设定对应的平仓线和爆仓线。

据陈文透露,“虚拟货币”钱包则主要是在原有服务基础上,新增借贷和理财的功能;而布局“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更多地则是“悄悄”开设类似于钱包的测试项目。“这些平台私底下在做类似的‘副业’,从不敢对外说,赌的就是一个‘风口’,万一未来市场开放,他们就会立即杀进来。”

“虚拟货币”质押贷款平台的目标人群与传统借贷人群是否有重合之处?臧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人必须是炒过币,且持有币的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并非真的需要钱,更多的是借钱炒币,且以大户为主。”

总体来看,“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人群可以分为几类:普通的持币用户,他们没有专业的数字资产的金融工具,也不具备专业群体拥有的投资渠道和消息面的优势,因而对于数字货币的借贷和理财有很大需求,矿工也是如此;

其次,除了C端用户,B端的投资机构有质押“已投、上市、流通的‘虚拟货币’”获取流动性的需求,尤其在如今币圈熊市的情况下。

此外,也有部分项目方希望通过质押部分融资来的“虚拟货币”,从而弥补日常支出。“比如在每个月发放工资的时候将手中的‘虚拟货币’质押进行借款,以得到足够的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和其他费用。”一名“虚拟货币”项目方告诉记者。

目标人群的明确,帮助质押借贷业务平台更精准地获取用户。“区块链重社群运营,初期获客主要是混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社群里,找准时机向大家推介项目,或是通过参加币圈的线下聚会,介绍熟人参与进来。”陈文把这种方式解读为在币圈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增量。

而为了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多家平台会在自己的系统内发行代币,即“糖果”。这些“糖果”可以提高质押率,抵用各种手续费,甚至可用作该平台的质押资产,又或者可转借给其他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糖果”的做法与现金贷、P2P平台的运营思路如出一辙。


寒冬来了?


一家质押借贷业务平台的90后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虽是今年5月成立,但如今已做到几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额,按照这个速度估算,一年盈利几百万元不是问题。“这样赚钱比ICO快多了,现在投资机构都投一些‘嗜血’的项目,聊下去发现你很善良,都不会选你;你首先得要会‘忽悠’,要能证明自己可以迅速赚钱。”陈文说,目前很多项目方在与他接触。“质押‘虚拟货币’借贷这个业务不需要什么门槛,谁都可以进来做,马太效应不强。能形成壁垒的地方还是在于品牌,谁的知名度和安全感更高,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上述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生意,行情好的时候躺着就能赚钱。

而对这些平台来说,这门生意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质押币的“处理”与资金来源的开拓。

理论上说,用户在将“虚拟货币”进行质押后,“虚拟货币”会存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址(少数平台采用的是基于以太坊系统的“智能合约”),以保证质押币不被挪用。但由于目前平台发展处于初期,模式尚未成熟,因此如果平台将这部分“虚拟货币”用作量化投资或是再次出借给其他用户,那就又存在更大的暴利空间。陈文透露,他现在确实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部分“沉睡”的质押币。

资金来源上,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均是采用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初期股东)放贷。显然,相比起是否具备放贷资质等问题,这些平台更关注如何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后续资金若是补充不上,就会考虑开设理财端平台,以募集更多的资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接上海外的金融机构,拿到更便宜的资金。”陈文团队目前已在海外接洽相关事宜。

金钱的积聚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的赛道。他们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来自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共同的“区块链信仰”和逐利的本性。

而他们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业务,或将面临来自监管的狙击。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

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整治也在同步进行。8月21日晚,多个涉及区块链和虚拟货币领域的自媒体公众号遭微信官方封号处理。微信官方回应称,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帐号被永久封停。

8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社会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记者确认,已于近日下发《关于禁止承办“虚拟货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宾馆、写字楼等地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

影响开始显现,8月23日、24日两天,与区块链相关的多场活动已临时取消。多家涉及“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平台选择“静默”,不再对外发声。

对此,有“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已经开拓海外市场,即便服务器被封,做海外用户即可。

“其实大部分用户还是来自国内。‘虚拟货币’质押借贷是典型的融资融券模式,模式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放在“虚拟货币”交易上,就不太合适。一方面垃圾币太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授胡捷告诉记者,封停服务器只是一方面,还是要看监管对在国内在运营团队的态度。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亦向记者强调,对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法律采取的是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兼采保护主义原则。依据我国《刑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不是说直接切掉国内用户,做海外市场,且服务器在海外,监管就无从干涉。只要是中国人,在国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我国法律仍有管辖权。

(作者:张颖馨,经济观察报。应采访者要求,陈文为化名) 查看全部

1000.jpg


8月21日,陈文从一场区块链活动出来时已是中午,他打开日程表数了数,还有5个局等着他,地点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北京。

这要放在半年前,他绝不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行程。自半年前从一家P2P平台离职,陈文便选择“追风”区块链,也开始了“打鸡血”似的游走生活。

“若要说自己还在做O2O,绝对没有投资机构搭理你。市场在倒逼着我们进入区块链,冲入币圈。”陈文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多地标式“漂移”,让他能与更多的人聊出更多的行业趋势,打入更多的圈子。如今,他已变成某“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的负责人。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突然大爆发:“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垂直第三方“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甚至是部分网贷平台等等,都在挤入这个赛道。


花式质押


“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其实就是传统金融中质押借贷的变形。以往用户的质押资产通常是车、房等,如今则变成“虚拟货币”。按照“虚拟货币”的兑换类型,可以分为质押“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法币、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等等。

“模式比较轻,稳赚不赔。”在陈文看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具有传统质押借贷无法超越的优势:质押物不会出现多重抵押的情况,贷前、贷中风控相对简单,贷后也不用进行催收,若用户不还款,直接处理质押的“虚拟货币”即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垂直“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主要 包 括 ETHLend、EasyLend、Salt Lending、Libra Credit、JaneLending、KC Chain、TokenLoan、LendChain等。与此同时,“虚拟货币”交易所、“虚拟货币”钱包、部分网贷平台,也已涉入这个市场。

虽然都在做同样的业务,但每家平台却各有各的玩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平台可质押的币种主要是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相对稳定的主流“虚拟货币”,对应的质押率在30%~70%不等。在借款利率上,部分平台虽未超过法定的36%红线,但存在“砍头息”或者收取其他费用的情况;也有平台借款年化利率达到近200%。

“持币者将自己的‘虚拟货币’质押到我们平台,一般会按照实时币价的30%放款(法定货币)。目前平台的借款年化利率不超过36%,产品期限倾向短期(7天/15天)。”Jane-Lending创始人臧成都告诉记者,不排除会在市场变化下,尝试质押“虚拟货币”又借出“虚拟货币”的业务。据臧成所说,JaneLending是国内首家数字货币质押贷款服务平台,成立于2017年。

与 JaneLending不同,Token-Loan则主要是质押“虚拟货币”兑换稳定币(如USDT);而LendChain除了提供质押借贷外,还提供理财等服务,主要通过投资机构借款形式形成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一些质押以太坊的项目方。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会因标的不同、时间期限长短而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借款方所质押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致平台产生损失,平台会设定相应的预警线,跌至预警线后,便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如借款人选择停止,平台便会中止交易,借款人需支付相应本金及一定的利息,赎回“虚拟货币”;如借款人未补仓,“虚拟货币”持续下跌至平仓线,平台就会强制平仓,借款人质押的“虚拟货币”就由平台自行处理。

“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参与形式更像是传统金融中的股票配资,也即币圈人常说的“以币炒币”。

记者了解到,目前“虚拟货币”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提供的杠杆从1到100倍不等。选择的杠杆越高,可获得较大的收益,但用户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虚拟货币”交易所在为炒币者提供“虚拟货币”配资时,也会设定对应的平仓线和爆仓线。

据陈文透露,“虚拟货币”钱包则主要是在原有服务基础上,新增借贷和理财的功能;而布局“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网贷平台,更多地则是“悄悄”开设类似于钱包的测试项目。“这些平台私底下在做类似的‘副业’,从不敢对外说,赌的就是一个‘风口’,万一未来市场开放,他们就会立即杀进来。”

“虚拟货币”质押贷款平台的目标人群与传统借贷人群是否有重合之处?臧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人必须是炒过币,且持有币的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并非真的需要钱,更多的是借钱炒币,且以大户为主。”

总体来看,“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的人群可以分为几类:普通的持币用户,他们没有专业的数字资产的金融工具,也不具备专业群体拥有的投资渠道和消息面的优势,因而对于数字货币的借贷和理财有很大需求,矿工也是如此;

其次,除了C端用户,B端的投资机构有质押“已投、上市、流通的‘虚拟货币’”获取流动性的需求,尤其在如今币圈熊市的情况下。

此外,也有部分项目方希望通过质押部分融资来的“虚拟货币”,从而弥补日常支出。“比如在每个月发放工资的时候将手中的‘虚拟货币’质押进行借款,以得到足够的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和其他费用。”一名“虚拟货币”项目方告诉记者。

目标人群的明确,帮助质押借贷业务平台更精准地获取用户。“区块链重社群运营,初期获客主要是混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社群里,找准时机向大家推介项目,或是通过参加币圈的线下聚会,介绍熟人参与进来。”陈文把这种方式解读为在币圈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增量。

而为了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多家平台会在自己的系统内发行代币,即“糖果”。这些“糖果”可以提高质押率,抵用各种手续费,甚至可用作该平台的质押资产,又或者可转借给其他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糖果”的做法与现金贷、P2P平台的运营思路如出一辙。


寒冬来了?


一家质押借贷业务平台的90后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虽是今年5月成立,但如今已做到几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额,按照这个速度估算,一年盈利几百万元不是问题。“这样赚钱比ICO快多了,现在投资机构都投一些‘嗜血’的项目,聊下去发现你很善良,都不会选你;你首先得要会‘忽悠’,要能证明自己可以迅速赚钱。”陈文说,目前很多项目方在与他接触。“质押‘虚拟货币’借贷这个业务不需要什么门槛,谁都可以进来做,马太效应不强。能形成壁垒的地方还是在于品牌,谁的知名度和安全感更高,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上述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生意,行情好的时候躺着就能赚钱。

而对这些平台来说,这门生意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质押币的“处理”与资金来源的开拓。

理论上说,用户在将“虚拟货币”进行质押后,“虚拟货币”会存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址(少数平台采用的是基于以太坊系统的“智能合约”),以保证质押币不被挪用。但由于目前平台发展处于初期,模式尚未成熟,因此如果平台将这部分“虚拟货币”用作量化投资或是再次出借给其他用户,那就又存在更大的暴利空间。陈文透露,他现在确实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部分“沉睡”的质押币。

资金来源上,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虚拟货币”质押借贷平台均是采用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初期股东)放贷。显然,相比起是否具备放贷资质等问题,这些平台更关注如何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后续资金若是补充不上,就会考虑开设理财端平台,以募集更多的资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接上海外的金融机构,拿到更便宜的资金。”陈文团队目前已在海外接洽相关事宜。

金钱的积聚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虚拟货币”质押借贷的赛道。他们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来自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共同的“区块链信仰”和逐利的本性。

而他们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业务,或将面临来自监管的狙击。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

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整治也在同步进行。8月21日晚,多个涉及区块链和虚拟货币领域的自媒体公众号遭微信官方封号处理。微信官方回应称,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帐号被永久封停。

8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金融社会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记者确认,已于近日下发《关于禁止承办“虚拟货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商场、酒店、宾馆、写字楼等地不得承办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推介宣讲等活动。

影响开始显现,8月23日、24日两天,与区块链相关的多场活动已临时取消。多家涉及“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平台选择“静默”,不再对外发声。

对此,有“虚拟货币”质押借贷业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已经开拓海外市场,即便服务器被封,做海外用户即可。

“其实大部分用户还是来自国内。‘虚拟货币’质押借贷是典型的融资融券模式,模式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放在“虚拟货币”交易上,就不太合适。一方面垃圾币太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授胡捷告诉记者,封停服务器只是一方面,还是要看监管对在国内在运营团队的态度。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亦向记者强调,对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法律采取的是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兼采保护主义原则。依据我国《刑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不是说直接切掉国内用户,做海外市场,且服务器在海外,监管就无从干涉。只要是中国人,在国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我国法律仍有管辖权。

(作者:张颖馨,经济观察报。应采访者要求,陈文为化名)

数字货币质押被指「钢丝上跳舞」

资讯money 发表了文章 • 2018-08-20 11:33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年以来 , 区块链搅动了金融人的神经 , 在朋友圈不刷点区块链的知识点好像已经落伍了。新快报记者发现 , 近期一种新的玩法——数字货币质押逐步流行起来。

这种模式类似于质押贷款 , 以往质押的不过是车、房、货等 , 而今却换成了虚拟货币。

目前不少准备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磨刀霍霍」, 认为币圈金融将是下一个风口 , 不过监管仍是该领域最大的「变数」。

有业内人士坦言 , 本身数字货币就未有明确的监管政策 , 数字货币质押更是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 即使是数字资产质押也应该有放贷相关的资质。


「行业被叫停 , 市场没有停」


「接受 BTC、ETH 大额度质押 , 成本美丽 , 在下行阶段解决您流动性问题 , 欢迎各路交易所合作。」新快报记者朋友圈中前 P2P 平台创始人已经开始做起了数字货币质押的生意。

一方面 , 有很多创业公司或现金贷公司 , 借着数字货币可以绕过年利率 36% 的监管红线 , 而另一边 , 也有创业公司热血沸腾地视其为新的创业方向。

「行业被叫停 , 但是市场没有停。」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抵押的一位行业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他解释道 , 数字货币质押 , 不过是用户不想卖掉手中的币 , 于是将手中虚拟货币质押 (比如质押率 50%) 出去 , 从而获取现金的过程。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目前市场上从事数字货币质押的创业公司大约 20 余家 , 但是实际上开展业务的并不多 , 而操作的方式 , 就是抵押数字货币 , 然后按照币价的 50% 到 70% 来放款。

今年以来包括数字货币交易所、传统证券市场玩家以及部分互金创业者 , 其中不乏很多现金贷企业等等 , 纷纷进军该领域。

「这个市场目前大多只认两大主流币 , 比特币和以太坊 , 这门生意目前赚的就是利息。」币圈「老人」张乐表示 , 目前很多炒币者都有「区块链信仰」, 他们持币不动 , 并不短线操作。

「这事儿是刚需 , 炒币的人在币价低迷的时候 , 肯定不舍得卖币 , 一旦缺钱 , 肯定要找到这类平台 , 需求的产生形成了这个市场。」

不过 , 因市场行情不稳 , 借款方所质押的数字货币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为避免借款金额及利息不受损失 , 借贷平台会对质押数字资产进行盯市、风险监控 , 如价格下跌至预警线 , 平台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比如借款方质押价值 100 元的数字货币 , 可从平台获得 50 元借款。当借款人质押的 100 元跌至 70 元时 , 平台会采取预警措施 ; 如下跌至 60 元 , 平台则进行强制平仓。


炒币也能「配资」


但是很多炒币者并不满足于此 , 还不断加杠杆借币炒币 , 整个游戏过程充满了赌性 ,「玩的就是心跳 !」 有炒币者对新快报记者如此表示。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这类杠杆游戏的运营主体一般是数字货币交易所 , 借币者可进行杠杆投资 , 以赚取不同币种间涨跌幅度差。

以火币 Pro 杠杆交易的 BTC/USDT 交易对为例 , 其目前最高支持 3 倍杠杆 , 当借款者「做多」时 , 其有本金 1 万 USDT, 可向平台最多借 2 万 USDT, 即用 3 万 USDT 在低位买入 , 在高价位卖出 , 赚取差价 ; 而「做空」时 , 借款者有本金 1 万 USDT(0.5BTC), 同样可向平台借 1BTC, 高价卖出 , 再低价买入 , 以获取差价。

目前 , 各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 , 提供的杠杆从 1 到 100 倍不等 , 选择的杠杆越高 , 借币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如杠杆率为 10, 当跌幅超过 10%, 账户会直接爆仓 ; 如果杠杆率是 100, 跌幅超过 1%, 就全部亏损。

数字货币世界几乎每日都要经历大涨大跌 , 这也意味着 , 很多玩家在「借币炒币」的过程中 , 血本无归。

「这就好比在钢丝上跳舞。」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 , 该领域早已爆发多起风险事件。

今年初 ,OKEx 曾出现过近 1 个半小时的极端交易行为 ,BTC 季度合约价格瞬间暴跌 , 最低点逼近 4000 美元 , 许多投资者瞬间被爆仓。而实际上 ,BTC 在整个市场上的价格 , 并未跌破 6000 美元。

去年底 , 数字代币 Wax 项目方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 , 上线比特币交易所火币 Pro 后 , 在未通知用户和平台的情况下 , 突然修改地址规则 , 将发行初期 1.85 亿的 Wax 代币更改为 18.5 亿 , 增发幅度达到 10 倍。

当天 Wax 连续暴跌 , 发行两小时内 ,Wax 从人民币约 10000 元高位跌落至 32 元 , 跌幅超过 99.9%, 一度跌至人民币 5 元左右 , 给用户造成大量损失。


分析: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UnicornCredit 的创始人袁涛就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 数字货币质押是进入币圈金融的第一步。之后在币圈 , 肯定会有更完整、合理的金融方式 , 质押、借贷甚至保险等多种形态。

不过 , 也有观点认为 , 这本是一场空中阁楼的游戏 , 做的是一些躲避监管、夹缝求生的灰色业务 , 至于市场前景 , 更是无从谈起。但不可否认的是 , 监管对于该领域仍未有政策出台 , 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把公司和服务器都放到国外 , 即便监管来了 , 也可以随时撤。」一位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质押平台的从业者直言。对于这群创业者而言 , 监管也依然是数字货币领域最大的「变数」。

但是 ,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数字货币质押的模式风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就指出 ,「目前数字货币抵押借贷业务大多仅发生在币圈 , 一方有资金 (或数字货币) 寻求出借 , 另一方缺资金 (或数字货币) 需要借入 , 同时有数字资产可用于抵押 , 这种民间交易行为可被允许。但如果有实体专门经营此项业务 , 从事这种类型的放贷、理财 , 则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 , 否则可能涉嫌非法放贷、非法经营。」

「这是一场灰色游戏 , 实质是解决资产流动性或直接募集资金的方式 , 但即便是灰色产业 , 也绝不能采取操纵市场的办法 , 这样只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的风险。”」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律师肖飒表示 , 从法律角度来说 , 数字货币理财业务完全在监管之外 , 本身无合法性可言 ; 此外 , 她表示 , 该业务大多满足的是持币者炒币需求 , 并未服务到实体经济。


作者:许莉芸,新快报 查看全部
shutterstock_784546060-1-e1534276731810.jpg

 今年以来 , 区块链搅动了金融人的神经 , 在朋友圈不刷点区块链的知识点好像已经落伍了。新快报记者发现 , 近期一种新的玩法——数字货币质押逐步流行起来。

这种模式类似于质押贷款 , 以往质押的不过是车、房、货等 , 而今却换成了虚拟货币。

目前不少准备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磨刀霍霍」, 认为币圈金融将是下一个风口 , 不过监管仍是该领域最大的「变数」。

有业内人士坦言 , 本身数字货币就未有明确的监管政策 , 数字货币质押更是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 即使是数字资产质押也应该有放贷相关的资质。


「行业被叫停 , 市场没有停」


「接受 BTC、ETH 大额度质押 , 成本美丽 , 在下行阶段解决您流动性问题 , 欢迎各路交易所合作。」新快报记者朋友圈中前 P2P 平台创始人已经开始做起了数字货币质押的生意。

一方面 , 有很多创业公司或现金贷公司 , 借着数字货币可以绕过年利率 36% 的监管红线 , 而另一边 , 也有创业公司热血沸腾地视其为新的创业方向。

「行业被叫停 , 但是市场没有停。」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抵押的一位行业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他解释道 , 数字货币质押 , 不过是用户不想卖掉手中的币 , 于是将手中虚拟货币质押 (比如质押率 50%) 出去 , 从而获取现金的过程。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目前市场上从事数字货币质押的创业公司大约 20 余家 , 但是实际上开展业务的并不多 , 而操作的方式 , 就是抵押数字货币 , 然后按照币价的 50% 到 70% 来放款。

今年以来包括数字货币交易所、传统证券市场玩家以及部分互金创业者 , 其中不乏很多现金贷企业等等 , 纷纷进军该领域。

「这个市场目前大多只认两大主流币 , 比特币和以太坊 , 这门生意目前赚的就是利息。」币圈「老人」张乐表示 , 目前很多炒币者都有「区块链信仰」, 他们持币不动 , 并不短线操作。

「这事儿是刚需 , 炒币的人在币价低迷的时候 , 肯定不舍得卖币 , 一旦缺钱 , 肯定要找到这类平台 , 需求的产生形成了这个市场。」

不过 , 因市场行情不稳 , 借款方所质押的数字货币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为避免借款金额及利息不受损失 , 借贷平台会对质押数字资产进行盯市、风险监控 , 如价格下跌至预警线 , 平台会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进行补仓。比如借款方质押价值 100 元的数字货币 , 可从平台获得 50 元借款。当借款人质押的 100 元跌至 70 元时 , 平台会采取预警措施 ; 如下跌至 60 元 , 平台则进行强制平仓。


炒币也能「配资」


但是很多炒币者并不满足于此 , 还不断加杠杆借币炒币 , 整个游戏过程充满了赌性 ,「玩的就是心跳 !」 有炒币者对新快报记者如此表示。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 , 这类杠杆游戏的运营主体一般是数字货币交易所 , 借币者可进行杠杆投资 , 以赚取不同币种间涨跌幅度差。

以火币 Pro 杠杆交易的 BTC/USDT 交易对为例 , 其目前最高支持 3 倍杠杆 , 当借款者「做多」时 , 其有本金 1 万 USDT, 可向平台最多借 2 万 USDT, 即用 3 万 USDT 在低位买入 , 在高价位卖出 , 赚取差价 ; 而「做空」时 , 借款者有本金 1 万 USDT(0.5BTC), 同样可向平台借 1BTC, 高价卖出 , 再低价买入 , 以获取差价。

目前 , 各交易所每日向借币方收取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 , 提供的杠杆从 1 到 100 倍不等 , 选择的杠杆越高 , 借币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如杠杆率为 10, 当跌幅超过 10%, 账户会直接爆仓 ; 如果杠杆率是 100, 跌幅超过 1%, 就全部亏损。

数字货币世界几乎每日都要经历大涨大跌 , 这也意味着 , 很多玩家在「借币炒币」的过程中 , 血本无归。

「这就好比在钢丝上跳舞。」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 , 该领域早已爆发多起风险事件。

今年初 ,OKEx 曾出现过近 1 个半小时的极端交易行为 ,BTC 季度合约价格瞬间暴跌 , 最低点逼近 4000 美元 , 许多投资者瞬间被爆仓。而实际上 ,BTC 在整个市场上的价格 , 并未跌破 6000 美元。

去年底 , 数字代币 Wax 项目方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 , 上线比特币交易所火币 Pro 后 , 在未通知用户和平台的情况下 , 突然修改地址规则 , 将发行初期 1.85 亿的 Wax 代币更改为 18.5 亿 , 增发幅度达到 10 倍。

当天 Wax 连续暴跌 , 发行两小时内 ,Wax 从人民币约 10000 元高位跌落至 32 元 , 跌幅超过 99.9%, 一度跌至人民币 5 元左右 , 给用户造成大量损失。


分析: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UnicornCredit 的创始人袁涛就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 数字货币质押是进入币圈金融的第一步。之后在币圈 , 肯定会有更完整、合理的金融方式 , 质押、借贷甚至保险等多种形态。

不过 , 也有观点认为 , 这本是一场空中阁楼的游戏 , 做的是一些躲避监管、夹缝求生的灰色业务 , 至于市场前景 , 更是无从谈起。但不可否认的是 , 监管对于该领域仍未有政策出台 , 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把公司和服务器都放到国外 , 即便监管来了 , 也可以随时撤。」一位从现金贷转型做数字货币质押平台的从业者直言。对于这群创业者而言 , 监管也依然是数字货币领域最大的「变数」。

但是 ,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数字货币质押的模式风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就指出 ,「目前数字货币抵押借贷业务大多仅发生在币圈 , 一方有资金 (或数字货币) 寻求出借 , 另一方缺资金 (或数字货币) 需要借入 , 同时有数字资产可用于抵押 , 这种民间交易行为可被允许。但如果有实体专门经营此项业务 , 从事这种类型的放贷、理财 , 则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 , 否则可能涉嫌非法放贷、非法经营。」

「这是一场灰色游戏 , 实质是解决资产流动性或直接募集资金的方式 , 但即便是灰色产业 , 也绝不能采取操纵市场的办法 , 这样只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的风险。”」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律师肖飒表示 , 从法律角度来说 , 数字货币理财业务完全在监管之外 , 本身无合法性可言 ; 此外 , 她表示 , 该业务大多满足的是持币者炒币需求 , 并未服务到实体经济。


作者:许莉芸,新快报